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谋也。

【注释】:发现了疑点,就应该反复追查证实,发现真相以后再付诸行动。反复侦查敌情,才能够发现敌人潜藏的阴谋和圈套。

【由来】:“打草惊蛇”源自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的一个故事,说的是唐代有个叫王鲁的人,在当涂县做县令时,贪赃枉法。一天,百姓联名控告他手下的主簿贪污。王鲁在看状纸时,因为担心自己贪污的事被别人知道,便下意识地在状纸上写了“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八个字。

在军事上,打草惊蛇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反复侦查,在发现敌人的阴谋后再采取行动,轻易不要惊扰敌人;二是故意惊扰敌人,让敌人误会我方的企图,自动暴露阴谋。

诸葛亮巧计退曹兵

三国时期,刘备带领十万蜀军去攻打汉中。曹操率领四十万魏军迎战。双方在定军山交战,蜀将黄忠用计斩杀了魏将夏侯渊。曹操发誓要为夏侯渊报仇,亲率魏军在汉水和蜀军决战。蜀军避其锋芒,退守到汉水之西。

刘备和诸葛亮来到营前观察地形,商量如何打退曹兵。诸葛亮看见在汉水上游有一座可以埋伏一千士兵的土山,便让赵云带着五百名士兵和一些战鼓、号角,在土山下埋伏好,等到黄昏或者半夜时,只要听到蜀军大营中一声炮响,便擂响战鼓,吹响号角,大声呐喊,但是不能和敌人交战。而诸葛亮则在高山上查探敌人的动静。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 图1

第二天,魏军向蜀军挑战,但是蜀军军营中一点动静都没有,魏军喊得口干舌燥就回去了。到了深夜,诸葛亮发现曹营灯火暗淡,知道他们已经歇息了,于是命令蜀军大营鸣炮。赵云听见炮声,马上让军卒鼓角齐鸣,喊声震天。曹兵惊慌失措,以为是蜀军偷袭,急忙出营迎敌。结果出营一看,连蜀军的影子都没有看到,于是又回营接着睡觉。等到魏军刚刚睡着,炮声又响了,接着蜀军又敲响战鼓,吹起号角,喊声震天。一夜经过几次这样的折腾,弄得魏军彻夜难眠。蜀军一连闹了三夜,搅得曹操惊魂不定,寝食难安。这时,有人安慰曹操说:“丞相不必惊慌,这一定是诸葛孔明使的疑兵之计,我们不要理睬就行了。”但曹操却说:“我又怎会看不出这是孔明的诡计呢?但如果假中有真,到时我军没有防备,岂不是要吃大亏啊!”无可奈何之下,曹操只得后退了三十里,在一个空阔的地方安营扎寨。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 图2

诸葛亮巧妙使用“打草惊蛇”的计策逼退了魏军,乘势率领蜀军渡过汉水。然后,诸葛亮命令蜀军背水扎营,故意让蜀军处于险境之中,这又让曹操有了新的疑惑,猜不出诸葛亮的用意。曹操深知诸葛一生谨慎,觉得如果诸葛亮不是稳操胜券,是不会如此冒险的。诸葛亮深知曹操的这种心理,故意用这一险招来让曹操产生疑虑。曹操为了了解蜀军的虚实,下战书准备与刘备择日决战。

两军刚一交战,蜀军便佯装败退,一直逃到汉水,并且将许多军器和马匹丢在了道路两旁。曹操看到这种情景,急忙鸣金收兵。手下的将领都十分疑惑,问曹操说:“丞相为何不乘胜追击,反而下令收兵呢?”曹操说:“看到蜀军背水安营扎寨,我本来就有疑虑,现在蜀军刚一交战就佯装败退,并且丢下了众多军器马匹,更说明这是孔明的诡计,我们必须火速退兵,防止蜀军的偷袭。”可是,就在魏军开始掉头后撤的时候,孔明突然指挥蜀兵向撤退的魏军冲杀过来,导致魏军溃不成军,损失惨重。

注释:

【稳操胜券】

比喻有充分的把握取胜。

【诡计】

狡诈的计策。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 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