一山为何不容二虎
虎在山上行,鱼在水中游,猴在树上跳,鸟在天上飞,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可为什么这些生物要在不同的空间生存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生态位”实验。
一天,在俄罗斯的某座城市里,有位戴眼镜的中年人,走进一问实验室,把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分别放在两个相同浓度的细菌培养基中。
几天后,中年人发现它们的种群数量都呈“S”型曲线增长。接着,他把它们又放入同一环境中培养,并控制一定的食物。16天以后,培养基中只有双小核草履虫自由地活着,而大草履虫却消逝得无影无踪。在培养过程中,他对现场进行过仔细观察,他没有发现一种虫子攻击另一种虫子的现象,也没有看见它们分泌出什么有害物质;只发现双小核草履虫在与大草履虫竞争这些食物的时候,处于优势。最终结果是,大草履虫被赶出了培养基。
草履虫于是,他又做了另一个试验——把大草履虫与另一种袋状草履虫放在同一个环境中培养。结果,两者都能存活下来,并且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水平。原来,它们虽然也吃同一种食物,但袋状草履虫吃的是——食物中大草履虫不吃的那一部分。
做这个试验的中年人,叫格乌司。后来,人们就把他的这种发现称为“格乌司原理”,也叫“生态位现象”。
“生态位”是生物存在发展的客观位置。在生物界,大自然尽量用时间、空间或不同的食物,错开各种生物的位置。一般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生活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会在同一地方出现。如果它们在同一区域内出现,大自然会用空间把它们隔开。大凡在同一地方出现,必定是吃不同的食物——例如虎吃肉,羊吃草,蛙吃虫。如果吃同一种食物,那它们的觅食时间必定会错开——例如狮子白天寻食,老虎傍晚觅食,狼深夜找食……
狮子老虎
与狼相比,羊似乎是弱者。但是,自有狼以来,羊从来也没有在这个地球上消失过——仍旧在生生不息地繁衍,并且物种不断进化。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羊选对了自己的生态位:吃草、群居、跑得更快……
狼高鼻羚羊
按照格乌司原理,一个物种只有一个生态位,但并不排斥其它物种的侵占。例如一山不容二虎,并不是说这山的老虎不能到那山,而是过去之后就会发生一场生死搏斗。竞争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正如下面的一个童话故事。
非洲大草原的动物,太阳一出来,它们就开始奔跑。狮子的妈妈在教育孩子:“你必须跑得快一点,再快一点,你要是跑不过最慢的羚羊,你就得饿死。”在另一场地上,羚羊妈妈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快一点,再快一点,如果你不能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还要快,你就要被它们吃掉。”
人类也有自己的生态位——每个人群、每个个体。人类的生态位优势是智慧,每个个体的生态位是特长。用生态位法则审视教育,培养学生的特长就尤其重要。
实在错不开,弱势物种为了保护生存空间就要进行合作——下面的一个寓言故事可作说明。
在非洲大草原上,如果看到羚羊在奔跑,那一定是狮子来了;如果看到狮子在躲藏,那一定是象群在发怒了;如果看到狮群或象群集体逃命,那是蚂蚁军团来了。这就是合作的力量。作为有智慧的人,合作更是生存与发展之道。
生态位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必须找准自己的“生态坐标”。否则,就会影响存在与发展,甚至消亡。
一个童话说,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在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在外面的老虎自由自在。两只老虎经常进行亲切的交谈;笼子里总是羡慕外面的自由,外面的却嫉妒笼子里的安适。一天,笼外的老虎对笼内老虎说:“我们换一换位置吧。”于是,笼子里的老虎走进了大自然,野地里的老虎走进了笼子里。从笼子里走出来的老虎高高兴兴,在旷野里拼命地奔跑;走进笼子里的老虎也十分快乐,它不再为食物而发愁。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从笼子中走出的获得了自由的同时,却没有获得捕食的本领,饥饿而死;走进笼子的得到了安适,却没有得到在狭小空间生活的心境,忧郁而死。
同样是老虎,但各自的生态位完全不同——因没有认清自己的生态位,都走向了死亡。
大自然给每一种动物都提供了一个适应其生长的特殊环境——生态位,且每一个生态位都具备一定的优势,因而一定要找准自己的生态位,如果偏离了生态位,往往容易招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