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诚赢得选民信任

以真诚赢得选民信任

艾森豪威尔在赢得总统候选人的提名后,经过与玛咪商量后,决定与竞选对手和解。他打电话给塔夫脱,小心翼翼地问道:“我是否可以对您进行拜访?”

塔夫脱吃惊极了,似乎没有这样的先例,即赢得胜利的候选人要对输掉的候选人进行拜访。他们之间,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双方似乎已结下了永世不得化解的深仇大恨。

塔夫脱还是同意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艾森豪威尔尽管没有从政的经验,却比任何一位政治家都懂得如何在全国政治舞台上进行领导。

他决心要领导一个班子,而且要将塔夫脱一派带回到共和党的主流来。会见的本身是很平淡的,艾森豪威尔花了半个小时在支持者热情的欢呼声中走过。当他来到塔夫脱的旅馆房间时,他看到许多塔夫脱的工作人员正在默默地流泪。

艾森豪威尔大步走近塔夫脱参议员,盯着那张没有表情的脸,轻声说道:

现在没有时间交谈任何实质性的问题,你很疲乏,我也很疲乏。我只想说,我想成为你的朋友,并希望你会是我的朋友。我希望我们能在一起工作。

塔夫脱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他颤抖着声音说:“谢谢你!谢谢。”

他们走进大厅让记者们拍照,然后艾森豪威尔带着一种复杂的感情回到自己的旅馆。他心潮起伏,思绪万千。看到塔夫脱后,他在深深惋惜的同时,不禁慨叹:做一名政治家太不容易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政坛上的风云变幻、凶险角逐,随时都可能把不慎或不合时宜的政客淘汰出去,落得悲惨的下场。兔死狐悲,大约政客们的心情都是相通的。

艾森豪威尔那几天一直闷闷不乐,他在想,他仕途的前方,会有什么凶险的事情在等着他呢?

艾森豪威尔在这条道路上采取的第二个步骤,就是挑选一名竞选伙伴。竞选伙伴对总统候选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竞选程序规定的条件,艾森豪威尔提出他能接受的一份不长的名单。理查德·尼克松的名字列在首位,还有查尔斯·哈勒克、沃尔特·贾德、丹·桑顿等人。

艾森豪威尔非常清楚,在这份名单上,唯一能够满足全部条件的名字,只有尼克松。这样就决定了下来。助手布朗内尔打电话给尼克松,请他到艾森豪威尔下榻的黑石旅馆来。

见到尼克松,艾森豪威尔非常严肃地说:“我想把我的竞选看作对我信仰的一切,以及我认为美国所代表的事业的一次进军。你愿意和我一道参加这样一次竞选吗?”

尼克松有些茫然,半天才明白了艾森豪威尔的意思。他谨慎地回答道:“我会感到骄傲,并乐于这样去做。”

“迪克,我很高兴你能参加我们的班子。”艾森豪威尔这时才露出他的微笑来,“我认为我们能够取胜。我知道我们能为我们的国家做一番事业。”接着他突然想起了什么:“噢!对了,我才想起来,我还没有辞去军队的职务!”

接着他口授了一封电报给陆军总长,辞去了他的职务。目睹这一场面,一旁的尼克松及艾森豪威尔的助手们无不为之动容。

1952年9月2日,艾森豪威尔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竞选活动。竞选从南方开始。他在玛咪、亚当斯、政治顾问、工作人员、随行记者的陪同下,乘着专列,开始对除密西西比以外各州的访问。

在车上,艾森豪威尔指挥着一切。他建立了组织,挑选了工作班子。亚当斯是他的行政助理,负责贯彻他的意图和执行他的命令。

演讲稿是在纽约总部由一个工作班子起草的,这一工作班子包括著名的撰稿人,如埃米特、休斯密,这两人都是从《时代》周刊借来的。

艾森豪威尔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手里拿着蓝铅笔,仔细地阅读每一篇正式讲稿,在这儿涂掉几个字,在那儿划掉一段,并在旁边写上他自己的话。讲稿的撰写者往往被艾森豪威尔的文字修改能力所惊讶,稿子经艾森豪威尔一改,往往有画龙点睛之妙。

在美国总统候选人当中,艾森豪威尔是最后一位,也是最出色的一位火车站台竞选演说家。“火车站台竞选”是仿效杜鲁门1948年成功的火车站台巡回竞选活动,而抛弃了那年杜威的慢吞吞的竞选活动方式。

无疑,火车站台竞选是典型的美国式大吹大擂的宣传活动。火车每到一站停下,当地的共和党便带着一大群人出现,玛咪陪着艾森豪威尔在火车后面的平台露面,在热烈的鼓掌声中,一篇准备好的演说开始了。演说内容往往大同小异,无非是整顿华盛顿的混乱局面,并要求听众同他一起进行这次进军。

欢呼声中,火车汽笛又响了,他们重又起程。在各站,当地共和党候选人都特别想与著名的艾森豪威尔将军一起照张相甚至因为这可能是他们亲眼见到未来总统的唯一机会。

群众对他的到来、对他的品格、他的仪表、他的信心以及真诚,都报以热烈的反应。艾森豪威尔懂得如何巧妙地利用他自己单纯的一面,大家都知道他是谁,大家都看过他咧嘴大笑、高举双臂的照片,然而看到的他本人,比在报纸上看到他的照片更令人感到满足。他给聚集在他的专车后面的千百万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艾森豪威尔的日程安排得十分紧凑,几乎任何计划外的会面都插不进去。他已经是61岁的人了,然而由于他异常旺盛的精力,民主党都无法提出他的年龄问题。

尽管史蒂文森比艾森豪威尔小9岁,他却在体力上甘拜下风。艾森豪威尔从未流露出像史蒂文森时而露出的那种精疲力竭的样子。

当然,艾森豪威尔毕竟不是超人,毕竟没有无穷无尽的精力。私下,他也像一名老兵那样发牢骚。有一次当他得知还有一次汽车旅行等着他时,他愤愤不平地吼道:“全国委员会那群笨蛋!难道他们想创造选举一个死人的奇迹?”

在竞选过程当中,玛咪也起了很大作用。她在群众面前显得有些拘束,不发表讲话,不接见记者,她觉得整个竞选活动使人精疲力竭。然而她是他们的成员之一,她每每抓住时机给丈夫助一臂之力。

不管如何疲乏,每一次火车靠站的时候,玛咪总是要振作起来,站在她丈夫的身旁,在适当的时候动人地微笑,轻轻地招手。她看起来很迷人,她额前的刘海发式一夜之间在美国风行起来。

在北卡罗来纳州,火车于早上5时30分到达索尔兹伯里站。一大群人早早地聚集在站台旁,当火车慢慢停下时,他们大声地向艾森豪威尔的包厢欢呼。

天还没有一点放亮的迹象,将军和他的妻子在极度疲倦中醒来,哼了几声,披上他们的浴衣,摸索着走到后面的平台上,迎面而来的冷风使他们的睡意减了许多。

艾森豪威尔搂住玛咪的肩膀,开始张嘴大笑,并向人群挥手致意,而他俩根本不知道这是哪一站。人们拍下了这一张非常出名的照片,吉姆·哈格蒂称之为“爆炸性的照片”。

在八个星期的竞选活动中,艾森豪威尔行程5..1万公里,走遍了45个州,在许多小市镇和城市发表了232次演说。

与此同时,艾森豪威尔挑选的搭档尼克松也使出浑身解数,在各地展开了“地毯轰炸”式竞选。尼克松竞选口号之一就是“清除腐败”,他的矛头直接指向民主党的杜鲁门。

杜鲁门政府后期腐败成风,据尼克松说,给公职人员赠送家用冰箱、皮大衣等礼品的做法达到了触目惊心的可耻地步。

尼克松一再向听众保证,艾森豪威尔的“进军”一定会把这些丑恶现象从华盛顿清除出去。

然而在这紧要关头,尼克松捅了一个大娄子,他的“清除腐败”的口号顿时成了打自己嘴巴的笑料。

9月18日,《纽约邮报》头版刊出一则惊人大标题:“尼克松的秘密基金”,内容是“富豪们的秘密捐款使尼克松过着超豪华的生活”。

文章说,尼克松从加利福尼亚的百万富翁手中接受了总数为1..8万美元的赠款并加以挥霍。

尼克松顿时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平心而论,1..8万美元的捐款数目并不大,而且赠款现象在竞选中非常普遍,但糟糕的是尼克松曾“十足伪善”地攻击过民主党接受礼物之事,于是要制止这件事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已不可能。

民主党借题发挥,大肆攻击共和党的“腐败”,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斯蒂芬·米切尔要求要么从候选人名单上勾掉尼克松,要么在腐败的问题上闭上他的嘴。

共和党人真正开始惊慌了。艾森豪威尔的朋友们一致劝告他立即抛弃尼克松,因为他们不能容忍心目中英雄的声誉被一个小小的尼克松所玷污,尼克松已使艾森豪威尔处于尴尬境地。

艾森豪威尔专车上的竞选成员就此事专门举行了一次投票,结果是40比2的票数同意放弃尼克松作为副总统候选人。他们对艾森豪威尔说,如果他不立即放弃尼克松的话,他的进军就注定要失败。

艾森豪威尔,这位政治上的新手,立即认识到形势已是危急万分。不过,他的第一个反应是“如果尼克松被迫辞退,那我们才不可能取胜”。

他是意识到这一重要事实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他认为这一次危机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他一生中经历的危机够多的了。

艾森豪威尔不太了解尼克松,他们两人的见面总共不过十次,而单独接触仅有一次。在会面中,他们讨论的全是有关安排演讲等竞选方面的事情。

他们从未在政治上、哲理上讨论过任何实质性的问题;他们从未在一起打过牌,吃过饭,或喝过酒。尼克松刚刚39岁,年轻得可以做艾森豪威尔的儿子。

此时此刻,艾森豪威尔显示出他耐心与公正的优点。他最喜欢的格言之一是“不要匆匆忙忙地犯错误”。他认为,不尊重尼克松的意见而简单地抛弃他是不公平的。

艾森豪威尔发表了一篇公开声明,为尼克松进行辩护。他说:

长期以来,我一直钦佩和赞赏尼克松参议员忠于美国的决心。最近发生了攻击他有不道德行为的事,我相信尼克松是诚实的。

我深信他会原原本本地将全部事实公布在美国人民的面前。我无法匆忙作出结论,认为我任何的竞选伙伴品质不好。

在他的专车上,艾森豪威尔也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他宣称:

我不管你们是不是反对尼克松,在这个问题上我不焦急。如果我们自己不像猎狗的牙齿一般洁白,那我们这次进军反对在华盛顿所出现的事情又有什么用处呢?

总之,艾森豪威尔让尼克松自己决定。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募集了资金,让尼克松在电视上发表演说。

尼克松详细地罗列自己的经济状况,说明他把这笔基金用于合法的政治活动。最后他说:“要当总统和副总统的人必须得到全体人民的信任。”

广大的电视观众被尼克松的一番感人肺腑的话语所感动。当演说广播完时,艾森豪威尔出来见克利夫兰的观众。观众们热情地高呼:“我们要迪克!我们要迪克!”

艾森豪威尔预料到会有这样的反应。当群众终于平静下来时,艾森豪威尔含着热泪说:“我喜欢勇敢。今晚我看到了勇敢的榜样。当我投入战斗时,我宁可有一名勇敢而诚实的人站在我一边,而不要满满一车皮的骑墙派。”

艾森豪威尔在这次危机中是无可争辩的指挥者。别人惊慌时,他镇定自如。他顶住了来自共和党左、右翼两方要求抛弃尼克松的压力。他牢牢地掌握着最后的决定权。一场风暴终于平息了。

10月24日,艾森豪威尔在底特律城宣布,在他当选之后,他将立即“抛弃政治分歧,集中精力于结束朝鲜战争,这件工作需要我亲自去朝鲜一趟。只有这样,我才能学会如何最好地在和平事业方面为美国人民服务。我一定要到朝鲜去。”

这时候,离大选只有两个星期了,对许多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声明。后来,结果证明,它确实保证了这次选举的成功。

人们对这一声明,反应极为热烈。大家都在想,国家头号英雄、最伟大的战士和最富经济头脑的政治家,允诺要亲自过问国家头号问题,应该是能够兑现的。此后,艾森豪威尔在各种民意测验中的选票始终轻松地一路领先。1952年11月4日,对于美国人来说,是个不平凡的日子,他们的新总统在这一天产生。人们在兴奋地猜测着:即将产生的新总统,会是天天见面的那副面孔吗?早晨7时,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准时出现在选民面前,开始了总统竞选活动的最后一天的冲刺。投票场地焕然一新。这里已聚集了成千上万支持艾森豪威尔的人群,他们手里挥舞着红白相间的美国国旗和共和党的竞选标志,大家热情地喊着口号。数以万计的巨幅标语,写着“将军至总统”、“我们选择变革”,在清晨料峭的寒风里飘扬。

健壮的艾森豪威尔出现在主席台上。

他满面春风,挥起他的大手向热情的群众致意。他已经在竞选的跑道上跑了许多圈了,却丝毫未显得疲惫,他沉着而富有魅力的微笑给人一种胸有成竹、胜券在握的自信。

紧紧跟在他旁边的,是他的妻子玛咪。今天她刻意修饰了一番,浅黄的长发略向内微微卷着,比平常更加妩媚。初冬的空气中已泛着冷意,但纽约的人民热情不减,各投票站已排起了长龙,静静地等候着为他们热爱的总统候选人投上一票。当艾森豪威尔夫妇出现在投票点时,人群沸腾起来。艾森豪威尔兴奋地说:“我的嗓子差不多都喊哑了。如果你们今天为我说话,我将为你们说四年的话。”11月4日午夜23时20分,艾森豪威尔夫妇终于接到了准确的消息:共和党人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以55%的选票,击败了民主党人史蒂文森。

紧接着,艾森豪威尔夫妇来到了共和党为他们举行的庆祝集会上。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在连续向众人表示感谢之后,嘶哑地说:“今晚,我接受你们交给我的这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国家的领袖职责。”

全场欢声雷动。至此,艾森豪威尔夫妇尽心尽力进行的总统竞选宣告落下帷幕,艾森豪威尔将于1953年1月20日宣誓就职,入主白宫。是年,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62岁。

在纽约,艾森豪威尔一家继续住在晨边山庄。玛咪把所有时间用于挑选就职典礼时穿的衣服,并准备着再次搬家。她感到欣慰的是,这一次,35年来的头一次,她能够安安稳稳地在一座房子内居住至少4年。

儿媳和3个孙子孙女来晨边山庄过圣诞节,这使快乐的圣诞夜格外热闹。圣诞节那天,艾森豪威尔送给玛咪一只精美的金手镯,布满细密花纹的边缘上雕有3颗闪闪发光的心,每颗心上分别刻上“戴维”、“巴巴拉·安尼”和“苏珊”的字样。

不幸的是,圣诞节刚过,玛咪就病了。她在床上休息了几天,但仍没有闲着,仍在指挥安排将家具从纽约搬到华盛顿去。她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弄清楚哪一件家具是自家的,哪一件是哥伦比亚大学的。

1953年1月,约翰准备离开朝鲜,回家参加总统就职典礼。对兴奋异常的玛咪来说,约翰的到来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她的健康状况马上有了好转,可以下床走动了。

此时的艾森豪威尔,仍过着紧张而有序的生活,这是他在军队养成的习惯。他每天6时起床,静悄悄地起来,以免惊醒了玛咪。他来到梳妆室,从莫尼为他准备好的衣服中,挑选一套。

1953年1月12日,在侍者们收拾桌子的时候,艾森豪威尔大声地朗读着就职演说草稿,听众则是内阁成员。他花了好几个星期来准备这篇讲稿,讲稿是休斯帮助起草的。

艾森豪威尔抑扬顿挫地念完讲稿后,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艾森豪威尔皱着眉头,抬起头说:“我念讲稿是为了得到你们的纠正,而不是要得到你们的掌声。你们要在心目中把我的讲稿撕得粉碎。”

1月18日,艾森豪威尔偕同妻子、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及助手们乘火车去华盛顿。他们一行住在斯塔特勒大酒店。他与兄弟和知心朋友们,在酒店内开开心心地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