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是这样死去的
和北京的日坛、月坛没有天坛、地坛那么出名相似,重庆的东泉、西泉的名声也不及南泉、北泉。而这个故事,我们就从东泉镇的“旅游”开始。
依山傍水的东泉镇位于重庆巴南区东部,距区政府所在地鱼洞65千米。据说,在明代有一位十分孝顺的儿子,为治好母亲的眼病,每天背着失明的母亲到东泉沐浴,最终使母亲重见光明。故事传开后,人们争先恐后到东泉沐浴,至今仍保留着这个习俗。
东泉露天祼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泉镇更加名闻遐迩——因为这里有“亚洲第一热洞”。中国共发现3个有名的热洞,而东泉镇的这个热洞是最“火”的——每天1000多立方米流量的泉水汩汩流淌,41℃的水温每天吸引着数百个游客,每人10元一次的浴资每月带来近10万元的收入。一个美国朋友曾跨过千山万水,来享受这个温泉的“第二次温暖拥抱”。他说这个热洞是——“最好的”。
在当地政府的“规划”下,“东泉镇旅游风景区”进行了大开发,各种建筑和设施逐渐映人世人的眼帘。
可是,到了2003年,这个当年的“柔情美女”已是“人老珠黄”——完全干涸而没有一滴温泉水了。
历经岁月沧桑而“容颜不老”的“柔情美女”,为什么在短短的十来年时间里成了“明日黄花”呢?地质学家们揭开了这个谜——过度开采地下温泉水。
原来,随着“东泉镇旅游风景区”的建设,一栋一栋的房屋拔地而起,并且都打了水井。每一口水井打成之后,温泉水就少了一些,直到泉水枯竭的那一天……
就这样,“亚洲第一热洞”消失了——悲剧性地永远消失在“全然不知”之中。
2006年,重庆提出从2007年开始,投资113 2亿元打造“五方十泉”,让这座山城在2015~2020年成为东方甚至全世界的“温泉之都”。其中巴南区在2007年已经申报中国的“温泉之乡”。
接下来,我们到外国去旅游一趟。
“早上7点左右,约翰一觉醒来,打开窗帘向窗外望去,只见街头被浓雾笼罩着,分不清哪儿有房屋和行人,偶尔有一些模糊的亮光带着隆隆的声音驶过,这大概是在雾中摸索行进的车辆吧。”
这是在1952年出版的伦敦《泰晤士报》的一则报道。就在这一年仅仅两周的时间里,伦敦市内就有4000多人死于“毒雾”。当然,这种事件不只是发生在英国。例如,在此前的1932年10月,比利时的马斯河谷就有几十人死于毒雾。
伦敦毒雾并不是从20世纪开始的。一位英国学者约翰在他于1661年写的《驱逐伦敦烟雾的困难》一书中写道:“探访伦敦的客人,还没有看到伦敦街道,就先从数英里以外闻到了臭味,这正是玷污该城荣誉的有害煤烟。在伦敦,历经许多世纪依然坚硬如故的石和铁,因遭煤烟的腐蚀,如今已变得破烂不堪。伦敦居民不断吸入不洁净的空气,使肺脏受到损害……”
1952年出版的《泰晤士报》还继续报道:“对于这样的大雾,约翰早就习惯了,因为伦敦是世界上有名的雾都。但今天,他却觉得身上很不自在,喉咙疼痛,一阵阵的咳嗽伴随着头晕。于是,他赶紧按了电铃,招呼他的家人。但是,在医生还没有赶来之前,他已由于呼吸困难和连续几次呕吐而昏厥了。一天以后,不满60岁的约翰竞与世长辞了。”
雾色朦胧的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在17世纪之前的英王爱德华一世时期,对于大量使用煤作为燃料产生的浓烈毒雾,英国国会专门发布了一个文告,禁止伦敦的工匠在国会开会期间使用煤作燃料。然而,文告却没能改变煤烟的困扰。随着18世纪发生的产业革命,散布在伦敦上空的已不仅仅是煤烟了,即使到了20世纪上半叶,也是如此。后来随着20世纪下半叶大量工厂的外迁和燃料构成的改变,毒雾状况已有所改善。
云南路南石林我们再从外国回到中国的桂、黔、滇、渝的许多喀斯特地貌区域。喀斯特(karst)一词,源于南斯拉夫西北部沿海一个高原的地名,特指具有溶解能力的水对石灰石的溶解过程。溶解后形成奇异、瑰丽的喀斯特地貌景观。2007年6月27日,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WHC)在新西兰基督城召开了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批准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包括重庆武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三处)为“世界自然遗产”。
泥石流山体滑坡庄稼长在石头间的薄土上在这些地区,由于人口增多和耕地被不断占用,人均耕地面积和烧柴越来越少。于是当地农民们不断采伐山坡上的森林、灌木、野草;把砍割之后露出来的空地种上庄稼。由于这些乱砍滥伐,使植被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而大大削弱了蓄水的功能,导致“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的普遍现象。这种流失,不但造成了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水泛滥、干旱等自然灾害,而且种在石头之间的庄稼收成也一年不如一年。当地民谚说:“春耕一大坡,秋收一小箩。”
于是,“石漠”出现了。在山坡上,只有大小不等的石头,少量泥土上面间或有灰溜溜的绿色——好像一个瘦骨嶙峋的老人。庄稼只好可怜巴巴地生长在这些石头之间的薄土上。据调查,到2006年,这三省“石漠化”的总面积已经超过15万平方千米。
石漠化的出现,严重地制约着这些地区农民的脱贫致富。
我们再把目光从陆地转向海洋。
赤潮:河水入海口海水是红色“赤潮”,已经不是陌生的词语了。赤潮是海水富营养化,使某些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和高度密集所引起的海水变红现象。赤潮——当今世界上两大主要海洋灾害之一,会造成海水严重污染,鱼虾、贝类等大量死亡,大多发生在近海区域。例如,1972年美国东海岸海域出现的大规模赤潮,杀死了佛罗里达州的许多海牛。又如,1993年浙江海域的赤潮,几乎使全省的水产养殖业全军覆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 85亿元;2003年中国海域发现119次赤潮,累计面积达到14 550平方千米,造成4 281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再如,在2004年5月14日,中国国家环保总局还专门发布公报,说浙江舟山海域附近发生了约1万平方千米有毒素(麻痹性贝毒毒素)的赤潮,呼吁大家暂不吃贝、蛤类的海产品。海洋里4 000多种浮游藻类中,有260多种“红潮生物”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
这种毒素是怎么产生的呢?经过多年研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蒂莫西·贾米森在2007年8月底出版的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赤潮毒素是由腰鞭毛虫(一种海洋单细胞浮游生物)用某种酶启动赤潮海藻的化学反应后产生的。论文还指出,研究人员已成功复制了这种化学反应,证实了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家中西香尔在1985年提出的赤潮毒素形成的猜想。
说完了中外的环境破坏事件,还是侃一则“水煮青蛙”的寓言吧。
把一只青蛙放在热水中,它就会纵身而出。如果把它放进温水中,它会感到很舒服。然后慢慢加热水温,即使上升到80℃,青蛙仍然会若无其事地呆在水里。但是,当水温上升到90~100℃的时候,青蛙就会变得越来越虚弱,失去了自我脱险的能力——直到被煮熟为止。
从2003年8月开始,重庆市长寿晏家河飘起死鱼之后,附近村民的鸭子也厄运难逃。其“罪魁”是河边山上的化工厂。青蛙为什么不能自我摆脱险境呢?这是因为青蛙内部感应器官,只能感应出激烈的环境变化;而对缓慢、渐进的环境变化却不能及时做出反应。这就是“青蛙效应”。
青蛙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警惕缓慢、渐进的环境变化,“生于忧患,死于安逸。”切莫忽视环境渐变的危害,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地球母亲,保护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