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注释】:凡是有能力的人通常都难以驾驭;凡是没有能力的人通常喜欢依附别人,这样就会有求于我。顺势利用和控制没有能力的人,就像是幼稚的人要求助于聪明的人,而不是聪明的人求助于幼稚的人一样。
【由来】:“借尸还魂”源于铁拐李得道成仙的传说。相传,铁拐李原名李玄,经太上老君点化成仙。在一次神游后,他的肉体误被弟子火化,等到李玄神游归来时,魂魄无所归依。只好依附在一个饿死的乞丐身上。借尸还魂后的李玄,变得蓬头垢面,坦腹露胸,并跛一足。他用水泼向自己随身拄着的竹杖,将其变成了铁拐,从此被人称为“铁拐李”。
纵观历史,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在王朝更迭时,很多人都喜欢冒充前代君主的后代夺取天下。这就是“借尸还魂”在历史中的应用。在军事上,将领一定要对战争中各种力量的变化仔细分析,善于利用一切对己方有利的力量。就算因为一时受挫处于不利的境地,如果我方善于利用敌方矛盾和一切能够利用
的力量,也会重新掌握主动权,逆转战争形势,最终取胜。因此,借尸还魂是一种利用和支配一些没有依靠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在战争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对敌我双方都能产生作用的势力,通常很难驾驭和利用。而对于没有靠山的势力,如果在这个时候加以利用和控制,就会达到此消彼长的效果。
陈胜吴广起义
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死之后,秦始皇的二儿子胡亥当上了皇帝,史称秦二世。秦二世不但昏庸,而且残暴。在他的统治下,百姓的赋税徭役变得更加沉重,刑罚也更加狠毒,百姓们已经挣扎在饥饿与死亡的边缘。大家都想推翻秦朝的暴政,但是始终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站出来领导百姓推翻秦朝的统治。
秦二世登基之后,征召了许多壮丁到渔阳戍边,陈胜、吴广正好也在征召之列。当这群被征召的百姓走到大泽乡的时候,正赶上持续的大雨,道路被冲毁了,眼看已经不能按时到达渔阳了。按照当时秦朝律法的规定,无法按时到达指定地点服劳役的人一律处死。陈胜、吴广等人心里清楚,即使到了渔阳也会因为误期被处死,倒不如揭竿而起,寻求一条活路。他们知道同行的人都和他们的想法一样,只是少了一个领头的人而已。陈胜觉得自己出身低微,没有大的号召力。恰好当时有两位名人深受人民爱戴,一位是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此人温良贤明,已被秦二世暗中害死,但是百姓并不知情;另一位是楚国的大将项燕,不但战功卓著,爱护将士,而且有着很高的威望,但是他在秦灭了六国之后就不知了去向。于是,陈胜和吴广借着他们的名号,希望能得到天下人的响应和拥护。
他们还利用当时人们迷信的心理,巧妙地安排了一番。有一天,一个人在收拾从河中抓到的鱼时,在鱼腹中发现了一块上写“陈胜王”的丝帛,感到十分惊奇,于是陈胜称王的事就在人群中悄悄传开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吴广又趁机在旷野的荒庙中学狐狸叫,人们隐约中听到了“大楚兴,陈胜王”的声音。
第二天,众人见到陈胜后,纷纷在背后议论着这些奇怪的事情,加上陈胜在这群人中的人缘很好,就对陈胜更加尊敬了。
陈胜和吴广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了,便趁着押解众人的两个军官喝醉了酒,故意去激怒他们,并扬言让大家散伙回家去。押解的营尉勃然大怒,拿起军棍责打他们两个。吴广趁机夺过营尉身上的剑,一剑杀死了一个营尉,陈胜也顺势杀了另一个营尉。
陈胜将众人召集起来说:“男子汉不能白白去送死,死也要轰轰烈烈。难道那些王侯将相都是命里注定的吗?”
大家听了他的话,一齐高喊道:“你说的没错,我们都跟着你!”
于是,陈胜自封为将军,吴广自封为都尉,领着这些人攻占了大泽乡,天下的百姓纷纷响应,前来投靠。陈胜和吴广带着这些起义的百姓接连胜利,所向披靡。后来,起义军拥立陈胜为王,将“张楚”定为国号。
注释:
【点化】
道教传说,神仙运用法术使物变化。借指僧道用言语启发人悟道。泛指启发与指导。
【爱戴】
敬爱并且拥护。
【迷信】
相信神灵和鬼怪等超自然的东西存在。
【人缘】
跟人相处的关系(有时指良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