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左撇子”现象

爱因斯坦、拿破仑、毕加索、卓别林、克林顿、比尔·盖茨、马拉多纳和赵本山,这八路英雄“聚会”了。“不可能——他们既不同国家,也不同时代。怎么这样生拉活扯?”你也许会说。

是的,这一个个时代风云人物是不可能“欢聚一堂”的——连他们的民族、肤色、信仰、从事的领域等。都不相同。但是,有心人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用左手多,即大家说的“左撇子”。

一时间,左撇子成了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对左手的研究也成了一种时髦。不少研究者甚至大呼:“左手,这一人类自身最宝贵的资源,再不能被闲置下去了!”

是的,同是我们自身的宝贵资源,但使用习惯却不一样。这究竟是什么缘故?但愿下面对左撇子现象的研究能给你有益的启发。

对意大利科学家兼艺术家达·芬奇(1452~1519)的经典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我们并不陌生。但是,你注意到她是以左颊面对你微笑的吗?

无独有偶,有人还发现,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著名人物画像中。绝大多数都是脸向右偏,露出左颊——这难道完全是一种巧合吗?

蒙娜丽莎的微笑要揭开这个谜,还得感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尼柯尔。为找到答案,他从过去500年的历史名画中找出361幅。结果发现有58%的人物画的脸部,是露出左颊。如果画中人物是女性的话,这个数字高于78%。于是,尼柯尔大胆假设:关键不在画家要模特儿脸向右偏,而是画中人会自己选择脸向右偏以露出左颊——这更有助于表现出某种情感。以“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例,名商人之妇蒙娜丽莎当然希望这幅画使她看起来温柔、美丽与善解人意——侧脸就有助于传达这种情感。

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的假设,尼柯尔找了165名心理系学生(其中女生122名)进行“分组实验”——告诉他们要拍人物照。其中一组学生应幻想成爱家的人——照片要表现自己对家人的想念。另一组应幻想自己是事业处于巅峰的科学家。结果,前一组学生面对镜头的时候多数脸向右偏,露出左颊。后一组则多数脸向左偏,露出右颊。他得出的结论是,人的右半部大脑控制左半部脸和人的情感,因此无论是让人作画或拍照,一个人想表现自己温和、友善、讨人喜欢的一面,很自然会把脸向右偏,以左半面脸颊示人——真有点喜剧色彩!

更为喜剧的是,考古学家发现,在世界各地遗留的远古人类的岩画中,画中人和动物的侧面像,许多都是脸朝右露出左脸。显然,岩画一般不会是现场写实,而是画家记忆的再现。只有站在左撇子的角度,在不经意的状态下作画,描绘对象的侧面像才数多朝右。也就是说,从岩画中动物和人的朝向,可推断出作画的人之中左撇子和右撇子的比例。

青海海西巴尕沙岩画中面右的动物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古人类中左撇子并不比右撇子少——至少在从事艺术工作的画家中是这样。

然而,考古出土的青铜器时代的铜制工具,却让我们的推测大跌眼镜。那些铜制工具几乎全是右手用的,即“右撇子”占了绝对上风。有人推断,青铜器时代是左撇子沦为少数的分水岭。

时至今天,我们的很多工具等都是参照右撇子而作——左撇子毕竟是少数。

当然,凡事都不是绝对的,左撇子在有些地方是多数——苏格兰的kerr家族是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他们有很多工具武器是为左撇子制造的,连城堡的楼梯都是反时针旋转,以适应左撇子战士守城的需要。

另一个特别的例子,是居住在俄罗斯北极地区的泰玛尔部落,惯用右手者仅占20%,其余的80%全是左撇子。当地人设计制造的家具、渔网等用具的“样式”,都要首先考虑为左撇子提供方便——势单力薄的右撇子就只有受点委屈了。然而,令科学家们更感惊讶的是,那儿的左撇子普遍比右撇子更不怕严寒——在一次气温低至-50℃的大雪暴中,死者多为右撇子,而左撇子则大多平安无事。此外,左撇子大多体质较为强健,平均寿命也要比常人高10岁左右。也许,正是由于物种的“优势选择”,左撇子在当地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大,最后竟发展为这个以左撇子为主的部落。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对于这种“反常现象”,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另外,美国印第安人也是一个“左手旺族”——左撇子占1/3。

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有一个仅有450人的小村庄莱夫特·汉德,居民全是左撇子!其实,莱夫特——left在英文中的意思就是“左”,这个“左家庄”真是名副其实。可是,谁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发生的。

那么,左撇子是如何形成的呢?

据研究,在人的发育过程中,用手的偏向性是逐步显现的。7~9个月,婴儿通常显不出用手的偏向性——递给他100次玩具,他可能用左手接48次,用右手接52次,不会有明显的差异。大约18个月,用手的偏向性开始显现,但稳定下来还要更长时间,常常要持续到9岁。有时,孩子用左手接球而用右手抛球和拍球,表明他们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用手的偏向性。

在孩子发育的不同阶段,他们改变用手习惯,一阵子偏向用左手,一阵子偏向用右手,又一阵子左右手不分。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男孩总是比女孩更早显现用手的偏向性。同时,用手偏向性出现越早的孩子,更多的是左撇子。

了解左撇子,我们还需要了解大脑的结构特别是右脑的功能——左撇子的生理基础可能就与人类大脑的左右半脑分工有关。

下图中人类的大脑分成左、右两个半球,连接两半球的是横向神经纤维胼胝体。大脑的奇妙之处在于两半球分工不同。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神经生物学家斯佩里(1913~1994)教授通过“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并因此荣获1981年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按照这一理论,人的左脑支配右半身的神经和器官,是理解语言的中枢,主要完成语言、分析、逻辑、数学的思考、认识和行为——进行逻辑思维。与此不同,右脑支配左半身的神经和器官,是一个没有语言中枢的“哑脑”。但右脑具有接受音乐的中枢,负责可视的、综合的、几何的、绘画的思考行为。观赏绘画、欣赏音乐、凭直觉观察事物、纵览全局等,是右脑的功能。

斯佩里左右脑的分工,使左脑抽象思维的功能较为发达,而右脑形象思维功能较发达,在大脑思维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在我们的思维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右脑的创新功能。左脑掌管语言,能根据现有的知识进行逻辑推理,这是非常重要的功能。但左脑产生的语言一般没有启示性,也难以得出新的理论。右脑的功能在于感悟、想像和预料。碰到一些百思不解的事情,把储存在右脑里的信息调用出来,问题往往迎刃而解。

爱因斯坦把他的许多重大科学发现,归因于他的想像游戏。他曾想像自己骑着光束到达遥远的宇宙极端,又“不合逻辑”地回到太阳表面。这幅图像使他意识到,空间可能本来就是弯曲的。这个伟大的想象游戏,诞生了相对论和近代物理学。

同样,牛顿从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景象中获得了灵感,并用语言加以逻辑说明,最终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我们常说“求同存异”,左脑的功能在于寻求共同点,右脑则在于发现不同处。左脑按常规考虑问题,作决定往往与竞争对手雷同,而用右脑考虑问题,就能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做别人不能做到的。

读到这里,你应当不再因为你是左撇子而抱怨和自卑,也无需因为自己是右撇子而大喜过望。

当然,为什么只有少数人是左撇子的原因,科学家们至今还没有统一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