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德军 “阿登 ”反击战

粉碎德军 “阿登 ”反击战

1944年诺曼底登陆成功后,由艾森豪威尔指挥的盟军迅速向西线防御的德军发起了进攻。

1944年深秋,战线向德国本土逼近,德国面临绝境,为扭转这一局面,希特勒决定集中兵力在西线发动一场使盟军猝不及防的攻势,夺回主动权。

为此,从9月底,希特勒就和他的最高统帅部十分秘密地着手制订西线最大的阵地反击战——阿登反击战计划。

这个计划被命名为“莱茵河卫兵”。该计划的主要设想是:集中优势兵力,迅速突破盟军防线,在烈日与那慕尔之间强渡马斯河,夺取盟军的主要补给港口安特卫普,把盟军一分为二,切断美军第一集团军和英军第二十一集团军群的后方交通线,并制造第二个敦刻尔克大撤退,稳定西线形势。然后再转过头来对付东线的苏联。

西线总司令龙德斯泰特元帅和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元帅虽然对元首野心勃勃的计划大吃一惊,但劝说无效后也不敢再多言。最后计划包括每一个细节甚至炮轰时间都是希特勒在大本营制订的。

11月3日,约瑟尔代表希特勒在集团军群司令部向西线部队司令龙德斯泰特、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及第五装甲集团军司令曼特菲尔第一次透露了这个大胆的计划。

他告诉三位司令官,艾弗尔已被选定为最适合进攻的地段,因为那里的敌军已在过去的正面进攻中蒙受了重大损失,力量比较薄弱。而且,该地段的敌预备队已调至第一线附近,补给情况也朝不保夕。所以,只要进攻做到完全出其不意,天气又不利于盟国空中行动的话,德军是可能迅速突破的。

一旦突破,将使德国装甲部队赢得主动权。尔后,这些部队迅速向前推进,在马斯河畔的列日和那慕尔之间建立桥头堡,再穿过布鲁塞尔向北边的安特卫普港快速挺进。

只要德国装甲部队一渡过马斯河,就可切断那些经由马斯河流域的美国第一集团军的后方交通线。等待德国装甲部队抵达布鲁塞尔—安特卫普地区,英国第二十一集团军群的后方交通线将受到致命威胁。一旦夺回安特卫普港,英军的后路即被切断,他们将面临着第二次敦刻尔克的命运。

希特勒选择的反攻地点在德国、比利时、卢森堡三国交界处,就是1940年德军突破法军防线的阿登山区。这个地区是霍奇斯的美第一集团军和乔治·巴顿的美第三集团军的结合部,北侧由第一集团军负责,南翼由第三集团军负责,两个集团军之间大约130公里宽的艾弗尔山到蒙绍迪防区由第一集团军所属的第五、第八两个军共6个师的兵力防守。

希特勒认为该地区是“现有部队肯定能突破的地方,此处防线单薄,他们也不会料到我们会发起突袭。因此,充分利用敌人毫无防备的因素,在敌机不能起飞的气候下发起突然袭击,我们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突破。”

希特勒“决心不顾一切地推行这项计划”。他甚至认为,“将打败西线盟军这种不可能的事,通过从西面防线内的进攻,使其成为可能”。他的计划不可谓不大胆,如果他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做后盾,或许他能成功。但是他没有。

为实施这个计划,德国政府发布了关于建立“人民近卫军”的命令,应征年龄从16岁到60岁,很快招募大批新兵,在经过六至八周的短期训练后,调往西线,加入了攻击部队。

12月初,德军共集结了20个师,由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元帅指挥。右翼是迪特尼希指挥的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辖有4个党卫军装甲师、5个步兵师,大约有640辆坦克。中路是曼特菲尔指挥的第五装甲集团军,辖有3个装甲师、4个步兵师,大约有320辆坦克。左翼是布兰登堡指挥的第七集团军,辖4个步兵师,其任务是负责掩护第五装甲军团的侧背,保障中央进攻。

艾森豪威尔指挥的盟军在西线共计有87个师,其中25个装甲师。然而在阿登一线却只有6个师的兵力。而且盟军高级指挥官们对德军反攻的可能性预料不足,认为目前德军的处境已不可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战了。

德军在进攻前实施了“哥莱夫”的作战计划。“哥莱夫”一词在德语中指神化中那种鹰头狮身长有翅膀的怪兽,如果就它在盟军中造成的巨大而惊人的混乱而言,这个名字取得十分恰当。德军组织了一支约2000名的会讲英语的突击队,由党卫军中校斯尔策尼指挥。

斯尔策尼擅长冒险,曾使用滑翔机从一个山顶监狱搭救出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

斯尔策尼的突击队扮成美军,乘坐美军的吉普车深入盟军防线内部,他们分成小队到处切断电话线,倒转路标,使守军的预备队走错方向,挂上红布条表示路上埋有地雷,尽其所能地制造混乱。

美军被这少数德国兵的活动扰得惊恐不安。因为他们造成一种印象,好像不知道有多少这种单位在美军后方活动。

为搜索这些德国小分队,美军到处拦截车辆来实施检查,50万美军士兵只要在路上相遇就互相盘问,几百名士兵在答复问题时因使人感到怀疑而被拘捕,连身为第十二集团军群司令的布莱德雷也不例外。

然而,这一计划的第二步,即用一个完整的装甲旅第一五〇装甲旅,驾着美式坦克,穿着美军制服,长驱直入并占领马斯河桥的设想却未能实现。

12月16日,德第六十六军的一名军官,在从军部驾车去前线时被俘,随身携带的几份该计划的作战命令落入美军手中,从而使美军及时作出了反应。

1944年12月16日拂晓,希特勒蓄谋已久的阿登反攻拉开了序幕。5时30分,德军2000门火炮开始向蒙绍和艾希特纳赫之间的美军防区猛轰。与此同时,步兵借助弹幕的掩护开始冲击。

密集的大炮对几乎所有的美军阵地猛轰,蜷缩在睡袋中的美军士兵从睡梦中惊醒,连滚带爬地钻入掩体,惊恐中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紧随着炮火,几百架探照灯又罩住了美军阵地,为在暗夜中发起进攻的德军提供照明。

混乱中,德军突击部队在坦克的掩护下向美军阵地发起了猛烈攻击,美军阵脚大乱,损失惨重。

本次作战中最重要的是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的快速突破,因为它最接近马斯河上的重要地段,因此空降部队用在这里是最有价值的。

但是自从1941年克里特岛空降战役之后,德国伞兵部队都被当作地面部队使用。

仅仅在作战前数周,德军才勉强凑出编成一个伞兵营。由海德特中校率领。然而海德特却发现,这些是有一半没有空降作战经验的伞兵,而配合他们的运输机也缺乏编队飞行的经验。只有三分之一的飞机勉强到达目标区——大部分因飞行员的失误被投落在德军自己的防线后方——而到达目标区的伞兵空降的十分分散,所以海德特只能集中200多人,无法完成原定的任务。数天之后,疲惫的海德特向美军投降。

德军突破口的北翼是担负主攻任务的迪特里希第六党卫装甲集团军,在顺利突破美军前沿防御后,其右翼即为美第一集团军和第五军所阻,陷入苦战。

美第五军原本用来进攻鲁尔大坝,战备程度较高,因此对入侵德军实施了顽强抗击。虽然迪特里希迅速调来第十二党卫装甲师增援右翼突击力量,但是其向布特根巴赫的进攻仍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然而在其左翼,情况却截然不同,第一党卫装甲师所攻击的正面恰为美第五军和第八军的结合部,仅有少量骑兵担任警戒,故被迅速击溃。

至日暮时分,第一党卫装甲师的先头部队派佩尔战斗群,已突入美军战线达10公里,且前进势头仍很迅猛。尽管如此,由于集团军主力被牵制,派佩尔战斗群的推进并无决定性意义。

然而,这只纵队迅速插向斯塔佛洛时,对近在咫尺的存有250万加仑汽油的美军的燃料库及重要桥梁竟没有能够及时夺取,以致美军增援部队利用其设置障碍,阻住了其前进的道路。差劲的路况,严重交通阻塞和缺乏油料妨碍他们的推进。

臭名昭著的“派佩尔战斗队”,屠杀了几批已经解除武装的美军战俘和比利时平民。第六党卫队军装甲集团军在艾森伯恩山岭进攻遇到美军第二步兵师和第九十九步兵师的顽强抵抗,延缓了他们的推进。战斗至12月18日,德军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的中部和右翼的进攻行动基本被阻止住。

美军在战斗打响后的开始两天里,还没有完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美军第一集团军仍推测德军意图是对北面战线上美军对鲁尔水坝地区攻势的反击。

直到17日早上,艾森豪威尔才意识到德军的全面进攻已经开始,急调美军第七装甲师南下圣维特进行增援,第三集团军的第十装甲师一部则北上进入受威胁的地区。第八十二和第一〇一空降师火速赶往巴斯托尼—圣维特一线进行增援,阻止德军西进。加文将军指挥的美第八十二空降师被派往圣维特防线,而麦考利夫将军指挥的第一〇一空降师则驰援巴斯托尼。

在突破口中段,由于当面美军第二八一师刚刚经过亚深战役,减员达数千人,未及补充,正在休整之中,美军第一〇六师则三天前刚从国内调来,故此段防守兵力较弱,致使德军第五装甲集团军顺利突破美军防线,并迅速向纵深推进。

17日,第五装甲集团军左翼的第二装甲师在克莱夫火车站渡过克莱夫河后,美军抵抗趋于崩溃。

次日9时,德军装甲教导师也开始横渡克莱夫河,黄昏时抵达尼德、万帕赫一线,当夜向巴斯托尼以东的马格雷特推进。

19日,该师继续向巴斯托尼挺进,并攻入内费和瓦尔丁。

随后,德第二十六人民步兵师也加入了攻占巴斯托尼的战斗。但由于美第十装甲师和第一〇一空降师先后抵达,有力地加强了巴斯托尼的防御,德军的攻势很快陷入僵局。

然而,在巴斯托尼外围,其第二装甲师却直插向默兹河畔的迪南。这时,德集团军群指挥官莫德尔非常渴望将主攻方向转移到曼特菲尔的第五装甲集团军方向上来,但希特勒固执己见,坚决要由他所宠信的党卫军将领迪特·里希继续担任主攻。

增援的美军第七装甲师赶到小镇圣维特,一处极重要的道路汇集口,包括第一〇六步兵师残部,成功抵挡了德军的进攻。德军第五十八装甲军、第六十六军在圣维特及其以南地区发动了新的强大攻势,12月21日迫使美军第七装甲师后撤。

德军原计划在12月17日占领圣维特,德军进攻的时间表遭到重大拖延。18日,曼特菲尔的第五装甲集团军第四十七装甲军进抵公路交通枢纽巴斯托尼,美军被迫退守巴斯托尼和诺维尔一线。

左翼布兰登堡指挥的第七集团军所辖的四个师均渡过奥尔河,其中第五伞兵师突至约20公里处的维尔茨,在南侧为中路部队建起了一道壁垒,小有进展。但第七集团军在美军的顽强阻击下前进缓慢。

至12月20日,当面防守的美军已基本制止了德军在突破口南北两个“肩角”的进攻,德军的进攻部队已形成一支宽约一百公里、纵深30至50公里的突出部,并继续向前推进。

到19日日暮时,德军在阿登地区的反攻虽然给盟军造成极大的恐慌和威胁,但却远远未达到计划目标。

德军对阿登地区的突然反攻,完全出乎盟军远征军各级司令部的预料。

此前,盟军各部正在为突破德军“齐格菲”防线进行战役准备。当德军在阿登地区发动反攻的报告送到最高统帅部时,第十二集团军群司令布莱德雷恰在艾森豪威尔的办公室同其讨论兵员补充问题。起初,布莱德雷还以为这是一次破坏性进攻,旨在阻止巴顿将对萨尔发动的攻势。

尽管如此,他仍立即命令阿登地区南北两面的美军各派一个装甲师向受威胁地段靠拢,并指示各集团军命令下属各师处于戒备状态,以便随时用于阿登地区。

12月17日,前线告急。艾森豪威尔把最高统帅部仅有的预备队第十八空降军在欧洲大陆的第八十二和第一〇一空降师拨归了布莱德雷使用。

18日,布莱德雷用汽车迅速把第八十二空降师和第一〇一空降师派往中线有极好道路网的巴斯托尼。由于在此前美第十装甲师战斗群已率先抵达,并在巴斯托尼东部组织起了防御阵地,布莱德雷仅留下第一〇一空降师参加巴斯托尼防御,而把第八十二空降师调往阿登地段北翼的斯塔弗洛。

由于德军特遣队的破坏活动,盟军前线情报极其混乱,到12月18日晚,盟军最高统帅部才具体掌握了德军的反攻规模。

19日晨,艾森豪威尔紧急将布莱德雷、巴顿和德弗斯召到凡尔登,商讨对策。

艾森豪威尔认为,必须立即采取措施阻止德军的进攻。鉴于德军正在向阿登地段实施主攻,并且有可能向特里尔地段发动进攻,他决定集中力量在阿登地区敌人突出部两侧进行反突击。

为此,艾森豪威尔提出放弃那些与反突击无关紧要的地域,以便确保重要地域的安全,并加强反攻力量。

布莱德雷将军应制止德军在马斯(默兹)河以东的前进,并同第二十一集团军群的部队相配合,对德军突出部发动进攻。蒙哥马利也奉命在马斯河以东和以南的地域内阻止德军的推进,重点保障从那慕尔到列日之间的马斯河一线的安全。

按照艾森豪威尔的指示,盟军在摩泽尔河以南将全线转入严密防御。德弗斯的第六集团军群奉命向靠北的地区推进,并接管第三集团军的大部分防区。

同时,巴顿将率六个师北进,接管第一集团军第八军防区并在12月22日或23日向德军突入部队的南翼发动一次大规模反击。

在此期间,德军已逼近圣维特和巴斯托尼,歼灭了美军第一集团军的一部力量,并将另外一些部队孤立起来。而对德军的强大进攻,霍奇斯的第一集团军仍成功地组织了临时反击。

在圣维特,美军装甲部队的顽强行动使盟军成功地在西面建立起新的防御阵地。在突破口的北翼,美第五军和第七军一部在最关键的一次战斗中守住了埃尔森博里岭、岭南的比特亨巴赫和马尔梅迪—斯塔沃洛这条战线,击退了德军第六党卫装甲集团军的数次攻击,为盟军赢得了所需的时间。

尽管盟军部队对德军的威胁做出了迅速反应,但德军各纵队仍未停止向西推进。19日晚,盟军最高统帅部情报处长斯特朗将军担心德军很快将从第十二集团军群的部队之间突破,从而使设在卢森堡市的布莱德雷将军的前进指挥部同美国第一集团军脱离联系。

他把这种担心告诉了远征军参谋长史密斯将军,建议由蒙哥马利统一指挥阿登地区以北的美军。这项建议得到了艾森豪威尔的赞赏。

艾森豪威尔认为,阿登地区以北的突出部已经成为一个作战正面,在这个作战正面只能有一支预备队可以被召来支援英国和加拿大集团军或者支援美国第九和第一集团军,因此,将美第九集团军和第一集团军暂时划归蒙哥马利指挥,有利于粉碎德军的攻击。

蒙哥马利元帅一接到命令就马上召集霍奇斯和辛普森在美第一集团军司令部开会,并下达了重新组织战斗的命令。

第九集团军奉命接管第一集团军的部分地带,从而使美第七军得以撤出战斗组成预备队,以便同英军第三十军携手从突出部北侧发起反击,与此同时,第三集团军将其战斗分界线向北延伸至从日韦到圣维特一线。

在德军发起反攻的第一周里,阿登地区北侧的盟军部队由于受到重创,加之战线拉得太长,故对德军的反攻只能疲于应付。

然而,在阿登地区的南部,巴顿的第三集团军正迅速采取行动,以便对德军突入部队实施打击。从19日奉命北调到22日对巴斯托尼方向发动进攻,该集团军在短短的3天时间里完成了90度大转弯和北进80公里至110公里投入新攻势的惊人行动。

但由于遭到德军第七集团军的顽强抵抗和纳粹空军的袭击,巴顿的第三集团军比原计划推迟了对巴斯托尼的解围,直至26日才突围到巴斯托尼,与被围美军取得了联系。

此后,巴顿的部队在巴斯托尼附近同曼特菲尔的德第五装甲集团军第四十七装甲军展开了惨烈的争夺战。

12月23日,天气转晴,盟军出动了约5000架次飞机,猛烈空袭了德军反攻部队和运输车辆,大大缓解了危局,同时又给巴斯托尼的守军空投了急需的补给品,鼓舞了守军的斗志。

此后,除恶劣天气外,盟军空军一直活跃在战区上空,对德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阿登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线最大的一次阵地战,双方参战兵力将近60个师。希特勒发动阿登战役最后的结果是将盟军在西线的推进阻止了六周之久,但其付出的代价却是将其本来就有限的预备队力量消耗殆尽,结果使盟军尔后的进攻得以长驱直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