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肾风执四证,解毒利咽治肾风" level="2">急性肾风执四证,解毒利咽治肾风
- 急性肾炎因外感,六经论治最相宜" level="2">急性肾炎因外感,六经论治最相宜
- 荠菜花汤治血尿,萍翘四苓水肿消" level="2">荠菜花汤治血尿,萍翘四苓水肿消
急性肾风执四证,解毒利咽治肾风" class="reference-link">急性肾风执四证,解毒利咽治肾风
任继学
任继学(1926—2010),男,吉林扶余人,1956年毕业于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历任长春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吉林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白求恩奖章获得者。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善治心、脑、肾病和中医急症,著有《悬壶漫录》等书,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急性肾风,又叫实证肾风,亦称外感肾风。它的临床病象是起病急,也有隐匿而病者。属急性肾小球肾炎范畴,其发病原委,乃机体内在正气不足,外在卫气不固,腠理不密,外在六淫之邪,或湿热之贼,以及皮肤疮痍之毒,得以内乘,正邪交争,外而阴阳失调,内而脏腑经络失和而发病。
其辨证分型施治如下:
一、风寒肾风证
症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涕,咳嗽,水肿,腰痛尿少,舌淡红,苔薄白,脉多浮紧或沉紧。治宜疏风散寒为主,佐以渗湿之品,方用解肌渗湿汤:麻黄、杏仁、桂枝、土茯苓、爵床、白茅根、藿香叶等。
二、风热肾风证
症见:头胀痛,面红,水肿,发热,汗出而热不衰,口鼻气热,咽赤肿痛,咳嗽,鼻塞流浊涕,关节酸痛,腰痛尿少而赤,舌红,苔薄黄,脉多沉数或浮数。方用经验方疏清渗解汤治之:前胡、茜草、藿香、羌活、蝉蜕、大青叶、土茯苓、爵床、白茅根。
三、湿热肾风证
症见:头痛而重,如裹如蒙,腰酸重,关节沉痿而软,胸闷,口中黏腻,身热不扬,心烦口渴不欲饮,尿少而黄,颜面及全身肿甚,舌红,苔黄厚而腻,脉多沉濡或缓滑。方用经验方清渗养肾汤治之:土茯苓、藿香、豆蔻皮、佩兰、黄芩、黄柏、苍术、白茅根、爵床、女贞子。
四、寒湿肾风证
症见:头重眩晕,颜面水肿,面色苍白而暗,关节酸紧而沉,畏寒肢冷,胸闷不饥,口中淡腻,尿少色白,大便多溏,舌淡红,苔薄白而腻,脉多沉迟而濡。方用经验方复肾壮阳汤治之:土茯苓、爵床、白茅根、仙茅、淫羊藿、韭子、白豆蔻、九香虫、白术。
本证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治疗咽喉疾病也十分重要,从临床上来看肾风证,其本在肾,但咽喉为发生发展的关键,朱丹溪曰“咽喉者,一身总要”,此方寸之地,实为生命之要,故咽喉病邪不除常致本病缠绵反复,治宜利咽解毒、透经达络,方用自拟解毒利咽汤:药用金荞麦、紫荆皮、木蝴蝶、郁金、桔梗、马勃、金莲花等。
附:秘验方介绍
1.解毒利咽汤" class="reference-link">1.解毒利咽汤
【组成】 金荞麦15~30g 紫荆皮、木蝴蝶、郁金、桔梗各15g 马勃10g 金莲花30g
【功效】 利咽解毒、透经达络。
【主治】 急性肾风证见喉核肿大,红赤,甚则有黄白脓腐点,或但肿而色淡红,或但咽壁红赤而喉核不大,或咽壁色淡,或黯红而脉络瘀滞,咽痛或咽中有异物感,或无明显不适,舌质红或淡,苔薄,脉多数而有力,亦可缓而无力。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2次口服。
【方解】 任老常用金荞麦、马勃、桔梗、穿山甲片等以清热解毒散结、驱邪外达以安正,金荞麦又名金锁银开,亦叫野荞麦,味酸、苦,性寒,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治一切喉症”,为治疗咽喉肿痛、喉症开关之要药。马勃“辛平轻虚,清肺解热,散血止嗽,治喉痹咽痛,鼻衄失音”,桔梗“表散寒邪,清利头目咽喉”,“为诸药舟辑……用之一以利咽喉,二以散表邪,三以引领诸药而为使”。穿山甲片“气腥而窜,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贯彻经络,透达关窍,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医学衷中参西录》),曾有记载用炮山甲治疗喉核肿大。木蝴蝶利咽润肺,紫荆皮活血通经,消肿解毒,金莲花清喉利咽、清热解毒,郁金理气舒郁,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咽解毒通络之功效。
【加减】 外感风寒未除者,加苏叶、荆芥、羌活;外感风热未除者,加生石膏、薄荷、桑叶、蝉蜕;兼见阴虚者,加熟地、砂仁、何首乌、女贞子、黄精;兼见阳虚,加菟丝子、仙茅、仙灵脾、巴戟天;阳虚重者,改用炮附子、干姜、肉桂。
【点评】 任老认为肾风病机核心其本在肾,关键在咽喉。临床上多数肾风患者咽喉两侧壁及后壁脉络瘀滞,呈现红赤或绯红色,甚者红肿,久久不去。治法是病在下取之于上,清上治下,法以利咽解毒,透经达络为主。任老认为,金荞麦性凉清热,善开喉闭,为治疗咽喉肿痛、喉症开关之要药,清上之功显著。临床常用金荞麦20g为君药。若喉核肿大日久不退者,加甲珠、细辛、肉桂、三棱、莪术之类。
【验案】 刘某,男,19岁。于2001年1月20日初诊。
近1年来,极易感冒,近半年,自觉腰酸乏力,在当地医院诊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经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诊见:腰酸痛,乏力,咽淡红,咳嗽有痰,手足心热,舌淡红,少苔,脉虚弦有力。尿常规:BLD(++),PRO(++),肾功及肾脏B超正常。西医诊断: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诊断:慢性肾风。辨证为喉肾相关证(肺肾阴虚),治以利咽解毒,透经达络,兼化痰止咳。药用金荞麦20g,马勃15g,细辛3g,桔梗15g,佛耳草15g,平地木15g,白茅根60g,土茯苓100g,旱莲草20g,地骨皮15g,白前15g,2剂后咳嗽咳痰愈。上方减佛耳草、平地木、白前,加紫荆皮、木蝴蝶、山萸肉各15g,据证更方,治疗近1年后愈。
2.清渗养肾汤" class="reference-link">2.清渗养肾汤
【组成】 土茯苓200g 藿香、豆蔻皮、佩兰、黄芩、黄柏、苍术各15g 白茅根100g 爵床、女贞子各50g
【功效】 清热渗湿、佐以化浊。
【主治】 急性肾炎发于湿热者,症见咽痛,头痛如裹,腰酸重,胸闷身热不扬,关节酸重,心烦,口渴不欲饮,尿少短赤而黄,颜面及下肢水肿,舌红,苔黄腻,脉沉濡或缓滑。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藿香、佩兰芳香化湿,解表散邪;黄芩、黄柏、豆蔻皮、爵床清热燥湿,解毒;土茯苓、白茅根清热利湿,利水消肿,苍术燥湿健脾,女贞子滋阴补肾以防过利伤阴。
【加减】 无特殊加减。
【点评】 本方既用藿香、佩兰芳香化湿,疏散表邪,又用芩、柏、爵床等清热燥湿,表里双解,更以女贞子补益肝肾,清虚热,全方体现了养肾清热化湿散邪的治疗原则。
3.肾复康方" class="reference-link">3.肾复康方
【组成】 土茯苓50g 生槐花20g 白茅根30g 藿香15g
【功效】 芳化湿浊、活血利水。
【主治】 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属于湿热证者,症见头痛而重,如裹如蒙,腰酸重,关节沉痿而软,胸闷,口中黏腻,身热不扬,心烦口渴不欲饮,尿少而黄,颜面及全身肿甚,舌红,苔黄厚而腻,脉多沉濡或缓滑。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藿香辛温芳香化湿浊,善解湿邪在表,土茯苓、生槐花、白茅根活血、止血,清热利湿。全方共奏芳香化湿解表、清热利湿解毒之功效。
【加减】 若湿热偏重,表现为口苦,心烦,身热,尿黄赤,苔黄腻者加黄芩、黄柏、佩兰等药。
【点评】 土茯苓、生槐花是任老治疗肾炎最常用的药物。二药清热利湿,适合属于湿热或湿浊证的肾炎。
4.疏清渗解汤" class="reference-link">4.疏清渗解汤
【组成】 前胡15g 羌活15g 牛蒡子15g 蝉蜕15g 大青叶25g 土茯苓200g 爵床50g 茜草15g 白茅根100g 藿香15g
【功效】 疏风清热、渗湿解毒。
【主治】 急性肾炎发于风热者,症见头胀痛,面红,水肿,发热,汗出而热不退,口鼻气热,咽赤肿痛,咳嗽,鼻塞流浊涕,关节酸痛,腰痛,尿少而赤,舌红,苔薄黄,脉多沉数或浮数。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以牛蒡子、羌活、蝉蜕、大青叶疏风清热、利咽解毒,爵床、土茯苓、藿香清热化湿,茜草、茅根清热凉血止血。
【加减】 无特殊加减。
【点评】 此方具有疏散风热,利咽散结,凉血止血,化湿解毒的功效。对急性肾炎有咽喉肿痛、发热表现的病人尤为适宜。
5.复肾壮阳汤" class="reference-link">5.复肾壮阳汤
【组成】 仙茅15g 仙灵脾15g 韭子15g 白豆蔻15g 土茯苓200g 爵床50g 白术50g 白茅根100g
【功效】 通阳化湿。
【主治】 急性肾炎寒湿证,症见头重眩晕,颜面水肿,色苍白而暗,关节酸紧而沉,畏寒肢冷,胸闷不饥,口中淡腻,尿少色白,时有腹痛,大便多溏,舌淡红,苔薄白而腻,脉多沉迟而濡。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以仙茅、仙灵脾、韭子温补肾阳,白术健运中焦,白豆蔻、土茯苓、爵床清热利湿化浊,白茅根凉血止血。
【加减】 无特殊加减。
【点评】 此方具有温补脾肾、利湿化浊的作用,适合于急性肾炎以寒湿为主要表现的病人。
(邹丽红 整理)
急性肾炎因外感,六经论治最相宜" class="reference-link">急性肾炎因外感,六经论治最相宜
杜雨茂
杜雨茂(1934—2013),教授、主任医师。陕西城固人,出身中医世家,16岁时即随父习医,1958年被选送至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师资班学习,后因成绩优秀留校任教。从事中医教学、科研及内科临床四十余年,历任陕西中医学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全国中医药成人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中医药学会陕西分会副会长及肾病研究组组长。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出版《奇难病临证指南》《杜雨茂肾病临床经验及实验研究》等著作10部,国务院授予全国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急慢性肾炎在早期多与外感有关,并常因外感而发病或使病情加重。因此,肾炎与外感有着内在的联系,与六经病证十分相似,因而倡导“肾病从六经论治”,并依据其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按其发展的阶段性论治,即急性发作期,病多在太阳之表及少阳阳明,恢复期,多以太阴、少阴为主。故在治疗上常用解表、宣通、清解及益气、滋阴等法。
一、发作期
(一)太阳表证
此多见于急性肾炎初起,外邪侵袭,太阳受邪,卫气与外邪交争于表,从而出现发热、恶寒、头痛等证,但因感邪性质及体质的不同,其表现亦常有如下几个亚型:
(1)风热证 症见发热、恶风、头痛、咽干、咽痛、面目水肿,甚则全身水肿,按之如泥,咳嗽气喘,小便不利、色黄,或咽喉肿痛,痰黄稠不爽,口干而渴,甚则皮肤疮疡等,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本证为素体火旺,感受风热之邪,病邪束表,卫阳被遏。治宜清热解表,利水消肿。以自拟经验方清解散水汤治疗。
(2)风寒证 症见发热恶寒,或仅有恶寒,无汗,头痛,身困,咳嗽,气喘,咳痰稀白,面目水肿,甚至全身肿胀,按之如泥,小便不利,色白,或淡黄,脉浮紧或弦,舌淡红,苔白滑。若兼有里热者,可有咽干,口渴,尿黄少,舌质红等。本证乃外感风寒之邪,郁于太阳之表,太阳之营卫被遏。治宜散寒解表,除湿通经。以自拟方透表启化饮治疗。
(3)表虚证 症见自汗出,恶风,甚至恶寒,面目水肿,甚则全身水肿,按之凹陷,口不渴,小便不利,脉浮弦无力,舌淡红,苔薄白。其病机为患者肺脾气虚,复感外邪袭表。治宜益气固表,利水消肿。以自拟方固表消水汤治疗。
(二)太阳腑证
(1)蓄水证 常见全身水肿较甚,按之如泥,胸闷脘痞,不思饮食,口不渴或渴不多饮,小便不利,色白或淡黄,脉多沉弦。舌淡红,苔白厚腻,或舌体胖大有齿痕。病机乃太阳表证不解,外邪随经入于太阳之腑,障碍气机。治宜化湿通阳,利水消肿。常用药物:茯苓25g,猪苓15g,白术15g,泽泻10g,桂枝9g,陈皮9g,大腹皮12g,生姜皮12g,桑白皮12g,生益母草30g,怀牛膝9g,桑寄生15g。
(2)膀胱气血俱病证 症见面目水肿,甚则全身水肿,按之如泥,下肢或全身皮肤出现小红斑,小便不利,色黄赤或肉眼血尿,脉细数,舌红或尖边红绛,苔白或黄,唇红。本证多因素体阳旺,血分热毒内盛,复感外邪之后,入里化热,随经侵入太阳之腑,由气分而波及血分,以致形成太阳膀胱气血俱病,表里俱热之证。治宜清热利水,凉血散瘀,常用药物:生地15g,当归12g,白芍12g,粉丹皮10g,槐花12g,金银花20g,连翘15g,白茅根30g,猪苓15g,泽泻12g,滑石15g,紫草8g。若服上方数剂后,红斑不减退者,可酌加水牛角30g,丹参15g以加强凉血解毒及活血之力。
(三)少阳三焦壅滞证
患者可见全身高度水肿。按之陷而不起,口黏腻,头昏,目眩,倦怠,心中烦热,肢体沉重,难以转侧,腹胀,小便黄赤、短涩、混浊或血尿。湿偏重者,可见身热不扬,甚则寒热往来,口干咽燥。病机为内有伏邪,外感六淫,内外相结,侵入少阳,影响胆及三焦。治法:清化湿热,疏达少阳。以自拟方少阳疏达饮治疗。
(四)少阳阳明并病证
患者可见发热,头胀痛,咽喉肿痛,皮肤疮疡,扁桃体化脓,口干而渴,全身水肿,按之如泥,小便不利,色黄赤或血尿,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病初为咽喉肿痛或皮肤疮疖,乃因阳明热毒炽盛之故。或既病之后,过服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致燥热内生。治宜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常用药物:紫花地丁30g,蒲公英18g,金银花30g,连翘20g,赤芍15g,黄连5g,桔梗10g,猪苓15g,泽泻12g,茯苓15g,滑石15g,生益母草30g,白茅根30g,生甘草3g。
(五)急性发作期各证型方剂加减总法
蛋白尿:在水肿减退,病情好转,尿蛋白仍持续为(++)者,乃为下焦关门失约所致,酌加芡实25g,金樱子15g,玉米须30g,山萸肉10g,以固涩精微;血尿:在水肿减退,病情好转时,尿中红细胞仍持续在(+)以上者,或仍有肉眼血尿者,则应酌情给予养血滋阴,化瘀止血,可加旱莲草10g,大小蓟各10g,焦蒲黄10g(包煎),三七3g(冲服),阿胶10g(烊化);脓尿:尿中脓细胞持续在(++)以上者,可加强清热解毒之力,酌加鱼腥草30g,黄连4g,金银花24g;血压偏高:在病情好转,水肿减退时,血压仍偏高(舒张压95mmHg以上)者,可加强平肝潜阳之力,酌加钩藤12g,草决明15g,桑寄生24g。
二、恢复期
急性肾炎发作期如能恰当进行辨证治疗,一般可以获得痊愈。但有部分患者,水肿基本减退,精神好转,尿常规化验:蛋白已降至(++)以下,或呈阴性,管型消失,标志着已进入恢复期阶段,根据患者具体脉证表现进行辨治,促其迅速痊愈。
(一)太阴脾肺气虚,余邪未尽证
症见面色萎黄或白,眼睑水肿,下肢微肿,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稍劳则气短,自汗,小便不利,唇甲色淡,脉缓弱,舌淡苔薄白。病机为太阴气虚湿留。治宜补肺健脾,兼清余邪。常用药物:党参15g,黄芪30g,白术12g,薏苡仁25g,炒扁豆15g,山药15g,炙甘草3g,陈皮9g,石韦12g,桑寄生15g,车前子9g,芡实15g。如见恶寒、手足不温等肾阳虚者,可酌加附片8g(先煎)壮火以消阴霾,若水肿较甚者,酌加茯苓15g,猪苓12g,以加强渗利之功。
(二)少阴阴虚,水热互结证
此证多见于急性肾炎失治或误治,阴液已伤,邪热留滞与水气互结于下焦,或素体阴虚内热,罹患急性肾炎之后很快转化为此证,一般病情来势较缓。症见头晕、心烦或五心烦热、口渴、咽干、咽痛、腰酸、腰痛、下肢困乏、小便不利色黄或红、面肢水肿,舌红或光红少苔,脉细数。有的患者仅晨起眼睑水肿,午后下肢微肿,手足心热,小便不利,足跟痛,病机为少阴阴虚水热互结。治宜育阴清热利水,以猪苓汤加味治疗,药物:生地15g,阿胶10g,猪苓15g,茯苓15g,泽泻12g,滑石15g,怀牛膝12g,女贞子12g,粉丹皮10g,石韦12g,车前子10g,大小蓟各15g,清水煎服,每日1剂。若小便涩痛者,可酌加金钱草、生益母草,以清热活血利水。镜检小便红细胞(++)以上或肉眼血尿者,酌加白茅根、槐花。全身水肿明显者,可酌加生益母草、大腹皮、葶苈子以利水消肿。血压偏高者,酌加钩藤、草决明以平肝降压。咽喉红肿疼痛者,酌加金银花、桔梗、玄参等。尿蛋白(++)以上持续不降者,酌加炒金樱子、芡实,以补肾脾而固涩精微。
附:秘验方介绍
1.清解散水汤" class="reference-link">1.清解散水汤
【组成】 麻黄6g 杏仁10g 连翘15g 猪苓15g 茯苓12g 泽泻12g 赤小豆30g 生益母草30g 白茅根30g 石韦12g 炙甘草3g
【功效】 清热解表、利水消肿。
【主治】 急性肾炎属于风热袭表者,症见发热、恶寒、咽干、头痛、面目水肿,甚则全身水肿,按之如泥,咳嗽气喘,小便不利、色黄,皮肤疮疡,舌红薄白苔,脉浮数。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麻黄辛散开通,宣肺散邪,配以杏仁,一升一降,使肺气宣降,水道畅通,连翘辛而微寒,助麻黄宣肺散邪,三药相合,宣发肃降,正合“火郁发之”之旨。赤小豆味甘性凉,益脾气,除湿气,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湿,通利膀胱,白茅根、石韦、益母草利湿清热,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升降有序,气机恢复,玄府启,膀胱通,水邪自消,表邪可解。
【加减】 若肺热较著者,酌加鱼腥草、金银花;大便不畅加蒲公英。
【点评】 此方系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与五苓散加减化裁而成。
2.透表启化饮" class="reference-link">2.透表启化饮
【组成】 桂枝8g 麻黄8g 杏仁10g 薏苡仁30g 炙甘草3g 大腹皮10g 猪苓15g 茯苓15g 泽泻12g 生益母草30g 白术12g
【功效】 散寒解表、除湿通经。
【主治】 急性肾炎属于风寒外袭者,症见发热恶寒,或仅有恶寒,无汗,头痛,咳嗽,咳痰稀白,面目水肿,甚至全身肿胀,小便不利,色白,脉浮紧或弦,舌淡红,苔白滑。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以桂枝、麻黄发汗解表,散邪于外,配以杏仁通降肺气,白术、薏苡仁、茯苓、炙甘草健脾土,促运化,猪苓、大腹皮、泽泻、益母草通利膀胱之经,使水邪直入膀胱。全方既能宣散表邪,又可促进机体气机,使水湿风寒之邪或自表而解,或自下而排。
【加减】 若挟有里热者加生石膏24g,连翘15g,白茅根30g。
【点评】 此方系麻黄汤与五苓散合方加大腹皮、益母草、薏苡仁理气祛瘀,利水渗湿药而成。
3.固表消水汤" class="reference-link">3.固表消水汤
【组成】 防己12g 黄芪30g 白术12g 炙甘草3g 茯苓15g 猪苓15g 泽泻12g 生益母草30g 桑寄生15g 生姜3片 大枣4枚 防风9g
【功效】 益气固表、利水消肿。
【主治】 急性肾炎表现为肺脾气虚者,症见自汗,恶风,甚至恶寒,面目水肿,甚则全身水肿,按之凹陷,口不渴,小便不利,脉浮弦无力,舌淡红,苔薄白。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以白术、黄芪补气健脾,益气固表,利水消肿;防风祛风散寒除湿;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湿,引水邪下行;益母草配合桑寄生除湿利水,通关强肾,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诸药相合,既能固护卫表,又能消散水气,故名固表消水汤。
【加减】 随证加减。
【点评】 此方系玉屏风散与五苓散合方加益母草、桑寄生而成。是针对气虚感受外邪所致的水肿而设。
4.少阳疏达饮" class="reference-link">4.少阳疏达饮
【组成】 柴胡9g 黄芩12g 猪苓15g 茯苓15g 泽泻12g 滑石15g 葶苈子10g 萹蓄20g 瞿麦15g 厚朴12g 连翘18g 生益母草30g 白茅根30g
【功效】 清化湿热、疏达少阳。
【主治】 急性肾炎属于太阳腑证之少阳三焦壅滞证,症见全身水肿,按之凹陷不起,口黏腻,头昏,目眩,倦怠,心中烦热,肢体沉重,腹胀,小便黄赤,段涩,混浊或血尿,脉滑数或弦数。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柴胡、黄芩,功善清利少阳郁热,畅利少阳气机,是为主药。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直达下焦,与益母草、白茅根、萹蓄、瞿麦、滑石,清利下焦湿热,开通膀胱水道,使水邪自小便外排,葶苈子,辛苦大寒,主入肺与膀胱二经,功善泻肺行水,开通上焦郁闭,导肺郁之水下行膀胱。厚朴辛温,走而不守,主入中焦脾胃,功善化湿导滞,推动脾机,对脾为湿邪所阻之气机停滞,最为适宜,再借葶苈子之功,输达下焦膀胱,借猪苓、茯苓、泽泻、滑石等,开膀胱之道,使水邪得以外排。全方合用,少阳枢机得转,三焦水道通畅,诸病自除。
【加减】 若湿重于热者,酌加白豆蔻8g,薏苡仁30g以芳香化湿,醒脾散结。热重于湿者,加焦山栀10g,连翘15g,以消无形邪热。若服上方尿仍不利者,酌加澄茄9g,沉香3g,行气开壅,复下焦气化,以行散水邪。
【点评】 此方系小柴胡合五苓散化裁而来,加入大量清热利湿之品,并以葶苈子泻肺行水,开通上焦郁闭,厚朴化湿导滞,推动脾机。枢机得转,水道畅通,病何以不除。
【验案】 柴某,男,3岁。1992年12月14日初诊。
患儿11月4日因受凉后感冒,发热,恶寒(体温39℃),后出现眼睑及双下肢肿胀,在本市某医院诊断为“急性肾炎”,收住院治疗1个月,效果不显而出院,转来我处治疗。现症仍有寒热阵作,面色潮红,眼睑及双下肢轻度水肿,尿黄尚利,入夜盗汗,常汗出湿衣。查舌体稍胖,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数。尿常规:蛋白(+++),余(-)。属水肿,证属少阳少阴并病。肾阴亏虚,水热留滞。治法和解少阳,滋补肾阴,化气行水。处方:柴胡6g,白芍5g,猪苓9g,茯苓8g,泽泻6g,粉丹皮5g,山萸肉4g,生地6g,生益母草12g,石韦6g,白茅根15g,金银花10g,连翘6g,水煎服,每日1剂。嘱患儿家属注意保暖,防其再度感冒。
基本守此方随证稍事加减,两周后肿消失,至1993年3月1日,共服药52剂,曾先后6次化验尿常规,均为正常,停药观察。半年后随访,患儿体健,未再出现水肿,多次查尿常规均正常。
(谭明钧 整理)
荠菜花汤治血尿,萍翘四苓水肿消" class="reference-link">荠菜花汤治血尿,萍翘四苓水肿消
吴翰香
吴翰香(1918— ),男,教授、主任医师,江苏太仓人,19岁始悬壶太仓,1957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后到上海市第十一医院(曙光医院前身)工作,曾任血液病研究室主任,是著名中医血液病专家,擅长治疗各种贫血、紫癜、白血病及内科疑难杂症。主编《实用中医血液病学》,出版《吴翰香诊治血液病》,发表论文多篇。
对于肾炎水肿的治疗,推崇近代曹颖甫先生开鬼门与洁净府两法并用方法,古人开鬼门大都采用越婢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洁净府,大都采用五苓散、防己茯苓汤、黄芪防己汤等。但对于水肿而兼有高血压者,麻黄不宜使用,根据朱丹溪“浮萍发汗甚于麻黄”之说,以浮萍代替麻黄,与连翘、四苓散合用治疗急性肾炎水肿,名曰萍翘四苓汤。临床观察发现此方能够解热、利尿、消肿,且无不良反应。对于慢性肾炎水肿则以萍翘四苓汤加黄芪、防己治疗。在水肿时禁用甘草,因为甘草有抗利尿,促使水、钠潴留的作用。
对于肾炎血尿,主张急性肾炎早期肉眼血尿,属于下焦湿热实证,宜用小蓟饮子治疗,亦可以用荠菜花汤加旱莲草、茜草、侧柏叶、生地黄等味治疗。
严重的急性肾炎早期病例,可见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尿少,水肿等证。此时可在萍翘四苓汤的基础上加用益母草煎剂,取益母草全草120g加水至浸没为度,约800ml,文火煎至300ml,去渣,分3~4次温服。儿童剂量酌减,连服6~26天,血尿可以消失,高血压亦可下降。慢性肾炎血尿应从气血流散、肾阴亏损着眼,可用六味地黄合当归补血汤加阿胶(烊化)为煎剂,另吞琥珀末9g/天(或吞参三七末6g/天),3~7天,可获奇效。
附:秘验方介绍
1.萍翘四苓汤" class="reference-link">1.萍翘四苓汤
【组成】 浮萍15g 连翘30g 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各10~15g
【功效】 发表、利水、消肿。
【主治】 急性肾炎水肿,症见颜面及下肢水肿,咽痛,头痛,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以浮萍代替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连翘清热散邪,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健脾渗湿,利水消肿,诸药共奏解热、利尿、消肿之功效。
【加减】 急性肾炎水肿可随证加减,慢性肾炎水肿可加黄芪、防己。
【点评】 以浮萍替代麻黄,既无发汗过度之弊,又无血压升高之忧,并有连翘疏散风热之邪,不仅适合外邪所致的急性肾炎水肿病人,灵活加减后也可用于慢性肾炎水肿严重者。
2.荠菜花汤" class="reference-link">2.荠菜花汤
【组成】 荠菜花、萹蓄草、马蹄金、车前草各30g
【功效】 清热、利湿、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 急性肾炎血尿,症见水肿,尿少,尿色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荠菜花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健脾明目等功效,能治尿血、吐血、腹泻、水肿等为君药;马蹄金清热、利湿、解毒,助荠菜花清热解毒;佐以萹蓄草、车前草清热利湿消肿,全方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加减】 肉眼血尿加茜草、侧柏叶、生地、旱莲草。
【点评】 此方组方精练,侧重清热利湿凉血止血,适合于急性肾炎肉眼血尿的病人。
(韩红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