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注释】:故意露出我方的破绽让敌人觉得方便进攻我方,诱惑敌人深入我方的阵地,然后趁机截断敌人的后援和接应,使敌人陷入绝境之中。如果敌人中了我方的计谋,就会失去原有的领地。
【由来】:这条计策源自三国时期的一个典故。东汉末年,荆州刺使刘表的儿子刘琦因为害怕继母害自己,便向刘备求救。刘备于是请诸葛亮替刘琦想出一条脱困的计策。有一天,诸葛亮到刘琦家做客,刘琦便将继母屡次设计想要杀死他的事告诉了诸葛亮,并请诸葛亮为自己想出一条计策保命。诸葛亮以担心离间刘琦和他的继母之间的感情为由拒绝了刘琦的请求。于是,刘琦便强邀诸葛亮到密室之中饮酒,同时仍苦苦纠缠诸葛亮,但诸葛亮仍然不想帮助刘琦。刘琦见苦苦哀求无用,便心生一计,对诸葛亮说:“在我寝室的楼上藏有一部古籍,不知先生是否有意观赏一番?”诸葛亮十分喜欢古籍,于是欣然同意,跟随刘琦登上了一座小楼。上楼后,只见周围空空如也,了。刘琦依照诸葛亮的计谋行事,果然得以保全性命。于是,后人便将这个故事命名为“上屋抽梯”。
根本没有藏书,便问刘琦书在哪里。刘琦双膝跪地,承认自己骗了诸葛亮,为的是请他指点迷津,让自己有条生路。诸葛亮一边埋怨刘琦不该骗自己,一边想要下楼去。不曾想,下楼的梯子已经被人抽走了。这时,刘琦哀求说:“先生担心的是怕你为我出主意的事泄露,现在这里只有你我二人,您说出的话再没有别人知晓了。”见诸葛亮还是不说,刘琦又要拔剑自刎。诸葛亮见此情景,便给刘琦出了一个主意,让他借鉴史书上“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的经验,利用黄祖刚刚故去,江夏没人防守的机会,主动向刘表请求在江夏屯兵,如此便能远离继母的迫害
这条计策应用在军事上,可以分成两层的含义:一是诱惑敌人,然后截断敌人的后路;二是断掉己方的后路,让士兵们只能选择一往无前。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胡亥派兵攻打复辟后的赵国。赵军接连战败,退守巨鹿后被秦军包围。于是,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兵去解赵国之围。但是,宋义率领大军到达安阳便停了下来。项羽心里十分着急,多次要求宋义带兵渡江北上,和赵军里应外合,消灭围城的秦军。但是宋义决定等到秦赵两军拼个你死我活的时候再发兵,从而坐收渔翁之利。于是,宋义命楚军不准轻举妄动。同时,宋义大排筵席,独自享乐,而士兵和百姓却在忍饥挨饿。项羽忍无可忍,杀了宋义,夺了军权。随后,项羽立即命手下率两万军队渡河与巨鹿的秦军交战。在取得小胜之后,项羽命令全军渡河和秦军决战。在楚军渡过黄河之后,项羽为了表示与秦军决战的决心,命人将所有渡河的船只凿沉,将煮饭的锅全部砸碎,将军营一把火烧光,每个士兵只携带了三天的干粮,不给自己的军队留一点儿回旋的余地。项羽率领楚军赶到巨鹿,立即将秦军包围。双方经过九天的激战,项羽终于战胜了秦军,解了巨鹿之围。
注释:
【空空如也】
指一无所知。后用来形容空空的什么都没有。
【指点迷津】
针对事物的困难,提供解决的方向、办法或途径。
【回旋】
可进退;可商量、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