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类以诱之,击蒙也。

【注释】:用十分相似的东西去迷惑敌人,让愚蠢的敌人上当。

【由来】:抛砖引玉的故事最早见于《传灯录》。相传唐朝一位名叫常建的诗人仰慕赵嘏的诗才。他听说赵嘏来到吴地,知道他一定会到灵岩寺游玩,便一个人先来到灵岩寺,在寺前的墙上题了两句诗,希望赵嘏看到后能续写两句,变成一首完整的诗。赵嘏在灵岩寺游玩时果然看到墙上的两句诗,随即诗兴勃发,随手在后面写了两句,补成一首完整的绝句。尽管常建的诗没有赵嘏写得好,但是他用普通的诗句引出赵嘏的佳句,后人便把这种做法称为“抛砖引玉”。“抛砖”就是利用人们喜欢贪小便宜的弱点,先让他们尝点甜头,最后逐渐上当,然后逐渐把“玉”引出来。

楚军攻占绞城

公元前700年,楚国用“抛砖引玉”的策略,轻取绞城。这一年,楚国发兵攻打绞国,大军行动迅速。楚军兵临城下,气势旺盛,绞国自知出城迎战,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楚国莫傲屈瑕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献上一条“以鱼饵钓大鱼”的计谋。他说:“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楚王向他询问诱敌之法。屈瑕建议趁绞城被围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时,派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运回来,敌军一定会出城劫夺柴草。头几天,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之时,先设伏兵断其后路,然后聚而歼之,趁势夺城。楚王担心绞国不会轻易上当,但屈瑕说:“大王放心,绞国虽小而轻躁,轻躁则少谋略。有这样香甜的钓饵,不愁它不上钩。”楚王于是依计而行,命一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 图1

绞侯听探子报告有挑夫进山的情况,忙问这些樵夫有无楚军保护。探子说他们三三两两进出,并无兵士跟随。绞侯马上布置人马,待“樵夫”背着柴禾出山之机,突然袭击,果然顺利得手,抓了三十多个“樵夫”,夺得不少柴草。一连几天,果然收获不小。见有利可图,绞国士兵出城劫夺柴草的越来越多。楚王见敌人已经吞下钓饵,便决定迅速逮住大鱼。第六天,绞国士兵像前几天一样出城劫掠。“樵夫”们见绞军又来劫掠,吓得没命逃奔。绞国士兵紧紧追赶,不知不觉被引入楚军的埋伏圈内。只见伏兵四起,杀声震天,绞国士兵哪里抵挡得住,慌忙败退,又遇伏兵断了归路,死伤无数。楚王此时趁机攻城,绞侯自知中计,已无力抵抗,只得请降。

注释:

【莫傲】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官名,地位次于令尹。

【有利可图】

有利益可谋求。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