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
原
文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
人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不是很大。只是后来因为生活习惯和学习环境的不同,才发生了变化。小孩子如果从小不严加管教,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变化。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专心、耐心。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曾经三次搬家,选择合适的邻居。孟子不好好学习,孟母就折断织机的梭子来教育他学习不能半途而废。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很会教育孩子,他教育的五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同时在科举中扬名。
故
事
择邻而居的孟母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孟子,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她的母亲是一个聪慧的女人,给了他很好的教育。
孟子的家住在一片坟地的附近,那里经常有送丧的队伍经过。孟子见到那些人一路哭哭啼啼,吹吹打打,觉得非常新奇,就和小伙伴们玩起了埋葬死人的游戏。孟子的母亲见了,非常担心,怕孟子不误正业,就决定搬家。她带着孟子搬到了一个集市附近居住。但没过多久,孟母马上就发现孟子开始学习集市上那些小商小贩叫卖,学着他们做起生意来。孟母又开始担心了,她觉得这种环境也不利于孟子学习,因此决定再次搬家。这次,他们搬到了一所学堂附近。学堂里的人不仅有很高的学问,还很懂礼貌。他们每天都在一起读书、探讨礼术。小孟子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也开始捧着书本认真地读起书来,并且学着那些读书人的样子,待人接物都非常有礼貌。孟母看到孟子的这些变化,非常欣慰,觉得终于找到适合他们居住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