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治疗越早越好
多数肾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治疗困难,极易复发。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十分重要。要定期检查身体,要警惕常见肾病的早期信号,要注意肾病易患人群。
什么是肾病
肾病是肾脏疾病的简称,泛指由于感染、变态反应、药物、理化因素、遗传和血管与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结构异常等引起泌尿系统病变的疾患。是原发于肾脏或继发于其他脏器病变而影响到肾脏的一类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尿的异常和肾脏局部的一些症状,主要包括以下疾病:尿路感染、肾小球疾病、肾间质疾病、肾小管疾病、肾血管疾病和肾功能衰竭。中医学由于“肾”的含义更为广泛,还包括了内分泌、生殖系统等某些病症症状。
你了解尿路感染吗 尿路感染,简称尿感,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征,是主要由细菌(除细菌外包括真菌、衣原体、支原体和某些病毒等)侵入尿路大量繁殖引起的,尿路感染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多为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多为膀胱炎)两大类,是肾病内科最常见的疾病,成年女性多见,发病率为人口的2%左右。
肾盂肾炎和肾小球肾炎是同一种疾病吗 许多病人错误地将这两种疾病认为是一个病,其实肾盂肾炎和肾小球肾炎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疾病。肾盂肾炎是细菌侵入泌尿道而发生的炎症,急性肾盂肾炎临床表现除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外,脊肋角部位有压痛或叩击痛,全身表现为寒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常伴有血白细胞增加和血沉快。慢性肾盂肾炎常无明显的临床表现,仅有细菌尿或尿中仅有白细胞和蛋白,有长期反复发作的尿感史。肾小球肾炎绝大多数是免疫介导性炎症疾病,一般认为,自身免疫机制是肾小球肾炎的始发机制,并有遗传和免疫遗传因素,炎症介质的参与,导致肾小球损伤,产生尿少、浮肿、高血压、血尿、蛋白尿等临床表现。
肾小球肾炎的一般常识 肾小球肾炎是最常见的肾脏疾病,是发生于双侧肾脏肾小球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分为急性、急进性、慢性和隐匿性肾炎4种。
1.急性肾小球肾炎 起病急,病程短,好发于4~14岁儿童,男性多于女性。本病多发生在链球菌感染之后,故又名为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大部分病例2~3周前有过咽炎、扁桃体炎等前驱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眼睑及全身浮肿,高血压,肉眼血尿,大多呈混浊的咖啡色,部分病人为洗肉水样血尿,镜下血尿和蛋白尿,部分病人可有少尿甚至无尿及恶心、呕吐等肾功能不全的症状。有关链球菌培养及血清学检查阳性,血清补体动态下降是本病特点。
2.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为一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与急性肾炎相近,特点为发病较急,起病前2~3周可有先驱病史,如发热、疲乏无力或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重,可见明显浮肿,肉眼血尿、严重高血压,大量蛋白尿,中或重度贫血和出血倾向。病情进展迅速,常在起病3个月内(一般2~3周)发生肾功能急剧进行性恶化,未经治疗者常于数周或数月内发展成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病理上表现为广泛新月体形成,故又称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本病预后极差,病死率高。
3.慢性肾小球肾炎 简称慢性肾炎,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病程长,呈缓慢进行性发展趋势。病因尚不明确,临床表现为程度不等的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慢性肾炎的自然病程变化很大,有的2~3年内即进入肾功能不全终末期,亦有相当部分病人可十几年或几十年保持较好的肾功能。
4.隐匿性肾炎 是以无症状蛋白尿和(或)单纯性血尿为临床表现的一组肾小球疾病,好发于20~30岁男性。病人无浮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多在体检时发现尿检异常。病程很长,可长达20~30年,部分经治疗后痊愈,少数因感染恶化为肾功能不全,也可转变为其他类型。
如何诊断肾结石 本病多发生在中壮年,一般根据间歇发作性的肾绞痛,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等症状及尿检结果,结合B型超声检查,特别是X线检查,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等检查即可确诊。
肾病综合征的特点是什么 肾病综合征是一组临床症候群,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总量超过3.5g)、严重水肿、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和高脂血症。肾病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可由不同的肾脏病理类型的肾小球疾病所引起。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类型包括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及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不同的病理类型的临床特征各不相同,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一,预后也不相同。
如何对肾功能衰竭的程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一提起肾功能衰竭人们就会马上联想到可怕的尿毒症。许多病人在就医时仅仅是肾功能不全的早期,就因为医生轻率地下出尿毒症的诊断而精神崩溃,丧失治病的信心。
其实肾功能不全并不等于尿毒症。肾功能衰竭临床上分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功能衰竭两大类,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由各种病因引起肾小球滤过功能短期内急剧下降至正常的50%以下。血尿素氮及血肌酐迅速增高并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及急性尿毒症症状的临床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也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各种慢性肾脏病最终的共同结局。
根据肾功能受损的程度慢性肾功能衰竭分为4期。肾功能不全代偿期:肾小球滤过率减至正常的35%~50%,血尿素氮,肌酐正常,或血肌酐<178μmol/L,患者常常无症状;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正常的25%~35%,血肌酐178~450μmol/L,病人可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肾功能衰竭期: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正常的10%~20%,血肌酐450~707μmol/L,病人可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尿毒症期:肾小球滤过率小于10%,血肌酐≥707μmol/L,临床表现与生化异常已十分明显,为慢性肾衰竭的终末期。
肾病是如何发生的
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肾结石等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是截然不同的,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各种肾病的发病机制。
肾小球肾炎 绝大多数肾小球肾炎是免疫介导性炎症疾病。一般认为,自身免疫机制是肾小球病的始发机制,并有遗传和免疫遗传因素、炎症介质的参与,导致肾小球损伤并产生临床症状。其发生涉及两个方面。
(1)免疫反应 免疫复合物在肾内沉积是肾小球损害的基础,人体有两种途径引起免疫复合物在肾内沉积。①当人体遭遇感染时,机体针对外来抗原会产生抗体,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在某些情况下,免疫复合物被肾小球捕捉,清除过程中诱发炎症反应;②机体针对感染等外来抗原产生的抗体,与肾小球内的固有抗原结合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诱发炎症发生。
(2)炎症反应 只有始发的免疫反应引起炎症反应才能导致肾小球损伤及临床症状。炎症反应在炎症细胞与炎症介质的相互作用下导致肾小球病变持续和进展。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是由细菌(还包括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微生物和某些病毒等)侵入尿路所致,感染是疾病的病因。细菌性尿路感染最常见,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是最多见的致病菌。
肾血管病变 肾血管病变损害肾脏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引起的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多见于60岁以上、长期高血压的病人。长期未得到良好控制的高血压常导致入球小动脉玻璃样变,引发缺血性肾实质损害,尤以肾小管损害为主。由动脉粥样硬化或大动脉炎引起的肾动脉狭窄是另一种常见的肾血管病变。肾动脉栓塞与肾动、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并不多见。
肾结石 肾结石是最常见由于代谢异常而导致的疾病。代谢障碍、水质、饮食、环境等是引起结石的主要因素。当尿的酸碱度发生改变或尿液中的有机基质及晶体之间的平衡紊乱,尿液中盐类代谢紊乱或内分泌代谢紊乱等情况发生时尿液中含有的晶体发生沉淀而形成结石。结石可根据所含主要晶体的成分分成草酸钙、磷酸钙、尿酸盐及胱氨酸结石等。一般以草酸盐、磷酸盐与尿酸盐结石为多。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引起的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的形成与糖代谢异常有关,由于血糖水平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膜蛋白糖基化,逐渐形成血管硬化而导致病变发生。
先天性肾病 先天性肾病是指生后不久约3~6个月起病的一种肾脏疾病,一般表现为典型的肾病综合征,包括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水肿,高胆固醇血症。先天性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主要是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儿常为早产儿,其特征是:巨大胎盘,鼻小,鼻梁低,眼距宽,肌张力差。出生时已有蛋白尿,很快出现水肿和腹水,并常有脐疝,患儿喂养困难,易吐泻,生长发育迟缓,部分患儿可呈高凝状态,导致血栓栓塞并发症。早期肾功能正常,但易患感染性疾病。本病无特异治疗,只能对症和支持疗法,防治感染,减轻水肿,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无效。本病预后差,多于6月至1岁内死于感染,如能存活至2~3岁常死于尿毒症。因此最彻底的治疗是2岁以后进行肾移植。
继发性肾病可继发于感染(如先天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风疹、肝炎)、中毒、溶血尿毒综合征等。遗传性肾病是由基因突变所致并可遗传子代的一组肾脏疾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遗传性肾炎、薄基底膜肾病和Fabry病等。
如何早发现肾病
多数肾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治疗困难,极易复发。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十分重要。要想能早期发现肾脏疾病是否存在,应从以下3个方面加以注意。
1.要定期检查身体 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快,人们的压力大,不能得到较好的休息,一些慢性疾病常常被忽略。尤其是中青年人,由于身体素质一直较好,机体的代偿能力较强,肾病的早期可能无任何症状,当疾病的严重程度超出人体的代偿能力时,才出现临床症状,此时治疗已经晚矣。临床上在单位体检时发现肾脏疾病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定期(如每年1次)检查身体常常可以早期发现肾脏疾病,近年来在一些大城市,送礼送医院的体检卡成为一种时尚,这说明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又有了新的进步。
2.警惕常见肾病的早期信号 各种肾病的早期往往都有一些临床表现,也就是肾病相关的症状。如果出现这些症状时应立即去医院检查也可以做到早期发现。因此,如出现以下情况您应该引起注意。
●肉眼血尿或尿色深,呈咖啡色或酱油样;
●浮肿,如眼睑、颜面或下肢浮肿,清晨明显,可自然消退,浮肿按后有凹陷;
●无原因血压高,没有高血压家族史;
●尿频、尿急、尿痛;
●腰疼、疲倦乏力、头晕;
●尿液中出现泡沫。
3.注意肾病易患人群 近年来发现在肾病患者中存在着肾病易患人群,比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自身免疫疾病、系统性感染、泌尿系结石、下尿路梗阻、肥胖等病人容易患肾病,此外老年人,有肾病家族史的人也易患肾病。
得了肾病怎么办
许多病人当发现患有肾病时马上与尿毒症联系在一起,十分恐惧。其实,肾病并不可怕,除了急进性肾病外多数肾病都表现为一个慢性过程。只要能够早期,积极治疗,预防和控制肾病的加重因素,许多病人是完全可以避免最终发展至肾功能不全的。
得了肾病以后不必悲观,应面对现实,消除对疾病的恐怖心理,不要忌讳就医,应到正规医院肾病专科咨询并进一步检查确诊自己得的是哪一种肾病、肾脏功能如何、肾功能不全处于哪一期,积极接受正规的治疗。
多数肾病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循医嘱,积极配合治疗,消除心理压力,保持一个乐观健康的心态。注意休息避免过劳,预防和积极控制上呼吸道感染,饮食宜清淡,注意血压和血糖的变化,促进临床症状和尿常规检查恢复正常。恢复期应定期复查,适当注意身体锻炼。
肾病是慢性疾病,一般治疗期较长,药物见效较慢,不要频繁更换治疗方案,要有一个长期治疗的思想。一些肾病病人往往只注意尿常规的结果,其实,肾病的治疗并不仅仅是为了改善临床症状和尿常规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护肾功能。
肾病的危害
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国内外均属常见病。据美国肾病学会统计,在美国,慢性肾病的病人约占全国人口的3.3%。肾病中老年人好发,近几年呈年轻化趋势。随着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增高,继发性肾病也越来越多,据最新资料统计,我国每年有近百万人死于各种肾病引起的疾病。而在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当中继发性肾病已占主要部分。
慢性肾功能衰竭可导致尿毒症性肺、高血压、心力衰竭、尿毒症性心包炎等循环系统病变以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多脏器、多系统损害,并可导致代谢失调、肾性骨病并发感染等。慢性肾病多属于终身治疗性疾病,长年用药,高额医疗费用给病人及其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因此,如何保护肾功能,避免发生肾功能不全是每一个肾病患者追求的目标。
肾病可以预防吗
引起肾病的原因很多,但一些肾病还是可以预防的。比如说急性肾小球肾炎。其预防措施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防止感染细菌、病毒后免疫反应性损害的发生。“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等于为健康投资。肾病的发生与上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常以感受风寒、风热、风湿之邪为始因,所以,要预防肾病的发生,就应注意天气寒暖的变化,增减衣服,避免阴雨天外出,避免汗出当风,涉水冒雨,穿潮湿衣服,时刻警惕外邪的侵袭。如发生其他疾病必须早期有效治疗并保持愉快的心情。
2.加强个人卫生 注意保持皮肤、口腔清洁,睡前后刷牙、饭后漱口,预防皮肤疖肿等皮肤化脓性感染。一旦有病,早诊断早治疗。保持外阴清洁,勤换衣裤,可防止泌尿系感染;保持大便通畅,定时排便,有利于代谢废物的排除。
3.应劳逸结合,起居规律 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习惯。因生活无规律、睡眠不充足、暴饮暴食、酒色过度、劳逸过度,均可降低人体对外邪的抵抗力,增加患病的机会。房事过频易伤肾精而致肾亏,因此房事应节制。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鼓励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冲洗尿道,促进细菌和炎性物质的排出。
4.避免或慎用肾毒性药物 使用对肾脏损害较大的品种,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甲氰咪胍、消炎痛、扑热息痛等时要格外注意。
5.预防继发性肾病的发生 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结缔组织病、乙肝等慢性病的病人要积极治疗原发病,要定期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