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训蒙,须讲究。
原
文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译文
凡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老师,必须懂得一定的方法。不仅要把每个字讲得清楚明白,还要教会孩子在朗读时能正确地断句。作为一个学者,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应先学习《小学》,然后再去学习《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论语》一共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记载孔子言行的书。《孟子》共七篇,内容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仁义道德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故
事
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除了热衷于教书育人外,还喜欢钻研学问、整理古籍典藏。那时还没有纸张,文字都是写在用绳子连在一起的竹片上,称为竹简。孔子的书房里,到处都堆积着这种笨重的竹简,像是一座座小山一样。孔子总是一个人在书房里,乐此不疲地整理这些书籍。
晚年时期的孔子特别喜欢读《易经》,但《易经》是非常深奥的书,很难理解其中的内容。孔子就每天不停地反复翻阅《易经》,用了很长时间,终于把《易经》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大概知道了书中的内容。紧接着,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其中的基本知识点。然后,他又开始第三遍阅读《易经》,这次,孔子完全理解了书中的精神。
之后,孔子开始给弟子们讲解《易经》,这个过程中,孔子更加深入地研究了这部书。他无数次地翻阅《易经》,竟把连接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人们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来赞美孔子刻苦读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