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注释】:如果想要消灭敌人的精锐主力部队,就应该先抓住首领,瓦解敌人的指挥体系。这样做如同让龙离开大海到陆地上去争斗而处于绝境一样。

【由来】:“擒贼擒王”出自杜甫的《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能多杀伤?”杜甫的这首《前出塞》诗,是根据史实有感而发的。玄宗开元七年,西域的吐蕃在多次被唐军打败后,被迫前来求和。唐玄宗李隆基勉强同意了吐蕃的求和后,吐蕃人将在边疆的军队撤走了,两国暂时恢复了和平。七年之后,唐玄宗趁着吐蕃没有防备的时候又派兵入侵吐蕃,大败吐蕃军队,深入敌境达两千里地。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嫁入吐蕃的金城公主去世,吐蕃派遣使者到唐朝报丧,并乘机求和,遭到了唐玄宗的拒绝。于是,在一年以后,吐蕃军队攻占唐朝的边境重镇——石堡。唐玄宗天宝七年,唐玄宗命陇右节度使、大将哥舒翰率领三万三千人和吐蕃军队进行激战,虽然收回了石堡,却损失了数以万计的唐军。杜甫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只要能够让敌国的首领降服,保住本国的疆土,防止外敌的入侵就行了,何必杀伤太多的性命呢?诗人借着“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等诗句,对我国古代的某些军事经验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因而成为流传后世的名言,经常被军事家、政治家以至各色人物所引用。这条计策应用在军事上,主要目的在于打垮敌人的主力,抓获敌人的将领,让敌人彻底瓦解。擒贼擒王,为的是捕杀敌人的将领或者将敌人的指挥机关摧毁,让敌人陷入混乱,便于最后彻底击溃他们。负责指挥的将领不能满足于小的胜利,要有全局观,从大局出发,扩大战果,获得全胜。如果错过了时机,将敌人的主力或首领放走了,就如同放虎归山一样,会带来无穷的后患。

西门豹治邺

在魏文侯时,西门豹任邺县县令。他到任后,召集了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者,向他们询问百姓的疾苦。这些人告诉西门豹,邺县的三老和廷掾每年都要搜刮百姓的钱财,用来为河伯娶媳妇。这笔钱多达几百万,但是只用掉了二三十万,其余的都被三老、廷掾和巫祝瓜分了。而为了给河伯娶媳妇,女巫就会选取小户人家的漂亮女子,将她梳洗打扮一番,让她独居并斋戒沐浴,其余人家则要供奉酒食和绸缎等物。过了十几天,女巫便会让这个女子坐在一张装饰华美的草席上,顺流浮到河中,用不了多久便会沉到水底,因此那些有漂亮女子的人家,担心自己的女儿命丧河中,纷纷远逃他乡。正是因为如此,县中十屋九空,百姓变得更加贫困。西门豹在了解了这个情况后,对这些德高望重的老者说:“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日子,希望三老、巫祝、父老都到河边去观礼,我也要去送送新娘。”随后便派人送这些老者回家了。

为河伯娶媳妇的日子很快就到了,西门豹带着随从来到河边,只见三老、廷掾和众多百姓都汇集在河边,人数竟有两三千人。那个巫祝是个七十岁的老太婆,身边站着十几个女弟子。西门豹说:“叫新娘过来,我看看她长得漂亮不漂亮。”几个女弟子马上把新娘扶出帷帐,来到西门豹的面前。西门豹看了一眼新娘,回头对三老、巫祝和众位乡亲说:“这个新娘不漂亮,麻烦替我禀报河伯,需要重新再找一个漂亮的女子,过几天再送去。”说着就让随从们把巫祝扔进了河中。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巫祝为何去了这么长时间?派她的弟子去催催!”说着又把巫祝的一个女弟子抛到了河中。又等了一会儿,西门豹说:“这个弟子为何也去了这么久?还是派人再去催催吧!”接着又将一个女弟子扔到了河中。一连将三个女弟子扔到河中后,西门豹说:“巫祝和她的弟子都是女人,无法将事情说清楚,还是请三老替我去向河伯说明情况。”说着,随从们又将三老扔到了河中。于是,西门豹表面上恭恭敬敬地在河边站了很久。而长老和廷掾等人在河边不停地颤抖。西门豹对他们说:“巫祝和三老都不回来,你们谁去催催?”这些平日里作威作福的人吓得面如死灰,纷纷跪在地上不住地叩头,把头都叩破了,血流了一地。西门豹说:“好吧,我们还是再等等他们吧。”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廷掾可以回去了,看来河伯很喜欢他们。百姓们都散了吧,回家去吧。”西门豹机智地铲除了危害一方的祸害,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出为河伯娶媳妇的事了。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 图1

接着,西门豹发动百姓挖掘了十二条渠道,引来漳河水灌溉农田。从此,邺县的农田得到了用水的便利,老百姓因此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注释:

【瓦解】

比喻崩溃或分裂。

【斋戒】

旧时祭祀鬼神时,穿整洁的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荤等),以表示虔诚。

【观礼】

(被邀请)参观典礼。

【作威作福】

原指统治者擅行赏罚,独揽威权,后指妄自尊大,滥用权势。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