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注释】:全军避强待机,暂时撤退的指挥方法没有什么可责怪的,因为它符合正常的用兵法则。

【由来】:《南齐书·王敬则传》中记载:“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淮南子·兵略训》中也提到:“实则斗,虚则走。”这里的“实”指力量强大,“虚”指力量弱小。其要说明的是:如果没有取胜的把握,可以选择撤退。《兵法圆机·利》中也记载:“避而有所全,则避也。”这里的“避”指撤退,“全”指保全。其要说明的是:如果撤退可以保全力量,就应该撤退。

此计为三十六计中的最后一计,意在说明军队在处于劣势、抵挡不住对方时,可以实行转移、撤走的计谋。

子玉中计遭惨败

春秋初期,晋文公攻下了依附于楚国的曹国。国力日益强盛的楚国随即派大将子玉率兵攻打晋国,而且还胁迫陈、蔡、郑、许四个小国配合楚军作战。

晋文公得知这一消息后,认为现在楚国的兵力比晋国强,如果与之正面交锋,晋国不一定能取胜,因此决定以退为进。于是,晋文公对外放出了风声:“当年我流亡国外的时候,楚国先君像对待上宾那样待我,我很感动。我与他约定,如果将来我返回晋国当政的话,愿意两国友好往来。如果有一天,晋楚两国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现在,楚国出兵攻打我,我要遵守承诺,先退三舍。”

就这样,晋文公撤退九十里,撤退到晋国边界城濮。城濮凭借临近黄河和太行山的有利地形,足以御敌。子玉率军追了上来,两军对峙于城濮。此时的晋文公已探明楚国有左、中、右三军,以右军士气最薄弱,右军前头是陈、蔡士兵,他们是被胁迫而来的,没有斗志。

子玉命令右军和左军先进攻,然后中军再进攻。正当楚右军冲向晋军的时候,晋军却撤退了。陈、蔡军的将官以为晋军是因为惧怕而逃跑,便紧紧地追了上去。忽然,一支特别的军队从晋军中杀出来,驾车的马都蒙上了老虎皮。陈、蔡军的战马以为是真的老虎来了,吓得转头就跑,任凭骑兵怎样鞭打都控制不住。晋军奋力进攻,打败了楚右军。

随后,晋文公命人在马后绑上树枝,并让它来回奔跑,弄得烟尘蔽日,制造后军已退的假象。晋文公还派士兵假扮陈、蔡军士,向子玉报告说:“右师已经胜利,请元帅赶快出兵吧。”子玉向城濮望了望,发现晋军后方烟尘弥漫,便大笑道:“晋军真是不堪一击!”然后,子玉连忙命令左军出击,晋军又故意撤退。当楚左军陷入晋国的伏击圈后,晋国又歼灭了左军。最后,子玉率中军赶到,晋军全力出击把子玉包围住。子玉四处巡视也没见到左右军,知道自己中计了。在这次战争中,楚国部队伤亡惨重,而将领子玉在猛将成大心的护卫下才得以保住性命。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 图1

注释:

【退避三舍】

比喻主动退让,不与之争。

【伏击】

用埋伏的兵力突然袭击。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