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善用十五法,标本兼顾治肾炎" level="2">临床善用十五法,标本兼顾治肾炎
- 扶正祛邪治肾炎,虚实寒热需明辨" level="2">扶正祛邪治肾炎,虚实寒热需明辨
- 温补脾肾治其本,固肾敛精复其元" level="2">温补脾肾治其本,固肾敛精复其元
- 水肿尿少从肾治,无肿虚衰益脾源" level="2">水肿尿少从肾治,无肿虚衰益脾源
- 密切察动态变化,灵活施治不拘常法" level="2">密切察动态变化,灵活施治不拘常法
- 虚实为纲相权变,祛邪培补消蛋白" level="2">虚实为纲相权变,祛邪培补消蛋白
- 风热瘀虚生紫癜,治宜祛风清热瘀" level="2">风热瘀虚生紫癜,治宜祛风清热瘀
- 消蛋疏风调气化,治肿当宜温肾阳" level="2">消蛋疏风调气化,治肿当宜温肾阳
- 肾虚湿瘀风入络,益肾清利兼疏风" level="2">肾虚湿瘀风入络,益肾清利兼疏风
- 温补脾肾为根本,攻补兼施祛湿毒" level="2">温补脾肾为根本,攻补兼施祛湿毒
- 湿热伤阴亦致肿,白茅根汤最相宜" level="2">湿热伤阴亦致肿,白茅根汤最相宜
- 肾炎多因脾虚起,治疗尚需辨证型" level="2">肾炎多因脾虚起,治疗尚需辨证型
- 扶正祛邪治肾病,善用慢性肾炎方" level="2">扶正祛邪治肾病,善用慢性肾炎方
- 益气固肾蛋白去,辨证施治血尿清" level="2">益气固肾蛋白去,辨证施治血尿清
- 慢性肾炎非肾虚,宣透养阴逐湿瘀" level="2">慢性肾炎非肾虚,宣透养阴逐湿瘀
- 祛瘀通络治肾病,补虚清利消蛋白" level="2">祛瘀通络治肾病,补虚清利消蛋白
- 补气摄精扶正气,利湿清热祛浊毒" level="2">补气摄精扶正气,利湿清热祛浊毒
- 善用清利治肾病,补肾固涩降蛋白" level="2">善用清利治肾病,补肾固涩降蛋白
- 清热祛瘀止尿血,益气健脾固肾精" level="2">清热祛瘀止尿血,益气健脾固肾精
- 肝肾阴虚病之本,善用狼疮系列方" level="2">肝肾阴虚病之本,善用狼疮系列方
- 内外合因治肾病,明辨虚实补泄施" level="2">内外合因治肾病,明辨虚实补泄施
- 习以六味滋肾阴,善用芪附温肾阳" level="2">习以六味滋肾阴,善用芪附温肾阳
- 气阴两虚论血尿,善用益气滋肾汤" level="2">气阴两虚论血尿,善用益气滋肾汤
- 紫癜肾病分期治,先清后补兼祛瘀" level="2">紫癜肾病分期治,先清后补兼祛瘀
- 标本兼顾重脾肾,益气养阴肾复康" level="2">标本兼顾重脾肾,益气养阴肾复康
- 温肾扶阳治阴水,善用附子与麻黄" level="2">温肾扶阳治阴水,善用附子与麻黄
- 肿源当从脾肾寻,健脾益元涩肾精" level="2">肿源当从脾肾寻,健脾益元涩肾精
- 分期辨证治肾炎,黄芪粥方最方便" level="2">分期辨证治肾炎,黄芪粥方最方便
- 水肿多虚慎峻下,健脾温肾宜缓图" level="2">水肿多虚慎峻下,健脾温肾宜缓图
- 善用虫药通肾络,辨证施治消蛋白" level="2">善用虫药通肾络,辨证施治消蛋白
- 脾虚湿盛精微泄,消蛋活用完带汤" level="2">脾虚湿盛精微泄,消蛋活用完带汤
- 脾肾不足湿浊蕴,化浊滋肾益气汤" level="2">脾肾不足湿浊蕴,化浊滋肾益气汤
- 善以食疗治肾病,黑豆薏仁蛋白消" level="2">善以食疗治肾病,黑豆薏仁蛋白消
- 初病尿血须安络,久病益气滋肾阴" level="2">初病尿血须安络,久病益气滋肾阴
- 血瘀立论话肾病,善用活血化瘀方" level="2">血瘀立论话肾病,善用活血化瘀方
临床善用十五法,标本兼顾治肾炎" class="reference-link">临床善用十五法,标本兼顾治肾炎
张 琪
张琪,男,汉族,主任医师。1922年出生,河北乐亭人,1938年在哈尔滨市天育堂学医,1942年毕业于哈尔滨汉医讲习所后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956年起任职于黑龙江祖国医药研究所(黑龙江省中医科学院前身),曾任黑龙江祖国医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中医学会顾问,黑龙江省中医学会名誉会长。全国首批国医大师,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肾病研究三十余年,是著名肾病专家,对慢性肾炎、慢性肾衰的治疗疗效卓著,具有特色,先后著有《脉学刍议》《临床经验集》《张琪临床经验荟萃》等著作,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外邪侵袭是慢性肾炎的主要诱发因素,且以肺经证候表现为主;脾肾虚衰是慢性肾炎的病理基础,也是病机关键所在;水湿、湿热、瘀血是慢性肾炎的主要病理产物,但又成为加重疾病的主要因素;虚实并见,寒热夹杂是慢性肾炎的病机特点。以此为基,临证时依据辨证确立治法,再根据治法选方用药,常用15种治法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
一、宣肺解表,利水清热法
此法适用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而见面目水肿或周身水肿,尿少黄赤,咽喉肿痛,恶寒发热,头痛,咳嗽气喘,舌尖赤,苔薄白,脉滑或滑数。证属风热犯肺,肺气不宣,水气不行。治宜宣肺解表、利水清热。常用药物:麻黄、生石膏、苍术、杏仁、甘草、生姜、红枣、西瓜皮、红小豆、车前子等。方选加味越婢汤。肿甚者,麻黄可重用至15~20g;并发咽喉肿痛者可加山豆根、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射干;兼发疖肿、脓疱疮者可选加蒲公英、金银花、连翘、苦参、蝉蜕等;血尿重者可选加侧柏叶、贯仲、地榆、大小蓟、白茅根等。
二、宣肺温肾利水法
此法适用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症见周身水肿或头面及上半身肿甚,小便不利,畏寒肢冷,周身酸楚,面色苍白,舌润口和,舌苔白滑,脉沉或弱。证属肺气失宣,肾阳衰微,开合失司,水气内停。治宜宣肺温肾利水。常用药:桂枝、甘草、附子、麻黄、细辛、生姜、益母草、川椒目等。方选加味麻辛附子桂甘姜枣汤。
三、清利三焦水热法
此法适用于慢性肾炎,症见水肿,头面遍身皆肿,腹部膨大,小便不利,尿黄浊量少,大便秘,口干舌燥而渴,舌苔厚腻,脉沉滑或沉数有力。证属水邪夹热,弥漫三焦,水热壅结。治宜清利三焦水热。常用药:槟榔、商陆、茯苓皮、大腹皮、川椒目、红小豆、秦艽、羌活、木通、姜皮、车前子、萹蓄、海藻、二丑等。方选增味疏凿饮子。
四、清热利湿和中法
此法适用于慢性肾炎见顽固性水肿,以腹水为重者,症见周身水肿,腹部膨满,呕恶不食,口苦口干,大便秘,小便短赤,舌质红,舌体胖大,苔黄腻或白腻而干,脉弦滑或弦数。证属脾湿胃热,湿热互结于中焦,健运失职,湿热中阻。治宜清热利湿和中。常用药:厚朴、枳实、黄连、黄芩、半夏、陈皮、知母、泽泻、茯苓、砂仁、干姜、姜黄、人参、白术、猪苓、甘草等。方用中满分消丸化裁。
五、温中散寒除湿法
此法适用于慢性肾炎,症见周身水肿,脘腹膨隆胀满,面苍形寒,四肢厥冷,尿短少,呕恶纳少,舌淡嫩,苔白滑,脉沉缓或沉迟。证属寒湿凝聚中焦,运化失职,水湿潴留。治宜温中散寒除湿。常用药:厚朴、炙川乌、吴茱萸、当归、麻黄、半夏、升麻、木香、干姜、草果仁、党参、黄芪、茯苓、泽泻等。方用中满分消汤加减。
六、清利湿热,散结逐饮法
此法适用于临床症见腰以下及膝胫足踝肿甚,阴囊肿大,小便不利,尿色黄赤,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沉滑有力。证属湿热壅滞下焦,气化失常,水湿泛滥。治宜清利湿热,散结逐饮。常用药物:牡蛎、泽泻、葶苈子、商陆、海藻、天花粉、常山、车前子、五加皮等。方用加味牡蛎泽泻饮。
七、温肾健脾,清肺利水法
此法适用于慢性肾炎久病不愈,或屡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而见寒热夹杂、上热下寒之证。症见周身水肿,尿少,腰酸痛,口干渴,咽痛,或胃脘灼痛,畏寒肢冷,四肢困重,腰膝酸痛,大便不实,小便不利,舌质红,苔白,脉沉或滑。证属肺热、肾寒、脾虚之上热下寒,寒热交错。治宜温肾健脾,清肺利水。常用药:天花粉、瞿麦、附子、山药、茯苓、麦冬、知母、泽泻、黄芪、桂枝、甘草等。方用花粉瞿麦汤。
八、健脾行气利水法
此法适用于临床症见腹胀腹满,周身水肿,小便不利,神疲面,食少纳呆,腰痛乏力,大便溏泄,舌质淡,苔白滑或白腻,脉沉缓或沉弱。证属脾虚不运,气滞水蓄。治宜健脾行气利水。常用药物:茯苓、猪苓、木瓜、槟榔、泽泻、白术、紫苏、陈皮、木香、党参、海藻、麦冬等。方用茯苓利水汤。如兼肾阳虚,畏寒肢冷便溏,可于方中加入附子、肉桂以扶助肾阳。
九、化瘀利水法
此法针对慢性肾炎水停日久,症见水肿屡治不消,面色晦暗,腰痛如刺或痛处固定,舌质紫暗或瘀点、瘀斑,脉细涩者。证属水停日久、瘀血阻滞,或病久入络、瘀血内阻、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治宜化瘀利水。常用药:益母草、赤芍、茯苓、泽泻、桃仁、红花、白花蛇舌草、萹蓄、瞿麦、甘草等。方用坤芍利水汤。
十、益气养阴,清利湿热法
本法用于慢性肾炎,症见尿蛋白持续不消失,血浆蛋白低,周身乏力,少气懒言,无水肿或有轻度水肿,头晕心悸,口干舌燥,食少纳呆,手足心热,腰酸腰痛,舌淡红或舌尖赤,苔薄白或苔白微腻,脉细数或滑。证属气阴两虚,兼夹湿热。治宜益气养阴,清利湿热。常用药:黄芪、党参、石莲子、地骨皮、柴胡、黄芩、茯苓、麦冬、车前子、白花蛇舌草、益母草、甘草等。方用清心莲子饮加减。临证时,有偏于气虚、偏于阴虚的不同,故应据证调整益气与滋阴药物的用量。伴有血尿者,可加入大蓟、小蓟、藕节、蒲黄等。
十一、补气健脾,升阳除湿法
本法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消退后,症见身重倦怠,面色萎黄,饮食无味,口苦而干,肠鸣便溏,尿少,大量蛋白尿,血浆蛋白低,舌质淡,苔薄黄,脉弱者。证属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邪留恋。治宜补气健脾,升阳除湿。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防风、羌活、独活、柴胡、白芍、生姜、红枣、甘草等。方用升阳益胃汤加减。此方补中有散,发中有收,具有补气健脾、升阳除湿之效。
十二、补肾摄精法
此法适用于慢性肾炎,症见蛋白尿、血尿日久不消,腰酸乏力,头晕耳鸣,遗精滑泄,夜尿频多,小便清长,舌体胖,舌质淡红,脉沉或沉而无力。证属肾气不足,固摄失司,精微外泄。治宜补肾壮阳摄精。常用药: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肉桂、附子、菟丝子、枸杞子、桑螵蛸、金樱子等。方用八味肾气丸加味。若伴有脾虚,可于方中加党参、黄芪、莲子等,或用参芪地黄汤加味;若以肾阴虚表现为主,症见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尿色黄赤,脉细数等,于前方减附子、肉桂,加知母、黄柏、女贞子、旱莲草。
十三、清热利湿解毒法
慢性肾炎日久多夹湿热,湿热不除病症不消。此法适用于慢性肾炎日久水肿消退或无水肿,尿蛋白仍持续不消者,症见腰酸腰痛,周身困重,尿黄赤或混浊,咽痛、口苦口干,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数。证属湿热毒邪蕴结下焦,精微外泄。治宜清热利湿解毒。在清热利湿时,要防止苦寒伤脾,选用淡渗利湿之品,使清热不伤脾、利湿不伤阴,以轻灵淡渗取效。常用药:土茯苓、萆薢、白花蛇舌草、萹蓄、竹叶、山药、薏苡仁、滑石、通草、茅根、益母草、金樱子等。方用自拟利湿解毒饮。湿热蕴结,又有孰轻孰重之分,上方适用于湿重于热者,如见热重于湿者,可用八正散加减治疗。
十四、健脾益肾,清利湿热法
本法适用于慢性肾炎日久,症见尿色混浊,轻度水肿,腰酸膝软,倦怠乏力,舌苔白腻,脉象沉缓者。证属脾肾俱虚,精微不固,夹有湿热。治宜补肾健脾固摄,清利湿热。常用药:生山药、芡实、莲子、黄柏、车前子、山茱萸、菟丝子、萆薢、益母草、甘草等。方用山药固下汤。
十五、滋阴补肾,平肝潜阳法
本法适用于慢性肾炎,症见眩晕,头目胀痛,视物模糊,腰膝酸软,心烦少寐,舌红苔薄黄或薄白干,脉弦细或弦数。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治宜滋阴补肾,平肝潜阳。常用药:代赭石、怀牛膝、生龙骨、生牡蛎、石决明、钩藤、生地、白芍、枸杞子、菊花、玄参、甘草等。方用育阴潜阳汤。
慢性肾炎病程长,病根沉痼,临床表现差别很大,其症状涉及面广,病机错综复杂,证候变化多端,且大多经中西药治疗,每呈虚实并见,寒热错杂之势。因此,治疗时不可固守一方一药,只有辨证细微、论治得法、制方严谨、用药精当才是提高疗效的最佳方法。
附:秘验方介绍
1.加味麻辛附子桂甘姜枣汤" class="reference-link">1.加味麻辛附子桂甘姜枣汤
【组成】 麻黄10g 附子10g 苍术20g 细辛5g 桂枝15g 鲜姜15g 益母草50g 川椒目10g 甘草10g
【功效】 宣肺、温肾、利水。
【主治】 适用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以水肿为主要表现,证属肺气失宣,肾阳衰微,开合失司,水气内停者。症见水肿,畏寒肢冷,便溏,腰痛,舌淡,苔水薄白,脉沉弱。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麻黄入手太阴,与桂枝、生姜、川椒目合用具有温阳宣肺之功效,且麻桂皆足太阳经子药,膀胱气化失司得麻桂则小便通利;附子温肾以复开合之功能,得细辛其效益彰;益母草利水消瘀,与诸药合而用之,奏利水消肿之功尤捷。
【加减】 高度水肿不得卧时,可于方中加入葶苈子、冬瓜皮、西瓜皮等以助其利水之功效。
【点评】 慢性肾炎急性发作以水肿为主症者,是因水湿不得下行而为患,关键在肺,关乎脾肾。本方是以宣肺利水为主,温煦脾肾辅之,相辅相成,故能取效。
【验案】 赵某,女,28岁。1984年5月6日就诊。
患肾病综合征1年余,曾用泼尼松等药治疗效果不明显。来我院住院时,周身水肿,头面颈部较甚,尿少,24小时尿量300ml左右,面色苍白无华,形寒肢冷,全身酸痛。尿蛋白(+++),颗粒管型1~2个/HP;血浆总蛋白42g/L,白蛋白23g/L;血总胆固醇10.1mmol/L;脉沉,舌润苔滑。辨证属肺肾阳虚,肺失通调,肾失开合。宜宣肺温肾利水法。拟方:麻黄15g,附子15g,细辛5g,桂枝15g,甘草10g,生姜15g,坤草50g,川椒15g,红枣3枚,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3剂,尿量增多,24小时尿量约1500ml,继服5剂,水肿全消,形寒肢冷减轻,全身酸痛消失,尿蛋白(++),颗粒管型(-),仍觉全身乏力,腹胀纳呆,脉沉缓。改用益气健脾利湿方,方药:生黄芪30g,白术20g,茯苓20g,泽泻15g,猪苓15g,紫苏15g,砂仁10g,槟榔15g,大腹皮15g,木香7g,木瓜15g,水煎服,每日1剂。病人连服上方30余剂,尿蛋白(±),血浆总蛋白68g/L,白蛋白30g/L,胆固醇4.8mmol/L。病人痊愈,出院后继用益气健脾补肾法调治,至今已8年,一直未复发,疗效巩固。
2.增味疏凿饮子" class="reference-link">2.增味疏凿饮子
【组成】 槟榔20g 商陆15g 茯苓皮15g 大腹皮15g 川椒目15g 红小豆50g 秦艽15g 羌活10g 木通15g 姜皮15g 车前子(包煎)15g 萹蓄20g 海藻30g 二丑各20g
【功效】 清利三焦水热。
【主治】 适用于慢性肾炎,证属水邪夹热,弥漫三焦,水热壅结者。症见水肿,腹胀,口干苦,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商陆、槟榔破坚攻积、通利二便、逐水消肿。羌活、秦艽发汗解表,使水从汗解;大腹皮、姜皮、茯苓皮、车前子辛散淡渗消皮肤之水;木通、椒目、萹蓄、赤小豆利水道使水从小便而出。海藻、二丑软坚散结攻逐水饮,兼治大腹水肿。全方合用共奏清利三焦水热之功。
【加减】 一般不作加减,必要时可辨证加减。
【点评】 本方发汗利小便通大便,表里上下分消其水,有如疏江凿河分消泛滥之水。
3.加味牡蛎泽泻饮" class="reference-link">3.加味牡蛎泽泻饮
【组成】 牡蛎20g 泽泻10g 葶苈子15g 商陆15g 海藻30g 天花粉15g常山15g 车前子15g 五加皮15g
【功效】 清利湿热、散结逐饮。
【主治】 适用于慢性肾炎,腰以下及膝胫足踝肿甚,证属湿热壅滞下焦,气化失常,水湿泛滥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牡蛎软坚散结,泽泻清湿热;海藻软坚散结利水,车前子利水清热,常山、葶苈子行水消肿、开结逐饮,商陆逐水消肿、通利二便,五加皮祛风利水。佐以天花粉清热生津,并防利水过猛,损伤正气。全方合用共奏清利湿热,散结逐饮之功。
【加减】 一般不作加减。必要时可辨证加减。
【点评】 本方散结逐饮,荡涤水湿,用于慢性肾炎下肢肿甚者疗效甚佳。
【验案】 吕某,男,28岁。1989年4月21日初诊。
患肾病综合征2年,屡经中西药治疗无明显好转。现腹胀,腰以下肿,阴囊肿大,口黏而干,尿少黄赤多沫,24小时尿量约500ml,舌稍红,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滑。血浆总蛋白48g/L,白蛋白24g/L,球蛋白24g/L,总胆固醇8.03mmol/L;尿蛋白(+++),颗粒管型3~5个/HP。辨证为湿热壅滞下焦,治以牡蛎泽泻散加白花蛇舌草30g,水煎服,服上方6剂,尿量增多,24小时约1800ml,尿色淡黄,水肿减退,阴囊肿大明显变小,尿蛋白(++),颗粒管型0~2个/HP。药已见效,以上方去常山,加瞿麦、萹蓄各20g。水煎服。服药6剂,诸症明显好转,尿蛋白(+),管型(-),略有腰酸,下肢微肿,舌淡红,舌体胖,苔白,脉沉滑。遂改为补肾利湿法,以济生肾气丸化裁,调治20余剂,尿蛋白阴性而获完全缓解,随访1年未复发。
4.花粉瞿麦汤" class="reference-link">4.花粉瞿麦汤
【组成】 天花粉20g 瞿麦20g 附子15g 山药20g 茯苓15g 麦冬20g 知母15g 泽泻20g 黄芪15g 桂枝15g 甘草10g
【功效】 清肺健脾、温肾利水。
【主治】 适用于慢性肾炎久病不愈,属肺热、肾寒、脾虚之上热下寒,寒热交错之证。症见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口干苦,腰痛,水肿,足凉,便溏,舌红,苔薄白,脉弦细或沉弱。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花粉、知母、麦冬清肺生津,肺热清则清肃下行。黄芪、山药、茯苓、泽泻益气健脾利湿,脾气健则运化正常,水湿无停蓄之患。附子、桂枝温肾阳,肾阳复则开阖正常。瞿麦利尿通经。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奏清肺健脾,温肾利水之功。
【加减】 一般不作加减,必要时可辨证加减。
【点评】 本方消补合用,调和寒热,故奏效甚佳。
【验案】 王某,男,30岁。1989年5月29日初诊。
患慢性肾小球肾炎两年余,曾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蛋白尿(++~+++)。近日病情加重,水肿,尿少,24小时尿量400ml,腰酸乏力,下肢冷,口干,时有咽痛,舌红苔白,脉滑无力。尿检:蛋白(++++)。曾服泼尼松及利尿剂,未见疗效。综合脉诊,属肺燥热,肾阳不足而上热下寒,气化不利所致。治以清上温下利湿之法。药用花粉瞿麦汤加味:天花粉20g,瞿麦20g,附子15g,山药20g,茯苓15g,泽泻20g,熟地20g,黄芪30g,蒲公英30g,甘草15g,水煎服。共服上方12剂,24小时尿量增至2000ml,水肿消退,余症明显好转,尿蛋白(++),略有乏力,纳呆,舌质淡红,脉滑,遂改用健脾益气、利湿热之剂调治而缓解。
5.茯苓利水汤" class="reference-link">5.茯苓利水汤
【组成】 茯苓30g 猪苓20g 木瓜10g 槟榔20g 泽泻20g 白术20g 紫苏15g 陈皮15g 木香10g 党参20g 海藻30g 麦冬15g
【功效】 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 适用于慢性肾炎及肾病综合征,属脾失健运、气滞水蓄之证。症见颜面及全身水肿,腹胀,胁胀痛,四肢自觉肿胀,舌淡,苔薄白,脉弦。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猪苓、泽泻利水;陈皮、槟榔、木香、海藻、紫苏理气。水与气同出一源,气顺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木瓜和胃化湿,麦冬养阴防利湿伤阴。全方合用共奏健脾行气利水之功。
【加减】 一般不作加减,必要时可辨证加减。
【点评】 本方在用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扶助脾胃的基础上,用理气利水之剂,消补合用,故可获良效。
6.坤芍利水汤" class="reference-link">6.坤芍利水汤
【组成】 益母草50g 赤芍20g 茯苓20g 泽泻15g 桃仁15g 红花15g 白花蛇舌草50g 萹蓄20g 瞿麦20g 甘草10g
【功效】 化瘀利水。
【主治】 慢性肾炎水停日久,瘀血阻滞之证。症见水肿日久持续不退,舌紫暗,有瘀斑,脉弦细或沉细。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益母草活血利水消肿为君药。臣以赤芍活血祛瘀;茯苓甘淡渗利、行水消肿;泽泻、白花蛇舌草解毒泄热、利尿除湿。佐以萹蓄、瞿麦利尿;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合用共奏化瘀利水之功。
【加减】 一般不作加减。必要时可辨证加减。
【点评】 慢性肾炎迁延不愈,日久入络,瘀血内生。此时水饮与瘀血交阻,单利水湿或化瘀难以使邪去病除。故张氏创立本方以使瘀血得去、水道得通、小便得利,水湿得去,水肿可消,诸症好转。
7.利湿解毒饮" class="reference-link">7.利湿解毒饮
【组成】 土茯苓50g 萆薢20g 白花蛇舌草30g 萹蓄20g 竹叶15g 山药20g 薏苡仁20g 滑石20g 通草10g 白茅根25g 益母草30g 金樱子15g
【功效】 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 适用于慢性肾炎日久,蛋白尿持续不消,湿热毒邪蕴结下焦之证。症见水肿,腰痛,乏力,口干苦,尿黄赤,排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土茯苓甘淡平,清热解毒除湿;白花蛇舌草甘淡微寒,清热解毒、利尿除湿,共为君药。臣以萆薢利湿除浊,萹蓄利湿通淋,白茅根清热利尿、兼以凉血止血;滑石利尿通淋、清热祛湿;薏苡仁健脾渗湿清热;益母草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佐以山药益气健脾,补肺固肾,扶助正气;竹叶清热利尿生津;通草清热利尿通经;金樱子固涩精气,通中寓塞,固护精微,反佐诸药。全方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解毒之功。
【加减】 如病久气虚者可于方中加入黄芪、党参扶正与祛邪并举;咽痛者可加山豆根、重楼、玄参、麦冬。
【点评】 本方清热利湿解毒,用于慢性肾炎日久湿热内蕴,蛋白尿持续不消者,可获良效。
【验案】 张某,女,52岁。2001年11月2日初诊。
2000年10月份感冒后发现尿浑浊,有泡沫,在当地医院化验尿蛋白(++),红细胞20~30个/HP,用抗生素及中药治疗1个月,确诊为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经多方治疗疗效欠佳,后求治于张氏。现症:病人自觉周身酸重,腰酸腰痛,尿黄浑浊,咽痛口干,舌质红、舌体胖、苔白腻,脉滑。尿化验:蛋白(++),红细胞10~15个/HP。证属湿热毒邪,蕴结下焦。治宜利湿解毒。方用自拟利湿解毒饮。药用:土茯苓50g,萆薢20g,白花蛇舌草30g,萹蓄20g,竹叶15g,薏苡仁20g,滑石20g,白茅根30g,益母草30g,山豆根20g,玄参15g,麦冬15g,甘草15g,水煎服,每日1剂。服上方7剂,尿黄明显好转,周身觉轻松,唯仍腰酸,咽干。继以前方7剂,水煎服。服后尿淡黄色,咽痛口干均减轻,乏力,腰酸明显,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尿化验蛋白(+),红细胞5~7个/HP。证属湿热之邪已去,脾肾两虚明显,继以补益脾肾、清利湿热之剂治疗月余,尿蛋白转为±,红细胞3~5/HP,继以前法调治1个月而愈。
8.山药固下汤" class="reference-link">8.山药固下汤
【组成】 生山药30g 芡实15g 莲子15g 黄柏15g 车前子(包煎)15g 山茱萸15g 菟丝子15g 萆薢20g 益母草20g 甘草10g
【功效】 补肾、健脾、固摄,清利湿热。
【主治】 慢性肾炎日久,证属脾肾俱虚,精微不固,夹有湿热者。症见腰膝酸软,乏力,食少,腹胀,便溏或大便不爽,自汗,舌红或淡红,苔黄腻,脉沉弱。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山药甘平,健脾补肺、益肾固精为君药。臣以芡实、莲子、山萸肉补脾益肾固精;佐以萆薢、车前子利湿去浊、利水消肿,并防诸补益固涩药生湿留邪。菟丝子补肾益精;黄柏清热燥湿;益母草活血利水。使以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合用共奏补肾健脾固摄,清利湿热之功。
【加减】 一般不作加减。必要时可辨证加减。
【点评】 本方以培补收敛固涩为主,清利湿热浊邪为辅,使正气复,精微固,湿热除,而达到补肾健脾固摄,清利湿热之功效。临床辨证施治,疗效显著。
9.育阴潜阳汤" class="reference-link">9.育阴潜阳汤
【组成】 代赭石30g 牛膝20g 生龙骨20g 生牡蛎20g 石决明20g 钩藤15g 生地20g 白芍20g 枸杞子15g 菊花15g 玄参20g 甘草10g
【功效】 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主治】 适用于慢性肾炎,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症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苦,手足心热,便秘,舌红苔薄白,脉沉细。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牛膝苦酸平、补益肝肾,代赭石重镇降逆,使虚阳归于下元,二药共为君药。石决明、龙骨、牡蛎、白芍益阴潜阳,平熄肝风共为臣药。生地、玄参、枸杞子滋阴清热凉血,壮水涵木,菊花、钩藤平肝熄风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并能补中益气,防金石之类药物伤及脾胃为使药。全方合用共奏滋阴补肾,平肝潜阳之功。
【加减】 若见伴有肌肤甲错、腰痛如刺、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者,宜加桃仁、红花、赤芍、丹参等活血化瘀之品。
【点评】 本方由镇肝熄风汤加减化裁而来,镇潜为主、辅以滋阴,用镇潜以治标,滋阴以固本,标本兼顾,奏效甚佳。
(程 琪 整理)
扶正祛邪治肾炎,虚实寒热需明辨" class="reference-link">扶正祛邪治肾炎,虚实寒热需明辨
刘宝厚
刘宝厚(1932— ),男,甘肃兰州人,1957年毕业于西安医学院,1959—1962年参加甘肃省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原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中医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兰州市中西医结合肾病治疗中心主任,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甘肃省名中医。著有《内科诊断与治疗》等专著 4部,发表论文50余篇。
慢性肾炎的发病以正虚和标实相间多见。以正虚为主者,临床以脾肾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证较为多见;标实为主者,以湿热内蕴,瘀血内阻的证候多见。随病情迁延,表现虚象者会越来越明显。临证辨证分为5个证型。
一、肺肾气虚血瘀证
症见面白无华,面浮水肿,倦怠乏力,易感冒,自汗,腰膝酸软,手足不温,尿频数清长或夜尿多,舌淡红,苔白,脉弱。治宜益气固表,利水活血。方予益气健肾方加减,常用药物有黄芪、太子参、女贞子、旱莲草、莪术、生地、当归。
二、脾肾阳虚寒瘀证
症见面色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尿少水肿,甚则出现胸腹水,神疲乏力,腹胀纳差,大便稀溏,性功能低下或月经失调,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或沉迟无力。治宜温肾健脾,利水活血。方予济生肾气汤化裁治疗,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锁阳、桂枝、巴戟天、猪苓、益母草、茯苓、泽泻、车前子、山药、泽兰、蝉蜕、僵蚕等。
三、肝肾阴虚热瘀证
症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咽干舌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失眠多梦,视物模糊,性功能低下或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治宜滋补肝肾,养阴活血。方予杞菊地黄汤加减,常用药物有生地、知母、女贞子、野菊花、枸杞子、怀牛膝、地龙、丹参、益母草、僵蚕、蝉蜕等。
四、气阴两虚瘀阻证
症见面色无华或面色晦暗,倦怠乏力,易感冒,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午后潮热,下肢水肿,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涩。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予益气健肾方加减(见前)。
五、湿热蕴结瘀阻证
症见面浮肢肿,咽喉肿痛,或皮肤疖肿,尿短赤或涩痛不利,倦怠乏力,口干或口黏,脘闷纳呆,舌暗红,苔黄厚,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方予自拟清热利湿化瘀汤治疗,常用药物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穿山龙、益母草、莪术、蝉蜕。
附:秘验方介绍
1.益气健肾方" class="reference-link">1.益气健肾方
【组成】 黄芪30~60g 太子参、女贞子、旱莲草、莪术各15g 生地、当归各20g
【功效】 益气固表、利水活血。
【主治】 慢性肾炎肺肾气虚血瘀证及气阴两虚瘀阻证。症见倦怠乏力,自汗,咳嗽,咳痰,腰痛,水肿,咽干,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用法】 水煎服,每天1剂。
【方解】 方中用黄芪、太子参益气固表;女贞子、旱莲草、生地黄滋补肾阴;当归、莪术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固表,滋阴活血补肾之功。
【加减】 瘀血明显者酌加活血化瘀药,如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赤芍药、丹参、益母草、泽兰叶、水蛭、三七、莪术、地龙、全蝎等;如气虚者,配以黄芪、党参;阳虚者,配以锁阳、巴戟天;阴虚者,配以生地、牡丹皮、地骨皮;血虚者,配以当归、鸡血藤;湿热较重者,刘氏常用自拟清热健肾方加减清除湿热,常用药物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青风藤、益母草各30g,龙葵15g,蝉蜕10g;贫血者可选配党参、炙黄芪各15g,当归、何首乌、枸杞子各12g,熟地10g,阿胶(烊化)15g;控制血压辨证加用夏枯草、牛膝、决明子等;因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诱发,面浮肢肿、小便不利者,宜祛风胜湿。选加紫苏、淡豆豉、赤小豆、白僵蚕;如面浮肢肿甚,或伴胸腹水者宜健脾利水,选加黑白丑、大腹皮、陈葫芦、白茅根、椒目、茯苓皮;如咽喉肿痛、脘闷纳呆、小便短赤、舌苔黄厚腻等三焦湿热或皮肤疖肿、疮疡热毒蕴结者,宜予清热利湿解毒。选加黄芩、山豆根、半边莲、牛蒡子、僵蚕、薏苡仁、忍冬藤、萹蓄、大黄、蚤休、金银花、蒲公英、虎杖、板蓝根;如腰部困痛、血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选加莪术、牡丹皮、红花、川芎、赤芍、地龙、水蛭、三七;如脘闷纳呆、苔黄厚腻甚或恶心呕吐,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者选加藿香、佩兰、炒薏苡仁、姜半夏、大黄;小便涩痛不利或伴血尿者选加车前草、白茅根、萹蓄、土茯苓、紫珠草、牡丹皮、茜草;蛋白尿多、血清白蛋白低者选加桑螵蛸、金樱子、菟丝子;应用免疫抑制剂时当重用益气温肾之品,选加锁阳、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当归、鸡血藤、黄芪、党参等,以减轻对消化道、性腺和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点评】 刘老认为慢性肾炎的治疗应该扶正祛邪为主,治疗始终贯穿活血祛瘀,兼清湿热。刘老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瘀血不祛,肾气难复”的观点,治疗上除扶正祛邪,坚持活血祛瘀贯穿始终,除用当归、莪术外,还常用益母草、泽兰叶、水蛭等,因为这些药物既化瘀又利水,颇符合肾小球疾病之病理。应用本方,如能细细体味刘老的加减用药规律,则疗效更好。
2.清热利湿化瘀汤" class="reference-link">2.清热利湿化瘀汤
【组成】 白花蛇舌草30g 半边莲15g 穿山龙30g 莪术10g 益母草30g 蝉蜕10g
【功效】 清热利湿、祛风通络。
【主治】 慢性肾炎属于湿热蕴结瘀阻证者,症见面浮肢肿,口干不欲饮,咽喉肿痛,或肌肤疮痍,尿短赤,或涩痛不利,舌质偏红,苔黄腻或黄厚,脉滑数。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白花蛇舌草、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活血,穿山龙、蝉蜕祛风除湿,益母草、莪术活血祛瘀,诸药合用清热解毒,疏风通络,利水消肿。
【加减】 皮肤疖肿者加蚤休、蒲公英;脘闷纳呆加藿香、佩兰、炒薏仁;小便涩痛者加川萆薢车前草。
【点评】 刘老治疗湿热之病重视风药和活血药的应用,“风能胜湿”“疏其气血,令其条达”,方中所用穿山龙、蝉蜕、益母草、莪术即是具体体现。
【验案】 滕某,男,20岁。
水肿,蛋白尿1年余,长期咽喉肿痛,皮肤疖肿,尿黄,1年前住院诊断为急性肾炎,经治疗水肿消退,血压恢复正常,但蛋白尿(++~+++)不消。就诊时患者血压130/76mmHg,面部水肿,痤疮,左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充血,胸背部痤疮并有脓点,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胫前压迹。尿检查:蛋白(+++),隐血(++),24小时尿蛋白定量3.2g,血色素128g/L,血肌酐128μmol/L,尿素氮8.1mmol/L,总蛋白76g/L,白蛋白58g/L,球蛋白18g/L,总胆固醇6.1mmol/L,三酰甘油1.3mmol/L西医诊断:慢性肾炎;中医辨证:湿热蕴结瘀阻证。予以自拟清热利湿化瘀汤,加蚤休30g,龙葵10g,水蛭粉5.4g(装入胶囊,分3次冲服)。2周后水肿全消退,痤疮颜色明显变淡,未见有新的发生,扁桃体Ⅱ度肿大,但已不充血,尿蛋白(++)。原方去龙葵,加生薏仁30g。1个月后痤疮痊愈,尿蛋白(+),原方去蚤休,每日1剂。2个月后尿蛋白转阴,复查肾功、血脂均恢复正常,随访1年无复发。
(谭明钧 整理)
温补脾肾治其本,固肾敛精复其元" class="reference-link">温补脾肾治其本,固肾敛精复其元
赵 棻
赵棻(1911—1999),男,满族,福建福州人。福建中医学院教授,曾任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兼附属医院院长,省人民医院名誉院长,中华中医学会理事,福建中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精于内、妇科。主要著述有《赵棻医疗经验选集》《中医基础理论学》,曾主编《中医基础理论详解》,还参加全国统编教材《中医内科学》以及《中医百科全书》等书的编写工作,发表论文数十篇。
治疗慢性肾炎,应温补脾肾,以治其本;扶正祛邪,以治其标;固肾敛精,以复其元。此为治疗慢性肾炎三大要法。“外邪侵袭,内伤脾肾”为本病发生的根本病机。因此在治疗本病演变的各个阶段,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或以祛邪为主,不忘扶正,两者不可偏废。
一、温补脾肾
治疗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期间,当从肺论治;治疗慢性肾炎则应从脾肾入手。温补脾肾,应作为治疗慢性肾炎大法,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贯彻始终,然后兼顾利水消肿,疏散风邪。但用药须避刚燥呆腻,以温而不燥,补而不腻,利不伤正,消不损元为原则。
二、扶正祛邪
慢性肾炎,因病程迁延日久,正气多虚,如因保养不慎,或骤受六淫外侵,形成本虚标实之格局,不宜全力攻邪,应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如遇淋雨涉湿,寒湿束表,症见头重头痛,周身酸楚,胸脘痞满,倦怠无力,脉濡,苔白腻者,在慢肾汤的基础上,酌加制香附、苍术、川厚朴、藿香之类;如遇风邪犯肺,咽痒咳嗽,痰白质稀,脉虚浮,苔薄白者,酌加蜜炙麻黄、苦杏仁、桔梗、前胡;如遇湿热交蒸,症见水肿溲赤,口干不欲饮,低热不退,神倦纳呆,脉濡数,舌红苔黄厚浊者,酌加连翘、赤小豆、蚕沙、炒薏米之类;如遇热毒内聚,症见高热咽痛,溲赤便干,口渴喜饮,脉数,舌红苔黄厚者,酌减温补脾肾药物,可去淫羊藿、川续断、狗脊、党参、苏叶,加金银花、板蓝根、蒲公英、六神丸、碧玉散之类。在治疗慢性肾炎过程中,无论出现任何症状与兼证,应慎用苦寒直下、峻攻妄下,宜暖宜温。如非用苦寒泻下药不可,亦须中病即止,再转温补脾肾为治。
三、固肾敛精
慢性肾炎因肾气久耗,肾失封藏固摄之权,以至精微下注,形成长期、反复性顽固性蛋白尿为临床棘手的问题之一。对此可在自创的慢肾汤的基础上加强补益肾气、固肾敛精之品,对降尿蛋白有良效。酌加枸杞子、菟丝子、山茱萸、芡实、鸡内金之类。如气虚下陷,精微不摄者,可加用生黄芪30~60g,以益气摄精。慢性肾炎久治不愈者,亦可用民间单方治疗,如冬虫夏草15g炖水鸭母,玉米须大量(250~500g)浓缩并服,或用猫须草单味炖冰糖长期服用,均有一定效果。水肿的病理变化,在于水和气两个方面。因此在治疗水肿病时,必须分清水与气的不同。能辨清是在水分还是在气分则能分辨出其病的虚实。病在气分,则当以治气为主,病在水分则当以治水为主。然水气本为同类,故治水的同时,应当同时理气,气行则水行,气化则水自化。治气者,当同时治水,水行则气行。
附:秘验方介绍
慢肾汤" class="reference-link">慢肾汤
【组成】 淫羊藿15g 鹿衔草15g 川续断15g 金狗脊9g 潞党参15g 稻香陈6g 麦谷芽各30g 土茯苓15g 金丝草5g 益母草9g 紫苏叶6g 秋蝉蜕6g 粉甘草4g
【功效】 温补脾肾、利水消肿、疏散风邪。
【主治】 慢性肾炎属脾肾阳虚型。症见颜面及全身水肿,腰膝酸软,倦怠乏力,畏寒肢冷,食少腹胀,便溏,舌淡红,苔薄或白腻,脉沉弱。
【用法】 1日1剂,分2次服用。
【方解】 方中以淫羊藿、鹿衔草温补肾阳,配以川续断、金狗脊补肾强腰;党参、稻香陈、麦谷芽温土暖肺,取后天以助先天,有化源不乏之意;金丝草、益母草、土茯苓均利水消肿而不伤正;苏叶、蝉蜕,既能驱逐风邪,又能宣导肺气,发汗消肿以利水之上源,能增强消肿利尿之力。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脾补肾,祛风散邪,利尿消肿之功。
【加减】 尿蛋白多加山茱萸、芡实、鸡内金、山药;脓细胞多加鱼腥草、连翘、蒲公英;红细胞高者加仙鹤草、藕节、生蒲黄。如尿毒症初期,可用生大黄、徐长卿、牡蛎、六月雪、皂角,煎汤灌肠透析。如果慢性肾炎发展到晚期阶段,湿浊弥漫三焦,蒙蔽心包,出现高度水肿,少尿无尿,口出秽气,神志昏迷,可急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之类,以清心开窍,必要时可配合西药,积极抢救。
【点评】 慢肾汤体现了扶正祛邪的这一理念。在方剂组成上以温补为主,并尽可能做到利水而不伤正,用药平和,固护正气是赵氏用药的特点。
【验案】 陈某,男,36岁。1981年6月4日诊。
初诊:患者患慢性肾炎10余年,水肿反复发作,尿蛋白(+~++++),屡经中西药物治疗,顽固性蛋白尿不能消除。近因劳累过度,复感风邪,现症见:咽痒咽痛,咳嗽痰稠,畏寒怕冷,面目水肿,腰膝酸楚,形神倦怠,纳呆便溏,小溲短赤,眼花头晕,舌淡红苔薄腻。脉濡。血压150/110mmHg;尿化验:蛋白(+++),红细胞(+),脓细胞(+),上皮细胞少许,颗粒管型0~3个/HP。证属风邪犯肺,湿热交蒸,脾肾两虚,水液不行。治宜疏风宣肺,清热利湿,健脾补肾,佐以消肿。药用:蜜炙麻黄3g,苦杏仁6g,桔梗6g,连翘9g,制香附6g,苏叶6g,党参12g,麦芽30g,谷芽30g,续断15g,鹿衔草12g,益母草15g,土茯苓15g,赤小豆20g,焦山楂12g,鸡苏散24g,2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药后诸症均减。上方续用2剂,外感诸症消失,小溲转清长,水肿亦清,纳食增进,大便成形,仍见轻度腰酸,倦怠,舌淡红苔薄,脉细弦。血压130/90mmHg;尿化验:蛋白(++),上皮细胞少许,其余阴性。外邪已去,宜从根本治疗,用慢肾汤加味。药用:紫苏叶6g,秋蝉蜕6g,淫羊藿12g,鹿衔草15g,芡实15g,川续断15g,金狗脊9g,枸杞子15g,潞党参15g,稻香陈6g,麦芽30g,谷芽30g,土茯苓15g,金钱草15g,益母草9g,粉甘草3g,水煎服,每天1剂。
三诊:上方出入,服药120余剂,并以水鸭炖冬虫夏草佐餐。蛋白尿消失,随访至1986年年底,未见复发。
(谭明钧 整理)
水肿尿少从肾治,无肿虚衰益脾源" class="reference-link">水肿尿少从肾治,无肿虚衰益脾源
查玉明
查玉明(1918— ),男,回族,辽宁新民人,现为辽宁省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幼承家传,受祖父业医的影响,立志为医。6岁师从盛京中医世家老中医杨耀泰先生门下,亲受言传身教,尽得精传。1942年考中医执照,行医于沈阳,后于辽宁中医进修学校深造,擅长内科,尤对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肾病有独到见解。曾参加东北三省编写国家《药典》及全国《妇科辞典》审稿定稿工作,曾任沈阳市中医学会理事、常务理事等职。
肾病水肿可分为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肾阴阳两虚证3个证型,治疗上应水肿尿少从肾治,无肿虚衰益脾源。
一、脾肾阳虚证
脾主运化,肾主气化。肾阳衰微,阴盛于内,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利水是形成水肿的主要原因,治疗应遵《难经》“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的原则,以真武汤与参芪配伍,助肾温化,使脾阳得运,气化水行而肿消。若脾阳虚衰,气血乏源无肿者,治疗遵《难经》“损其脾者,调其饮食”的原则,以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化裁,以改善脾胃功能。脾土一旺,水有所制,并提出了“水肿尿少从肾治,无肿虚衰益脾源”的治疗原则。
二、肝肾阴虚证
多由肾炎迁延日久,反复发作,阳损及阴,阴邪羁留,湿郁化热,耗伤阴液或久病不复,气血耗损,精微丧失,表现为腰痛遗精,少神,虚阳上扰,头晕耳鸣,小溲短赤,心烦不眠,或齿龈出血,舌红少津,治当养阴清热,化湿利水,采用猪苓汤加味,常与当归补血汤为伍合用,淡渗利湿,滋阴养血,补脾益气血,有益蛋白尿的消退。若真阴耗损,水不涵木,肝肾亏损,无肿者,治宜壮水为法,滋补肝肾,育阴潜阳,常以六味地黄丸、二至丸、大补阴丸化裁合用,补真阴,益下元,壮筋骨,强腰膝,使水升火降,多收良效。肝肾阴虚证,无论有肿或无肿,表现特点为尿血,若阴虚火动,热伤营血,每于方剂中加入旱莲草、丹皮、连翘、桑葚子等清热养阴之品,查氏根据肝肾阴虚证发生机制的不同,提出“有肿湿热宜清化,无肿阴亏壮水源”的治疗原则。
三、肾阴阳两虚证
多由久病不复,导致阴阳两虚,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水肿,面色晦滞,头晕神疲,手足心热,并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尿少浑浊有味,脉多沉缓,细而无力。查氏以《难经》“损其肾者,益其精”为原则,常以九龙汤化裁,取其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益肾补脾,涩精秘气,治疗慢性肾炎,临床验证,效果甚佳。
附:秘验方介绍
九龙汤" class="reference-link">九龙汤
【组成】 枸杞15g 当归15g 地黄15g 金樱子15g 莲子25g 芡实15g 茯苓25g 山楂炭25g 甘草15g 山药15g 补骨脂10g 怀牛膝10g
【功效】 补肾养心、健脾固摄。
【主治】 慢性肾炎肾阴阳两虚证,症见水肿,面色晦滞,头晕乏力,手足心热,形寒肢冷,便溏,脉沉缓或细而无力。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此方系《六科准绳》方化裁而成,枸杞、熟地、当归滋阴养血,血足则肾不枯;金樱子、莲子肉、芡实甘能益精,固肾补脾,涩以固脱;茯苓、甘草益脾以制水邪,通肾交心;山楂炭散瘀滞;以消阴分之障。佐以山药补脾固肾益脾,配以补骨脂、怀牛膝暖丹田,强腰膝以助肾,促进肾功能之恢复。
【加减】 蛋白尿加黄芪、党参、老头草、菟丝子、五味子;尿血加黄柏、旱莲草;水肿加杜仲、猪苓、水红花子、细辛;下肢肿甚加桂枝、防己;小便短少加猪苓、滑石;高血压加决明子、杜仲、怀牛膝;齿龈出血加仙鹤草、白茅根;口干少津加麦冬、石斛;尿液浑浊加萆薢、滑石;感冒咽痛加金银花、连翘、鱼腥草、射干。
【点评】 该方滋阴养血.健脾益气.涩以固脱。适用于肾阴阳两虚,水肿不明显,蛋白尿持续不断的病人,临床应用时应根据症状,舌、脉的变化,不断调整温阳利水,滋阴固涩、清热利湿药物的比重,使养阴不助湿,温阳不助火,最终收到良好的疗效。
【验案】 任某,男,17岁。
于1974年8月,无明显诱因,颜面头部水肿,晨起加重,头痛头胀,相继出现全身水肿尿少,尿色黄。经当地治疗不见好转,水肿日渐加重。于1974年9月5日,在某医院诊断肾炎,用青、链霉素、泼尼松治疗好转出院。于1974年10月16日,来我院住院治疗,携带某医院病志化验单,尿化验:蛋白尿(++++),白细胞2~3个/HP,红细胞0~2个/HP,颗粒管型0~1个/HP,血胆固醇4.407mmol/L,血压140/90mmHg,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入院检查化验尿:蛋白尿(++++),白细胞5~0个/HP,红细胞2~3个/HP,胆固醇3.9mmol/L,血压148/100mmHg。
初诊(1974年10月20日)。四诊检查:全身水肿,按之凹陷不起,不能平卧,面部水肿明显,两腮部肿大异常,触之颤动,头昏头重。腹胀便稀,食减纳呆,疲乏少力,尿少色浑浊,畏寒肢凉,腰酸足重,面色淡黄不泽,舌质绛干少苔,脉象弦细而缓,血压150/100mmHg,病属脾肾两虚证。治法:健脾益气,温肾化浊;方剂:枸杞15g,当归15g,金樱子15g,莲肉25g,芡实15g,五味子7.5g,沙苑子15g,茯苓25g,白术25g,甘草10g,山楂炭25g,生黄芪30g,坤草25g。
以上方加减,历经五诊,至1975年2月11日,症状完全消失,数次检尿均无阳性所见,胆固醇2.26mmol/L,血压正常,体力增加,脉象和缓,痊愈出院。
(滕瑛钰 整理)
密切察动态变化,灵活施治不拘常法" class="reference-link">密切察动态变化,灵活施治不拘常法
时振声
时振声(1930—1998),男,江苏镇江人。幼承庭训,1948年随父侍诊,并就读于前中央国医馆附设中医专修科(后改为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1951年毕业,1952年在南京考试合格后取得中医师资格,遂正式行医。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副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医内科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老年肾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发表论文200余篇,著有《时氏中医肾脏病学》《肾炎的证治要义》等多部著作,是国内著名的中医肾脏病学专家。
慢性肾炎的病理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始终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表现为过程与阶段、量变与质变的有机统一。在围绕主症确立治则、治法、主方、主药之后,还需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量变、质变规律,根据不同阶段的邪正消长变化趋势和寒热、虚实程度进行方剂药物的加减和剂量的调整。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从不拘泥一法一方,而是观察动态变化,灵活施治。
一、水肿阶段(相当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风水风寒者,常用麻桂五皮饮;风水风热者,常用越婢汤、麻杏石甘汤合五皮饮加减。脾虚水湿内停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合五皮饮加减。脾肾阳虚者,常用真武汤、济生肾气汤加减。气滞水停者,常用大橘皮汤、茯苓导水汤。肝肾阴虚者常用六味地黄汤合五皮饮等。血瘀水停者,常用桂枝茯苓丸合五皮饮、当归芍药散等。
二、水肿消退阶段
(1)同一病理阶段,证型不同,用方亦异 单纯脾虚者,用补中益气汤或参苓白术散。脾虚挟湿者,用防己黄芪汤。脾虚挟瘀者,用补中益气汤合桂枝茯苓丸。脾肾阳虚者,常用附子理中汤或苓桂术甘汤。肝肾阴虚者,常用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阴虚肝阳上亢者常用建瓴汤、三甲复脉汤。阴虚兼有湿热者,常用滋肾汤、知柏地黄汤。外感风热者,常用银蒲玄麦甘桔汤。瘀血内阻者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湿热中阻者用黄连温胆汤。痰热内蕴者用杏仁滑石汤等。
(2)同一病理阶段,证同病位不同,用方各异 如脾气虚肾阴虚者,用参芪地黄汤加减。肺气虚肾阴虚者在参芪地黄汤的基础上加大参芪的用量。心气虚肾阴虚者以生脉饮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肾气阴两虚者,以参芪五子衍宗丸合二至丸治疗。
(3)同证同方,但因兼证不同,而加减各异 同一证型的慢性肾炎,在用同一主方治疗时,因患者的兼证不同而加减各异。如辨证属脾肾气阴两虚而用参芪地黄汤时,兼有咽痛者,加桔梗、甘草、忍冬藤;兼失眠者加夜交藤、炒枣仁;兼肝阴虚两目干涩、视物不清者加当归、枸杞子、白芍、菊花;阳亢头昏者加生石决明、草决明;头晕耳鸣者加磁石、五味子;兼有头痛者加藁本、蔓荆子;兼水湿者加牛膝、车前子;兼镜下血尿者加白茅根、益母草;兼血瘀者加泽兰、丹参;兼腰膝酸软者加桑寄生、牛膝、川续断;蛋白尿明显者加焦山楂、苏叶,甚则加芡实、金樱子、莲须等。
附:秘验方介绍
1.银蒲玄麦甘桔汤" class="reference-link">1.银蒲玄麦甘桔汤
【组成】 金银花10g 蒲公英10g 玄参15g 麦冬10g 桔梗10g 甘草6g
【功效】 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主治】 外感风热,屡发扁桃体炎或咽炎的肾炎血尿患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玄参、麦冬、甘草、桔梗滋阴利咽;金银花、蒲公英疏风清热解毒。全方药物相得益彰共成宣肺疏风、清热解毒、养阴利咽之功。用之临床每获良效。本方用于“血尿肾炎”外感风热证。取其疏风散热,养阴利咽之功。上焦肺热得清,则肺得宣发,下焦水道通调,热邪自去,血尿自止。
【加减】 血尿加大小蓟、白茅根;阴虚重加生地;气虚加太子参。
【点评】 此方即宗清上以治下之真谛也。
【验案】 王某,男,42岁。1993年10月7日诊。
患者述1周前因感冒发热出现肉眼血尿,某医院予青霉素、止血敏等无效。遂来门诊求时氏诊治。刻诊:患者仍有肉眼血尿,自觉咽痛,口干喜冷饮,且腰部不适,无尿频、尿痛、尿急等尿路刺激征,大便干,2~3天1行,小便如洗肉水样红色,舌红苔薄黄,脉细数。尿检:蛋白(±)、隐血(++++)、白细胞15~20个/HP、红细胞满视野。时氏辨证属外感风热,迫血妄行。治以疏风散热,佐养阴凉血。方用自拟银蒲玄麦甘桔汤加味:金银花、蒲公英各10g,玄参15g,麦冬10g,甘草6g,桔梗10g,大、小蓟、白茅根各15g,服药2剂后肉眼血尿即消失,咽痛好转,服药至2周后尿检示:蛋白(-)、隐血(-),红细胞1~3个/HP。原方继服2周后尿检未见异常。再以原方去大小蓟,继服2周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复发。
2.滋肾化瘀清利汤" class="reference-link">2.滋肾化瘀清利汤
【组成】 女贞子、旱莲草各10g 生侧柏15g 马鞭草15g 白花蛇舌草15g 石韦30g 益母草30g 白茅根30g
【功效】 滋肾养阴、活血化瘀、清热凉血、利湿止血。
【主治】 各种肾小球肾炎伴镜下或肉眼血尿属肾阴亏虚,湿热兼瘀者,症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手足心热,便秘,舌暗红,有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沉细。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女贞子、旱莲草补益肝肾,药味虽少,但养阴而不腻滞,以滋肾养阴治其本;生侧柏专入肝肾,凉血散瘀,祛风利湿;马鞭草功专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活血利水;益母草活血利水;石韦、白茅根凉血清热,生津利尿。诸药合用,肾阴得复,湿热得清,瘀化水行,血气调和。
【加减】 如外感风热,咽干咽痛,血尿加重宜合疏风散热之剂,如银蒲玄麦甘桔汤:银花、蒲公英、玄参、麦冬、生甘草、桔梗、薄荷;如阴虚日久,阴损及阳,出现气虚加太子参;如阴虚较重,加生地、丹皮;如瘀血较甚加丹参、赤芍;如下焦湿热明显加知母、黄柏、滑石、生甘草等。
【点评】 在出血的同时,必有瘀滞,时氏治疗时每每勿忘祛瘀。
【验案】 吴某,女,33岁。1992年3月2日初诊。
1990年6月见肉眼血尿,后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经肾穿确诊为IgA肾病,但血尿一直不消,而求治于时氏。小便化验:尿蛋白(-),尿潜血(+++),镜检红细胞20~30个/HP。血压、肾功能正常,纳可,饮水不多,大便调,小便黄,舌黯红、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为IgA肾病。中医辨证属肾阴虚挟瘀挟湿热。治用滋肾化瘀清利汤调治2个月,尿潜血阴性,镜检红细胞0~1个/HP,仍感乏力,月经持续时间较长,纳可,治疗仍宗前法,善后调治1月。随访至今无复发,定期复查小便均正常。
3.益气滋肾化瘀汤" class="reference-link">3.益气滋肾化瘀汤
【组成】 党参15g 黄芪15g 当归10g 赤芍15g 川芎10g 生地10g 女贞子10g 旱莲草10g 石韦30g 白花蛇舌草30g 益母草30g 白茅根30g 桑寄生15g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 益气滋肾,活血化瘀。
【主治】 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于气阴两虚兼瘀者,症见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口干,食少纳呆,便秘,舌红质暗,苔白,脉沉细。
【方解】 本方以党参、黄芪健脾益气;四物汤、二至丸滋养肝肾;白花蛇舌草、石韦清热利湿;益母草、白茅根活血清利,共奏益气滋肾、活血清利之效。
【加减】 心悸怔忡者,合生脉散,即加麦冬15g,五味子10g;夜尿频多,小便清长者,加菟丝子15g,覆盆子15g;轻度水肿者,加牛膝10g,车前子15g(包煎);瘀血明显者,加丹参30g,泽兰10g;纳差腹胀者,加砂仁6g,白蔻仁6g;气虚明显者,可加大党参、黄芪的用量至30g;阴虚内热者,加丹皮10g,地骨皮15g;兼肝阳上亢者,加龟甲15g,生鳖甲15g或生石决明30g,草决明6g;兼下焦湿热者,去女贞子、旱莲草,加知母10g,黄柏10g,滑石15g,通草3g。
【点评】 本方除益气养阴外,还兼顾活血化瘀及清利湿热。本方对气阴两虚证患者,有良好的消除蛋白尿及改善肾功能的作用。
【验案】 董某,女,32岁。1995年9月17日初诊。
2月前感冒发热咽痛后出现肉眼血尿,在某院住院治疗后肉眼血尿消失,但镜下血尿持续不愈,遂来门诊求治于时氏。某院肾活检示:“轻度系膜增生性IgA肾病”。临床诊断为“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血尿型)”。目前,腰酸腿软,全身乏力,经常感冒,咽干咽痛,口干喜饮,手心热。月经后期,经行欠畅,有瘀块,大便干,2~3日一行,小便黄,无尿频、尿急、尿痛,但有时尿热。舌黯红,苔薄黄,根稍腻,脉弦细。当日尿检:蛋白(-)、隐血(+++)、白细胞0~3个/HP、红细胞15~20个/HP。时氏辨证属气阴不足,阴虚内热,血热妄行。治宜益气滋肾清利,佐以化瘀止血,方用自拟益气滋肾化瘀清利汤加味:太子参15g,女贞子、旱莲草各10g,生侧柏、马鞭草、益母草各30g,白茅根20g,忍冬藤30g,大、小蓟各6g,服药2周后,诸症减轻,尿检示:隐血(-)、红细胞3~5个/HP,余(-)。原方继服4周后尿检未见异常。又原方去大小蓟继服2月以善后。随访至今未复发。
4.加味当归芍药散" class="reference-link">4.加味当归芍药散
【组成】 车前子15g(包煎) 茯苓15g 白术10g 泽泻5g 当归10g 川芎10g 赤芍15g 怀牛膝10g 桑寄生15g 萆薢30g
【功效】 健脾利湿、活血化瘀。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主治】 急性肾小球肾炎恢复期,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于脾虚湿郁者,症见乏力,倦怠,食少腹胀,便溏,下肢重着,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滑。
【方解】 本方主要适用于各种肾小球肾炎伴有蛋白尿,但属于脾虚夹湿者。由于脾虚生湿,故方以白术健脾,茯苓、泽泻、车前子、萆薢渗湿;因多有腰膝酸软,故用桑寄生、牛膝补肝肾以壮腰膝;久病入络,故以当归、川芎、赤芍活血祛瘀。
【加减】 气虚明显者加党参15g,生黄芪15g;阴虚明显者,加生地10g,丹皮10g;兼见血尿者,加生侧柏15g,旱莲草10g;瘀血明显者,加丹参30g,泽兰10g;湿热明显者,加石韦30g,白花蛇舌草30g;水肿明显者,加生黄芪15g,防己30g,赤小豆15g,冬瓜皮30g;纳差腹胀者,加砂仁6g,白蔻仁6g;肾气虚者,加菟丝子15g,沙苑蒺藜10g。
【点评】 该方健脾益气、利湿、化瘀合用,待脾气虚损得复,水湿、瘀血得化,病情好转,蛋白尿可以减轻或消失。
【验案】 张某,女,46岁,1992年2月26日初诊。
患者尿中蛋白(++)~(++++)12年,高血压病史6年。近日检查:尿蛋白(++++),白细胞:0~3个/HP,血压:133/80mmHg,肾功能正常。现症见:眼睑、下肢轻度水肿,腰痛,乏力,手指麻,纳可,多梦,咽痛,口干不欲饮,大便不成形,日2~3次,尿黄,舌黯红、苔薄白,脉沉弦。西医诊断为慢性肾炎高血压型。中医辨证属脾虚夹瘀夹湿浊。治拟健脾益气,活血利湿。处方:生黄芪、赤芍、茯苓、泽泻各15g,当归、苏叶、川芎、白术、怀牛膝各10g,汉防己、车前子、焦山楂、丹参、鸡血藤各30g,15剂,日1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复查尿蛋白(+++),白细胞:0~1个/HP,血压:133/80mmHg。水肿消失,腰痛减轻,仍感乏力,纳可,口干喜饮,大便调,尿黄,舌质黯红、苔稍黄腻,脉沉弦。仍宗前方加白花蛇舌草、石韦各30g。30剂。水煎服。
三诊:药后查尿蛋白(+),纳睡佳,二便调,舌、脉同前。继守上方30剂。随访至今,多次复查小便均正常,血压正常,病人感觉良好。
5.健脾温肾汤" class="reference-link">5.健脾温肾汤
【组成】 党参15g 黄芪15g 仙茅10g 仙灵脾15g 狗脊15g 川牛膝10g茯苓15g 菟丝子15g 补骨脂10g 鹿角霜10g 车前子15g(包煎) 砂仁10g 蔻仁10g
【功效】 健脾利湿,温补肾阳。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 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水肿消退后,蛋白尿长期不消,证属脾肾阳虚证,症见畏寒肢冷,下肢发沉,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体胖大淡嫩有齿痕,脉象沉弱等。
【方解】 方以党参、黄芪、茯苓、砂仁、蔻仁、车前子健脾渗湿;仙茅、仙灵脾、菟丝子、补骨脂、鹿角霜温肾固涩;狗脊、牛膝强腰壮肾,共奏健脾温肾之功。
【加减】 畏寒甚者,加制附片10g,桂枝10g;乏力气短者党参、黄芪可加至30g,或加红参6g(另煎兑入);水肿明显者,加防己30g,制附片15g;大便溏泄较著者,加肉豆蔻10g,五味子10g;小便清长者,加覆盆子15g;有瘀血加丹参30g,泽兰10g。
【点评】 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体胖大淡嫩,脉象沉弱应是本方的辨证要点。
6.健脾固肾汤" class="reference-link">6.健脾固肾汤
【组成】 党参15g 茯苓15g 白术10g 莲子肉10g 莲须10g 山药10g薏苡仁10g 金樱子15g 芡实10g 百合15g 陈皮10g 菟丝子15g 玉米须30~60g
【功效】 健脾固肾。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 慢性肾炎,急性肾炎恢复期,肾病综合征水肿消退期证属脾肾气虚以脾虚为主者,症见乏力,腰酸,纳少,腹胀,大便稀,夜尿频多,舌体胖大质淡,脉沉弱。
【方解】 方以党参、白术、莲肉、莲须、山药、薏苡仁、芡实、茯苓、玉米须等健脾渗湿;金樱子、菟丝子固涩肾气;百合润肺、健脾、滋肾补其不足;陈皮理气行湿;共奏健脾固肾之功。
【加减】 气虚明显者,再加生黄芪15~30g;食欲不振者加砂仁6g,白蔻仁6g;腰痛明显者,加桑寄生15g,续断10g;瘀血明显者,加丹参30g,泽兰10g;夜尿频多、小便清长明显者,加补骨脂10g,覆盆子10g;大便溏泄或五更泻者,加补骨脂15g,肉豆蔻10g,五味子10g。
【点评】 本方与健脾温肾汤同治脾肾两虚证,本方偏重于气虚,且以脾气虚为主,故以参苓白术散为主配以菟丝子、金樱子、百合等补肾固涩。健脾温肾汤主要偏重于肾阳不足,故方中以温补肾阳药物为主。
7.益气养阴活血清利方" class="reference-link">7.益气养阴活血清利方
【组成】 黄芪15g 女贞子15g 焦山楂30g 丹参30g 泽泻15g 萆薢30g
【功效】 益气滋阴、活血清利。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 慢性肾炎气阴两虚兼湿热证,症见乏力,腰酸,纳少,腹胀,口干,咽燥,手足心热,便秘,舌暗红苔黄腻,脉细数或濡数。
【方解】 黄芪益气固表,利水消肿,女贞子滋补肝肾,二者相互气阴双补共为君药,辅以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焦山楂消食化滞、活血化瘀;佐以丹参祛瘀通络;泽泻清利湿热。全方益气滋阴活血清利。
【加减】 气虚重者加太子参15g或党参15g;阴虚重者加生地10g,丹皮10g;瘀血重者加泽兰10g,桃仁10g,红花10g;血尿明显者加生侧柏30g,马鞭草30g,生地榆30g,大小蓟各15g,茜草15g;水湿重者加茯苓30g,白术10g,汉防己30g,牛膝10g,车前子(包煎)30g;下焦湿热者加知母10g,黄柏10g,滑石30g,车前草30g,或白花蛇舌草30g,石韦10g;中焦湿热者加黄连10g,半夏10g,木瓜15g,肾虚腰痛者加桑寄生15g,牛膝10g,木瓜15g;肝郁气滞者加柴胡10g,制香附10g,郁金10g。
【点评】 此方药味精炼,诸药各司其责,故具体应用时加减尤为重要。
(于 淼 整理)
虚实为纲相权变,祛邪培补消蛋白" class="reference-link">虚实为纲相权变,祛邪培补消蛋白
柴浩然
柴浩然(1923—1993),汉族,主任医师,山西荣河人。自幼秉承家学,1940年悬壶乡里,1943年参加天津国医函授学院学习,1947年参加工作,曾任运城地区中医学会理事,运城地区中医院内科主任。临床五十余年,擅治外感热病,精于内、妇两科。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蛋白尿是慢性肾炎的基本症状之一。在慢性肾炎其他临床症状明显时尿蛋白难消,一般症状消失后尿蛋白也可能依然存在;不仅短期内不易消失,亦是转阴后又多反复出现,故其治疗颇为棘手。长期蛋白尿使人体精微流失,并增加病患精神负担,加重肾脏的损害。所以积极有效地控制蛋白尿,对于慢性肾炎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柴氏每以虚实为纲辨证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实者侧重清利湿热,虚者侧重培补脾肾。
一、清利湿热,祛邪务尽
慢性肾炎蛋白尿经久不消,或反复出现,证属实者多由湿热内蕴,困遏脾气,流连下焦,清浊相干,漏泄尿中所致。其中湿热流连为因,脾虚清浊相干为果。病人除有蛋白尿外,临证可见:轻度水肿,身困倦怠,口苦,纳呆,脘腹胀满,腰部酸困,大便黏滞不畅,小便色黄量少,舌质淡红或暗红,苔薄白微腻,上罩浮黄苔,或薄黄微腻,脉沉细滑,或弦滑略数等症。故治疗时,根据湿热流连,如油入面,难解难分的病因特点,以清利湿热为法,并做到祛邪务尽,使邪去而正自安,达到消除蛋白尿的目的。组方上,常用清利湿热而不损伤脾气,甘淡性平的清利湿热之品,如白茅根、丝瓜络、茯苓、通草、路路通、益母草等。自拟茅根茯苓汤为常用方。颜面或四肢水肿,小便不利者,加茯苓皮、桑白皮、大腹皮、陈皮、生姜皮,以加强利水消肿之力;复感外邪,恶寒发热,周身不适者,加香薷、生白术以宣散解表。
二、培补脾肾,益阴扶阳
慢性肾炎蛋白尿久不消退,或反复出现,证属虚者多为久病正伤,脾肾亏损,致脾失固涩、肾失封藏,精微外泄,漏泄尿中所致。久而久之,精微外泄耗散,不能化生阳气充补阴血,损及脾肾阴阳,终致脾肾不足、阴阳两虚。临证时除蛋白尿外,伴见轻度水肿,倦怠无力,精神萎靡,腰膝酸软,饮食减少,小便不利,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沉细弱等症。治以培补脾肾、益阴扶阳,使正气渐充,固藏复常,而收控制或消除蛋白尿之功。组方上,常用培补脾肾、阴阳平调之品,如女贞子、沙苑子、枸杞子、菟丝子、车前子、童便制黑豆。常用自拟经验方五子黑豆汤。若在疾病急性发作,或感受外邪,饮食失调,兼挟湿热邪气之时,治疗上暂宜使用清利湿热之剂。
蛋白尿久不消退,精微物质大量流失,在阴阳两虚基础上,临床又可见偏于气虚、偏于阴虚、偏于阳虚、偏于阴虚阳亢的证候,据此,以“五子黑豆汤”为底方,加减化裁。偏气虚者,尚见面色萎黄,大便溏薄,五子黑豆汤加炒山药、党参、炒内金、荷叶;偏阴虚者,兼见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五子黑豆汤加熟地、知母、生龟板、怀牛膝;偏于阳虚者,尚见四肢不温,畏寒喜暖,脉沉细迟,五子黑豆汤加仙灵脾、桑螵蛸、金樱子;偏于阴虚阳亢,兼见头晕目眩,视物不清,脉弦细,五子黑豆汤加菊花、钩藤、珍珠母、夏枯草。
临证时,虽扶正祛邪各有侧重,但二者之间亦有联系。若湿热之邪清利后,虚象渐露端倪,或脾肾亏虚又复感外邪,湿热兼夹未解,可根据具体病情,灵活权变运用。关键在于辨清虚实之主次轻重,且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将二者兼顾起来。此外,慢性肾炎蛋白尿若以水肿为甚者,可在利水消肿之后,再按上法辨治。
附:秘验方介绍
1.茅根茯苓汤" class="reference-link">1.茅根茯苓汤
【组成】 白茅根30g 丝瓜络15g 茯苓15g 通草9g 路路通9g 益母草15g
【功效】 清热利湿。
【主治】 慢性肾炎蛋白尿经久不消的湿热内蕴之证。症见腰痛,口干苦,尿黄赤,排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白茅根甘寒,凉血清热利尿,兼能止血为君药。臣以茯苓甘淡渗利,行水消肿,通草甘淡微寒利尿通经,益母草辛苦微寒活血利水消肿。佐以路路通祛风活络、利水通经,丝瓜络凉血通络。全方合用共奏清热利湿之功。
【加减】 若伴颜面或四肢水肿,小便不利者,加茯苓皮24g,桑白皮15g,大腹皮15g,陈皮9g,生姜皮6g;若挟外感,恶寒发热,周身不适者,加香薷9g,生白术15g;若伴头晕头痛,血压偏高者,加珍珠母30g,钩藤15g,菊花9g,夏枯草15g;若有心烦不寐者,加竹茹15g,建莲子15g;若病久不愈,湿阻络瘀,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者,加泽兰9g,丹参15g,赤芍9g,丹皮9g。
【点评】 柴氏选用甘淡性平、清利湿热而不损伤脾气之品组成本方,使体内湿热得除,清阳上升、精气得固,蛋白自消。
【验案】 王某,女,40岁。1991年12月17日初诊。
患者14年前患急性肾炎,经住院治疗3月好转,后因调养失慎,病情反复,1980年急性发作,用中药治疗好转,但蛋白尿反复出现。1月前又见眼睑轻度水肿,头晕头昏,干呕或呕吐,胸闷气憋,饮食减少,食后顶胀,心悸寐浅,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微罩黄苔,脉弦细滑。血压180/120mmHg;心电图示:心率48次/分,心肌缺血;尿常规示:蛋白(+++),红细胞(+++)。西医诊为慢性肾炎,肾性高血压。辨证为湿热内蕴,脾虚不运,清浊相干,升降失常。疏方:白茅根30g,丝瓜络15g,茯苓15g,通草9g,路路通6g,益母草9g,桑白皮12g,大腹皮12g,陈皮9g,竹茹15g,甘草6g,6剂,水煎服。
前后治疗8月,共诊26次,服药150余剂,均以基本方加减化裁,尿蛋白(±~+),血压正常,症状消失。停药1年后随访,未见反复。
2.五子黑豆汤" class="reference-link">2.五子黑豆汤
【组成】 女贞子12g 沙苑子12g 枸杞子12g 菟丝子12g 车前子9g 童便制黑豆30g
【功效】 培补脾肾、平调阴阳。
【主治】 慢性肾炎蛋白尿经久不消的脾肾不足、阴阳两虚之证。症见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食少,便溏或便秘,舌红,薄白苔,脉沉细。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女贞子滋养肾阴,菟丝子益脾肾之阳,二药补脾肾、调阴阳共为君药。臣以沙苑子益肾固精,枸杞子补肾益精,黑豆滋养活血、利水解毒。佐以车前子利水渗湿消肿,并防滋补太过滞脾碍肾。全方合用共奏培补脾肾、平调阴阳之功。
【加减】 若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者,为偏气虚,加炒山药30g,党参15g,炒鸡内金6g,荷叶9g;若见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偏阴虚,加熟地24g,知母9g,生龟板18g,怀牛膝12g;兼有四肢不温,畏寒喜暖,脉沉细迟者,属偏于阳虚,加仙灵脾15g,桑螵蛸12g,金樱子9g;如见头晕目眩,视物不清,脉弦细者,属阴虚阳亢,加菊花9g,钩藤15g,珍珠母30g,夏枯草15g。
【点评】 慢性肾炎蛋白尿久不消退,多为久病正伤,脾肾亏损。本方补而不滞,益精固涩,兼顾脾肾阴阳,利水消肿,即可复脾肾之精气,补精微之流失,故可疗证属脾肾不足、阴阳两虚的慢性肾炎蛋白尿。
【验案】 尹某,男,46岁。1973年5月7日初诊。
患者5月前出现颜面水肿,渐及下肢,伴头晕眼黑,口咽干燥,视力昏糊,腰膝酸软无力,大便先干后易,尿色淡黄,纳少乏力,舌质红,苔黄滑微腻,脉弦细数。曾在省某医院诊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经治疗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诊时除上症外,尿常规示:蛋白(++),红细胞(++)。辨证为肝肾阴虚,脾虚气弱。治宜补阴益肾,补气健脾。药用:熟地24g,知母9g,生龟板18g,女贞子12g,沙苑子12g,枸杞子12g,车前子(包煎)12g,菟丝子12g,怀牛膝12g,炒山药30g,炒内金4.5g,荷叶9g,童便制黑豆30g,5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后,食欲略增,口干咽燥减轻,舌苔渐退。此虚热已清,药用:炒山药30g,党参15g,炒内金4.5g,荷叶9g,女贞子12g,沙苑子12g,枸杞子12g,菟丝子12g,车前子9g,淫羊藿9g,怀牛膝9g,甘草6g,童便制黑豆30g,5剂,水煎服。
三诊:水肿显著减退,食欲大增,舌苔退净,大便滑润,小便渐转色白,仍时有头晕,视物不清,脉细缓。上方去淫羊藿,20剂,水煎服。
四诊:水肿消退,未再反复,精神转佳,饮食、二便正常,头晕眼黑轻而未已,舌质微红,脉细微数。尿常规示:蛋白(-),红细胞(+)。仍用上方化裁:熟地15g,女贞子9g,山药12g,枸杞子9g,麦冬9g,沙苑子9g,玉竹12g,沙参12g,菊花9g,怀牛膝9g,车前子9g,制黑豆30g,5剂,水煎服。
五诊:头晕眼黑大减,尿常规正常,改用杞菊地黄丸10盒,以资巩固。
(程 琪 整理)
风热瘀虚生紫癜,治宜祛风清热瘀" class="reference-link">风热瘀虚生紫癜,治宜祛风清热瘀
孔昭遐
孔昭遐(1934— ),女,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医世家,1964年毕业于安徽医学院夜校。有40余年的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经验。临床擅用针、药两法治疗内科杂病,尤其对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红斑、紫癜类皮肤疾病及慢性颅内积血积液等疑难杂症较有研究。参编主编《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中国针灸治疗学》《实用针灸学》等著作;发表论文50余篇。是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简称紫癜性肾炎)是一种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因过敏性紫癜所致肾脏损害而引发。依据其临床特征,当属中医的斑疹、风痹、肠风、水肿、尿血、血证、虚劳等范畴。紫癜性肾炎与其他肾炎有所不同,临证遣方用药关键在于“风、热、瘀、虚”四字。
一、风热夹瘀证
症见皮肤紫癜,斑色鲜红,多如锦纹,略觉瘙痒,肉眼或镜下血尿,或伴腹痛便血,关节疼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祛风凉血、化瘀止血。常用药:蝉蜕、白蒺藜、地肤子、防风、生地、丹皮、赤芍、连翘、大青叶、黑山栀子、大小蓟、仙鹤草、甘草等。方选犀角地黄汤(去犀角或以3倍水牛角替代)合小蓟饮子加减。腹痛加白芍、延胡索;便血加大黄炭、地榆炭;关节肿痛加秦艽、威灵仙。兼见腰痛肾虚或肾虚风热证者,治宜祛风清热、补肾凉血。常用自拟紫肾Ⅰ号方(详见秘验方介绍)加减。
二、风湿热夹瘀证
在风热夹瘀证的症状上,兼见口苦口黏,口干不欲饮水,胸闷痞满,舌苔黄腻且厚,脉滑数。治当祛风利湿、清热化瘀,可于自拟紫肾Ⅰ号方中加黄芩、黄柏、赤茯苓、泽泻、滑石等清利之品。
三、肾虚血热证
症见皮肤紫癜已消或虽现亦轻如蚊迹,但仍有明显的蛋白尿、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常伴面浮肢肿,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治宜补肾凉血。常用药:生地、牡丹皮、山茱萸、女贞子、旱莲草、淮山药、茯苓、泽泻、大小蓟、阿胶、仙鹤草等。方选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若紫癜尚未完全消退,仍需酌加蝉蜕、白蒺藜等祛风之品;尿蛋白多而兼见气虚者加黄芪、党参。
四、脾肾两虚证
大多病情迁延,紫癜虽消,但面色白,腰酸尿少,全身水肿,尿常规可见大量蛋白尿、红细胞及管型,常伴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胆固醇增高,血浆蛋白降低等,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治宜补肾健脾。常用药:黄芪、党参、生地、山茱萸、续断、杜仲、淮山药、桑寄生、金樱子、阿胶、茯苓、泽泻、车前子等。方选参芪地黄汤加减或自拟经验方紫肾Ⅱ号方(详见秘验方介绍)。
紫癜性肾炎的斑疹虽然可用“阳斑”“阴斑”进行辨证,但与温病发斑又不尽相同,单用清化方药治疗,疗效欠佳,故须在清热凉血药中加入祛风药,如蝉蜕、防风、白蒺藜、地肤子等。而活血化瘀亦是重要治则之一。“瘀血不去,血不循经”,导致反复出血;疾病迁延,久病入络,因此选方施药要寓行血于止血、寓清于化之中,使血止而不留瘀,祛邪而不伤正。但不宜单用大剂量活血化瘀药,以免加重出血。选药当凉血化瘀与化瘀止血相伍为佳,采用理血与和血相互为用,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附:秘验方介绍
1.紫癜肾Ⅰ号方" class="reference-link">1.紫癜肾Ⅰ号方
【组成】 蝉蜕15g 白蒺藜15g 连翘15g 黄芩15g 生地黄15g 牡丹皮10g 赤芍10g 大蓟30g 小蓟30g 地肤子30g 甘草8g
【功效】 祛风清热、补肾凉血。
【主治】 紫癜性肾炎之肾虚风热证。症见皮肤紫斑,口干渴,便秘,舌红绛,苔薄白,脉细数或滑数。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生地黄滋肾凉血、蝉蜕疏风清热,两药共为君药;大蓟、小蓟凉血止血,连翘清热解毒,黄芩清泻肺热,白蒺藜祛风,五药共助君药以为臣药;地肤子清热利湿、祛风止痒,赤芍、牡丹皮凉血活血使瘀血去新血生,血行归经,三药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以为使药。全方合用共奏祛风清热、补肾凉血之功。
【加减】 紫癜密集加紫草15g;血尿甚者加女贞子15g,旱莲草30g;尿蛋白多加山茱萸12g,金樱子30g;关节肿痛加秦艽、威灵仙各15g;腹痛甚加延胡索12g,白芍15g;呕血、便血加白及15g,大黄炭8g,或另服白及粉3g/次,3~4次/日。
【点评】 紫癜性肾炎病机关键在于风、热、瘀、虚四字。疾病早期皮疹未消,以血尿为主,多表现为肾虚而风热未清的证候,必须在清热凉血,化瘀补肾方中加具有一定抗过敏作用的祛风药,如蝉蜕、白蒺藜等,紫肾Ⅰ号即据此立法配方。
2.紫癜肾Ⅱ号方" class="reference-link">2.紫癜肾Ⅱ号方
【组成】 黄芪30g 淫羊藿30g 金樱子30g 党参12g 山茱萸12g 当归10g 生地黄15g 桑寄生15g 杜仲15g 泽泻15g
【功效】 补肾健脾、摄精利水。
【主治】 紫癜性肾炎之脾肾两虚证。症见皮肤紫斑基本消退,腰痛,乏力,自汗,下肢水肿,舌红,苔薄白,脉沉弱。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黄芪、党参补脾益气以摄精血,生地黄、山茱萸、桑寄生、杜仲、淫羊藿、金樱子补肾涩精以固封藏,当归补血活血,泽泻利水消肿。全方合用共奏补肾健脾、摄精利水之功。
【加减】 尿中红细胞多加大蓟、小蓟各30g,阿胶(烊)10g;尿少水肿甚者加猪苓、车前子各15g。
【点评】 孔氏积累多年临床经验,认为紫癜性肾炎迁延日久,渐致阴损及阳,导致脾肾两虚,气化乏权,水湿泛滥,固摄失司,精血渗漏,更因失血过多而致气血两虚。故创立本方以补肾健脾、固涩利水,使病情得以改善。临床上急性紫癜性肾病,表现为热毒炽盛的治疗容易,但对于热象已退,表现为脾肾两虚者,治疗颇费周折。本方适用于慢性紫癜性肾病,表现为脾肾两虚的病人。
【验案】 王某,男,8岁。
1993年4月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下肢皮肤紫癜,伴膝关节痛,3天后又出现水肿及肉眼血尿,在当地治疗月余未效,于1993年5月27日入院。经体检、理化检查,符合紫癜性肾炎病理改变。入院后先予氢化可的松100mg静脉滴注,1次/日。7天后出现明显精神症状,患儿烦躁不安,狂叫妄动,改为泼尼松10mg,3次/日口服,并迅速减量至停服,改用中药治疗。此时距发病已2月余,紫癜已消,余症未减,仍然水肿腹水,大量蛋白尿,肉眼血尿,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脾肾两虚。治拟补益脾肾、兼利水湿。选用紫肾Ⅱ号方。处方:黄芪20g,党参、山茱萸、桑寄生、杜仲、阿胶(烊)各9g,当归、牡丹皮各6g,生地黄、金樱子、淫羊藿各15g,大蓟、小蓟各20g,泽泻、猪苓各12g,服药21剂,并予人体白蛋白等西药支持疗法。水肿、腹水消退。尿常规:蛋白(++),红细胞(+)。上方去泽泻、猪苓,加女贞子12g,旱莲草20g,又服24剂。尿检蛋白(±),红细胞偶见。原方续服14剂,各项检查均已恢复正常。再服14剂以巩固善后。随访3年,体况良好。
(程 琪 整理)
消蛋疏风调气化,治肿当宜温肾阳" class="reference-link">消蛋疏风调气化,治肿当宜温肾阳
颜德馨
颜德馨(1920年— ),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原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出生于江苏丹阳的中医世家,幼承家学,尊翁为颜亦鲁,名中医,1939年夏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1950年调入上海铁道局中心医院,曾任中医科主任,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研究室主任,从医六十余载,倡导“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观点,发表论文二百余篇。著作有《医芝轩医集》《颜德馨医学荟萃》《颜德馨治疗疑难病症秘笈》等十余部。是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治疑难杂症、老年病。
治疗慢性肾炎应根据所处的不同阶段,解决好水肿、蛋白尿、血尿、贫血、高血压等问题。
一、利水肿温肾阳复真火
肿本乎水,经曰三阴结谓之水,即所谓“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因肾司开阖,肾气从阳则开,从阴则阖,阴气太盛关门常阖,水不下趋,通调转输之机不用,大水弥漫,彻内彻外,群阴用事,泊没真阳,当此之际,开腠理,通三焦,利水道,非借温肾一法,难布阳和之局。肾中真阳之气得温而上升,脾之斡旋,肺之治节皆能复其职司,因而温肾治水,宜峻宜猛,否则难以收功。药如附、桂、巴戟、干姜、椒目等,不必因其大热而畏惧,但宜中病即止,水肿大势已去,即当减量或停用。临床常用温阳逐水饮治疗。该方桂附同用,能守能走,其守者,下元则暖而肾气方充,其走者,经络湿瘀一并冲决,两物性体相补相助,大有还复真火,启发神机之功,屡用屡验。
二、消蛋白重气化风药新用
消除蛋白尿乃治慢性肾炎一大难题,诸贤多责肾封藏失职,精气外泄,从固肾涩精论治,虽有效者,然不效者亦多。因肾炎蛋白尿往往伴有许多细胞沉渣,此乃清浊不分,片面强调固涩反使沉瘀胶结,浊气不能外泄,精气反而渗漏。故颜氏治蛋白尿重在气化,谓“气化而愈者愈出自然”。尤其是肺主一身之气而行治节,肺气通调则气化有自,故用宣肺法控制蛋白尿,常用疏风汤治疗,用于顽固性蛋白尿,近期疗效殊佳。另用龙蜂方以祛邪化瘀,拨乱反正可增强疗效。颜氏尝谓:“水无风则平静而澄,遇风则波起浊泛,慢性肾炎蛋白尿缠绵不解,祸根往往为风邪作祟。”
三、止血尿重清热辨虚实
论血尿成因,多缘热蓄肾与膀胧,迫血妄行。然热有虚实之分,实热起病甚急,缘于外邪入侵,《诸病源候论》谓“风邪入于少阴则尿血”,临床表现肉眼血尿或镜检红细胞满视野,见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期,当从清热凉血,小蓟饮子加减,能建殊功。虚热病程较长,君相之火下移小肠,灼伤血络,古贤每取育坎藏之真阴,颜氏则每从清离宫之元阳立法。因心主血,君火一动,相火随之,损伤脉络,血遂妄行,欲止其血,必平其亢,故用清心之方捷于补阴。常用琥珀散治疗。然应强调,肾炎水肿伴有血尿,不宜概用止涩之品,《医学心悟》云:“凡治尿血不可轻用止涩药”,因止涩太过,瘀阻肾络可导致尿闭危证,故水肿而伴血尿,既要止血又要利水,小蓟、蒲黄、白茅根、三七等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活血利水,故治肾炎血尿颇为适宜。
四、纠贫血治中焦擅于补脾
肾炎导致贫血,原因颇多,每至于此,诸症蜂起,治疗往往顾此失彼。叶天士谓:“上下交损,当治中焦。”颜氏认为,脾是贫血转归之关键,脾的健复,对改善各方面功能均为有益,因“脾统四脏”,一荣俱荣,一衰俱衰,临床每见脾气一败,江河日下,元气渐离,故常从补气益脾入手,用山药、黄芪、生晒参、生甘草、何首乌、胎盘等分研末,每服1.5g,日服2~3次,用大枣、鹿衔草煎汤过口,疗效更佳。
五、降血压治在肾阴阳并调
慢性肾炎出现高血压,病之本在于阴阳失调,其标为痰浊内阻。肾藏阴而寓阳,以阴阳互根之理而论之,单用平肝潜阳,此乃舍本而求末,非治本之法,当以滋阴补阳并进,木得阴阳两气之助,能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以自拟加减二仙汤治疗。
附:秘验方介绍
1.温阳逐水饮" class="reference-link">1.温阳逐水饮
【组成】 鹿角片9g 肉桂3g 巴戟天9g 附子4.5g 黄芪24g 猪苓、商陆、黑白丑各9g 泽泻15g 椒目2.4g 茯苓15g
【功效】 温阳、逐水、消肿。
【主治】 慢性肾炎水肿肾阳虚证,症见水肿,腰痛,畏寒肢冷,便溏,食少,腹胀,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弱。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本方鹿角片、肉桂、巴戟天、附子,四药共温肾阳,以求肾中阳气快速振奋,黄芪益气健脾,则可肾中真阳之气得温而上升,助脾之斡旋,肺之治节皆能复其职司。猪苓、商陆、黑白丑、泽泻、茯苓、椒目以开腠理,通三焦,利水道,使弥漫之大水,急趋下行,则阴霾散尽,水去阳复。
【加减】 无特殊加减。
【点评】 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气停于肌肤而成水肿,故取附片、鹿角片、巴戟天、肉桂温补肾阳,椒目、泽泻、黑白丑、商陆等逐水。上方除能消肿、消蛋白尿外,还可提高血浆蛋白。此方系峻补元阳,利水消肿之方,正如颜氏所说,应用此方宜中病即止,不宜久用,以免燥热、过利伤阴。
【验案】 侯某,男,34岁。
初诊:患者全身水肿已2年余,曾用中药治疗,肿势屡有进退,尿化验:蛋白始终(++~+++),血胆固醇17.3mmol/L,总蛋白20.4g/L,球蛋白22.6g/L,现症见:面目四肢水肿,按之凹陷不起,伴腰部酸痛,怯寒神疲,尿量减少,舌胖质淡,舌苔白,脉沉细。证属肾阳虚衰。治宜温阳逐水。方用经验方温阳逐水饮治之。药用:鹿角片9g,肉桂3g,巴戟天9g,附片4.5g,黄芪12g,杜仲9g,猪苓9g,商陆9g,黑白丑各9g,泽泻15g,椒目2.4g,茯苓15g。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药后水肿尽消,原方去黑白丑、商陆,共服43剂好转,复查尿蛋白少许,血总蛋白70.5g/L,白蛋白40.5g/L,球蛋白30.2g/L,A∶G=1.34∶1。出院回单位工作,多次随访,情况良好。
2.代激素方" class="reference-link">2.代激素方
【组成】 何首乌、黄芪、山药、太子参、甘草、胎盘各等分。
【功效】 益气温阳、填精补血。
【主治】 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撤减西药泼尼松以后出现依赖或反跳者。
【用法】 合成散剂,每服1.5~3g,日3次,温开水送下。
【方解】 本方为自拟方,以纯补气血阴阳之品组成。方中黄芪、太子参、山药、甘草益气温补,并养阴精;何首乌补益精血;胎盘补精养血,并为血肉有情之品,补益更佳。全方共奏益气温阳、填精补血之功,对于激素应用后所致的阳气不足、精亏血少之证应用颇为合适。
【加减】 无特殊加减。
【点评】 方中各药含有很多活性物质,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的作用,但无不良反应,且功效持久,停药后没有反跳,治愈后不易复发,故肾病综合征可单用本品治疗。已用激素治疗的病人,用本方后可逐渐递减用量。慢性肾炎可用本方配合其他方剂作辅助治疗。本方对青少年的疗效优于成年人,成人可酌情加量。
【验案】 李某,男,9岁。
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已用过激素,水肿显著,神色萎靡,脸色晄白,血白蛋白仅20g/L,血胆固醇13mmol/L,尿蛋白(++++),服用泼尼松已30天无效。治用经验方代激素方,药物组成何首乌、黄芪、山药、太子参、甘草、胎盘6味各等分,合成散剂,每服1.5g,日3次,温开水送下。共服用半年,症状次第消失,实验室检查全部正常,随访20年,未复发。
3.疏风汤" class="reference-link">3.疏风汤
【组成】 生紫苑、浮萍各9g 蝉蜕6g 荆芥、防风、芫荽子、西河柳各9g薄荷4.5g 薏苡根30g
【功效】 疏风、清热、利湿。
【主治】 慢性肾炎,蛋白尿持续不退。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浮萍、薄荷、荆芥、芫荽子、西河柳、蝉蜕、防风散风解表,紫苑润肺下气,薏苡根清化湿热,诸药合用宣通肺气,清化湿热,肺主一身之气,行治节,肺气通调,气化有责则精微四布,湿浊消失。
【加减】 随证加减。
【点评】 颜氏认为浊气不能外泄,精气反而渗漏,浊气不去,精微不固是肾炎蛋白尿持续不退的原因之一。故用宣肺法治疗,肺气通调,气化有责,则蛋白尿自然消退。
4.加减二仙汤" class="reference-link">4.加减二仙汤
【组成】 仙茅、仙灵脾、当归、赤芍、丹皮、黄柏、知母各9g 生地15g 川芍4.5g 泽泻9g
【功效】 滋阴、补阳,柔肝。
【主治】 慢性肾炎并发高血压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本方以仙茅、仙灵脾温补肾阳,生地、当归、赤芍滋阴养血;丹皮、黄柏、知母滋阴凉血清热,川芎祛瘀,泽泻利水导热下行,全方阴阳并补,清热利湿,祛瘀,“木得阴阳两气之助,能遂其条达畅茂之性”。气机条达,血压自然恢复正常。
【加减】 上盛加望江南、石楠叶各9g;下虚甚加牛膝、杜仲各9g;恶性高血压有危象先兆加山羊角、石决明各30g,常能取效。
【点评】 此方体现颜氏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疗理念,以阴阳并补,使肝气条达,虽不用潜降之药亦能使血压恢复正常。
5.无比山药饮加减方" class="reference-link">5.无比山药饮加减方
【组成】 黄芪15g 党参12g 山药、菟丝子、枸杞子各15g、当归12g、桑寄生15g、茜草、白术各12g 三七粉(冲服)3~6g 芡实、金樱子各12g
【功效】 温补脾肾。
【主治】 慢性肾炎脾肾两虚,气不摄血,血尿缠绵不愈者,症见血尿色淡黄,以镜下血尿为主,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萎欠华,饮食不振,腰膝酸软,舌淡有齿痕,脉沉缓软弱。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黄芪、党参益气健脾为君,菟丝子、山药、白术助参芪温补脾肾为臣,佐以枸杞子补肾,当归养血,桑寄生强腰壮肾,芡实、金樱子固涩收敛,三七粉祛瘀止血,全方温补脾肾,强腰壮肾,固摄止血。
【加减】 肺卫气虚,反复感冒、恶风加防风6g、黄芪30g;合白术为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气血两虚,脉虚舌淡贫血者加熟地、阿胶各12g以补益气血;虚阳失血,伴恶寒肢冷脉沉迟加艾叶、血余炭各12g以温经止血;气虚挟瘀加红花、当归各10g以活血止血。
【点评】 此方突出益气固涩止血,以温补脾肾为主,配以固涩止血之品,与上方相比,此方适合于气虚为主,没有阴虚内热之象的病人。
(于 淼 整理)
肾虚湿瘀风入络,益肾清利兼疏风" class="reference-link">肾虚湿瘀风入络,益肾清利兼疏风
叶景华
叶景华(1929— ),男,上海人,主任医师。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随父学医,1948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曾任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副院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并著有《叶景华医技精选》。善于治疗肾病及内科疑难杂症。
一、益肾清利、活血祛风是慢性肾炎的治疗大法
临证围绕湿热瘀而肾虚为主要病理机制这一共性,创立以益肾清利、活血祛风为主的治疗大法。指出益肾之法主要是针对疾病过程中肾之阴阳盛衰变化而选择相应的治法,以调整肾脏阴阳失衡状态。目前认为,调整阴阳失衡,可调节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恢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湿热伤肾是肾病基本病理特点,往往贯穿病程始终。因此,清利湿热法是慢性肾炎重要治法;祛风法具有祛风除湿通络之功,部分祛风药有利水消肿之用。根据研究,祛风药具有抗炎镇痛、解热降压作用,并可抑制抗体形成或清除抗原。有表证者可用祛风药,若无明显表证,但见腰酸痛者亦可认为与风邪入络未清有关,用祛风法可提高疗效。瘀血亦是慢性肾炎病变的病理基础之一,用活血化瘀法配伍他法,可取得较好疗效。实验证实,活血化瘀可调节免疫、抗变态反应、抗凝、增强纤溶、改善微循环,这些完全符合慢性肾炎的病理机制。
二、选药独特,配伍确当,是治疗慢性肾炎获效关键
顽疾宜用重药治,否则难以取效。组方选药,吸取诸家经验,以鹿衔草、金雀根、淮牛膝、黄柏、半枝莲、益母草、菝葜、徐长卿、白茅根、山海棠、肿节风等组成基本方。组方中突出鹿衔草既有益肾之功,又有活血祛风之用,与淮牛膝、金雀根、徐长卿、山海棠相伍,增强益肾祛风活血之功;肿节风既有祛风之功,又有清解活血之特长,与半枝莲、黄柏、菝葜、益母草等为伍,增加清利活血之效。叶氏将这些具有多方面功效的药物相配伍,可充分发挥其益肾清利、活血祛风的治疗效能。临床上还须根据病情随证加减:脾肾虚水湿滞留,肿甚尿少者,加五苓散、车前子;肝阳上亢,头痛头晕者,加钩藤、白蒺藜、炙地龙;血尿甚者,加血余炭、苎麻根;泛恶呕吐者,加姜半夏、黄连、紫苏;大便不爽者,加生大黄;神疲气短,尿蛋白多者,加黄芪、芡实;口苦、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加生地、知母;形寒肢冷,舌淡胖,脉沉细阳虚者,加熟附块、仙灵脾,去清利之品。若在治疗过程中有新感外邪,见恶寒发热、咽痛咳嗽等风热之邪为主,宜先疏风清热除外邪,常用银花、连翘、半枝莲、板蓝根、浮萍、荆芥、西河柳等。
附:秘验方介绍
慢肾方" class="reference-link">慢肾方
【组成】 楮实子、牛膝各15g 黄柏10g 鹿衔草、半枝莲、金雀根、益母草、龙葵、徐长卿、白茅根各30g
【功效】 清热利湿、祛瘀通络。
【主治】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虚湿热瘀阻,风邪入络的病症,症见水肿,小便短少,腰酸痛,乏力,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细或弦,尿化验有蛋白、红细胞。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慢性肾炎多表现为湿热瘀阻,用鹿衔草、怀牛膝、楮实子以益肾;黄柏、半枝莲、白茅根以清利湿热,徐长卿、菝葜以祛风利温,金雀根、益母草以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祛瘀通络之功。
【加减】 水湿潴留而肿甚小便少者,加赤猪苓各15g,泽泻30g,白术15g,桂枝10g,车前子30g;肝阳上亢而头晕胀病,脉弦者,加白蒺藜10g,钩藤30g,川芎6g,地龙10g;神疲乏力,尿蛋白多者,加黄芪30g,芡实30g;血尿多者,加血余炭6g,芝麻根15g,茜草根15g;泛恶呕吐,舌苔腻者,加制半夏10g,陈皮10g,厚朴6g,制茅术15g;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加生地黄30g,知母10g;形寒肢冷,舌淡胖、脉沉细者,去清利之品,加熟附块6g,仙灵脾30g。
【点评】 此方突出清利,补肾用鹿衔草、怀牛膝、褚实子而非用滋腻之品,佐以清热利湿,祛瘀通络药物,全方强腰壮肾,利湿清热,祛瘀通络,适合于湿热较重的肾炎病人。
【验案】 患者朱某,男性,37岁。
7岁时患肾炎,近2月来尿中又出现蛋白,面部水肿,用激素和双氢克脲噻治疗未见好转而求治。患者面部及下肢水肿,小便黄,口干苦,纳可,大便正常,舌苔薄黄质红,脉细缓。血压120/70mmHg,化验: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6.9g,有少许红、白细胞,血肌酐159μmoL/L,尿素氮7.1mmol/L,血胆固醇9.3mmol/L,三酰甘油2.3mmol/L,血白蛋白30.5g/L,球蛋白28g/L。住院后坚持中医药治疗,给予慢肾方。湿热偏盛,故加重清化湿热。方用黄柏10g,制茅术30g,川牛膝15g,鹿衔草30g,半枝莲30g,金雀根30g,白茅根30g,赤芍10g,丹皮10g,徐长卿30g,菝葜30g,毛冬青30g,夏枯草10g。服药3周水肿消退,其他症状亦除,尿蛋白渐减少而转阴,复查血脂亦下降,住院4周后出院,门诊治疗5月,一般情况好,恢复工作。
(于 淼 整理)
温补脾肾为根本,攻补兼施祛湿毒" class="reference-link">温补脾肾为根本,攻补兼施祛湿毒
林鹤和
林鹤和(1925— ),男,汉族,江西萍乡人。出身于中医世家,江西中医学院函授大学毕业。萍乡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名誉院长,运用仲景学说重点对肝胆脾肾病进行研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五十余年,著有《内科袖珍手册》(主编),《常见病中医治疗手册》(主编)、《鹤圃医论选》《常见病中医治疗手册》等书。是全国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善治肝炎、肝硬化,肾炎尿毒症,肿瘤、顽喘、慢性腹泻、痹症等,撰写论文一百余篇。
一、健脾益肾、贯彻治疗始终
慢性肾炎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而以脾肾两脏阳虚最为突出。脾阳虚,则运化无力;肾阳虚,则气化乏源,水液代谢障碍,水湿泛溢肌肤发为水肿。因此,紧紧抓住健脾益肾这一大法,是治疗慢性肾炎取得疗效的关键,应贯彻到整个治疗过程中,然后兼顾他法。即使邪实标急,在治疗标邪时,仍需注意顾护脾肾。临床常以参苓白术散、真武汤、济生肾气丸加减。但用药需掌握温而不燥,补而不碍邪。故复感外邪引起急性发作时,在使用小叶野鸡尾、白茅根、蒲公英、益母草等清热解毒之品时,多选用白术、薏苡仁、茯苓、山药、赤小豆等健脾益气利水。特别是太子参,为补气药中的清补之品,补而不腻,补而不碍邪。外邪一去,则转用温补脾肾,兼顾祛邪,选用党参、黄芪、杜仲、肉桂之类。慢性肾炎恢复期,尿蛋白久不消失者,采用温阳补肾法以获全效。常用:熟地18g,肉桂15g,车前子15g,茯苓9g,牡丹皮9g,怀牛膝9g,附子9g,枳壳9g,杜仲9g。并用饮食疗法:北芪20g,薏苡仁、赤小豆、山药各30g,煮粥,每日1剂,收效颇佳。
二、攻补兼施,重在解毒化湿
脾肾两虚是慢性肾炎发病的内在基础,临床应注意健脾益肾,重以补虚,但在强调扶正的同时,亦不可忽视祛邪的作用。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大部分患者在其整个病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邪实症状存在,其中又以湿热毒邪最为常见。患者尿液中出现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沉渣,都是湿热毒邪的标志。因此,重视清热解毒化湿以祛邪,是提高疗效的关键。但用药需注意“祛邪不伤正,补虚不壅邪”这一原则。当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表现以邪实为主时,治疗应宣肺疏表,解毒化湿为主,兼顾脾肾;表现以正虚邪实时,则扶正与祛邪并重。慢性肾炎非急性发作,虽无外邪,但邪自内生,因此,主张不论在疾病的哪个阶段,都应根据湿热病邪的轻重,选择使用一些清热解毒化湿之品。常选用连翘、蒲公英、石韦、车前草、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白茅根,特别重用小叶野鸡尾,多用30g以上。但应注意,蒲公英、连翘等过于苦寒,不可久用。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则可用于各个阶段,久用亦无伤阳损脾之弊。
三、水病累血,化瘀水肿自消
血水同源,慢性肾炎阳虚阴盛,水湿停聚,湿阻气机,气机不畅,进而血行不畅,使气血循环不畅,瘀滞于肾,渐致肾脏瘀血。气血瘀滞又可加重水液代谢障碍,气行则水液运行通畅,气机不畅而水湿运化受阻,进而形成水肿。由此水气瘀互相影响而形成恶性循环。肾脏的瘀滞亦是慢性肾炎的病理因素之一。在临床上常单独运用温阳利水、解毒化湿的治疗方法,但是水肿不消,尿蛋白不减。如加用养血活血化瘀之品,常可取得满意疗效。故临床上每于辨证施治的同时,多使用一些活血化瘀药,如桃仁、川芎、当归、枳壳、丹参、益母草、泽兰等。
附:经验方介绍
益气解毒化湿汤" class="reference-link">益气解毒化湿汤
【组成】 党参10g 肉桂5g 黄芪10g 茯苓9g 赤小豆10g 怀牛膝9g 杜仲9g 白术15g 薏苡仁15g 半枝莲10g 白花蛇舌草12g 小叶野鸡尾20g
【功效】 温肾健脾、解毒化湿。
【主治】 本方用于慢性肾炎恢复期,尿蛋白久不消失者。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方中以党参、黄芪益气健脾为君,臣以白术、薏苡仁、云苓健脾益气利水,佐以肉桂温补肾阳,赤小豆、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牛膝、小叶野鸡尾清热解毒化湿,丹参活血通络,诸药相合共奏温肾健脾,解毒化湿之功效。
【加减】 复感外邪引起急性发作时,常选用白茅根、蒲公英、连翘、蒲公英、益母草等清热解毒之品,但不宜久用避免伤阳损脾;水肿不易消退加用活血化瘀药物如桃仁、川芎、丹参、泽兰等。
【点评】 该方温补脾肾,清热解毒化湿,健脾益气药物与清热利湿解毒之品相合,突出了驱邪不伤正,补虚不壅邪的治疗原则。整个方子温而不燥,苦寒而不伤阳,尤其适用于脾肾两虚,湿浊内蕴的患者。
【验案】 尹某,男,6岁。于1985年9月18日初诊。
患者于1985年1月在某医院诊断为急性肾炎。近2个月来,颜面及全身水肿,按之如泥,纳呆,常自汗出,面色白,大便稀溏,小便少,色稍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来诊时,尿常规:蛋白(+++),颗粒管型0~3个/HP,红细胞0~5个/HP,白细胞2~7个/HP。诊断为慢性肾炎(肾病型)。辨证为脾肾阳虚,内蕴湿毒。拟用温肾健脾,解毒化湿法。处方:北芪9g,茯苓9g,枣皮9g,党参9g,益母草9g,赤小豆10g,半边莲10g,肉桂7g,白花蛇舌草12g,玉米须15g,小叶野鸡尾20g,大枣5枚。服药15剂后,水肿消退,饮食增加。尿常规:蛋白(+),白细胞0~1个/HP,管型消失,以上方化裁治疗3个月而痊愈。尿常规检查尿蛋白连续3次阴性,随访1年未复发。
(邹丽红 整理)
湿热伤阴亦致肿,白茅根汤最相宜" class="reference-link">湿热伤阴亦致肿,白茅根汤最相宜
万友生
万友生(1917—2003),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江西省卫生厅中医科负责人、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伤寒知要》《寒温统一论》《热病学》。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三十余篇。是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慢性肾炎多属中医学“水肿”范畴。前人对寒湿伤阳的水肿论述较详,但对湿热伤阴的水肿则论述较略。湿热伤阴水肿,既要清利湿热,又要滋养阴液,而利水又多伤阴,滋阴又多助湿,势在两难,选方择药非易。一般常用的猪苓汤和六味地黄汤虽可纳入滋阴利水的范畴,其中对邪多虚少的多采用猪苓汤,虚多邪少的多采用六味地黄汤。然而方中猪苓、滑石等药虽能利水但易伤阴,熟地、阿胶等药虽能滋阴而易助湿,均有不足之处。因此,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自制“白茅根汤”(详见秘验方介绍),对于湿热水肿,尤其是湿热伤阴型水肿有独特疗效。
附:秘验方介绍
白茅根汤" class="reference-link">白茅根汤
【组成】 白茅根30~60g 赤小豆、生薏苡仁各15~30g
【功效】 清利湿热、养阴生津。
【主治】 本方用于湿热伤阴水肿,无论湿热水肿的虚证或实证都适用。症见水肿,口干,腰酸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白茅根性味甘寒,功能利湿热,养津阴,并能在凉血止血的同时行血消瘀,《本经》用以主治“劳伤虚羸,除瘀血,利小便”,薏苡仁和赤小豆同为食品,都有滋养作用。二药既为清利湿热以行水消肿的要药,又是滋养食品,适用于湿热伤阴水肿。
【加减】 如初起有寒热脉浮等表证的,可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病久肾阴虚甚的,可合用六味地黄汤(或知柏地黄汤、杞菊地黄汤);若兼脾胃气虚的,可合参苓白术散;若兼气虚易感的,可合用玉屏风散等。
【点评】 上述白茅根汤,不仅具有利湿热而不伤阴和养阴液而不助湿的优点,而且三药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补益脾胃的作用。因此万氏认为,本方用于湿热伤阴水肿,是立于万全之地的。且因本方药力平稳,既能祛邪而不伤正,又能扶正而不碍邪,并可重用而无流弊,故无论湿热水肿的虚证或实证都适用。
【验案】 陈某,男,14岁。
初诊:1974年9月1日。患慢性肾炎已1年多,尿检常见蛋白、管型和红细胞。现仍通身及面目水肿,腰酸痛,尿少色如浓茶,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夜间盗汗。有时食后胃脘微痛,舌苔黄多白少而厚腻,舌边尖红,脉细数无力。投以自制白茅根汤加味:白茅根30g,薏苡仁15g,赤小豆15g,生熟地各15g,山萸肉10g,山药15g,茯苓15g,泽泻10g,丹参10g,知母15g,黄柏10g,杜仲15g,续断15g,桑寄生30g。用本方随证加减服用七十余剂,诸症全除,尿检一直正常,改用六味地黄汤方加味以巩固疗效。患者继进上方后,病即痊愈。随访多年,未见复发。
(邹丽红 整理)
肾炎多因脾虚起,治疗尚需辨证型" class="reference-link">肾炎多因脾虚起,治疗尚需辨证型
邓铁涛
邓铁涛(1916— ),广东开平县人。出生于中医家庭,1932—1937年就读于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1956年于广州中医学院工作,历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院长,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三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9年被评为“国医大师”。主编及编写论著18部,发表论文八十多篇。
慢性肾炎发病多缓慢,病程长,腰以下肿甚,多属虚证,主要因脾肾两脏虚损所致。
一、脾虚湿困证
慢性肾炎在发病过程中,脾虚湿困为早期的主要表现,证见面色白或萎黄不华,身重倦怠,水肿轻重不一。水肿严重者,可并见腹胀大如裹水之状,脘闷纳呆,气短自汗,大便时溏,小便短少,舌淡胖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缓弱。脾虚则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若血虚明显的患者,可并见头目眩晕、心悸易惊惕、手足发麻、唇甲淡白,脉弦细等症。治疗上,常用加减参苓白术散以健脾利湿。药用党参15g,白术12g,茯苓皮25g,甘草4g,山药12g,薏苡仁15g,黄芪20g,牛膝12g,猪苓15g,桂枝12g。若经治疗后病人症状基本消失,唯尿蛋白长期不除的,则改用自拟消尿蛋白汤治疗,该方具有健脾固肾,利湿化浊之功,经临床验证效果尚好。
二、脾肾阳虚证
本病发展至中后期,由于先天与后天密切相关,往往因脾虚损及肾,而表现为脾肾阳虚,证见面色白或灰黯,形寒怕冷,四肢欠温,精神萎靡,腰膝酸软,纳呆便溏,或五更泄泻,水肿显著,以腰以下为甚,或可伴有胸水、腹水,咳逆上气不能平卧,小便短少,少数亦可表现为水肿不太甚,小便频数而清长,舌淡而黯,苔薄白,脉沉细、软弱无力。治疗上可用真武汤合五苓散,五皮饮加减化裁。基本方为:熟附子10~15g(先煎),生姜皮20g,白芍12g,白术15g,茯苓30g,肉桂3g(焗),大腹皮12g,猪苓15g,泽泻12g,党参20g,黄芪20g,方中党参、白术、黄芪补气健脾,附子、肉桂温肾,白芍制约附子、肉桂之温燥,生姜皮、茯苓、大腹皮、猪苓、泽泻利水,合成温阳利水之功。
三、肝肾阴虚证
阳损及阴,由于温阳或利水太过损伤阴液(尤其是经过激素治疗的患者),则可表现为肝肾阴亏,证见水肿不甚,面白颧红,眩晕头痛,心悸耳鸣,腰酸腿软,失眠盗汗,遗精,咽干,舌质嫩偏红,或边尖红,苔少,脉弦细稍数。肝肾阴虚型,则多用杞菊地黄汤加牛膝、车前子等。若为阴阳两虚的,则习用济生肾气丸;若血压升高的,则加生牡蛎30g(先煎),草决明25g。
四、脾肾衰败证
若正气日虚,脾肾衰败,湿郁化浊上蔽心窍,则除见上述脾虚湿阻或脾肾阳虚证之外,可并见恶心呕吐,心悸气短,或皮肤瘙痒,或口有尿臭,或呕血便血,或胸闷喘息,烦躁不宁,甚则抽搐惊厥,昏迷不醒,舌苔黄浊或舌光无苔,脉象虚大或沉微细数。脾肾衰败,浊蒙心窍型,除按上述脾虚湿阻或脾肾阳虚辨证用药口服之外,还可用生大黄30g水煎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用数天,有时能使血尿素氮下降,对消水肿亦有帮助。若出现昏迷不醒时,宜即针灸人中与涌泉;如湿浊化热患者见舌苔焦黑而干的,则兼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
附:秘验方介绍
消蛋白汤" class="reference-link">消蛋白汤
【组成】 黄芪15g 龟板30g 玉米须30g 怀山药15g 薏苡仁30g
【功效】 健脾利水。
【主治】 蛋白尿。症见水肿,小便少,色淡黄,口微苦,不渴,舌边尖略红,有齿印,苔灰黄浊腻,脉弦滑,左关尤甚,重按无力。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本方证属气虚湿盛。故以黄芪、玉米须为主药,益气升脾,降泄浊阴;薏苡仁利水健脾;怀山药益脾阴而固涩肾精。龟板滋阴潜阳,药味虽少而力专,对尿蛋白持续不断者有良效。
【加减】 无特殊加减。
【点评】 脾为湿困,遏制气机,气化不利致脾气亏虚而统摄无权,精微物质外泄而见蛋白尿。用消蛋白汤健脾利水,使脾得健运,水湿渐去;统摄有权,固摄精微物质,使其无以外泄,诸症消失,疾病渐愈。
【验案】 黎某,男,22岁。1980年3月16日初诊。
几个月前眼睑部水肿2次,均未治疗而自然消退。同年2月3日,眼睑、头部出现水肿,渐蔓延至全身而住院,西医诊断为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经用激素,利尿与五苓散,五皮饮等治疗,水肿在1周内消退,而后隔日服泼尼松80㎎,共服50天,其中加用环磷酰胺半个月,但蛋白尿持续,逐渐出现激素不良反应,全身毛细血管扩张而发红,脸上长满痤疮,两颞有搏动性头痛,服安眠药始能入睡,但易惊醒,易兴奋激惹。现症见:眠差易惊,头发脱落,食欲一般,大便正常,小便稍少,色淡黄,口微苦,不渴,舌边略红,有齿痕,苔灰黄浊腻,脉弦滑,左关尤甚,重按无力。尿化验:蛋白(++++)。证属脾气虚弱,治宜健脾利湿。药用:黄芪15g,玉米须30g,淮山药30g,茯苓皮15g,薏苡仁30g。每日1剂,水煎服,连续服用。
服上方1周后,蛋白尿(++),2周后蛋白尿(+),3周后,尿蛋白(±),第四周末,尿蛋白转阴。以后连续服药3周,尿蛋白持续阴性。嘱其以后仍服此方,酌加龟板,以图巩固。
(曹自利 整理)
扶正祛邪治肾病,善用慢性肾炎方" class="reference-link">扶正祛邪治肾病,善用慢性肾炎方
刘仕昌
刘仕昌(1914—2009),男,广东惠州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名老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是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编《温病选读讲义》,参加编著的有《中医大辞典·基础分册》《中医温病学表解》等,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善治内科、儿科、温病。
慢性肾炎病程日久,常见虚中夹实,实中夹虚,虚实互见,寒热错杂。对于慢性肾炎的治疗,从其发病机制来看,为本虚标实之证,故本病的治疗强调标本兼顾,切忌一味扶正或只顾攻邪,以避免犯虚虚实实之戒。常在健脾益肾,扶助正气的基础上,辅以泄浊利湿、活血化瘀而取得良好的疗效。此外,除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外,还要注意生活节制,饮食调节,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附:秘验方介绍
慢性肾炎方" class="reference-link">慢性肾炎方
【组成】 黄芪30g 薏苡仁30g 益母草20g 车前子15g(单包) 海螵蛸15g 芡实15g 茯苓15g 丹参15g 知母15g 杜仲15g 泽泻12g 郁金12g
【功效】 健脾益肾、泄浊利湿、活血化瘀。
【主治】 慢性肾炎证属脾肾虚弱夹有水湿、湿热瘀血者。症见倦怠乏力,腰膝酸软,食少腹胀,便溏或排便不爽,舌质暗红,有瘀斑,黄腻或白腻,脉沉弱或沉滑。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方中重用黄芪,不仅能促进、增强免疫功能,而且能利尿、能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海螵蛸、芡实有收敛固涩蛋白的作用;车前子、薏苡仁、知母、茯苓、泽泻清热化湿、健脾利湿,使湿无所生、浊从下泄,阻止病情发展;益母草、郁金、丹参活血化瘀且能改善肾血流量;杜仲用于补肾。全方在健脾益肾,扶助正气的基础上,辅以泄浊利湿、活血化瘀,故而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加减】 若肾阳虚明显的加熟附子、巴戟天、菟丝子等以益肾温阳;肾阴虚明显的则加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以滋养肾阴;湿热明显者的则加茵陈、白花蛇舌草、金银花、木通、竹叶等以清热利湿;血尿者则加白茅根、仙鹤草、淡豆豉等以凉血止血。
【点评】 刘氏认为慢性肾炎日久常呈寒热虚实并见之证,脾肾虚弱为其本,水湿、湿热、瘀血为邪实,治疗上应标本同治,切忌一味扶正或祛邪,故在健脾益肾,扶助正气的基础上,兼顾利水、止血、标本兼治而获良效。
【验案】 郭某,男,20岁,1993年11月23日初诊。
患者自1988年年底开始出现尿少,眼睑及双下肢轻度水肿反复发作,近两个月症状加重。曾服速尿、安体舒通等药,症状未见明显减轻。来诊时症见:面色苍黄,神疲乏力,小便少,双下肢轻度水肿,纳少,睡眠欠佳。舌淡、苔微黄、脉虚数。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尿蛋白(++);西医诊断为慢性肾炎。中医诊断为水肿。证属脾阳虚弱,治以温中健脾,行气利水,佐以止血。处方:黄芪30g,益母草20g,车前子15g(单包),海螵蛸20g,芡实20g,丹参15g,郁金12g,太子参30g,土茯苓30g,紫珠草20g,白茅根20g,火麻仁15g。7剂,每日1剂。
药后尿量增多,双下肢已无水肿,余症亦见好转,舌淡红、苔白、脉虚数。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尿蛋白(+)。效不更方,原方去益母草、丹参、紫珠草,加白术12g,茯苓15g,枳壳10g。7剂,每日1剂。前后服药40余例,诸症悉除,尿常规结果好转。
(曹自利 整理)
益气固肾蛋白去,辨证施治血尿清" class="reference-link">益气固肾蛋白去,辨证施治血尿清
吕仁和
吕仁和(1934— ),男,山西原平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糖尿病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编《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等专著8部,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善治糖尿病、肾病和疑难杂症。
辨治血尿 可将本病分以下十型论治:
(1)风热伤肺,移损肾络 病由风邪外袭,首先犯肺,肺失宣肃,表邪化热,传经入里,伤脉络而出现血尿。多于恶风发热、眼睑水肿之后出现肉眼或镜下血尿,伴咽喉疼痛,汗出口渴,苔薄而黄,脉浮或兼数。治以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方用:桑叶、蝉蜕、黄芩、牡丹皮、生蒲黄(包)各10g,金银花、连翘、赤芍各20g,野菊花15g,小蓟、白茅根各20g。
(2)风寒化热,伤及肾络 症见小便带血或镜下血尿,伴头身疼痛,肢节酸痛,咳嗽痰黄白相兼,舌体胖,苔黄,脉沉紧偏数。治以疏风散寒,清热止血。方用:荆芥、蝉蜕、马勃(包)、前胡各10g,猪苓、桑枝各30g,防风炭6g,三七粉(分冲)3g。
(3)热毒内盛,灼伤肾络 症见发热恶寒,头昏恶心,腰腿酸痛,口渴多饮,纳谷不香,大便秘结,尿频急热痛,色黄赤,尿色鲜红,舌质红,苔黄,脉弦紧数。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方用:金银花、连翘、石韦、生地榆各30g,黄芩、黄柏、生大黄各10g,牡丹皮15g,生甘草梢6g。
(4)心火移肾,脉络受伤 症见小便热赤,尿中带血,血色鲜红,心烦易怒,少寐多梦,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治以滋阴养心,清热泻火。方用:细生地黄、白茅根、小蓟各30g,山萸肉、丹参、车前草各15g,麦冬、竹叶各10g,黄连6g。
(5)气滞血瘀,脉络受损 症见尿血色暗,或夹血丝、血块,少腹刺痛,或可触及积块,时有低热,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细或细涩。治以行滞化瘀,养血止血。方用:桃仁、红花、牛膝、当归、枳壳、柴胡各10g,生地黄、川芎各30g,赤芍20g,甘草6g。
(6)郁瘀化毒,肾络受损 症见面唇发黯,全身发紧或发胀,甚则消瘦低热、脱发,月经色暗或有瘀块,大便干结,尿中反复见血,舌暗,脉沉细或涩。治以疏郁活血,泻火解毒。方用:柴胡、枳壳、枳实、赤芍、白芍各10g,白花蛇舌草、半边莲、石韦、猪苓各30g,生甘草6g,云南白药15g(分冲)。
(7)湿热内蕴,下注伤肾 症见小便带血,血色鲜红,或伴砂石,腰腹疼痛拘急,脘痞腹胀,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以清热利湿,化石止血。方用:石韦、金钱草各30g,萹蓄、车前草、白芍各15g,海金沙、鸡内金、甘草梢各10g,大黄6g。
(8)脾不统血,气虚失摄 症见尿血日久,尿色淡红,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气短声怯,纳呆便溏,腰酸腿软,或兼齿衄、肌衄,舌胖淡暗,脉细弱。治以补气摄血,养血止血。方用:黄芪、太子参各30g,当归、熟地黄各15g,红花炭10g,柴胡、陈皮、升麻炭各6g,三七粉3g(分冲)。
(9)肾气不固,血渗脉外 症见久病尿血,尿色淡红,腰腿酸软,神疲乏力,舌胖淡暗,苔薄白,脉沉细弱。治以补肾固摄,益气止血。方用:黄精10g,芡实、金樱子、桑螵蛸各15g,党参、旱莲草、生地炭各30g。三七粉3g(分冲)。
(10)阴虚火旺,灼伤肾络 症见尿中带血,血色鲜红,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咽干,心烦失眠,舌瘦红,苔薄黄,脉弦细数。治以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方用:生地黄60g,玄参30g,麦冬15g,牡丹皮、炒栀子、黄芩、大黄、青黛(包)各10g,龙胆草6g。
此外,还应对尿血进行了辨病论治,具体如下:
(1)IgA肾病 血尿多责风热邪毒,气阴两伤,治以疏风清热,凉血止血,兼顾气阴。主方:荆芥、防风炭各6g,蝉蜕、黄芩、血余炭(包)各10g,金银花、连翘、沙参、猪苓各30g,生地炭20g。
(2)紫癜肾 血尿证候多为风热入血,损及肾络。治以散风清热,凉血止血,补肾活络。主方:羌活15g,荆芥、防风、蝉蜕、牡丹皮、紫草、茜草、生蒲黄(包)各10g,赤芍20g,石韦、猪苓、生地黄各30g。
(3)多囊肾 血尿多因肾体胀大,肾失固摄,兼有瘀血。治以补肾固摄,益气止血。主方:黄精、党参、旱莲草各30g,当归、血余炭(包)各10g,云南白药0.15g(分冲)。
(4)狼疮肾 血尿多为血中热毒不除,伤及肾络。治以行气活血,清热解毒,兼顾气阴。主方:柴胡10g,枳壳、枳实各6g,丹参、赤芍、金银花、连翘各20g,石韦、生地炭、白花蛇舌草、猪苓各30g,三七粉3g(分冲)。
辨治蛋白尿 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既重视健脾补肾治法,同时又重视活血化瘀、利湿治法。临床常用基本方益气固肾汤,药物组成:黄芪、当归、金樱子、芡实、丹参、猪苓等,体现了脾肾两治、标本兼顾的治疗思路。其中,黄芪作为主药,用量可以较大,习惯根据气虚的程度,逐渐加大剂量,有时可以用至60g、90g乃至120g。同时,更重视活血化瘀药的应用,也就是所谓气行则血行,活血必益气之理。
附:秘验方介绍
益气固肾汤" class="reference-link">益气固肾汤
【组成】 黄芪30g 淫羊藿15g 金樱子10g 芡实10g 猪苓30g 炒白术10g 炒山楂10g 川芎10g 石韦15g
【功效】 益气健脾、补肾利水。
【主治】 慢性肾炎蛋白尿脾肾两虚型,症见乏力,食少,腹胀,自汗,腰酸痛,下肢水肿,蛋白尿,舌质红或暗红,薄白苔,脉沉细。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黄芪白术健脾渗湿,补益脾气,金樱子、芡实为收敛固涩,防精微物质外泄,山楂健脾开运,淫羊藿补肾,萹蓄、猪苓消肿,加用桃仁、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调经,更可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有利于调节肾血流量、保护肾功能。
【加减】 感受外邪加荆芥、蝉蜕、马勃(包)、桑叶、黄芩;有瘀血征象如舌质紫黯或有瘀点加桃仁、红花、牛膝、当归、枳壳、柴胡各10g,生地黄、川芎各15g,赤芍20g;阴虚内热加生地黄30g,玄参15g,麦冬15g,牡丹皮、炒栀子各12g。
【点评】 脾虚则先天失养,肾虚则精微不固,故出现蛋白尿,慢性肾炎同时存在瘀滞、水湿内停的病机,所以吕氏针对性研制了具有益气健脾温肾、固肾和利湿、通络的健脾益肾汤,主治慢性肾炎蛋白尿,该方突出了健脾固肾,利湿通络的特点。
【验案】 洪某,男,43岁。1997年2月初诊。
患慢性肾炎10年,反复出现蛋白尿。初诊:腰酸痛乏力,双下肢时肿胀,纳寐尚可,二便调。舌淡暗,苔白,脉沉弱。尿常规:尿蛋白(+),白细胞:(+)。证属脾肾气阳两虚,用益气健脾,补肾利水为法。方用益气固肾汤,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3周,尿蛋白(+),双下肢肿消,感腰酸乏力、下肢胀。于上方去石韦、川芎、炒山楂,加狗脊10g,续断10g,牛膝10g。21剂,每日1剂,水煎服。服后尿常规(-)。守方继服2个月,尿常规持续阴性,症状消失。
(谭志新 整理)
慢性肾炎非肾虚,宣透养阴逐湿瘀" class="reference-link">慢性肾炎非肾虚,宣透养阴逐湿瘀
赵绍琴
赵绍琴(1918—2000),男,汉族,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绍兴人。出生于三代御医之家,师从于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及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尽得三家真传,又经六十余年临床,在学术上自成一家,创见颇丰。他尤其对现代医学中肾系慢性疾病的中医治疗有深入研究并有独到见解。在内科临床方面,以善治疑难重症而著称,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顾问。
慢性肾炎病人大多虚实夹杂,但以实为多,或因实致虚。慢性肾炎绝不能当作纯虚证来治,应当从实的方面去论治,即使出现虚象,也应先辨清其病机变化,然后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或予兼治,或去实邪而复正虚,千万不可蛮补,以免加重病。情临床每诊此证,脉多细小弦数,或细数有力,舌瘦唇红,苔干质绛,口干心烦,急躁夜寐不安,大便干结。每用甘寒育阴,少佐活血祛瘀通络等法,收效甚捷。
由于慢性肾炎最显著的症状就是水肿,治疗曾用补土以制水、温肾、祛湿、发汗、利小便之法,药如八味丸、六味丸、参苓白术散、越婢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五皮饮、真武汤,结果患者病情每况愈下。从20世纪70年代起,便抛弃旧说,总结出一整套辨证方法,确定了凉血化瘀为主,佐以疏风胜湿、疏调三焦、滋阴托邪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在治疗上,一定强调热郁者清透;湿郁者芳化;热郁阴伤者,一方面宣透,另一方面注意甘寒养阴;湿热内蕴下焦,日久波及血分,注重清化湿热,凉血化瘀。对热郁者采用清透之法,清透即是清热透邪之法,药用苏叶、防风、荆芥、柴胡、黄芩、川楝子、枳壳、竹茹、焦山栀、独活、桑枝、丝瓜络等;湿郁者芳化,药用藿香、佩兰、白芷、羌活、杏仁、半夏等;阴伤者在清化的基础上甘寒养阴,药用白茅根、鬼箭羽、芦根、女贞子、旱莲草等;日久波及血分,出现血热血瘀者,在清化湿热的基础上,重凉血化瘀,药用丹参、丹皮、茜草、紫草、地丁草、大蓟、小蓟、赤芍、生地榆、泽兰、炒槐花、白头翁等;如有积滞,则加用槟榔、大黄、焦三仙、水红花子、大腹皮等;有热毒者,加用蚤休、连翘、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气虚明显者,加用生黄芪、焦白术、党参;水肿明显者,加茯苓、大腹皮、陈皮、防己、冬瓜皮等。治疗湿热内蕴,独创宣肺开郁之法,擅用风药是其特点。因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宣通则全身气机通畅,湿易化而热外达。慢性肾病有血热阴伤的存在,采用他法弊多利少,难以控制,而此时采取宣展肺气则更显其独特功效。轻宣肺气之机制主要在于“透”,以轻灵宣散之透畅肺络,达到全身气机条达,不但湿热之邪难留,且可通络致津,缓解阴分之虚。辛味轻浮之风药,实乃“提壶揭盖”之理,“下病上治”之用也。临床常用荆芥、防风、苏叶、独活、白芷、浮萍、杏仁、枇杷叶、前胡之属,并少量轻投,取治上焦如羽之意也。选用风药,不仅达宣肺利水之效,可治尿检异常、小便不畅,或水肿不消,大法以风药配方,不独可以宣展肺气,又兼具有理气机、畅三焦、助脾运、胜湿邪、散火郁之功效。风药之中,独钟荆芥一味,其味辛苦而性温,气芳香而升散,主入肝胃二经,行气而兼能和血,功擅轻宣、发表、祛风、理血、解郁。并十分推崇荆芥炭,荆芥炒炭,减其辛温之性,能宣畅肺气,化湿行滞,且能入阴分,通络和阴;古人曰:“以辛润之”,其原理主要是辛香通络,使津液畅达而滋润,对于慢性肾病阴亏血热者颇为恰当。宣展肺气,擅用风药,不仅旨在开通邪之出路,同时还能引风邪外出,而凉血化瘀则是逼邪外达的重要手段。慢性肾病犹如温病之营血郁热,且脉络瘀阻,若使血热得宁,络脉调和,则热难作祟,邪毒易出;同时,凉血化瘀清热,对于温病来讲亦是保护阴液的重要措施,邪去则正安,热平则阴液易复。凉血化瘀临床常用药物有生地榆、炒槐花、丹参、茜草、小蓟、白茅根、凤尾草、鬼箭羽、紫草、藕节等。因慢性肾病大多病程久而病势深入,伴有经络失和、气血瘀滞者不在少数。而现代医学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各种类型的肾小球肾炎发展到中晚期,都会出现毛细血管管腔狭窄阻塞,周边肾小球萎缩坏死,大量肾小球纤维化、硬化、微循环障碍的形成等一系列病理改变,这些无不与邪入营血、络脉瘀阻的发病机制相符合,尤其是病情发展到后期,出现肾功能衰竭时,血中毒性物质肌酐与尿素氮的升高,也都与邪毒入营血的病机密切相关。临床上,赵氏强调凉血清热与活血化瘀紧密结合,多选用两种功效兼备之药物,达一药双效之目的,如赤芍、丹皮、紫草之类。
附:秘验方介绍
肾炎方" class="reference-link">肾炎方
【组成】 荆芥6g 防风6g 白芷6g 杏仁6g 独活6g 白头翁10g 槐花10g 生地榆10g 赤芍10g 丹参10g 茜草10g 芦根10g 水红花子10g 焦三仙各10g 大黄3g
【功效】 开散郁结、清热育阴。
【主治】 主治慢性肾病蛋白尿持续阳性,临床辨证要点为:舌红苔腻根厚,脉象濡滑数。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方解】 方中荆芥清热透邪为君药,“辛以润之”。赵氏喜用荆芥炭,量一般在6g左右,量大辛散过当易助火。炒炭则减其辛温之性。能宣畅肺气,化湿行滞。且能入阴份,通络和阴,是治疗慢性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况“风能胜湿,疏调气机”,防风、白芷、独活辅以荆芥,宣肺开郁,佐生地榆、炒槐米、赤芍、白头翁凉血化瘀清热,逼邪外出,护阴保阴;杏仁开宣肺气,提壶揭盖,开通邪之出路,丹参通络行滞,少量大黄通滞行浊,除秽泻毒,水红花子、焦三仙健胃运脾促进脾气的升发,与大黄相合,一降一升,使中焦枢机运转正常。
【加减】 腰痛较重者,加丝瓜络、桑枝;肾虚腰痛者,加杜仲、川断、补骨脂;水肿较重者,加冬瓜皮、茯苓皮、大腹皮、浮萍草;气虚者加生黄芪30~60g;血尿或镜下血尿长期不消者,加干荷叶、藕节、白茅根、三七粉、小蓟、云南白药;阴血不足者,加女贞子、旱莲草、生地黄;气阴不足者,加太子参、西洋参、沙参、麦冬、玉竹;湿浊重者,加藿香、佩兰;合并咳嗽痰多者,加苏子、苏叶、前胡、杏仁、浙贝、枇杷叶。
【点评】 慢性肾炎,脾肾两虚,水湿停滞,清浊不分,壅遏于里,气机升降受碍,阳失外达之机,与邪相结酿成火郁,因而形成的湿热证较为常见,该方实为荆防败毒散化裁而来,体现了赵氏“宣展肺气,凉血化瘀,养阴托邪”的治疗大法。适用于脾肾虚损,湿热郁阻的肾炎患者。
【验案】 赵某,男,47岁。
初诊:腰痛时作时止,已有数月,未曾在意。近日单位体检,查出尿蛋白阳性。后复查多次均为(+++),经某医院肾穿,确诊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给予泼尼松治疗,未服。自觉腰痛加剧,并伴明显疲乏无力。患者形体魁伟,较胖,体重90kg,舌红苔黄厚腻,脉象弦滑有力。唇紫且干,大便干结,小溲黄赤。湿热积滞蕴郁胃肠,三焦传导不扬。先用清化湿热,疏利三焦方法,严格忌食高蛋白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其增重郁热。处方:藿香10g(后下),佩兰10g(后下),荆芥6g,苏叶5g,白芷6g,独活6g,生地榆10g,炒槐花10g,丹参10g,茜草10g,焦三仙各10g,大腹皮10g,槟榔10g,大黄3g(后下),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药后大便较扬,舌苔渐化,夜寐较安,仍觉腰痛,尿常规蛋白减为(+),脉仍弦滑,热郁未清,仍用清化方法,饮食寒暖,诸宜小心。坚持走步锻炼,不可松懈。处方:荆芥6g,防风6g,白芷6g,独活6g,生地榆10g,炒槐花10g,丹参10g,茜草10g,焦三仙各10g,水红花子10g,大腹皮10g,槟榔10g,大黄3g。
上方加减服用14剂后,尿常规检验结果,尿蛋白转为阴性。尿沉渣镜检未见异常。腰痛明显减轻,体力续有增强;后依上方加减治疗半年余,尿蛋白始终保持阴性。患者体重较治疗前减轻20kg,精神体力都非常好。停药以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体重也逐渐回升,肾炎蛋白尿未见复发。
(韩鸿雁 整理)
祛瘀通络治肾病,补虚清利消蛋白" class="reference-link">祛瘀通络治肾病,补虚清利消蛋白
叶传蕙
叶传蕙(1936— ),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56年7月毕业于四川华西医科大学,分配至成都中医学院,历任病理生理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内科副主任、主任、业务副院长等职,四川省中西医结合肾病专病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张“中西合璧,协同互参”,善于治疗急危重症和肾脏疾病。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研究的“肾康”注射用和栓剂获199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蛋白尿是慢性肾炎的表现之一,根据临床经验,认为蛋白尿的治疗应从风、湿热、瘀、虚4个方面入手。
一、从风论治
风居六淫之首,若外邪束肺,致肺不宣散,精微不能正常散布,必致水谷精微不循常道而流溢于外,从而发生蛋白尿。就临床所见,不但急性肾炎风水相激,在发病之初就可见大量的蛋白尿,而慢性肾炎,也常因感冒而致蛋白尿加重,使病情恶化。若反复外感风邪或风邪久羁不散,则可借太阳经脉而内陷于少阴肾脏,并以其开泄之性而直扰肾关,致肾关开合失常,固摄失调,就会出现持久而不易消除的蛋白尿。对于反复感受外邪而蛋白尿持续不消的患者常以叶氏疏散解表方(详见秘验方介绍)加减治疗。
二、从湿热论治
湿热也是导致慢性肾炎蛋白尿的常见因素。湿热为害常以脾肾为病变中心,是以脾主运化水湿,肾为主水之脏,若脾肾两虚,水湿不化,则湿滞生热于内,和(或)环境气候之湿热氤氲蒸腾于外,则内外相引,浸润于脾肾而导致慢性肾炎蛋白尿。对于湿热所致的蛋白尿常以叶氏消白Ⅱ号方(详见秘验方介绍)加减治疗。
三、从瘀论治
瘀血内阻是贯穿慢性肾炎始终的病机因素,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肾炎蛋白尿治疗中特别注重活血化瘀法的运用,认为若不疏其瘀滞,蛋白尿将顽固难消,且即使一时消失后也易于反复,因而主张把活血化瘀法贯穿在慢性肾炎蛋白尿治疗之始终。在临床上常用丹参、红花、川芎、桃仁、益母草等药并举,且丹参、益母草每每用至30g,量大力宏,活血通络,祛瘀生新。特别是对难治性肾病,蛋白尿经常反复,日久不消者,必须加大活血化瘀药的用量。除口服给药外,还可静脉点滴肾康注射液以加强其活血化瘀作用,必要时还可加用双嘧达莫、肠溶阿司匹林、肝素钙等西医抗凝、解聚药。
四、从虚论治
多数慢性肾炎蛋白尿的形成和经久不消是以虚为主要因素。人体精微物质的生成、输布和封藏主要责之于肺、脾、肾三脏。脾之运化升清、肺之宣降布达,肾之封藏固守是保证精微物质不无故外泄的关键。若肺气不足,宣降失常,精微不布,下走肾关则可导致蛋白尿。或脾虚不运,失于升清,则精微下陷而发生蛋白尿。另外,肾气亏虚,致肾关封藏失司,精微外泄,或肾阴不足,虚火妄动,扰动肾关,亦可产生蛋白尿。对于脾肾亏虚所致的蛋白尿,常以叶氏消白I号方(详见秘验方介绍)加减治疗。
附:秘验方介绍
1.叶氏疏散解表方" class="reference-link">1.叶氏疏散解表方
【组成】 金银花30g 鱼腥草30g 板蓝根30g 射干15g 马勃15g 荆芥12g 防风15g 桔梗15g 杏仁15g 冬瓜仁15g 紫菀15g 黄芩10g 法半夏15g 生甘草6g
【功效】 疏散风邪、解表利咽。
【主治】 慢性肾炎蛋白尿伴上呼吸道感染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以双花、荆芥、马勃、射干疏散风热,鱼腥草、板蓝根、黄芩清热解毒,防风、桔梗、紫菀、杏仁宣肺散邪,该方是辛凉、辛温解表合方。
【加减】 若风热较著者,酌加大青叶30g;若反复感冒,且每因感冒而加重者,加黄芪30g,白术15g,防风15g。
【点评】 慢性肾炎易感受外邪而致病情反复或加重,对此叶氏常强调应先治外感为主,且有感于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常主张应辛凉、辛温解表合方,将疏散解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三法汇于一方,药宏力专,祛邪为先,以期迅速控制病情。对肾炎蛋白尿、血尿患者感受外邪者,常用立竿见影之效。
【验案】 唐某,男,40岁。2008年9月5日初诊。
患者2006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蛋白尿,镜下血尿,诊断为慢性肾炎。给予泼尼松、雷公藤多苷片(具体用法用量不详)治疗,症状缓解,但蛋白尿仍间断发作。此次因感冒再次出现双下肢水肿,遂前来就诊。现症:精神差,腰部胀痛,饮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双下肢中度水肿,舌质红、苔白腻,脉沉细。查尿常规:蛋白(++),镜检:红细胞(+)/HP,24小时尿蛋白定量1.3g。脉证合参,证属水湿未能尽去,久而化热,瘀毒互结,加之感冒诱发病情加重。治以消除感冒,清热利湿。处方(1)金银花、鱼腥草、板蓝根各15g,连翘、射干、马勃、黄芩、栀子、防风、桔梗、紫菀各8g,荆芥、生甘草各6g,3剂。(2)藿香8g,苍术、白蔻仁、桂枝各5g,薏苡仁、杜仲、芡实、金樱子、赤小豆各15g,杏仁6g,猪苓、延胡索各30g,蝉蜕、全蝎(另包研末冲服)各10g,6剂。(3)黄柏、炒蒲黄(另包)、法半夏、地榆、槐花、大蓟、小蓟各8g,旱莲草15g,黄芪20g,狗脊、续断、桂枝各10g,泽泻30g,6剂。
上方药均水煎服。其中(1)为治感冒经验方,应先服,待感冒好转后,(2)、(3)交替服用,每日1剂。
二诊:患者腰痛、水肿等症状减轻。尿常规:蛋白(+),镜检:红细胞5个/HP。表明中药已中的,效不更方,以上述(2)、(3)两方为基本方,随证加减。
患者半月随诊1次,经过4次随诊后,症状基本消失,精神较前好转。查尿常规: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0.12g。后改水煎剂为丸剂,同时嘱患者预防外感,清淡饮食,并以三七花、白茅根适量泡水代茶饮。随访至今,病情稳定。
【按语】 初诊时外邪未尽故以叶氏疏散解表方宣散邪热,此治疗无误,然同时予以两套经验方备感冒后服用的治法非名医大家难以做到,青年医生不宜盲目效仿。
2.叶氏消白Ⅱ号方" class="reference-link">2.叶氏消白Ⅱ号方
【组成】 藿香15g 佩兰15g 薏苡仁15g 白蔻仁10g 法半夏15g 黄芩10g 栀子10g 龙胆草6g 茵陈20g 地龙20g 僵蚕20g 全蝎12g(冲服) 芡实15g 金樱子30g
【功效】 清热利湿、清热通络。
【主治】 慢性肾炎蛋白尿湿热内蕴证。临床上常症见身热,午后为甚,汗多而黏,口干口苦,喜饮不多,纳呆食少,恶心欲吐,脘腹痞满,小便黄赤,舌暗红苔黄厚腻,蛋白尿持续不消退。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藿香、佩兰芳香化湿,清暑益气,薏苡仁、白蔻仁利湿,半夏和胃降逆;黄芩、栀子以清上焦热,龙胆草、茵陈以清利肝胆湿热,地龙、僵蚕、全蝎以活血通络,芡实、金樱子以固涩、健脾渗湿。诸药合用清利湿热同时固涩正气,收到清热利湿通络的效果。
【加减】 若湿热明显,则加滑石30g、车前草30g等。
【点评】 湿热困阻于脾,则脾不能为胃行其精微以上归于肺,则精微下流而变生蛋白尿;湿热蕴郁于肾,扰动肾关,肾关开合失常,则精微外泄而导致蛋白尿。对于湿热蕴郁的患者,唯以清化湿热治疗之,叶氏消白Ⅱ号方可作为首选。
【验案】 肖某,男,38岁。2000年1月19日初诊。
患者2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双下肢浮肿,在当地某医院检查,发现有蛋白尿,镜下血尿,诊断为慢性肾炎,后在成都市某省级检查又确诊为系膜增生型肾炎,经给予泼尼松、环磷酰胺等药物治疗,症状缓解,只是蛋白尿仍间断发作,求治于叶氏。现症见:头昏,嗜睡,神疲乏力,胃纳不香,口苦,咽干,腰痛不适,舌质晦暗苔厚腻,脉沉细。尿化验:蛋白(++),24小时蛋白定量1.26g。证属水湿未能尽去,久而化热,湿热瘀毒互结。治宜清利湿热,活血通络。处方:藿香15g,佩兰15g,白蔻15g,白术15g,陈皮15g,龙胆草15g,栀子15g,丹参15g,川芎15g,桃仁15g,益母草20g,半夏20g,芡实20g,金樱子20g,地龙20g,僵蚕20g,全蝎12g(冲),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服28剂后症状基本消失,舌脉如常,尿化验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0.21g。上方减白蔻、白术、龙胆草、陈皮、益母草,加菟丝子、肉苁蓉各20g,改水煎剂为丸剂,继续服用。嘱患者预防外感,清淡饮食。随访1年病情稳定。
3.叶氏消白Ⅰ号方" class="reference-link">3.叶氏消白Ⅰ号方
【组成】 黄芪30g 茯苓15g 白术15g 薏苡仁15g 赤小豆30g 芡实15g金樱子30g 丹参30g 川芎15g 红花15g 地龙20g 僵蚕20g 全蝎12g(冲服) 车前草30g
【功效】 健脾固肾、化湿祛瘀。
【主治】 慢性肾炎伴蛋白尿,脾肾两虚兼有水湿瘀阻的患者,临床上常见疲倦乏力,面色萎黄,大便稀溏,纳差食少,腰膝酸软,或下肢水肿,或晨起眼睑水肿,舌质淡胖而暗,或舌质淡红而暗,苔薄黄腻,脉沉细无力等症状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黄芪、茯苓以益气利水,白术、薏苡仁以补气运脾,赤小豆、芡实以健脾祛湿,金樱子涩精,丹参以活血通经,川芎、红花、地龙、僵蚕、全蝎化瘀通络,车前草以利水,诸药合用可益气补虚,健脾化湿,活血化瘀。
【加减】 若脾虚明显者,可酌加党参30g;若肾虚明显者,可酌加菟丝子20g,肉苁蓉20g;若水肿明显者,可酌加猪苓20g,泽泻20g;若脾虚较重者,加党参15g或黄芪15g;若阴虚明显或伴有血尿,加女贞子15g,旱莲草15g;若肝阳上亢,头晕耳鸣,或血压偏高者,加天麻15g,钩藤15g,刺蒺藜15g,夏枯草30g;若阴亏明显,口干,渴喜凉饮者,加石斛15g,天花粉15g,麦冬15g;若虚火上扰明显,面色潮红,潮热,盗汗者,加龟板15g,白薇15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
【点评】 此方健脾益气,利水渗湿,祛瘀通络,尤其是大量活血祛瘀通络药物的应用,体现了叶氏用药的一个特点。但虫类药如全蝎有一定毒性,用量需要谨慎。
4.理气消肿汤" class="reference-link">4.理气消肿汤
【组成】 大腹皮30g 广陈皮15g 桑白皮15g 威灵仙30g 茯苓15g 猪苓20g 泽泻20g
【功效】 理气舒郁、利水消肿。
【主治】 肾病综合征水肿期患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以大腹皮下气宽中,行水消肿为君、臣以陈皮,威灵仙祛风除湿,理气通络,止痛,佐以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消肿。诸药合用理气舒郁,利水消肿。
【加减】 随证加减。
【点评】 此方系理气通络,利水消肿的方子,方中用桑白皮颇有独到之处,以桑白皮宣降肺气,从水之上源通调水道,再以大腹皮、陈皮、威灵仙理气通络,畅达气机,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消肿,岂有不效之理。
5.叶氏消白固肾汤" class="reference-link">5.叶氏消白固肾汤
【组成】 芡实15g 金樱子15g 菟丝子15g 桑螵蛸15g 白茅根30g 石韦15g
【功效】 补肾固摄、利湿清热。
【主治】 肾病综合征蛋白尿经久不消毒患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以菟丝子温补肾脏为君,臣以芡实、金樱子收敛固摄,使精微物质不再泄漏,佐以白茅根、石韦清热利湿,既可缓解菟丝子之温热,又可避免芡实、金樱子收涩恋邪,同时消除湿热之邪对下焦的干扰。
【加减】 随证加减。
【点评】 此方温清并用,补涩兼施,药味精炼,用药经验值得学习。
6.鲤鱼商陆汤" class="reference-link">6.鲤鱼商陆汤
【组成】 鲤鱼1条(150g左右) 商陆15g 茯苓30g 生姜6g
【功效】 利水消肿。
【主治】 肾病综合征有严重的低蛋白血症水肿的患者。
【用法】 将鲤鱼去鳞皮及内脏,置商陆、茯苓、生姜于鱼腹中,加精盐少许,以水300ml煎煮,吃鱼喝汤,每日1剂。
【方解】 鲤鱼味甘、性平,可健脾开胃、利尿消肿;商陆通二便,泻水,散结,治水肿;生姜辛散,开鬼门,发越水气;茯苓利水消肿,诸药合用有利水消肿之功效。
【加减】 随证加减。
【点评】 鲤鱼作为民间验方常用于治疗水肿,鲤鱼富含蛋白质,通过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配合利水消肿之中药,达到利水消肿的目的。
(滕瑛钰 整理)
补气摄精扶正气,利湿清热祛浊毒" class="reference-link">补气摄精扶正气,利湿清热祛浊毒
裘沛然
裘沛然,男,中国国医大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终身教授。1934年毕业于丁甘仁先生所办上海中医学院,后悬壶于慈溪、宁波、上海,1958年进入上海中医学院担任教学工作,历任针灸、经络、内经、中医基础理论、各家学说诸教研室主任。善治疑难杂病,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暨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慢性肾炎病邪久恋,正气被伐;肾不藏精,长期蛋白流失,血清白蛋白下降;脾不统血,血尿频频,贫血严重,因此,精气血皆匮乏。由于脾肾皆虚,气化失司,导致水饮痰浊稽留,慢性肾炎属纯虚纯实、纯寒纯热者极少,多数表现为表里寒热虚实错综夹杂的情况,因此,各种慢性肾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肾气血亏虚,与风邪、水湿、热毒、瘀血相夹杂。因此,常采用表里合治,寒热兼施,利涩同用,补泻并投为大法,重在补气摄精,祛毒利尿。
一、表里合治
本病常因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或加重,这与中医学“外感引动伏邪”之说相符,临床常见表里夹杂之症。治宜表里合治,标本兼顾,药用:羌活、白芷、浮萍、苍耳草、蝉蜕、黄芪、黄柏、漏芦、半枝莲、生白术、生甘草、淫羊藿、土茯苓、黄芩等。
二、寒热兼施
本病长期蛋白尿及血尿,致肾精亏虚,阴虚阳亢,而水湿逗留,裘氏发现长期蛋白尿最易损伤阳气而致脾肾阳虚,从而呈现阴阳两损、上盛下虚之象,且本病之中高血压者多见,治宜采用寒热兼施,阴阳双调,药用:生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茯苓、麦冬、五味子、炮附子、肉桂、生姜、大枣、黄柏、知母、仙茅、淫羊藿、当归等。
三、利涩同用
由于本病之表现多见水湿逗留与肾精失固并存,治疗当通利与收涩并投,适合于混合型病人,通利常用的药物有:生薏苡仁、茯苓、猪苓、汉防己、大黄、玉米须、生白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涩精常用覆盆子、芡实、金樱子、五味子、乌梅、补骨脂、菟丝子、肉苁蓉、楮实子、牡蛎等。且发现清利之玉米须、生薏苡仁、茯苓、猪苓同时也有消除尿蛋白之功效。
四、补泻并投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是以其治疗当补益与攻泻并投,标本同治,尤其对慢性肾炎合并肾功能不全者尤为切用,对其治疗必须融补益脾肾气血阴阳和攻泻湿浊、水气、瘀血于一炉。临床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巴戟天、淫羊藿、黑大豆、炮附子、干姜、黄柏、土茯苓、泽泻、牡蛎、生大黄、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漏芦、白蔹、益母草、丹参、桃仁、红花等,一般用量偏重,中病则渐减其制。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的经验方补泄理肾汤(详见秘验方介绍),标本兼顾,补泻合治,有补气健脾益肾,利水泄浊解毒之功,临床应用时须根据证情,随机变化,多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附:秘验方介绍
1.补泄理肾汤" class="reference-link">1.补泄理肾汤
【组成】 黄芪30~50g 土茯苓20~30g 黑大豆15~30g 牡蛎30~50g 巴戟肉15g 黄柏15g 大枣5~10枚 泽泻15~20g
【功效】 益气补肾、行水泄浊。
【主治】 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或伴有肾功能不全,肾阴阳两虚,浊邪留滞者。症见水肿,腰痛,乏力,恶心呕吐,腹胀,便秘,舌红或暗红,苔白腻,脉沉滑。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方解】 黄芪为君,有补气、固表、摄精、升阳、祛毒、和营、利尿之功。裘氏认为,大剂黄芪,功盖人参,此即仲景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巴戟肉与黄柏配伍,一阳一阴,均为补肾要药。前者温而不热,益元阳,补肾气;后者苦寒而滋肾益阴。二药为臣,黑大豆入脾、肾二经,《本草纲目》载其“治肾病,利水下气,制诸风热,活血解毒”。明代张介宾有“玄武豆”之法。现用于消除蛋白尿及纠正低蛋白血症有一定功效。牡蛎有涩精气而利水气作用,土茯苓利湿清热解毒泄浊,泽泻渗湿泄热,养新水,去旧水共为佐药,大枣为使,健脾和营。全方有补气、健脾、益肾、利水、泄浊、解毒之功,对改善肾功能及临床症状均有良好功效。
【加减】 兼有外感者可加羌活、白芷、紫背浮萍、苍耳草、蝉蜕、黄芪、黄柏、漏芦、半枝莲、生白术、生甘草、仙灵脾、土茯苓、黄芩等药物,当代研究证实,辛散祛风药如蝉蜕、苍耳草、白芷等,不但可疏解表邪,且能调剂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抗过敏作用,故就是表邪已解而蛋白尿未除者,仍可沿用一段工夫,其与解毒泄浊、健脾利水药相合,可表里双解,标本照顾,相辅相成。治疗慢性肾炎高血压型者,呈阴阳两亏,上盛下虚之证可加生熟地黄、巴戟天、肉苁蓉、茯苓、黄芩、龙胆草、炮附子、肉桂、生姜、大枣、黄柏、知母、仙茅、仙灵脾等药物,寒热兼施法不但可改进临床症状,况且对改进肾功能有一定的帮助。慢性肾炎混杂型者可加生米仁、茯苓、猪苓、汉防己、大黄、玉米须、生白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与覆盆子、金樱子、五味子、乌梅肉、补骨脂、楮实子、牡蛎等相配伍,不独固肾涩精方药有消除蛋白尿的作用,清利水湿的玉米须、猪苓、茯苓等,也有排除蛋白尿的成效。
【点评】 本方宗仲景防己黄芪汤,牡蛎泽泻散,及张景岳的玄武豆三方化裁而得,寓通于补,祛邪而兼扶正,渗利与收涩交相为用,本方配伍极为严谨,看似平淡,却实具功力,说明养正虽徐图,有时亦奏捷效。
【验案】 王某,男,7岁,就诊日期1987年1月31日。
全身水肿3月余,3个月前因感冒后水肿、蛋白尿,由宁波来沪求医,经某医院诊为肾病综合征伴慢性肾功能不全,住院2月余,各种西药治疗,未能收效,水肿日趋加重,院方已发病危通知,患儿家属慕名邀诊,见病人面色苍白,神气消索,全身水肿,腹大如鼓,胸膺高突,阴囊肿大透亮,大便点滴难下。诊其脉微细欲绝,舌体胖,舌质淡,苔腻水滑。此正气大虚,气不化精而化水,水湿泛滥,流溢皮里膜外。病经迁延,形神俱败,症情险笃。处方:生黄芪50g,土茯苓30g,黑大豆30g,大枣7枚,牡蛎30g(捣)。水煎服,每日1剂。3剂后,小便通畅,肿势稍退,神气略振,脉较前有力。药有效机,原方加巴戟肉15g,黄柏15g,泽泻18g,再服1周,尿量增多,水肿大减,阴囊肿大基本退尽,神态活跃,脉细有神。再以“补泄理肾方”增减,连服3月,诸症全消,体检化验均在正常范围,随访2年未复发。
2.当归六黄汤" class="reference-link">2.当归六黄汤
【组成】 当归20g 生地24g 熟地24g 黄芩15g 黄柏15g 黄连10g 黄芪30g
【功效】 养阴清热、益气和血。
【主治】 慢性肾炎气阴两虚证,症见腰膝酸软,倦怠乏力,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数。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方解】 方中以黄芪益气固表为君,辅以二地滋补肾阴,气阴双补,当归养血和血,佐以黄芩、黄连、黄柏清热燥湿解毒。诸药合用,共奏养阴清热,益气和血之功效。
【加减】 气虚加党参,肾阳不足加巴戟天、仙灵脾;水肿加黑大豆、泽泻、土茯苓、牡蛎;湿热重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漏芦、白薇;瘀血明显加益母草、丹参、桃仁、红花;上盛下虚之证选用生地、熟地、巴戟天、肉苁蓉、茯苓、黄芩、龙胆草等药物寒热兼施;对于蛋白尿明显者,裘氏主张利涩同用,常选用生薏仁、茯苓、猪苓、汉防己、大黄、玉米须,与覆盆子、金樱子、五味子、乌梅肉、补骨脂、楮实子、牡蛎等相伍。
【点评】 此方养阴清热,益气和血,是补泻兼施的方子,且清热解毒力量很强,适合热毒较重,气阴两伤的患者。
【验案】 顾某,尿血,女,25岁。2004年8月26日初诊。
患者患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炎4个月。刻下:症见腰痛,面色晦暗,下肢水肿,神疲乏力,偶有眩晕,经常耳鸣,小便泡沫量多。理化检查:24小时尿蛋白:4.8g。舌质暗灰,舌苔薄,脉濡。该患者病程较长,病机错综复杂,肾阴亏虚,下焦不固,治拟补肾益气健脾,淡渗利湿。药物组成:生黄芪30g,当归18g,生地黄24g,熟地黄24g,川黄连9g,淡黄芩18g,黄柏15g,生牡蛎30g,泽泻15g,炙龟板18g,补骨脂18g,白薇15g,14剂。水煎服,日1剂。上法加减调治半年余,诸症平稳,精神较佳,面色红润,24小时尿蛋白1.2g。
(滕瑛钰 整理)
善用清利治肾病,补肾固涩降蛋白" class="reference-link">善用清利治肾病,补肾固涩降蛋白
徐嵩年
徐嵩年(1909— ),男,上海市人。1936年毕业于旧上海中医学院,曾任龙华医院肾病科主任。70年代从事肾及肾小球肾炎的研究及临床。在肾病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论文有《介绍治疗蛋白尿的经验》《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90例随访观察》《水肿的治法及临床运用》《著名老中医徐嵩年辨证治疗慢性肾炎的经验——100例临床疗效分析》等。主要著作有《肾与膀胱证·治经验》。
慢性肾炎由于长期尿蛋白流失,多出现虚损证,又常因感染而反复发作呈虚实夹杂,肾病不是一个单纯正虚之病,有邪实之一面,是一个虚实寒热夹杂的疾病。治疗不可偏废,祛邪方可安正,祛邪扶正并行,着重清利。在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时,强调调整和恢复肺、脾、肾三脏之功能为治疗的关键。不仅要补其脏体,更重要是助其脏用,因势利导,因据脉证宣开肺气,健运脾气及补益肾气各有偏重。宣开肺气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主;健运脾气则以实睥饮为先;而补益肾气可滋阴温阳同用。总结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提出清热解毒利湿、益气活血化瘀、滋阴补肾固涩三大治法。
一、清热解毒利湿法
因本病常由于外感而使疾病反复加剧,外感成了整个治疗过程中最严重的干扰因素,故治疗上应突出清利,以抗感染消除病因,祛邪方安正。3个治法中以本法用得最多,对慢性肾炎因感染而加剧且兼有肺部症状者,常有良效。大多数患者随着外感的控制,水肿消退,尿蛋白下降,疾病渐趋缓解,其创立的代表方剂是清利方。常用药物如白花蛇舌草、板蓝根、七叶一枝花等。
二、益气活血化瘀法
慢性肾炎病程日久,血尿,蛋白尿长期并存者,其病机在于气血虚衰,络脉瘀阻,是虚中夹实之证。故此,在应用益气补虚方中常佐以活血化瘀之品,创制研用益气活血方。
三、滋阴补肾固涩法
适用于慢性肾炎后期,因长期蛋白流失而出现肾气虚衰证候,常以固肾汤治疗。
四、体用兼顾
对蛋白尿的治疗重视祛邪扶正,突出清利之法,清热解毒、疏风利湿之药应用甚多。同时强调调整和恢复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来消除蛋白尿。主张临床上对蛋白尿患者不仅要补其脏体,更重要的是助其脏用,调动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常从3方面着手。
治肺:肺为水之上源,肾之经脉上达于肺,肺气失于宣肃,可导致风水为患,这在历代中医学文献中早有记载。对风水之证,常以宣开肺气为治疗正法,即“内经”所谓“开鬼门”之法。在治疗急性肾炎时,以清利方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主方,重用麻黄。即使是急性肾炎血压高者,仍用麻黄,发现用药后常随水肿消退而血压也有所下降。但如肾炎肾病型伴高血压者,徐氏认为须慎用麻黄,可改用紫苏、防风各10g,紫苏用量常加大至30g。方中可不用利水之药,不治水而水自去。随着水肿的消退,蛋白尿也随之好转。如果水肿退去而蛋白尿尚未悉除者,仍可继续使用宣肺发汗之品,此时不是取其发汗消肿之力,而是用其调整肺气的宣肃功能,以达到进一步改善病情的目的。
治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在治疗肾炎蛋白尿中,常用补中健脾法,以运化水谷,升清降浊,从而使肺气得以统摄而下,肾气得以充沛而藏蛰。故治脾成为调补肺肾,控制蛋白尿流失的重要环节。此法出自李东垣之补中益气汤,张景岳之举元煎。这不仅在治疗肾炎蛋白尿时应予重视,就是对一切慢性疾病的治疗,也是重要的治疗法则之一。在临床上对用其他法治疗蛋白尿不能取效,而患者兼见中气下陷征象时,用补中益气法升提举陷加用升麻、党参,甚至柴胡、黄芪、白术、紫苏、防风等,往往能收到一定的效验。此外,补中健脾药也可与理气、清利药配伍,对气滞水肿者亦可有消肿作用,药如厚朴、陈皮、砂仁、大腹皮、薏苡仁根、玉米须、铁扫帚、白茅根等。张景岳云:“治水者当兼理气,治气者亦当兼水也”。
治肾:中医学认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慢性肾炎患者病本在肾,肾失封藏乃是尿蛋白长期流失的病理机制。在治疗肾炎蛋白尿时常以阴阳互济补肾固涩作为治疗原则,温阳与滋阴药同用,使阴阳相济,肾气充沛。临床所见尿蛋白长期流失者,必然导致肾精不足,故阴虚为病之本。但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可见到阳虚的见证,诸如水肿,面色白,形寒怯冷等。经应用自拟的阴阳互济、补肾固涩的固肾方治疗后,确能达到温补肾精,固涩尿蛋白的作用。固涩药常选用金樱子、白果、覆盆子、五味子、乌梅、赤石脂、龙骨、牡蛎、补骨脂等。此方对病程日久,尿蛋白长期流失不止,具有肾虚见证者有一定疗效。
附:秘验方介绍
1.温肾滋阴解毒汤" class="reference-link">1.温肾滋阴解毒汤
【组成】 白花蛇舌草30g 七叶一枝花30g 扦扦活30g 熟地15g 玄参15g龟板15g 知母、黄柏各12g 野料豆30g 石韦30g 仙灵脾15g 补骨脂15g 火鱼草30g 灯芯草4.5g
【功效】 清热解毒、滋阴补肾。
【主治】 肾阴虚蛋白尿,症见水肿,腰痛,咽干手足心热,便秘,头晕耳鸣,舌红苔薄白,脉沉细。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1次。
【方解】 从方剂组成来说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滋阴清热和温肾固涩同用。滋阴清热如熟地、龟板、玄参、知柏等,温肾固涩如仙灵脾、补骨脂等。张景岳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以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以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对蛋白尿治疗主要在肾,治肾的根本方法就是按“阴阳互根”的原理,或“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求取“阴平阳秘”恢复功能为目的。二是针对湿热选用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扦扦活、野料豆、石韦、火鱼草、灯芯草等清热利湿解毒,冀湿去热清。
【加减】 晨间尿蛋白少,活动后蛋白多的为肺脾气虚不能统摄,加升麻、党参、黄芪、怀山药之类益气举陷,晨间尿蛋白多,下午尿蛋白少则重用补骨脂、覆盆子、赤石脂之类温肾固涩。经常感冒反复发作则治在上焦,用清热解毒消炎,控制上呼吸道感染,药如蝉蜕、白花蛇舌草、一枝黄花等。其他如七叶一枝花、蒲公英、板蓝根、苍耳子等亦常选用。为了增强肾的血流量,保持肾功能不趋衰竭,则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方法亦常配合应用,药如当归、益母草、大蓟、扦扦活、天葵子等。
【点评】 此方滋阴清热与温肾固摄同用,以图“阳中求阴”“阴中求阳”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配以清热利湿诸药,以期肾功恢复,湿热消退。徐氏认为在治疗肾炎蛋白尿时如温阳和滋阴并用,则更为贴切。蛋白的流失属于人体精华的丧失,故阴虚当为其本质,但蛋白质流失过多,阴损及阳,故可见到一派阳虚的见证。故单用温阳而不滋阴,往往不能收到预期效果。若滋阴温阳同用,并配合固涩药如金樱子、白果、覆盆子、五味子、乌梅、赤石脂、煅龙牡、补骨脂等,则效果显著。
【验案】 曹某,男,成年。1977年3月3日初诊。
患者于1974年4月8日因发热38℃,测血压90/50mmHg,尿检验:蛋白(++++),颗粒管型(++),透明管型(++),红细胞0~1个/HP,白细胞6~8个/HP,白细胞计数13.2×109/L,住院后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水肿已消,然而尿蛋白尚有(++~+++),遂出院门诊求治于徐氏处。现症见:面色白,腰酸,神疲,尿检:蛋白(+++)。证属肾中阴阳两虚,湿热蕴结。治宜补肾助阳,清利湿热。处方:白花蛇舌草50g,苍耳草50g,石龙芮50g,大蓟50g,黑大豆50g,熟地黄40g,熟附子(先煎)15g,补骨脂25g,徐长卿25g,知母20g,黄柏20g,茶树根50g,黄芪2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尿化验:蛋白(++),红细胞4~6个/HP,白细胞0~2个/HP。处方:怀山药50g,熟地黄40g,龟板25g,知母15g,黄柏15g,黑大豆50g,熟附子(先煎)15g,补骨脂25g,徐长卿25g,石龙芮50g,黄芪20g,生熟薏苡仁各20g,煅龙牡各50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服药后尿检验:尿蛋白少量,红细胞3~6个/HP,白细胞0~2个/HP。半年多来以上方加减调治,常服河车大造丸及知柏地黄丸,尿常规转阴,虽经感冒,病未复发。
2.徐嵩年黄米饮" class="reference-link">2.徐嵩年黄米饮
【组成】 黄芪30~50g 薏苡根50g 薏苡仁30g 芡实30g 红枣6枚 白果15枚
【功效】 益气健脾、敛阴清利。
【主治】 慢性肾炎缠绵难愈,尿蛋白流失长期不止伴有腰酸疲乏,遗精等肾气虚衰者。
【用法】 先将白果打碎,分离仁、壳,再将黄芪、薏苡根、白果壳用纱布包后与他药共同加适量清水浸泡,待诸药泡透后文火煎,煮沸5分钟后滤取汁,加水再煎一遍,然后将纱布袋内药物去之,余如薏苡仁、芡实、红枣、白果肉、药汁等作点心。每日随饭服适量,长期服用。
【方解】 方中薏苡仁、红枣与芡实、白果相配,益气健脾敛阴,防脾之精汁下流;薏苡根健脾利湿清热;据现代药理研究,单味黄芪即显示消蛋白尿作用。
【加减】 随证加减。
【点评】 本方适用于慢性肾炎缠绵难愈,治疗多以年计,该方以药制食,以“食”图疗,易被患者接受,便于坚持长期治疗。本方以补益和收敛为主,针对慢性肾炎,肾精不固的基本病机而设慢性肾炎尿蛋白流失长期不止,伴有腰酸疲乏,遗精等肾气虚衰者。白果有小毒,应用时需注意用量。
3.益气活血方" class="reference-link">3.益气活血方
【组成】 党参12g 黄芪12g 白术12g 茯苓12g 炙甘草9g 黄连3g 炮姜3g 丹参30g 生地榆30g 马鞭草30g 桑葚30g 大枣4枚
【功效】 益气活血。
【主治】 适用于慢性肾炎病程日久者,慢性肾炎病程日久血尿和蛋白尿长期并存者症见患者面色萎黄或白,形体虚衰,疲惫乏力,食欲不振、脘腹胀坠,腹行不畅或便溏泄,舌体胖,舌质瘀紫,苔薄腻,脉浮弱等气虚症状。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以黄芪、党参、干姜、白术、茯苓、大枣、甘草等药健脾益气,固摄,桑葚滋补肝肾,黄连、地榆、马鞭草清热利湿,丹参活血化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清热利湿解毒之功效。
【加减】 随证加减。
【点评】 慢性肾炎非肾病型患者,除病程日久,面色萎黄,形体虚衰,疲惫乏力,食欲不振等气虚症状外,还常见血尿和蛋白尿长期并存。此类患者的病机在于气血虚衰,络脉瘀阻,是虚中夹实之证,凉营止血法与辨证并不适应,理应在益气补虚方中辅佐活血行瘀之品,首先,从气血生化来说,气能生血,又能摄血,故用益气补虚药,不仅能促使血液的生成,而且还有摄血止血的功能,长期蛋白尿流失和血尿不止者,尤为适当,其次,长期血尿不止者,必有血瘀阻络,所谓久病入络,久漏益通,所以活血行瘀为治疗所必须。
【验案】 汪某,男,46岁。1980年2月4日初诊。
患者于1978年4月患病,在某医院化验尿常规:蛋白(++),红细胞(+~++),持续不减,外院屡用中、西药治疗无效。形体虚弱,面色萎黄,头晕乏力,腰酸膝软,下肢轻度水肿,舌淡苔薄,脉濡细。证属气血虚衰,络瘀内阻。按久病入络,久漏宜通的原则,治以益气活血行瘀,予益气活血方。处方:党参、白术、茯苓各15g,炙甘草6g,桑葚、黄芪、丹参、生地榆、马鞭草各10g,黄连、炮姜各3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以上方加减,服用5个多月,诸症俱减,尿常规基本正常。后因外感尿量减少,下肢水肿,化验尿常规:蛋白(+),红细胞(+)。遂改用清热解毒利湿法,予清利方。处方:白花蛇舌草30g,蝉蜕9g,七叶一枝花15g,蒲公英30g,板蓝根30g,玉米须30g,生薏苡仁20g,田字草30g,铁扫帚30g,仙茅根30g,升麻9g,党参15g,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上方服用1个多月,外感症消除,但尿常规仍有红细胞,故又改用益气活血方。1980年8月28日复查,24小时蛋白定量由冶疗前1.14g下降至0.15g,尿常规阴性,随访8个月,尿常规无异常,已全日工作。
4.清利方" class="reference-link">4.清利方
【组成】 白花蛇舌草30g 蝉蜕9g 七叶一枝花15g 蒲公英30g 板蓝根30g 玉米须30g 薏苡仁根30g 田字草30g 火鱼草30g 鲜茅根30g
【功效】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主治】 急性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期,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咽炎者。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方中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蒲公英有散结消肿作用,二者相伍,同治热毒痈肿;七叶一枝花治咽喉肿痛;板蓝根可治热毒斑疹,清利咽喉,为本方治疗上呼吸道炎症,控制感染之要药,有较强的清热凉血解毒作用;蝉蜕能清风热、利咽喉、定惊痫,实验证明,蝉蜕有镇静作用,可治皮肤瘙痒及破伤风抽搐等症;薏仁根健脾渗湿、利肺排脓;玉米须利水消肿;火鱼草消肿止痛,收涩固肾;和田字草、白茅根等,利水消肿,凉血止血,此为组成本方治疗水肿、血尿及蛋白尿的主要药味。
【加减】 小便不利,水肿明显者,去蝉蜕、七叶一枝花、薏仁根、玉米须,加麻黄9g,桑白皮20~30g,天花粉20g,连翘30g,赤小豆30g,竹节茶1节;伴胸水、腹水者,加桑白皮、葶苈子各30g,白芥子9g,半夏12g,全瓜蒌30g(切),续断6g,槟榔12g,大腹皮15g;发热、恶风者,加荆芥15g,淡豆豉30g,栀子12g;小便赤涩不畅者,选加木通9g,滑石30g,生甘草梢9g,海金沙30g。
【点评】 湿热困阻于脾,则脾不能为胃行其精微以上归于肺,则精微下流而变生蛋白尿;湿热蕴郁于肾,扰动肾关,肾关开合失常,则精微外泄而导致蛋白尿。对于湿热蕴郁的患者,徐氏善以清化湿热,解毒的方法治疗,清利方是其清利湿热的代表方剂。
【验案】 刘某,女,16岁。
初诊:1977年9月20日。患者于五六岁时患过猩红热,病后未加重视,3年后因面部水肿,化验尿常规,发现尿蛋白(+++),至今已有6年,虽经多方医治,未见效果。患者经常患扁桃体炎,初诊时尿常规检查:尿蛋白(+++),红白细胞少许,证属湿热蕴结。治宜清热利湿。处方:蝉蜕9g,白花蛇舌草30g,七叶一枝花30g,大蓟30g,覆盆子30g,益母草30g,玄参15g,石韦15g,防己15g,知母15g,黄柏12g,水煎服,每日1剂。
上方连服20余剂。药后尿常规:蛋白微量,红细胞消失。稳定1个月后,因感冒尿常规蛋白又上升至(+++),颗粒管型2~4个/HP,白细胞2~4个/HP。继服上方,尿蛋白又转阴性,门诊随访2个月,尿常规正常。
5.滋阴清利汤" class="reference-link">5.滋阴清利汤
【组成】 怀山药20g 熟地黄15g 炙龟板15g 玄参15g 知母9g 黄柏9g丹皮30g 桑葚子30g 石韦30g 白毛夏枯草30g 鱼腥草30g 薏苡根30g 白果(打)15枚
【功效】 滋阴益肾、清热利湿。
【主治】 适用于慢性肾炎反复发作,出现肺肾阴虚兼湿热见证者,症见腰膝酸软,咽干咽痛,目干涩,头晕耳鸣,舌红,苔黄腻,脉沉细或细数。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方以滋阴补肾的大补阴丸为主方,加用丹皮和桑葚以调补肝肾,兼泻郁热;白毛夏枯草、玄参以清热解毒消炎;合滋阴药以消除慢性喉炎;薏苡根、石韦、鱼腥草、白果既清利又固涩,以消除蛋白尿,诸药合用使水充而亢阳有制,火降而阴液渐复,共收滋阴填精,清热降火之功。此金水双调之法,为肾阴偏于阴亏的治疗方法。
【加减】 若胸闷、纳呆、腹胀、舌苔黄腻,为湿热中阻者,加薏苡仁、法半夏各15g;若心烦少寐者,加黄连6g,夜交藤30g。
【点评】 本方以滋阴见长,凡慢性肾炎具有肺肾阴虚见证,如慢性喉炎,咽干咽痛,腰酸腰痛,小便短赤或涩痛者,可用此方。
【验案】 陆某,男,35岁。1980年3月27日初诊。
患者于1978年12月因全身水肿,化验尿常规:蛋白(++++),入某医院诊治。经检查,诊断为慢性肾炎。用泼尼松治疗3个月,泼尼松最大剂量为40mg/d,出院后逐渐减至15mg/d时,水肿加剧,尿量减少,24小时尿量约300ml,尿蛋白又升至(++++),以后用中药、激素、环磷酰胺、双嘧达莫、消炎痛等治疗,病情缠绵反复达3年之久。激素停用困难,蛋白尿得不到控制,激素维持量需20mg/d以上,方能稳定症情。常用的温肾助阳的鹿角粉、仙灵脾、补骨脂、覆盆子等中药,亦无满意疗效。1981年9月3日当激素递减至20mg/d时,尿蛋白由微量升至(+++),同时感疲乏无力,腰酸腰痛,咽喉干痛,梗阻。因此改用大补阴丸加减,不再加大激素剂量。处方:淮山药、白毛夏枯草、薏苡根、蛇舌草各30g,升麻9g,炙龟板、大蓟、粉丹皮各15g,玄参、知母、黄柏、小石韦各9g,白果(打)9枚,五味子6g,服药20余剂后尿蛋白减至(+),其余症情亦见改善,竟能在不增加激素剂量的情况下控制了尿蛋白。
6.固肾汤" class="reference-link">6.固肾汤
【组成】 细辛3g 黄精30g 覆盆子30g 熟地黄15g 小石韦30g 大蓟30g益母草30g 杜仲15g 补骨脂15g 核桃肉15枚
【功效】 滋阴补肾固涩。
【主治】 慢性肾炎后期,因长期尿蛋白流失而出现肾气虚衰证候,症见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头晕,自汗,畏寒,易感冒,咽干,舌红苔薄白,脉沉细。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治肾时必须依靠“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的原则,使阴阳相济,并根据尿蛋白长期流失的临床特点,补涩并用。本方以黄精、熟地黄等滋阴,以补骨脂、杜仲、细辛、核桃肉、覆盆子等补肾固涩,辅以石韦、大蓟、益母草清热利湿,以防温补助生湿热。
【加减】 肺脾气虚,少腹坠胀,小腹不畅者加升麻9g,党参15g;体虚怕冷,常易感冒者加黄芪30g,白术15g,防风9g;皮肤感染湿疹者加地肤子30g,白鲜皮30g;关节酸痛者加徐长卿30g,威灵仙30g,金雀根30g;小便短赤或涩痛者加滋肾通关丸15g;尿检有颗粒管型者加扦扦活30g。
【点评】 此方阴阳并补,兼清利湿热,补益与清利并用,疏泄与收敛共施,值得借鉴、学习。
7.固表祛湿方" class="reference-link">7.固表祛湿方
【组成】 黄芪15g 白术12g 防风15g 羌活12g 防己15g 当归12g 苍术12g 薏苡根30g 益母草30g 大蓟30g 小石韦30g 牛膝15g 车前草30g 赤小豆60g 威喜丸(包煎)12g
【功效】 益气固表、清热利湿。
【主治】 适应于慢性肾炎表卫不固,常易感冒,肢体水肿,时轻时重,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自汗,纳呆,胸腹胀满,呼吸气短,痰多稀薄,易便溏,舌质淡,边有齿痕,脉浮滑而弱。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黄芪为君益气固表,辅以白术、当归益气养血,佐以羌活、防风、益母草、大蓟、石韦、车前草、赤小豆、防己等清利水湿,牛膝为使引诸药下行。
【加减】 腹胀加大腹皮、榔片,水肿加玉米须。
【点评】 方子以玉屏风散为主,辅以清利水湿之品而成,对于气虚表卫不固,湿浊内蕴,热象不明显的患者较为适宜。
【验案】 柳某,女,41岁。1979年9月8日初诊。
患者慢性肾炎达30年,头晕乏力,腰酸膝软,足跟疼痛,四肢皮肤湿疹瘙痒,平素易感冒,常有咽痛。曾在外院用过双嘧达莫、消炎痛等及中药治疗。蛋白尿持续(++),苔薄黄,舌胖质淡,边有齿痕,脉细滑。证属脾肾两亏,表卫不实,湿热壅滞。予以益气固表,调补脾肾之本,辅佐清热利湿治标。处方:怀山药30g,白术15g,防风9g,黄芪15g,黄精30g,杜仲15g,仙灵脾15g,覆盆子30g,七叶一枝花15g,地肤子30g,白鲜皮30g。另服治带片(墓回头、苍术、知母、苦参、金樱子),每次5片,日服3次。
上方加减服用1年,其间曾因咽部急性感染改用清利汤外,余均守方,自觉症状明显改善,尿蛋白渐转阴性。1980年9月6日复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由治疗前2.81g下降到0.75g。
(滕瑛钰 整理)
清热祛瘀止尿血,益气健脾固肾精" class="reference-link">清热祛瘀止尿血,益气健脾固肾精
陈以平
陈以平(1938— ),女,主任医师,教授。196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中医系,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教授,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肾病学术委员会理事,上海市中医肾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肾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从事肾病研究二十余年,擅长以益气活血化湿法治疗膜性肾病。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编及参编《实用中医肾病学》《现代肾脏病治疗学》等专著十余部。
一、疏风宣散法
在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期,常用疏风宣散法治疗。临证时风寒型以越婢汤加桔梗、防风;风夹湿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羌活、苍术、土茯苓;风热型桑菊饮加蝉蜕、蒲公英、金银花等药。陈氏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擅长用麻黄、蝉蜕,认为麻黄含麻黄碱、伪麻黄碱及麻黄挥发油等成分,发汗利小便,用之尿量明显增加,对控制急性肾炎水肿效果非常明显。麻黄有宣肺利水之功,能起到“提壶揭盖”而水道畅通的作用。蝉蜕其功效祛风邪、利咽喉,可切断引发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途径。更重要的是蝉蜕有抗免疫作用,能消除或减弱因感染而引起的变态反应。
二、峻下逐水法
在肾病中,有因体内水湿积聚过多而致高度水肿,如患者体质较强,正气尚存者。可大胆使用峻下逐水法。在辨证的基础上,投用甘遂治之。甘遂为峻下逐水药,功效泻水饮,破积聚,通二便,治疗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立竿见影。但该药苦寒败胃,毒性剧烈,只宜暂用,不宜久服,大多数医师较难掌握,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不容易纠正,因而很少有医者使用此法。
三、因势利导止血法
尿血多见于原发性肾小球肾病中的急慢性肾炎,IgA肾病,隐匿性肾小球肾炎和全身性疾病中的狼疮性肾炎,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痛风肾,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及泌尿系结石等病。由于导致血尿病因比较复杂,临床上控制尿血并非易事。尿血在临床上多见于邪热灼伤肾络、阴虚火旺、气虚及血瘀等,在辨证的基础上,善于运用犀角地黄汤、小蓟饮子、知柏地黄汤、桃红四物汤、归脾汤加减运用。邪热灼伤肾络者常选用生地、茜草、小蓟、丹皮、荠菜花、紫草、犀角(或水牛角);阴虚火旺者常选用女贞子、墨旱莲、生地黄、知母、丹皮、黄柏;气虚不摄血者常选用人参、黄芪、白术、怀山药、仙鹤草、马鞭草、葎草;瘀血阻络者常选用茜草、参三七、桃仁、紫丹参、益母草、琥珀、蒲黄、当归炭。茜草是一味祛瘀止血的重要药品,可运用于各类证型的尿血病人。益母草、紫丹参应用于气滞血瘀而致肾病尿血,是两味理想的药物,但必须重用。气不摄血者重用黄芪。马鞭草能控制肾病血尿,对下焦湿热者有较好疗效。蒲黄善治久病尿血,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
四、益肾健脾涩精法
蛋白尿是肾病的常见症状。中医没有蛋白尿之称。蛋白乃人体精微物质。精微物质由脾生化,又由肾封藏,因而在病理上蛋白尿的形成责之于脾肾功能失调。脾有升清降浊之功,脾虚则不能升清,谷气下流,精微下注;肾主封藏,肾虚则封藏失司,肾气不固则精微下迫,因而脾肾功能失调是形成蛋白尿的重要原因。临床中患者大量蛋白尿,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面色无华,纳呆,脉细弱无力之象者,常予益肾健脾涩精法。常选用菟丝子、巴戟天、黄精、补骨脂、淫羊藿、白术、芡实、莲子肉、金樱子、黄芪、人参、泽泻等药,收效甚佳。
五、清热利湿法
湿热是贯穿肾小球疾病过程中始终的病邪,清热利湿法具有清除感染病灶,抑制免疫反应,促进肾炎恢复的作用。临床常选用丹皮、半枝莲、半边莲、黄芩、蒲公英、忍冬藤等药,以达消除病因,祛邪安正之目的。
六、活血化瘀法
肾脏疾病的病理变化非常复杂。肾小球毛细血管破裂,细胞增生,微循环血黏稠度增高,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硬化等与中医血瘀病变极其相似。因此活血化瘀应贯穿始终,无论疾病的早期、中期、晚期均可应用活血化瘀之品。临床中常选用丹参、桃仁、赤芍、川芎、红花、参三七、益母草,通过活血化瘀法能改善微循环和血循环,预防瘀血、清除水肿,增强组织耐氧能力,防治肾小球硬化和纤维化,促进肾小球功能恢复,控制和延缓肾功能急剧恶化。
七、淡渗利水法
对于肾病中因气化功能障碍而水湿潴留于下焦而导致的水肿、小便不利者,采用淡渗利水法治疗。常选用五苓散,四苓散加味等方剂,擅长选用玉米须、葫芦瓢、白茅根、猪苓、茯苓等药配合应用。玉米须利水消肿而无不良反应,既有利尿降血压之功,又具有较好的控制蛋白尿作用;葫芦瓢利水通淋,利尿不伤正;白茅根利水消肿、降血压,利尿而不伤阴;猪苓利水渗湿,常与茯苓、泽泻、丹参相配,能疏泄湿浊之气,而不留其瘀阻。以上方药对控制肾病水肿颇有疗效。
附:秘验方介绍
1.陈氏滋肾止血方" class="reference-link">1.陈氏滋肾止血方
【组成】 生地12g 龟甲12g 女贞子12g 旱莲草12g 马鞭草20g 生蒲黄12g 炮甲片10g 龙葵30g
【功效】 滋阴补肾、通络止血。
【主治】 慢性肾炎持续镜下血尿,腰酸腿软,舌净脉细。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方解】 方中以女贞子、旱莲草、生地滋补肝肾,以龟板滋阴潜降,马鞭草、龙葵清利湿热,生蒲黄、炮甲片通络止血。
【加减】 风热外感加蝉蜕、蒲公英、金银花;兼瘀血加紫丹参、益母草、琥珀、蒲黄,湿热加半枝莲、半边莲、黄芩、蒲公英。
【点评】 此方系二至丸加入清热利湿祛瘀止血之品而成。适应于阴虚内热的血尿患者。
【验案】 孙某,男,11岁。初诊日期1997年3月29日。
患者患肾炎已2年余,尿常规示:蛋白阴性,红细胞(++~+++),曾在某医院行肾活检,诊断为系膜增生性肾炎,用茜草双酯及保肾康治疗,但镜下血尿一直不减。1997年3月来我科门诊,患者稍消瘦,无水肿及明显不适,舌质偏红苔薄白,脉细,证属肾阴不足,络脉瘀阻,予陈氏滋肾止血方加减。处方:生地12g,龟甲12g,女贞子12g,旱莲草20g,龙葵30g,藕节30g,生地榆30g,生蒲黄12g,共服30剂。复诊尿常规示:红细胞6~8个/HP。症情明显好转。据久病入络,故当加强活血通络之品,上方加当归12g,赤芍12g,再进30剂。药后复查尿常规示:红细胞3~4个/HP,在拟上方加菟丝子12g,杜仲12g,继服30剂,经上方调治,患儿血尿消失,继续巩固治疗1年后停药。
2.狼疮肾炎方" class="reference-link">2.狼疮肾炎方
【组成】 生石膏30g 犀角(可用水牛角50g代替) 生地30g 丹皮15g 赤芍15g 玄参15g 连翘15g 黄连10g 黄芩15g 山栀子15g 知母15g 鲜竹叶15g 桔梗10g 青蒿20g 甘草10g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散血。
【主治】 狼疮性肾炎活动期(急性发作期),症见高热持续不退,烦渴喜冷饮,躁扰不安,甚则神昏谵语,面部对称性红斑,色泽鲜红或皮下红斑,关节疼痛,伴双下肢水肿,腰痛,舌质红或紫暗,苔黄,脉洪大或弦数。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此方系多个方剂的组合,方中以犀角地黄汤凉血止血,以白虎汤清泻阳明经气分实热,以黄连解毒汤清热利湿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营泄热之功效。
【加减】 随证加减。
【点评】 此方为清温败毒饮加减方。集清气、凉营、解毒于一方,非常适合活动期红斑狼疮的病机特点。
3.陈氏清热膜肾方" class="reference-link">3.陈氏清热膜肾方
【组成】 党参15g 白术12g 丹参30g 白花蛇舌草30g 黄芩12g 石韦15g 车前草30g 猪苓15g 当归12g 益母草15g
【功效】 清热利湿、益气活血。
【主治】 膜性肾病气虚湿热互结证。症见下肢水肿,口干咽燥,纳差,口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或见面部痤疮,或见皮肤湿疹,舌质红,苔薄黄,脉濡或濡数。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以党参、白术健脾益气,丹参、益母草祛瘀通络、利水消肿,白花蛇舌草、石韦、车前子、猪苓、黄芩清热利湿解毒,当归养血活血。诸药合用益气活血,清热利湿解毒。
【加减】 随证加减。
【点评】 此方适合于气虚湿热兼瘀的病人,全方寒温并用,补泻兼施,药物平和,可以长期服用。
4.陈氏补肾膜肾方" class="reference-link">4.陈氏补肾膜肾方
【组成】 党参30g 黄芪30g 白术12g 肉苁蓉12g 仙灵脾15g 丹参30g益母草15g 山药30g 红枣12g 薏仁30g 苍术12g 制大黄5g
【功效】 温阳活血、化湿降浊。
【主治】 膜性肾病阳虚湿浊内聚证。症见下肢水肿,腰酸乏力,畏寒怕冷,面色晦暗,易感外邪,小便清长或短少,恶心呕吐,纳差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或秽浊,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以党参、黄芪、白术、山药健脾益气;肉苁蓉、仙灵脾温补肾阳;丹参、益母草祛瘀通络,利水消肿;薏仁、苍术健脾化湿,制大黄通腹泻浊;红枣健脾安中。
【加减】 随证加减。
【点评】 方以温补为主,兼以化湿降浊,适合于脾肾阳气虚,湿浊内蕴,但热象不明显的患者。
5.肾和汤" class="reference-link">5.肾和汤
【组成】 柴胡9g 黄芩12g 枸杞15g 菊花12g 白术12g 白芍 20g
【功效】 和解少阳,通畅三焦。
【主治】 IgA肾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以柴胡为君,借其辛平升发之性,既舒利胆府,更畅达三焦,使转枢利,气机和,膜腠畅,则元气得以伸张,郁邪得以外达;臣以黄芩,借其苦寒之性,清理郁积之相火;再佐轻清之菊花疏散上焦之热;配白芍益阴柔肝;再合白术温中健脾以化中焦之湿,共成治理中焦之态势;辅用甘平之枸杞,补肾益精,养肝补血,以安下焦虚亏。全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顾及三焦,而重在通达气机以疏解上中之郁结,和解少阳而重开滞堵之枢机。
【加减】 湿热明显者加苍术、薏苡仁、猪苓、茯苓;脾肾虚损明显者重用黄芪,加山药、黄精、杜仲、巴戟天、山萸肉等。
【点评】 此方系小柴胡汤化裁而成,通过疏理三焦,散郁热,通水道,使气机通畅,湿热瘀毒之胶结随之而解。
【验案】 于某,女,43岁。
患者于2007年6月11日初诊,述其2005年7月体检时发现尿蛋白(+++),血肌酐172μmol/L,未引起重视。2006年7月复查血肌酐348μmol/L,血红蛋白(Hb)106g/L,尿蛋白(+++),红细胞(++),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3.8g。于沪上某三甲医院就诊,予行肾活检术,病理报告提示:IgA肾病晚期,13个肾小球中9个小球性硬化,2个小球节段硬化。经西药治疗患者肾功能未得到有效控制,2007年6月9日查:血肌酐406μmol/L,尿素氮19mmol/L,尿酸512μmol/L,血红蛋白110g/L。为寻求进一步治疗,慕名来陈氏处就医。来诊时症见疲乏无力,腰膝酸软,时有头晕,纳食不香,夜尿1~2次,大便每日1行,质偏硬,夜寐尚安。查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脉象细弦。证属浊毒壅塞三焦,气虚血瘀。治以斡旋三焦,补肾活血,佐以泄浊。处方如下:柴胡9g,黄芩12g,白术12g,白芍20g,枸杞子15g,菊花12g,黄芪30g,葛根15g,川芎15g,黄精20g,杜仲15g,金蝉花15g,积雪草30g,制大黄15g,藤梨根30g。水煎服,日1剂。
患者以上方加减服用,至2008年8月随访肾功能:血肌酐306μmol/L,尿素氮22.1mmol/L,尿酸415μmol/L。症情平稳,仍随访治疗中。
(于 淼 整理)
肝肾阴虚病之本,善用狼疮系列方" class="reference-link">肝肾阴虚病之本,善用狼疮系列方
周仲瑛
周仲瑛(1928— ),男,出生于江苏如东,汉族,早年随父周筱斋教授学医,1947年就学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1955—1956年在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6年始在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历任内科教研室主任、副院长、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医学会副会长(暨中医急症专业委员会主任)。出版学术专著27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狼疮性肾炎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引起继发性病理改变所产生的疾病。据有关统计,约8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出现肾脏受累的临床表现,如做肾活检,则几乎所有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肾脏病理改变。
一、病因病机
古代中医典籍中对此病无相应名称和系统论述,其相关症状及症候特点散见于历代文献中。目前正虚邪实的病机特点已成为大部分医家的共识,且在病因上认为:内因多属素体虚弱,外因多属感受邪毒。
本病以肝肾亏虚、阴血损耗为根本,风毒痹阻、络热血瘀为标;热毒伏营是关键;风、湿是发病诱因;本病的病理因素为热、瘀、毒。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肝肾阴虚,易生内热,或阴虚火旺,蓄于血分,耗伤营阴,津血亏耗,致血涩不畅,滞而为瘀。热与血相搏,而生瘀热,蕴为伏毒,包括热毒、瘀毒,热极生火,还可见火毒。热毒、火毒又如阳毒,阳毒蟠灼,再耗阴血,则肝阴更加匮乏,子病及母,终始肾水无源。久病则阴损及阳,致使脾肾两虚。
二、辨证论治
(1)瘀热湿毒 高热不退,烦渴饮冷;出血倾向明显,如皮下瘀斑、尿血;肌肤瘙痒,红斑隐隐;周身关节屈伸不利,或伴有局部红肿热痛;腹泻腹痛,或尿赤便结;心烦易躁,甚则神昏谵语抽搐;月经后期,带下秽浊,量少色黄。舌质红绛,苔薄黄腻,脉弦滑数。证属瘀热蕴结、湿毒内盛。多见于本病的急性活动期。治宜凉血散瘀、化湿解毒。常用药物:水牛角片、赤芍、丹皮、生地等。方选犀角地黄汤加减。热毒炽盛,斑疹鲜红,加大青叶、青黛、紫草、紫珠草等;燥毒明显,口腔溃疡,加玄参、白残花、甘中黄等;湿热毒火熏蒸,加黄柏、龙胆草等;瘀热重,加熟大黄、水蛭、鬼箭羽等;血瘀水停,加泽兰、泽泻、马鞭草、商陆等;关节痹阻疼痛,加威灵仙、秦艽、肿节风、石楠藤、菝葜等;带下秽浊,加芡实、苍术、黄柏等。
(2)肝肾阴虚 病人长期低热盗汗,颧赤,手足心热,口干咽燥,热势起伏,劳动或紧张后加重;精神欠振,不耐疲劳,皮疹色暗,活动后或激动时疹色增红;头昏耳鸣,腰膝酸软疼痛,头发稀疏或枯焦,牙齿松动,两目干涩,月经不调或经闭不行;小溲短少,大便偏干。舌质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脉细数。证属肝肾阴虚。多见于本病的缓解期,治宜培补肝肾、凉血解毒。常用药物:功劳叶、白薇、生地、制黄精、制首乌、枸杞、石斛、漏芦、紫草等。常用自拟狼疮肝肾方治疗。
(3)脾肾阳虚 精神萎软,周身乏力,面色白无华,或见目胞水肿及下肢明显水肿;形寒怕冷,腰膝酸软,肢体清冷不温;心悸气短,胸腹胀满,纳少腹胀,足跟疼痛,便溏尿清。舌质紫暗,色偏淡,舌体淡胖有齿痕,苔薄或腻,脉细弱。证属脾肾阳虚。多见于本病的激素撤减期、晚期或慢性期患者。治宜补肾健脾、活血行水。常用药物:太子参、生黄芪、淫羊藿、制附片、生地、制黄精、防己、天仙藤、泽兰、泽泻、雷公藤、商陆、露蜂房。方选自拟狼疮脾肾方治疗。
(4)风毒外袭 忽起发热,但热势不高,迁延难愈;感冒,咳嗽咳痰咽痛,痰多起沫;满月貌,面部、手臂、胸腹可见红疹散发,皮肤瘙痒,关节疼痛;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食纳无味,或见畏寒而手足心热,口干而饮水不多,大便先干后溏等。舌质暗红少津,苔薄,脉浮数、重按无力。证属风毒外袭。多见于本病后期,虚体外感。治宜祛风解毒。常用药物:秦艽、功劳叶、漏芦、白薇、生地、广地龙、乌梢蛇、青风藤、鬼箭羽、凌霄花、商陆。方选《医宗金鉴》秦艽丸加减。热势难退,低热绵绵,加银柴胡、炙鳖甲、葎草等;风湿遏表,皮疹瘙痒,加苍耳草、苦参、地肤子、浮萍等;咽喉疼痛,加玄参、桔梗、生草等;肝胃不和,加苏叶、黄连、法夏、吴萸等;中虚湿热,加山药、苍术、地锦草等。
由于本病以肝肾亏虚、阴血损耗为本,故治疗时宜以培补肝肾作为重要法则,即使血分毒热证,亦宜顾护肝肾之阴;脾肾两虚证,也宜气阴双补或阴阳并调,不宜多用纯阳之品,以免灼伤阴精;本病风毒热瘀为重要病理因素,故不论何证均可选用祛风解毒、清透瘀热、活血化瘀之品,以提高疗效。
附:秘验方介绍
1.自拟狼疮肝肾方" class="reference-link">1.自拟狼疮肝肾方
【组成】 十大功劳叶10~15g 生地12~15g 制黄精10g 制首乌10g 枸杞10g 石斛12g 秦艽10g 漏芦10g 紫草6g 乌梢蛇10g 制僵蚕10g 白薇10g 凌霄花10g
【功效】 培补肝肾、凉血解毒。
【主治】 狼疮性肾炎证属肝肾阴虚者。症见长期低热盗汗,颧赤,手足心热,口干咽燥,热势起伏,劳动或紧张后加重;精神欠振,不耐疲劳,皮疹色暗,活动后或激动时疹色增红;头昏耳鸣,腰膝酸软疼痛,头发稀疏或枯焦,牙齿松动,两目干涩,月经不调或经闭不行;小溲短少,大便偏干。舌质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脉细数。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生地黄培补肝肾、滋阴养血、清热凉血为君药。臣以黄精、何首乌、枸杞子滋补肝肾;十大功劳叶、漏芦、白薇清热凉血解毒。佐以石斛养阴;凌霄花祛风活血化瘀;紫草凉血;秦艽、僵蚕、乌梢蛇祛风通络。诸药合用共奏培补肝肾、凉血解毒之功。
【加减】 阴虚重,加炙鳖甲、玄参、知母等;阴虚阳亢,加怀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白芍等;风毒外袭,加秦艽、乌梢蛇、炙僵蚕、凌霄花、菝葜等;营血伏毒,加水牛角片、赤芍、川芎等;下焦湿热,加黄柏、墓头回、萆薢等。
【点评】 该方切中狼疮性肾炎的根本,滋补肝肾,凉血解毒,故对于证属肝肾阴虚者可获良效。
【验案】 患者,女,27岁。2005年5月11日初诊。
既往红斑狼疮史10年,近期出现肾损害。曾服激素治疗,现已停服。刻诊:面部红斑明显,呈蝶形分布,毛囊粗糙,鼻准部皮损,瘙痒难忍,抓破出血方舒,背部、手臂、足掌常发皮疹,带下夹血。苔黄质红,脉细滑。查抗SSA抗体(+),抗dsDNA抗体(±),尿蛋白(+)。拟从营血伏毒、肝肾阴虚、风邪遏表治疗。处方:水牛角片20g(先煎),赤芍12g,丹皮10g,生地15g,玄参12g,狗舌草20g,熟大黄5g,苍耳草15g,地肤子20g,紫草10g,漏芦15g,地龙10g,苦参10g,鬼箭羽15g,露蜂房10g,墓头回10g,日1剂,早晚煎服。上方加减服用63剂,颧部红斑基本向愈,毛囊粗糙好转,鼻准红斑尚难全消,留有色素褐斑,手臂仍有皮疹红斑,食纳知味,尿蛋白(-)。上方加菝葜20g。此后守方加减善后,未再复发。
2.自拟狼疮脾肾方" class="reference-link">2.自拟狼疮脾肾方
【组成】 太子参15g 生黄芪15g 淫羊藿12g 制附片10g 生地15g 制黄精12g 防己10g 天仙藤12g 泽兰12g 泽泻10g 雷公藤10g 商陆10g 露蜂房10g
【功效】 补肾健脾、活血行水。
【主治】 红斑狼疮证属脾肾阳虚。多见于本病的激素撤减期、晚期或慢性期患者。症见倦怠乏力,面色白无华,水肿,形寒怕冷,腰膝酸软,心悸气短,胸腹胀满,纳少腹胀,足跟疼痛,便溏尿清。舌质紫暗,舌淡胖有齿痕,苔薄或腻,脉细弱。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黄芪,太子参益气生津,淫羊藿、附子温补肾阳,生地、黄精养阴清热,天仙藤、雷公藤、露蜂房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防己、泽泻、泽兰、商陆利水通络消肿,诸药共奏益气养阴,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效。
【加减】 咽喉疼痛,口腔溃疡加玄参、桔梗;关节肿痛加威灵仙、秦艽、肿节风。
【点评】 本方偏于温补,对于有皮肤瘀斑,发热的病人须慎用。
(程 琪 整理)
内外合因治肾病,明辨虚实补泄施" class="reference-link">内外合因治肾病,明辨虚实补泄施
张沛虬
张沛虬(1916—2012),男,浙江宁波人。主任医师。1938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1977年筹建宁波市中医医院并任副院长。1982年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名老中医。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国内医学期刊发表了61篇学术论文。编著出版了《痹病论治学》《仲景方临床应用》《药对经验集》等著作。善于治疗肾病、脾胃病、肝胆病、痹病等。
慢性肾小球肾炎虚实夹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故临床应分清虚实。辨别错综复杂的证候,结合现代医学的尿常规检查,综合分析,全面兼顾。一般而言,如见恶寒发热、咳嗽、头痛或口渴烦闷、腹胀便秘、尿黄赤、苔腻等,皆属邪实之证;若有面白形寒,神疲腰疼,面浮肢肿,舌淡,脉弱等,则为正虚之象。
1.风热外袭证 慢性肾炎因感受外邪,如上感、扁桃体炎或其他原因引发,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或有面目水肿,苔薄白或薄黄,脉数。属风热外袭之证。治以疏风宣肺、清热解毒,使肺气宣降,上焦开发,水液下行,邪从外达,又令水谷精微归其正道。方拟银花连翘赤小豆汤加味。常用药物:金银花、连翘、赤小豆、蝉蜕、苏叶、板蓝根、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
2.湿热蕴结证 症见口渴烦闷,胸满腹胀,头身困倦,面浮肢肿,纳呆便溏,尿血鲜红或混浊,苔黄腻,脉濡数。属湿热蕴结之证。治以清热化湿、泻火凉血。方用自拟经验方清热凉血汤加减。常用药物:荠菜花、金马蹄、车前子、萹蓄、地锦草、乌蔹莓、生地、白茅根等。
3.脾肾两虚证 症见面色白,面浮肢肿,神疲纳呆,腰酸肢软,形寒畏冷,小便混浊。舌质偏淡或淡胖,脉细弱。病机为脾肾两虚。治以温肾健脾。方用自拟经验四号方加减。常用药物:党参、黄芪、菟丝子、补骨脂、山药、泽泻、当归、葎草、益母草等。
4.脾虚湿困证 症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面浮肢肿,纳呆便溏,舌淡胖,苔薄白或薄腻,脉缓。证属脾虚湿困。治以温阳健脾行水。方以实脾饮合四苓散加减。常用药物:附子、肉豆蔻、白术、茯苓、厚朴、木香、大腹皮、泽泻。方中淡附子、肉豆蔻温中健脾;白术、茯苓渗湿健脾,厚朴、木香行气除湿;大腹皮、泽泻导水行气。本方能温中、补虚、祛湿、调气,而复中焦之健运。凡见面目水肿等证时,应加用猪苓、车前子、葫芦巴等利尿渗湿之品,使湿有去路而正自安。
5.阴虚阳亢型证 症见头昏耳鸣,视物模糊,腰酸,夜寐不安、舌质偏红,脉弦细。为阴虚阳亢之证。治以养阴滋肾、平肝潜阳。方以杞菊地黄汤加味。常用药物: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牡丹皮、珍珠母、磁石、牡蛎等。
以上五证在临床上均属常见,然慢性肾炎病情复杂多变,有时二证同时并见,或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故当仔细辨别,全面考虑。另外,本病发展过程中常出现顽固性血尿和蛋白尿,多方治疗均无显效,此当责之于瘀血内阻。若血液瘀滞,阻于经脉,则血溢脉外,脏腑功能减退,精微难以自贮,而见血尿长期不消和尿蛋白持续存在。故对于顽固性血尿者,常选用茜草根、生蒲黄、琥珀粉、三七等活血止血之品;顽固性蛋白尿则选用益母草、薏苡根、小叶石韦、白花蛇舌草等清热利湿之品。以疏通血脉,祛除瘀滞,使脏腑安和精微内藏。
附:秘验方介绍
1.清热凉血汤" class="reference-link">1.清热凉血汤
【组成】 荠菜花30g 金马蹄15g 车前子15g 萹蓄15g 地锦草15g 乌蔹莓15g 生地15g 白茅根30g
【功效】 清热化湿、泻火凉血。
【主治】 慢性肾炎证属湿浊蕴结、热毒内盛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荠菜花、马蹄金清热化湿,凉血利尿;车前草、萹蓄草清热行水;地锦草、乌蔹莓、生地、白茅根凉血止血。本方适用于湿浊蕴结、热毒内盛之证,可使湿浊清解,热毒祛除,气机通畅,升降之机如常。
【加减】 可随证加减。
【点评】 该方虽不专于治水,然可达消肿之目的,虽无固涩之品,却可使精微内藏而不致下注。张景岳尝谓:“湿热所乘,不便于补者,此当逐去湿热亦有速效。”
【验案】 袁某,男,15岁。
1年前因全身水肿,小便不利,畏寒发热,曾在某院儿科病房住院,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此后每在疲劳后出现面目水肿,头晕,腰酸等,缠绵不愈。就诊时面色萎黄,精神不振,面目轻度水肿,自觉神疲腰酸,胃纳不振,大便不畅,舌质偏红,苔黄腻。尿常规检查: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少许。证属水湿内滞,脾肾已虚。先宜清热化湿,佐以滋肾。方拟清热凉血汤加减:荠菜30g,马蹄金15g,萹蓄15g,车前草15g,茜草15g,藕节炭30g,知母6g,生地15g,熟大黄5g。
以此方加减共服25剂,复诊时肿退,大便通畅。尿检:蛋白微量,红细胞(+)、白细胞少许。但仍感神疲乏力,胃纳不振。此为湿热已净,续进健脾补肾法,以六味地黄汤合六君子汤加减,调理数月,诸证悉退,遂告痊愈。
2.自拟经验四号方" class="reference-link">2.自拟经验四号方
【组成】 党参15g 黄芪15g 菟丝子15g 补骨脂15g 山药12g 泽泻12g当归12g 葎草15g 益母草15g
【功效】 温肾健脾。
【主治】 慢性肾炎脾肾两虚证,症见面色白,面浮肢肿,神疲纳呆,腰酸肢软,形寒畏冷,小便混浊。舌质偏淡或淡胖,脉细弱。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以党参、黄芪补气健脾,菟丝子、补骨脂温补肾阳,山药健脾益气,当归养血,泽泻、益母草、葎草清热利湿,利水消肿。
【加减】 无特殊加减。
【点评】 此方系温阳益气、利水消肿方,适合于单纯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没有热象的慢性肾炎病人。
(程 琪 整理)
习以六味滋肾阴,善用芪附温肾阳" class="reference-link">习以六味滋肾阴,善用芪附温肾阳
邹云翔
邹云翔(1896—1988),男,江苏无锡人,一代名医,我国中医肾病学宗师,著名中医学家,一级教授、全国第一批中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师从于江苏孟河名医费伯雄高足刘莲荪先生和上海名医丁仲英先生。1954年奉命筹建江苏省中医院。建院之初即成立我国第一个中医肾病研究小组,任院长28年,1955年出版了中国首部中医肾病专著《中医肾病疗法》,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
慢性肾炎的治疗,除抓住脾肾外,同时还必须注意脏腑阴阳气血之整体调理。并以肾病型为例,临证常见应用激素无效,且因不良反应明显而停药者,症见全身倦怠无力,胃纳减退,呈满月脸,水牛背,围裙腹,于腹部及大腿内侧常有紫纹,皮里膜外,水液滞留。若系妇女,还见经闭等症状。此系服用激素之后,导致人体升降出入功能紊乱。初伤气分致气机怫郁阻滞,久延血分致血瘀,变气血精微为湿浊痰瘀,阻于脏腑络脉肌腠而成病,辨治为湿郁络阻。为此,创用疏滞泄浊法,以疏其气血,泄其湿浊痰瘀,使失常之升降出入功能得以恢复。临证常以越鞠丸加减:制苍术、生薏苡仁、制香附、神曲、郁金、合欢皮、法半夏、陈皮、当归、红花、川芎、桃仁、茯苓、芦根等。汗出较多,加糯稻根须;痰多,加橘络、冬瓜仁;腹胀,加木香、佛手、香橼皮;口干,加石斛、花粉;气虚,加党参、黄芪、大枣;腰痛,加川续断、桑寄生、功劳叶等。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此法有较好效果。
慢性肾炎中高血压型亦颇常见,临床以肝肾阴虚,或肝脾肾气阴两虚者为多。症见头昏头痛,眼花乏力,视物模糊,心悸寐差,脉细弦,舌红少苔,测血压均升高。此属肾阴虚亏,水不涵木,木失滋荣而致虚阳上亢所致。治以滋肾养阴,柔肝熄风,活血和络,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枸杞子、菊花、制首乌、生地黄、白蒺藜、磁石、当归、红花、杜仲、怀牛膝、山药、茯苓等。此型病人有气血郁滞、阴虚血瘀的病理存在,故应重视益肾和络法的运用,采用较大剂量的杜仲、怀牛膝、茺蔚子、益母草、桃仁、红花等药,由于肾水涵木,瘀阻消除,气血流畅,血压往往下降较快。
对慢性肾炎中脾肾阳虚,水湿泛滥,以致一身尽肿者,习以健脾益肾,温阳利水法治之,方用附子理中汤合济生肾气丸加减。用附子剂量可达30~60g之多,但需煎2.5小时以上,去其毒性而仍存温阳之效。此即王太仆所谓“益火之源,以小阴翳”也。然亦必须记住久煎两字,以防中毒,不可不慎。
附:秘验方介绍
1.芪附汤" class="reference-link">1.芪附汤
【组成】 生黄芪30g 防风9g 防己9g 白术15g 茯苓皮30g 大腹皮12g陈皮9g 生姜皮9g 炙桂枝5g 附片15g
【功效】 补气行水、健脾渗利、温阳化气。
【主治】 慢性肾炎脾肾阳虚证,症见头面胸腹四肢水肿,畏寒肢冷,便溏,尿少,脉沉细,尺脉有根,大量蛋白尿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方解】 慢性肾炎证属肺脾肾三脏俱虚,加之坐卧湿地,冒雨涉水,雨湿浸淫。故以黄芪补气行水;防己、防风配黄芪以升行疏胀,桂枝通阳化气,以利小便;附子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加减】 食少,腹胀加炙内金、焦六曲、小红枣,瘀血明显的加红花、川芎、桃仁、益母草;自汗加糯稻根须。
【点评】 肺脾肾三脏并补,温肾健脾宣肺,各司其职,切合慢性肾炎病理机制。邹氏常于健脾温阳、行气利水剂中重用附子30g至60g(久煎)疗效颇著。
【验案】 戈某,男,30岁。1943年夏季初诊。
患者于1942年年初出现水肿,某医院诊断为肾炎。诊时患者头面、胸腹、四肢皆肿,尿量每日100ml左右,病势危急。切其脉沉细,但迟脉有根,谓尚有救,按中医水气病辨治,专服中药。辨证为肺脾肾俱虚,用补气行水、健脾渗利、温阳化气法治疗,处方:生黄芪30g,青防风9g,防己9g,白术15g,茯苓皮30g,大腹皮12g,陈广皮9g,生姜皮9g,炙桂枝5g,淡附片15g,药服1剂后,尿量增至每日约400ml;2剂后尿量增至每日近1000ml;8天后胸、腹水基本消失;20剂后水肿明显消退,于2个月后消尽。以后体质虽有改善,但仍觉虚弱无力。遂以济生肾气丸加减制成丸剂而服用数月,并嘱进低盐高蛋白饮食调理,至1944年夏季身体康复。
2.健脾温运汤" class="reference-link">2.健脾温运汤
【组成】 炒党参9g 炒山药9g 茯苓9g 焦薏苡仁末9g 炒椒目9g 干姜2.4g 法半夏6g 陈皮6g 炒当归9g 炒白芍9g 炙鸡内金3g 焦六曲9g 小红枣5个(切)
【功效】 健脾化湿、温中助运。
【主治】 慢性肾炎脾虚湿盛证,症见腰酸,神疲乏力,纳少,恶心欲吐,口多黏涎,苔白腻脉细,大量蛋白尿并有红细胞及颗粒管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方解】 慢性肾炎因脾虚湿蕴累及肾脏,故从脾肾入手,方中党参、鸡内金、六曲健脾;茯苓、薏苡仁利湿;川椒、干姜、半夏、陈皮温中运脾,使脾胃功能健旺,以调养先天,促使胃气恢复,体现邹氏善调整体功能的经验。
【加减】 腰痛,加川续断、桑寄生、十大功劳叶;腹胀,加木香、佛手、香橼皮;口干,加石斛、花粉。
【点评】 邹氏平时治病,非常重视辨证,注意整体功能的调整。治疗应抓主要矛盾治其脾胃,脾运得健,则肾病可复。用健脾化湿、温中助运方治疗,脾胃功能健旺,水谷精微源远流长以调养先天,促使肾气渐复,固摄正常,病体乃得以恢复。
【验案】 倪某,女,27岁。1969年6月9日初诊。
常觉腰酸乏力,1969年出现水肿而就医,尿检不正常,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肾炎。经治疗水肿虽消,但尿检结果未见好转,转来邹氏处诊治。神疲乏力,脘痛纳少,恶心欲吐,口多黏液,脉细,苔白腻。尿检:蛋白持续(+++),并有红细胞及颗粒管型。寒湿蕴中,脾运不健。治当健脾温中,化湿助运。处方:炒潞党参9g,炒山药9g,云茯苓9g,焦薏苡仁9g,炒川椒0.9g,淡干姜2.4g,法半夏6g,陈广皮6g,炒当归9g,炒白芍9g,炙内金3g,焦六曲9g,小红枣5个(切)。服上药尚合适,脘痛减轻,守方治疗至8月份,脘痛止,纳谷增,精神好转。再以原方略加出入,继续治疗至次年5月份,身体渐复,尿检蛋白微量而回乡,继以上方调治而稳定未发。
(于 淼 整理)
气阴两虚论血尿,善用益气滋肾汤" class="reference-link">气阴两虚论血尿,善用益气滋肾汤
聂莉芳
聂莉芳(1947— ),女,汉族,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70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1980年同校研究生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擅长中医药治疗IgA肾病、慢性肾衰、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紫癜性肾炎等。出版《肾炎的中医证治要义》《实用常见肾脏病防治》等著作8种。发表论文八十余篇,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根据IgA肾病血尿在病程中的特点,将其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急性发作期,以邪实为主,主要是因肺胃风热毒邪壅盛,下迫肾与膀胱,而迫血下行,其临床表现为寒热咳嗽,咽喉肿痛,尿赤而热,大便干,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慢性迁延期,以正虚为主,主要因脾肾气阴两虚,脾虚不能统摄血液,肾虚封藏失职,致血不循常道而从小便而出而尿血,临床常见疲乏无力,腰膝酸痛,怕冷或手足心热,自汗或盗汗,口不渴或咽干痛,舌淡红边有齿痕或舌胖大,苔薄白或薄黄而干,脉细数而无力。
气阴两虚证是IgA肾病最常见的证型,常以经验方益气滋肾汤治疗,根据病人气虚和阴虚的主次进行适当的调整。偏于阴虚者,补气轻者用太子参,重者用西洋参、生黄芪用10~15g,养阴药生地用20~30g,加天冬、麦冬;偏于气虚者,轻者用党参,重者用人参,黄芪用30g,生地用10g。
在止血用药方面,应注意止血药的归经,病位在肺可选用荆芥炭、黄芩炭、仙鹤草、藕节、白茅根,病位在脾可用荷叶、仙鹤草,病位在肝可用旱莲草、女贞子、茜草根、小蓟等;病位在肾可选生地、白茅根等。此外,需注意止血药的性味,偏于气虚者,多用味甘性平或甘凉之品,如荷叶、仙鹤草、蒲黄、小蓟等;偏于阴虚者,可选用甘寒或苦寒之品,如栀子、白茅根、槐花等。IgA肾病气阴两虚证的血尿多由气虚不能摄血或阴虚内热迫血妄行所致,因血瘀而致者并不多见,因此不宜过多使用活血化瘀药。但在止血药中适当加用活血化瘀药物是有必要的,使止血而不留瘀,常用三七、蒲黄等药物。
对于IgA肾病蛋白尿的治疗,认为脾肾虚损是蛋白尿的关键所在,健脾益肾是治疗蛋白尿的最有效的治法之一。偏于脾虚者宜先用香砂六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偏于肾虚者则在上述方药的基础上加固涩药,如芡实、莲须、金樱子。若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伴有高凝状态者,可配合活血化瘀药,常用当归芍药散、血府逐瘀汤。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常用银翘散加减控制诱发因素,逆转病情。
附:秘验方介绍
益气滋肾汤" class="reference-link">益气滋肾汤
【组成】 生黄芪、生地各20g 太子参、白芍各15g 小蓟、银花各30g 旱莲草、炒栀子、当归各12g 丹参6g 芡实10g 三七粉1g(冲入)
【功效】 益气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主治】 慢性肾炎,IgA肾病血尿为主者症属气阴两虚证。临床常见疲乏无力,腰膝酸痛,怕冷或手足心热,自汗或盗汗,口不渴或咽干痛,舌淡红边有齿痕或舌胖大,苔薄白或薄黄而干,脉细数而无力。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方解】 方中太子参、生黄芪、芡实、生地、旱莲草、白芍益气养阴,且旱莲草又能清热凉血,芡实补脾涩精;杜仲、怀牛膝滋补肝肾,强壮腰膝;当归尾、小蓟、丹参、三七粉活血化瘀止血;炒栀子、银花清热凉血解毒。
【加减】 如气虚偏重,重用黄芪,酌加党参,阴虚内热偏重者,重用生地,酌加丹皮;气阴两虚重症者,加西洋参3~10g另煎兑入,并注意止血药的归经选用,通用止血药常选三七、仙鹤草,专用止血药以小蓟、旱莲草、白茅根、炒栀子为主,在扶正止血的前提下少佐活血药,是取“止血不留瘀”之义,常用丹参3~6g,当归6~10g。
【点评】 聂氏研究认为,IgA肾病至慢性迁延期,以正虚为主,主要是脾肾气阴两虚,脾虚不能统摄血液,肾虚封藏失职,以致血不循常道而从小便排出。故此,治疗多从益气养阴着手,经验方益气滋肾汤益气滋阴、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及和血止血,临床收效较为显著。
【验案】 辛某,男,34岁。1998年9月18日初诊。
因反复发作血尿2年,无尿频、尿急、尿痛、腰痛等症,未引起重视,此后经常发作,遂多处求医,服用中药汤剂和成药,效果不理想。即在北京某医院进行肾活检,确诊为IgA肾病。现症见:镜下血尿,腰膝酸软,易感冒,身软乏力,怕冷,无咽痛,大便少而干,舌红,苔薄,脉细数。尿化验:红细胞(++),蛋白(+)。证属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清热止血。方用益气滋肾汤加减。药用:太子参15g,生大黄15g,杜仲15g,车前子15g(包),川牛膝15g,怀牛膝15g,生黄芪20g,芡实20g,旱莲草12g,当归10g,白芍10g,炒栀子10g,黄芩10g,小蓟30g,金银花30g,丹参6g,虫草粉1g(分服),三七粉3g(分服)。水煎服,每天1剂。连续服用六十余剂,诸症消失,复查尿阴性。继续以六味地黄丸及玉屏风散调理,随访2年未见复发。
紫癜肾病分期治,先清后补兼祛瘀" class="reference-link">紫癜肾病分期治,先清后补兼祛瘀
皮持衡
皮持衡(1940— ),男,教授、主任中医师,1965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政府津贴获得者。曾任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院长,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近四十年。先后公开出版专著8部,主、参编高校教材专业指导书籍6本。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擅长治疗内科、儿科疾病,尤其对肾脏疾病有独到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紫癜肾病,始于紫癜,累及肾脏,属于中医学中由表入里之病机变化,治疗应虑其所由,从本而治。
一、治热先清其源
过敏性紫癜性肾病的发病是一个由实致虚,虚实夹杂的动态过程,在发病的早期,以“风”“热”为主,风热入血有一个由气分入血分的过程。既入血分,也还有气营之热未尽,且其源头在气分之热,源头不除,只清血分热无济于事,紫斑及血尿难以消除。只有气、营、血之热同清,才用获胜,治宜祛风清热,凉血散瘀,方以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皮氏认为此期连翘必不可少,必须重用才能透热转气。
二、补虚必兼祛瘀
久病不愈病人往往紫斑并不明显,而以正气不足的症状突出,此时治宜健脾益肾为主,由于瘀血贯穿于过敏性紫癜性肾病的整个始终,“离经之血是为瘀”,只要有紫斑存在就有瘀血,因此仅以补虚止血是难以得到满意疗效的,必须参以活血化瘀药物,如益母草、丹参、田三七、鬼箭羽、红花等。方以芪芍地黄饮加味。
附:秘验方介绍
1.加减五味消毒饮" class="reference-link">1.加减五味消毒饮
【组成】 银花10g 蒲公英10g 野菊花10g 紫花地丁10g 蝉蜕6g 益母草10g 连翘15g 当归10g 茜草根6g 紫草10g
【功效】 祛风清热、凉血散瘀。
【主治】 紫癜肾病初期风热外袭,瘀热发斑的阶段,症见身痒,咽痛口干,皮肤发斑,心烦,尿赤,水肿,舌红或红绛,苔黄,脉浮数。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连翘合银花透热转气,使邪自表而散,紫草、茜草直入血分,凉血止血,当归养血补血,引诸药入血分,益母草活血散瘀,又能防止诸凉血解毒之品太过而形成新的瘀血,蝉蜕不仅祛风,且能透泄血中伏热,并有胜湿之妙,全方活血而不动血,凉血解毒而不留瘀,解表与清里同用,对紫癜肾病发作时有较好的疗效。
【加减】 尿血严重加大小蓟各10g,侧柏叶10g,田七粉1g;蛋白尿严重者加鸟不宿15g,鹿衔草15g;水肿加茯苓皮10~15g,大腹皮10g;皮下瘀斑严重者加生石膏10~15g,知母10g;咽喉肿痛加山豆根10g,牛蒡子10g;皮肤瘙痒明显加地肤子6~10g。
【点评】 此方系五味消毒饮去天葵,加入疏风清热,凉血止血药物而成。
【验案】 苗某某,女,10岁。
因下肢瘀斑,伴颜面及双下肢水肿入某医院诊治,尿化验:尿蛋白(++++),红细胞(+),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经用西药治疗1个月,疗效欠佳,转求我院专家门诊治疗。当时症见:颜面及双下肢水肿,下肢瘀斑未退尽,精神不振,纳差,大便偏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尿化验: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0~4个/HP。辨证为风热犯血,瘀热互结证,有耗气伤阴之势,先宜祛风清热,凉血散瘀化气行水法。处方:银花15g,蒲公英15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0g,茯苓皮15g,陈皮10g,大腹皮10g,益母草15g,蝉蜕10g,7剂,水煎服,日1剂。
上方加减服用14剂后,颜面水肿已除,下肢仍有轻度水肿,瘀斑隐约,精神尚好,纳可,两便自调,舌质红轻减,苔薄黄腻,脉细数,尿化验:蛋白(+),红细胞0~2个/HP,改用健脾益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再服药近1个月,颜面及双下肢水肿未作,尿检正常。
2.加味芪芍地黄饮" class="reference-link">2.加味芪芍地黄饮
【组成】 黄芪15~30g 白芍10g 怀山药10g 山萸肉6g 熟地10g 菟丝子10g 苎麻根15g 田七粉1~3g 怀牛膝10g 车前子6g 大腹皮10g 鬼箭羽10g
【功效】 健脾益肾、和络止血、行气利尿。
【主治】 紫癜肾病后期脾肾两虚证,症见面色萎黄,气短乏力,面目水肿,纳呆,腰膝酸软,下肢水肿,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脉细弱。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以黄芪大补元气,白芍、怀山药、山萸肉、熟地敛阴滋肾,菟丝子温补肾阳,使阴阳互济,怀牛膝壮腰膝,车前子、大腹皮行气利尿,苎麻根和络止血,鬼箭羽、田七粉化瘀止血。
【加减】 偏肾阴虚加枸杞子6~10g,制何首乌10~15g;偏肾阳虚加巴戟天6~10g,补骨脂6~10g。
【点评】 此方健脾益肾,和络止血,适合于慢性紫癜肾病血尿、蛋白尿持续不退者。
(刘奇峰 整理)
标本兼顾重脾肾,益气养阴肾复康" class="reference-link">标本兼顾重脾肾,益气养阴肾复康
李丹初
李丹初(1909— ),男,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家技,酷嗜岐黄,勤于临床,临床经验丰富,不仅精于内科,而且擅长医治肾病,名闻遐迩,被誉为中医肾病专家。治慢性肾病十分注重全身证候,以分清虚实,既突出脾肾之本,又兼顾其标。曾为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慢性肾炎的治疗应注重培补脾肾,因为脾肾阳气得振,则水湿得以温运,津液得以敷布,水肿,尿少,腹满诸症随之而平。然而,一些患者由于用过激素或过服辛燥药物,往往又导致阴液耗伤,阴不足,阳无所秘。基于此,其治疗应重在益气养阴,以自拟肾复康为基本方,加减运用,常可收到满意的疗效。
附:秘验方介绍
肾复康" class="reference-link">肾复康
【组成】 紫河车12g 黄芪30g 党参15g 白术12g 当归9g 白芍12g 黄精12g 山药15g 玉竹12g 桑葚12g 何首乌12g 枸杞子12g
【功效】 益气养阴。
【主治】 慢性肾炎,气阴两虚证,症见倦怠乏力,口干渴,腰膝酸软,食少纳呆,腹胀,舌红,苔薄白,脉弦细。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子本着阴中寓阳,阳中育阴的原则,选用何首乌、枸杞子、紫河车、桑葚、当归、黄精、白芍滋阴养血,以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全方共奏补肝肾,健脾胃,益气养血,滋肾填精的功效。
【加减】 阳虚水泛,水肿者去黄精、玉竹、桑葚,加补骨脂、巴戟天、菟丝子、茯苓皮、泽泻;阴虚阳亢加生地、石决明、女贞子;毒郁咽喉加玄参、板蓝根、连翘、忍冬藤;瘀血阻滞加丹参、益母草、泽兰。
【点评】 此方系为慢性肾炎用过激素类药物,病情辗转不愈,呈现气阴两虚之证的病人所设,临证可随证加减用之。
【验案】 徐某,女,13岁。
患者于1981年8月出现尿少、水肿,同年9月7日某医院以肾炎肾病型收住院。用大剂量泼尼松、地塞米松及环磷酰胺等治疗,病情无好转,且并发糖尿病,左眼睑蜂窝织炎,左耳卡他性中耳炎。检查:血压:110/70mmHg,尿常规:蛋白(++),白细胞2~5个/HP,红细胞8~10个/HP,颗粒管型2~4个/HP,尿糖(++),血沉:45mm/小时,血浆总蛋白:48.8g/L,白蛋白:25g/L,球蛋白:23g/L,血糖:14.2mmol/L,肾图示肾功能轻度受损。于1982年3月会诊。诊见周身水肿,脸圆背阔,左眼睑红肿,精神萎靡,腰痛腿软,思食,溺少便溏,舌质嫩,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无力。水肿病,脾肾两亏,津液失布。宜健脾益肾利水,兼以和胃。方拟:生地20g,山药20g,黄芪15g,制首乌15g,山萸肉15g,菟丝子15g,巴戟天12g,茯苓皮15g,泽泻12g,枸杞子20g,地骨皮20g,地榆15g,石斛15g,丹皮12g。
以上方调理同时,递减激素。至6月,激素基本递减完毕,诸症好转。迨至1983年5月21日,患者自觉无明显不适,诸恙悉平。多次查尿常规正常,血糖,血浆总蛋白正常。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邹丽红 整理)
温肾扶阳治阴水,善用附子与麻黄" class="reference-link">温肾扶阳治阴水,善用附子与麻黄
姚正平
姚正平(1908—1979),男,浙江绍兴人,17岁师从刘芷菁学医,后又从张友松学习。18岁开业。1955年,到北京市第五医院工作。1960年,到北京市中医学校内科教研室任教。1964年,调至北京中医医院内科。曾任中华医学会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肾病、肝炎、肺心病、冠心病、男性不育症、慢性前列腺炎、泌尿系感染等。
对于慢性肾炎水肿,多属阴水,温肾扶阳为治疗大法。麻附细辛汤、实脾饮、真武汤均为常用方剂。附子的用量按阳虚程度,轻则15g,重则50g,特别是一些久病阳虚患者,常见舌淡、四肢发凉,恶寒便溏,对附子耐受量较大。除用干姜、草蔻等外,常重用附片,以峻补命门之阳,建温肾行水之功,有连续服用数月而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者。可以认为,附子除对肾炎阳虚水肿的消退有效外,对于肾功能的恢复,也有一定帮助。
附:秘验方介绍
肾病水肿方" class="reference-link">肾病水肿方
【组成】 生黄芪30g 当归12g 熟地10g 白芍10g 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15g 阿胶12g 鹿角胶12g 炙甘草3g 肉桂3g 紫河车10g
【功效】 补养肝肾、益气养血。
【主治】 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精血亏虚证,症见顽固性水肿,血浆蛋白低,倦怠乏力,畏寒,自汗,食少,纳呆,腹胀,舌淡红,薄白苔,脉沉弱。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以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当归、熟地、白芍、阿胶、紫河车养血补血,鹿角霜、肉桂温补肾阳,以期阳生阴长,气血充盛。
【加减】 无特殊加减。
【点评】 此方系气血双补方剂。适应于肾病日久大量蛋白尿流失,气血亏虚而水肿不明显的病人。
(邹丽红 整理)
肿源当从脾肾寻,健脾益元涩肾精" class="reference-link">肿源当从脾肾寻,健脾益元涩肾精
马莲湘
马莲湘(1907~1992),男,浙江中医学院教授。湖州南浔人,祖籍奉化,14岁在乡间某中药铺当学徒,后从堂兄习中医,19岁悬壶行医。1956年调入杭州,参与省中医院筹建工作。1958年又奉调参加浙江中医学院筹建工作,曾任儿科教研室主任,省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省名老中医。马氏从事中医六十余载,擅长内科,尤精于儿科和肾病。发表论文数十篇。
蛋白尿是慢性肾炎病程中的主要症状之一。脾肾不足是慢性肾炎蛋白尿的关键。从这一病机出发,临床应以辨证论治为主,根据慢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及蛋白尿久治不消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脾虚湿困
多见于慢性肾炎早期,尿蛋白(+~++),兼见面色苍白或萎黄不华,倦怠乏力,轻度水肿,脘闷纳呆,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淡胖,苔薄白或薄腻,脉濡弱。临床应以益气健脾利湿为治,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若舌苔白厚腻,湿重者,去山药,加藿香、砂仁、苍术芳香化湿;口苦,舌苔黄腻者,去党参、山药,加黄柏、车前子、鸭跖草、石韦清热利湿;偏寒者,加桂枝通阳利水;兼见血尿者,加大小蓟、淡豆豉、地骨皮;血压偏高者,加怀牛膝、夏枯草、珍珠母平肝潜阳;兼见头晕不寐,四肢麻木,唇舌淡白等血虚诸证者,去泽泻,加当归、枸杞子、鸡血藤以养血。
二、脾肾阳虚
在慢性肾炎后期患者中脾肾阳虚者为多,表现为蛋白尿持续,面色白或灰黯不华,四肢欠温,形寒神疲,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全身水肿,腰以下为甚,小便短少,或水肿不甚明显,而小便频数清长,入夜尤多。舌质淡胖或淡黯,苔白润,脉沉细无力。若不进行及时合理的治疗,可逐渐由阳损而及阴,由脾肾而及肝,由正虚而致湿浊内阻,最后发展至肾功能衰竭。此证当以真武汤合五皮饮加减为治,一旦辨证准确,守方数月,必能见效。
三、肝肾阴虚
慢性肾炎日久,可因阳损及阴,或过用温补刚燥伤阴,或屡使清利耗阴,逐渐形成肾阴亏损,肾病及肝,以致肝肾阴亏;这类病人多见水肿不甚,面灰黯而颧红,头痛眩晕,心悸,耳鸣,夜寐不宁,腰膝酸软,遗精带下,舌质偏红,苔少,脉细弦。尿蛋白持续,多兼见血尿。以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阴虚阳亢者以知柏地黄汤加龟板,阳亢甚者酌情选加龙骨、牡蛎、怀牛膝、丹参、赤芍等平肝潜阳、活血化瘀之品。
附:秘验方介绍
1.健脾固肾涩精方" class="reference-link">1.健脾固肾涩精方
【组成】 黄芪9g 玉米须30g 茯苓9g 薏苡仁15g 山药15g 山萸肉12g乌梅炭3g
【功效】 健脾固肾、升清降浊。
【主治】 慢性肾炎长期蛋白尿持续不消者,证属脾肾两虚证,症见倦怠乏力,腰膝酸软,水肿,自汗,食少腹胀,便溏或便秘,舌淡红,苔薄白或白滑,脉沉弱或沉滑。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以黄芪、玉米须为君,益气升脾,降泄浊阴;佐茯苓、薏仁健脾渗湿;山药益脾而固肾涩精;山萸肉温肾而固肾涩精;乌梅酸敛涩精。全方共奏健脾固肾的功效。
【加减】 气虚为主者加党参;阳虚为主者加淡附片、巴戟天、补骨脂、菟丝子、仙灵脾、山萸肉;阴虚为主者加生熟地、女贞子、旱莲草、山药、制龟板;瘀滞不通者加野山楂、怀牛膝、益母草。
【点评】 此方健脾渗湿,益肾固摄。全方既无大苦大寒药物,又无大辛大热之品,无伤阴耗气之弊。所选药物平和,适宜于无明显症状,长期蛋白尿不消的病人。
【验案】 应某,女,19岁。
幼时患过急性肾炎,发育营养良好,高中毕业体检时发现蛋白尿(++),辗转治疗年余,尿蛋白始终为(+~++),1981年5月来诊时诉说咽喉干燥不舒,晨起有时面部胀感,余无其他不适,二便如常,脉舌正常,经检查咽喉轻度充血,扁桃体已切除。用药:黄芪、山药、生薏仁各15g,山萸肉、茯苓、石韦、蝉蜕、玄参各9g,玉米须30g(煎汤代水),乌梅炭3g(研粉吞)。
7剂后尿检尿蛋白微量。继服21剂,尿蛋白消失。续服原方3个月余巩固疗效,此后尿检一直阴性。
2.益肾健脾汤" class="reference-link">2.益肾健脾汤
【组成】 黄芪12g 党参9g 炒白术9g 炒山药9g 甘草4g 茯苓9g 泽泻9g 石韦9g 野山楂9g 丹参9g 制萸肉9g
【功效】 益肾健脾、利湿消肿。
【主治】 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脾肾两虚证。症见水肿,倦怠乏力,腰膝酸软,食少腹胀,面色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弱。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本方以四君子汤加黄芪补气为主,行气利水,益气摄精;山药、山萸肉甘平健脾,益肾摄精;泽泻、石韦利水通络;水病日久必及血,丹参、山楂活血行瘀,以达活血通络行水之功。全方益气扶正以治本,活血行水以治标,共奏益肾健脾、利水消肿之功效。
【加减】 四肢欠温,夜尿频加仙灵脾9g、巴戟天9g、淡附片3g以温补肾阳;头晕目眩,咽干舌红少苔,肾阴亏虚者加女贞子9g、旱莲草15g、枸杞子9g、生熟地各10g以滋补肾阴;蛋白尿较多酌加薏苡仁根30g、玉米须30g以甘平健脾渗湿。
【点评】 此方较前方加强了健脾益气,祛瘀通络的作用,对于气虚兼瘀的病人更为合适。
(邹丽红 整理)
分期辨证治肾炎,黄芪粥方最方便" class="reference-link">分期辨证治肾炎,黄芪粥方最方便
岳美中
岳美中(1900—1982),名钟秀,号锄云,男,河北滦南人,年轻时因病自学中医。曾行医于冀东、鲁西一带,1954年,调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筹备处门诊部副主任。后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内科主任等。曾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擅长治疗肾病、热病、老年病。著有《岳美中医案集》《岳美中论医集》《岳美中老中医治疗老年病经验》《岳美中医话集》《中国麻风病学辑要》等。
慢性肾炎的治疗,应根据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投以相应的药方。
在急性转为慢性之初,利水为主,用胃苓汤加枳壳、党参。
中期,治以扶正利水,宜掌握脏腑之阴阳虚实,辨证论治。一般说来,肾炎先肿面部,病位不外肺、脾、肾三脏。由外感而致,病在上焦。病在中焦,胃阳不振用苓桂术甘汤,以腹部脐周肿胀显著,乃脾湿,用实脾饮。病在下焦,下肢肿甚,肾阳式微,用济生肾气丸,倘肾阴不足为主,可用六味地黄丸;肾阳不足,亦可用桂附地黄丸。
肾衰期,水肿显著,蛋白尿亦重,在其初期,以粤省同用之治肾炎方。此方可退肿,消蛋白尿。后期尿蛋白持续在(++~+++),用防己黄芪汤有效,但黄芪不应小于30g,且应坚持用药半年以上,阳虚可加附子。
末期者,呈阳虚证(可有发热,是虚热),用罗芷园之治肿胀方:山药18g,土炒白术24g,茯苓皮18g,生姜皮12g,猪苓9g,炮附片9g,薏苡仁12g,党参18g,炙芪18g,白蔻仁1.5g,桂圆肉12g,怀牛膝12g,生姜3g,大枣3枚。
慢性肾炎的后一阶段,治疗比较棘手,有的水肿长期不退,有的水肿虽退而蛋白尿长期不消失,一劳累或一感冒则病势复发,其尿蛋白极端顽固,迁延不愈,中医认为谷气可以养人,故取《冷庐医话》中所载黄芪粥加味拟一方,长期服用治疗慢性肾炎,对于消退水肿有较好的疗效,同时对蛋白尿亦有效。
对于小儿慢性肾炎提倡用单味玉米须治疗,凡在15岁以下的男女儿童,用玉米须持久服用,一般无特殊情况者,均能趋向好转或达到治愈。玉米须性味甘、淡、平。可利水通淋,用于肾炎水肿,热淋、石淋等证,配方用量:15~30g。
附:秘验方介绍
1.肾炎方" class="reference-link">1.肾炎方
【组成】 茯苓18g 泽泻12g 猪苓12g 白芍9g 厚朴7.5g 枳壳7.5g 陈皮1g 甘草10g
【功效】 行气利水、益脾消肿。
【主治】 慢性肾炎,脾虚湿滞证,症见腰痛,手肿胀感,面目水肿,食少腹胀,排便不爽,舌淡,苔白厚,脉沉滑或沉弱。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以茯苓健脾渗湿为君,辅以泽泻、猪苓助茯苓利水消肿,佐以陈皮、枳壳、厚朴和胃理气,气行则水行,助水湿消退,茯苓、猪苓、白芍养阴柔肝,防过利伤阴,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并和中健胃,全方共奏健脾行气利水消肿之功效。
【加减】 阳虚可加附子。
【点评】 此方适应于脾虚湿滞,症见水肿,腹胀,舌苔白厚的肾炎病人。
2.芡实合剂" class="reference-link">2.芡实合剂
【组成】 芡实30g 白术12g 茯苓12g 淮山药15g 菟丝子24g 金樱子24g 黄精24g 百合18g 批杷叶9g 党参9g
【功效】 补肾健脾、益气利尿。
【主治】 慢性肾炎脾肾两虚证,症见腰酸腿软,乏力,尿蛋白持续不消,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弱或虚数。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以白术、茯苓、党参益气健脾利水,芡实、菟丝子、山药温补脾肾;百合、黄精、金樱子入肺、脾、肾三经,补其不足;枇杷叶清热入肺,肃降肺气,通调水道,促进水肿的消退。
【加减】 咽喉疼痛,加牛蒡子、连翘;失眠加枣仁、合欢皮、夜交藤;蛋白尿持续不退加山楂肉。
【点评】 此方从肺脾肾三脏入手,清肺肃降,健脾渗湿,温肾固摄,可使水道通畅,脾气健运,固摄有权,水肿则自消矣。
【验案】 吴某,男,12岁。
初诊:1975年3月5日。其父代诉在两个月前患扁桃体炎,服消炎药后,扁桃体炎虽愈,而继发急性肾炎,于1974年12月25日住入某医院,1975年3月4日出院。住院期间,中西药共进,截至目前,尚存腰痛,面目水肿,手紧而胀。上下眼睑晦暗,环唇青色,舌苔薄白,脉虚数,精神呆钝。尿检查:蛋白(+),管型0~1个/HP,红细胞5~7个/HP。中医辨证脾湿不化。治以调和脾胃。处方:茯苓9g,泽泻6g,猪苓6g,白芍4.5g,厚朴4.5g,枳实4.5g,陈皮1g,甘草1g。服上方19剂,蛋白阴性,红细胞3~7个/HP,面色红润,精神活泼。嘱服比较长的玉米须,每日60g,煎水代茶,并适当休息,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3个月后,曾会面,已痊愈。
3.加味黄芪粥" class="reference-link">3.加味黄芪粥
【组成】 黄生芪30g 薏苡仁30g 赤小豆15g 鸡内金(研细末)9g 金橘饼2个 糯米30g
【功效】 健脾温中、理气渗湿。
【主治】 慢性肾炎阳气虚证,症见倦怠乏力,腰膝酸软,水肿,食少纳呆,腹胀,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用法】 先以水600ml,煮黄芪20分钟,捞去渣,次入薏苡、赤小豆,煮30分钟,再次入鸡内金、糯米,煮熟成粥。作1日量,分2次服之,食后嚼服金橘饼1枚。每日服1剂。
【方解】 本方黄芪健脾益气,薏苡仁健脾渗湿消肿,赤小豆利水除湿,消肿解毒;金橘饼能下气开膈消胀,其功效捷于砂仁、豆蔻,可防止黄芪服后壅胀之弊。鸡内金能助消化,糯米能温中益气。全方健脾温中,益气渗湿,理气消肿。
【加减】 若无金橘饼,可用广陈皮与黄芪同煮。
【点评】 此方作为食疗方,服用方便,患者容易接受,便于长期服用。此方适用于慢性肾炎阳气虚证,阴虚者不宜。
(邹丽红 整理)
水肿多虚慎峻下,健脾温肾宜缓图" class="reference-link">水肿多虚慎峻下,健脾温肾宜缓图
蒋杰尘
蒋杰尘(1918—1982),男,湖北汉阳人。武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副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四十余年,著有《中医学基础》,并先后在京、汉、穗、鄂等医刊发表论文多篇。曾编写《景岳新方选》《金匮选注》等论著。
肾炎属中医“水气”范畴,此病无不具有虚像,消除水肿,不宜峻下,猛烈泻下之品(如巴豆、大戟、芫花、甘遂之属)可暂不可久;治疗此病,只宜缓图。
治肾炎一病,消除水肿的基本用药为楮实、料豆、车前子、怀牛膝等,配合理气,则伍以苏叶、木瓜、砂仁、陈皮、腹皮;如以温阳行水为主,则用茯苓、白术、附子;如水溢肌表(风水)则主以黄芪、防己,或配合麻黄、石膏、连翘、赤小豆。这三组药,可以混合应用;温阳、行气、利水乃治疗本病不易之法。故前两组药,配合应用的机会更多,坚持连续服用,自能收到消除水肿的效果。
温补脾肾,多习用金匮肾气丸、加味肾气丸(即济生肾气丸)、实脾散等。真武主要是选择苓、术、附3味。
附:秘验方介绍
肾炎水肿方" class="reference-link">肾炎水肿方
【组成】 苍术10g 白术10g 附子10g 苏叶10g 木瓜20g 砂仁10g 料豆12g 牛膝10g 楮实12g 泽泻10g 山药12g
【功效】 健脾温肾、利湿解毒。
【主治】 慢性肾炎脾肾两虚证,症见水肿,下肢重着,畏寒,食少腹胀,舌淡,苔白厚,脉沉弱。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二术、砂仁山药健脾益气;附子温补肾阳;楮实滋肾,清肝,明目;黑豆活血、补肾、利水、祛风、清热解毒;木瓜、泽泻、牛膝利水渗湿消肿;苏叶宣肺,理气宽中助水湿消退。
【加减】 血压高加益母草、天仙藤(量稍大,可用到20~30g),腰痛或腰膝酸软加桑寄生、巴戟天。
【点评】 本方以健脾理气,利水消肿为主,合以附子温阳利水,佐以料豆清热解毒,活血补肾,反制附子之燥热,寒温并用,方中以楮实子滋肾,清肝,明目。而未用熟地首乌之滋腻之品,这正是蒋氏用药的经验。
(徐亚文 整理)
善用虫药通肾络,辨证施治消蛋白" class="reference-link">善用虫药通肾络,辨证施治消蛋白
赵玉庸
赵玉庸(1940— ),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人,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曾任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三科主任、河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主任、河北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顾问,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编、参编论著三十余部,发表论文六十余篇。
蛋白尿是由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精微物质丢失,与肺、脾、肾相关,是虚实夹杂的病证,虚为正气虚,实指外有风邪、内有水、瘀血、湿热等。
对于蛋白尿的治疗主张辨证施治,将蛋白尿分为风水泛滥;风寒束肺;湿热内蕴;气滞湿阻;气滞血瘀;脾气虚弱;脾肾阳虚;气阴两虚。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时期和特点选用不同的药物,如早期注重清热解毒,中期健脾祛湿,晚期活血通络。还要注意病邪在体内的转化和其他药物的互相影响,对肾病综合征应用激素治疗的病人,根据激素的用量用中药进行调节,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不仅能很快地控制病情,还能减轻其不良反应,并能减少复发。在激素大剂量期,中药一般多用养阴药,如生地、知母、山萸肉等,同时配合健脾益气的黄芪、茯苓、山药等。当激素减量后,可适当增加壮阳药物,如肉苁蓉、仙茅、仙灵脾等。当蛋白尿完全控制及激素减量或停药后,可采用玉屏风散预防外感,在具体使用时,可用黄芪150g,生白术100,防风50g,沙参100g,研末冲服,每次5g,每日2次。蛋白尿症见脾虚明显者,常重用黄芪,以生黄芪为好,必要时可用到60g以上,为防止服后胸中壅堵,可配合理气药物如陈皮、枳壳等;蛋白尿长期不愈者可适当加用活血通络的虫类药物,如僵蚕、水蛭、乌梢蛇、地龙、山甲珠等,尤其在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中,这类药物能很好地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保护肾功能;清热解毒药物在蛋白尿的治疗中也有重要作用,不仅在早期,在中后期也经常使用,给予清热解毒的金银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能减轻蛋白尿;湿热是蛋白尿患者常见的类型,可由湿邪日久化热,或过用热药引起,表现为小便黄赤,舌苔黄腻,可用清热利湿的土茯苓、茵陈、黄芩、白茅根等;对于临床上无症状蛋白尿的治疗,常用黄芪、丹参、地龙、茯苓、水蛭、乌梢蛇、地黄、甘草治疗。
附:秘验方介绍
1.肾1号方" class="reference-link">1.肾1号方
【组成】 熟地黄20g 山茱萸12g 玄参15g 龟甲12g 黄芪30g 山药15g 土茯苓15g 金银花15g 蝉蜕12g
【功效】 益气养阴,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 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气阴两虚证或应用激素治疗的患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以熟地、山萸肉、山药、玄参、龟甲滋阴清热,黄芪益气健中,金银花、蝉蜕疏风清热解毒,土茯苓利水消肿。诸药合用发挥滋阴益气、利湿、清热解毒的作用。
【加减】 随证加减。
【点评】 此方偏重于滋阴清热,兼顾健脾益气,适合于肝肾阴虚、脾胃虚弱的患者。在撤减激素时,由于外源激素对内源激素的长期抑制,致使内源激素分泌不足,而使患者出现激素撤减综合征。其表现符合“肾阳虚证”时,赵教授采用温补肾阳法,常于“肾1号方”中加入菟丝子、淫羊藿、巴戟天、仙茅等补阳药,以“阴中求阳”而使患者顺利撤减激素。
【验案】 张某,男,36岁。2003年2月18日就诊。
患者于两个月前出现颜面及四肢水肿。当时查尿蛋白(++++),尿蛋白定量6.54g/24小时。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均显著高于正常,肾活检病理为I期膜性肾病。临床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服泼尼松60mg/d后渐渐出现面红口干,心烦,手足心热,头晕耳鸣,夜寐不安,舌质红、少苔,脉弦细。辨证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予以“肾1号方”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14剂后诸症减轻,将该方稍加调整后又连续进药1个月余,阴虚阳亢症状消失,复查尿蛋白(±),尿蛋白定量0.2g/24小时,血脂亦基本趋于正常。
2.肾高方" class="reference-link">2.肾高方
【组成】 生杜仲12g 桑寄生24g 当归10g 制何首乌15g 山慈姑10g 夏枯草15g 丹参20g 益母草30g 龟甲15g 蝉蜕12g
【功效】 滋补肝肾、平肝潜降。
【主治】 肾性高血压属肝肾阴虚证,症见头胀头痛,耳鸣,腰膝酸软,咽干,口苦,手足心热,便秘,舌红绛少苔,脉细数或弦数。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龟甲、生杜仲、桑寄生滋阴补肾;丹参、当归、益母草活血化瘀,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肾小球纤维化;龟甲、夏枯草平肝潜降降压、蝉蜕疏风清热,特别是制何首乌、山慈姑二药是赵氏治疗肾性高血压的要药。制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山慈姑清热软坚活血。
【加减】 随证加减。
【点评】 此方滋阴潜降,是赵氏降压的经验方,适合于肝肾不足,阴虚阳亢的肾性高血压患者。
3.血尿宁" class="reference-link">3.血尿宁
【组成】 黄芪15g 茯苓10g 丹参15g 花蕊石15g 地榆10g 茜草12g 小蓟10g 白茅根30g
【功效】 益气固摄,清热、凉血、止血。
【主治】 慢性肾炎镜下血尿,体征、症状、舌脉均无异常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以黄芪、茯苓益气健脾,固摄,花蕊石、茜草、小蓟、白茅根清热化瘀、凉血止血;地榆清热利湿;丹参活血祛瘀,通络。
【加减】 无特殊加减。
【点评】 此方是专为无症状血尿的患者而设的止血方。
4.肾络通" class="reference-link">4.肾络通
【组成】 地龙10g 乌梢蛇10g 鳖甲10g 穿山甲10g 大黄10g
【功效】 祛瘀通络。
【主治】 慢性肾炎久治不愈,瘀血阻络者,症见蛋白尿持续不消,倦怠乏力,腰酸,舌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地龙、乌梢蛇、穿山甲祛瘀通络,鳖甲软坚散结,大黄泻下逐瘀,诸药合用软坚散结,逐瘀通络。
【加减】 咽喉肿痛,皮肤疮疡,疖肿,加银花、白花蛇舌草、白茅根、车前子、栀子、苦参、薏苡仁、茵陈、石见穿、鬼箭羽、土茯苓等。血瘀征象明显,面色晦暗或黧黑,腰部刺痛或腰痛固定不移,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舌质紫暗或舌有瘀点、瘀斑,加水蛭、当归、川芎、丹参、赤芍、红花、益母草、王不留行、三七等。阳虚明显者,高度水肿,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腰部冷痛,神疲乏力,舌淡胖,有瘀点瘀斑,脉沉细。加制附子、桂枝、淫羊藿、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地龙、穿山甲等。湿浊偏重者,高度水肿,困倦多寐,腰部酸重,脘闷纳呆,大便溏,小便少,舌体胖大色暗,有瘀点苔白腻,脉沉涩。加伏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冬瓜皮、僵蚕、地龙、熟大黄、土茯苓、桂枝等。
【点评】 此方是以虫类药为主构成的方子,具有通经活络,逐瘀的功效,但应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配以此方,不宜单独以本方用于治疗肾病。
【验案】 李某,男,52岁。2003年4月8日就诊。
间断眼睑及双下肢水肿1年、加重两个月前而来就诊,经某医院确诊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曾服激素、细胞毒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现服络汀新10mg/日。血压160/100mmHg,尿蛋白(++)。现症眼睑及双下肢水肿,头晕、腰酸、乏力,舌质紫暗、苔白,脉沉细。
辨证属脾肾两虚,水泛血瘀。予健脾补肾,活血利水治疗。药用自拟肾络通加减,每日l剂,水煎服。服药14剂,尿量增多,眼睑及双下肢水肿减轻,仍有头晕,血压160/95毫米汞柱,胃脘胀,不思饮食。上方加砂仁(打)10g,陈皮10g。连续服药月余,诸症悉减,血压150/90mmHg,尿蛋白(+)。效不更法,遇有感冒等不适时稍加调整,总共服药3个月余,诸症消失,血压130/80mmHg,尿蛋白(-)。
(徐亚文 整理)
脾虚湿盛精微泄,消蛋活用完带汤" class="reference-link">脾虚湿盛精微泄,消蛋活用完带汤
王瑞道
王瑞道(1939— ),男,山东莱芜人。出身于中医世家,13岁时随父悬壶乡里。1962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后一直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工作。曾任青岛医学院教授、中医教研室主任,青岛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中医学会理事。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擅长治疗肝胆疾病,妇科疾病。
蛋白尿是慢性肾病的主症之一,蛋白尿为人体的精微物质从尿而泄,其病机主要与脾气受损、湿浊内生有关。清气不升,湿浊下注,清浊不分而形成蛋白尿。故治疗蛋白尿当以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为主要治法。
完带汤出自《傅青主女科》,原方为脾虚湿盛之带下而设,本方功能健脾益气,升阳除湿,调肝和血。抑肝则脾气可旺,脾旺则肾气自充,颇合慢性肾病蛋白尿的病机。故以此方加减化裁治疗慢性肾炎,收到良好的疗效。
附:秘验方介绍
白芪完带汤" class="reference-link">白芪完带汤
【组成】 白术、山药各30g 人参6g 黑芥穗、白芍、车前子、苍术、陈皮各10g 柴胡、甘草各3g 白果15g 黄芪30g
【功效】 补中健脾、化湿祛浊。
【主治】 慢性肾炎蛋白尿持续不退,兼有血尿,神倦乏力,少气懒言,纳呆便溏,面色萎黄,四肢消瘦,舌淡体胖有齿痕。根据兼症不同均可以本方加减治疗。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重用黄芪、山药、人参健脾祛湿为主药;苍术、白术、白果、陈皮燥湿运脾理气,车前子利水祛湿、辅助主药补中健脾,化湿去浊,佐以柴胡、白芍疏肝解郁,黑芥穗收湿,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 头晕耳鸣,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者,将人参易为太子参,合六味地黄丸。若见阴虚阳亢,头痛,头晕,血压升高者,去人参加知母、黄柏、熟地、黄芩、龙骨、牡蛎、桑寄生;若见腰酸乏力,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者,加菟丝子、杜仲、桑螵蛸、仙灵脾、鹿角霜等;若阳虚水泛,水肿尿少者,加附子、泽泻;若见气虚自汗,平素易感冒者,合玉屏风散;兼咽喉肿痛,口渴欲饮,鼻塞流涕者,加元参、野菊花、银花、蝉蜕、牛蒡子;兼见腹胀纳呆,下肢微肿,口苦咽干,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者,加黄柏、石韦、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知母等;若见腰痛较剧,面色灰黯,病程较长,舌有瘀斑者,白芍易赤芍,加水蛭、丹参、益母草、桃仁;兼见血尿者,加琥珀、旱莲草、小蓟。
【点评】 完带汤是著名的妇科方剂,用于治疗妇科带下,王氏以此方为基础,加减变化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是一个创新,临证应用重在加减变通,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验案】 王某,男,20岁。
患慢性肾炎2年,曾用激素及中药治疗,效果欠佳,尿蛋白持续在(++~+++)之间。现症:神倦乏力,精神不振,腰膝酸软,小便混浊,纳食一般。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缓有力。血压正常,尿蛋白(+++),颗粒管型0~1个/HP。肾功能及肝功能正常。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四诊合参,辨证为脾气虚损,湿浊下注,久病及肾。治宜健脾补肾,升阳除湿,处方:黄芪30g,白术30g,熟地30g,山药30g,菟丝子20g,太子参20g,车前子15g,白果15g,柴胡6g,陈皮10g,苍术10g,桑螵蛸10g,赤芍10g,甘草5g,日1剂,水煎服。服上方10剂后,精神转佳,体力增强,蛋白尿(+),虑其久病入络,为加强其活血之力,上方去苍术,加丹参30g,水蛭6g。服30剂,尿蛋白转阴。后以此方略事增减,服药半年而愈。1年后随访,再未复发,已正常工作。
(韩红艳 整理)
脾肾不足湿浊蕴,化浊滋肾益气汤" class="reference-link">脾肾不足湿浊蕴,化浊滋肾益气汤
盛国荣
盛国荣(1913—2003),男,汉族,福建中医学院终身教授,生于福建南安,其祖辈世代业医,毕业于上海国医学院,历任厦门市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厦门市集美医院中医科负责人、福建医科大学中医基础教研组主任,福建中医学会副会长,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名誉校长,发表论文一百余篇。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执教70年,擅长中医内科。
慢性肾炎的病机关键主要是脾肾不足,湿浊内蕴,在治疗上主张温补脾肾,利湿化浊,所创用的“资肾益气汤”“安肾汤”,疗效显著。
附:秘验方介绍
1.资肾益气汤" class="reference-link">1.资肾益气汤
【组成】 生晒参10g (药汤炖)黄芪30g 车前子20g 茯苓皮30g 杜仲20g 地骨皮15g 泽泻15g
【功效】 温补脾肾、利湿化浊。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 慢性肾炎脾肾两虚证,症见神疲倦怠、腰酸腿软、四肢轻度浮肿、小便短赤、大便时溏时秘、口干而喜饮、舌质淡有齿痕、脉沉细等。
【加减】 脾虚气滞、全身水肿明显者,加川花椒10g,生姜皮3g,玉米须60g;肾虚水泛、面浮身肿,按之没指,乃肾阳不化,加肉桂3g,漂川附子10g,补骨脂8g,桑螵蛸8g;瘀血阻络、水肿久留、面色暗滞、舌质紫暗者,加生蒲黄10g,五灵脂10g,红花5g,益母草10g;脾虚失运、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舌淡苔白腻者,加白术15g,砂仁10g,陈皮10g;肾衰水泛、头目眩晕、恶心呕吐者,加吴茱萸8g,半夏8g,陈皮8g,代赭石20g;如血压升高、头晕脑涨、手指蠕动、面色潮红、舌干咽燥、烦躁不眠,属于阴虚阳亢者,加夏枯草15g,炒枣仁30g,龟板20g,地龙20g,天麻10g;如邪毒内闭,用安宫牛黄丸,每日服1粒,日服2次,羚羊角尖磨温开水,每日服2g,日服2~3次。中医治疗慢性肾炎,因症状不同治法亦异,主要以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因势利导,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善后可用自拟验方安肾汤以资巩固。
【方解】 方以参芪健脾益气,杜仲强腰壮肾,车前子、泽泻、茯苓皮利水消肿,地骨皮清虚热,泻湿浊,全方具有健脾益肾,利水消肿之功效。
【点评】 此方是盛氏治疗肾炎的经验方,方子温补脾肾,但以健脾益气为主,适合于脾虚为主,水湿内停的病人。
2.安肾汤" class="reference-link">2.安肾汤
【组成】 莲子肉20g 芡实20g 怀山药20g 茯苓20g 冬虫夏草10g 党参20g 黄芪20g 杜仲20g,猪脬1~2个共炖服(视患者胃口,可适当加猪瘦肉或猪排骨共炖服)
【功效】 滋养脾肾、补益气血、消蛋白尿。
【主治】 慢性肾炎,症见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腰酸腿软,头晕眼花,尿中持续蛋白尿,血尿,作为治疗及善后预防复方发。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莲子肉养心,益肾,补脾,芡实固肾补脾,怀山药健脾、补肺、固肾,茯苓渗湿利水益脾和胃,此四味配合,能补肺肾健脾胃。为闽南民众病后常用滋补之药,猪脬化膀胱之气,参芪健脾益气,冬虫夏草温和平补,益肾、补精髓。杜仲强腰壮肾,诸药合用滋补脾肾,补益气血,是平补脾肾的方剂,适宜长期服用。
【加减】 肾阳不足,腰痛脚弱,腰重脚肿,小便不利,金匮肾气丸10g,安肾汤冲服,1日2次;恶心腹胀,心悸不宁,右归丸10g,安肾汤送服,日2次。食少便溏,脘腹胀满,香砂六君子丸10g,安肾汤送服,1日2次。
【点评】 此方是体虚调补之方,所以适合于慢性肾炎,蛋白尿持续不退者,以及体质虚弱的肾炎病人。盛老常把此方用于慢性肾炎治疗有效后的善后巩固治疗。
(韩红艳 整理)
善以食疗治肾病,黑豆薏仁蛋白消" class="reference-link">善以食疗治肾病,黑豆薏仁蛋白消
路志正
路志正(1920— ),男,河北藁城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4岁进入伯父路益修创办的河北中医学校学习,并拜名医孟正己为师。1939年从医校毕业后,悬壶乡里。1950年到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后留卫生部中医技术指导科工作。1973年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工作,曾任内科研究室副主任、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医痹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为全国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医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擅长治疗痹症、眩晕、不寐、不孕等疑难杂症。主编《中医内科急症》《使用中医风湿病学》,发表论文数十篇。
根据药食同源理论,结合长期临证实践,研创了黑豆薏仁饮,以此方加减,分别用于慢性肾炎蛋白尿,直立性蛋白尿以及消渴、湿阻、淋浊和现代医学中部分慢性疑难疾病,作为辅助饮料,与内服药并投,每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附:秘验方介绍
黑豆薏仁饮" class="reference-link">黑豆薏仁饮
【组成】 黑豆30g 生熟薏仁各15g 荷叶6g 赤小豆15g
【功效】 益肾健脾,祛湿清热,升清降浊。
【主治】 慢性肾炎。脾肾亏虚,湿阻血瘀,蛋白尿长期不愈者。
【用法】 以水1000ml,煮极熟,任意食豆饮汁。
【方解】 黑大豆味甘寒,性平无毒,能补肾、消肿、止痛为君;薏苡仁甘淡微寒,益肾渗湿、健脾胜水微寒胜热为臣;荷叶轻宣,味苦平,能升发阳气,散瘀血而不伤好血为佐;赤小豆味甘酸,性平无毒,性下行,通小肠、利小便、行水消肿为使。
【加减】 一般不做加减。
【点评】 此方系在扁鹊三豆饮的基础上,根据慢性肾炎蛋白尿持续不消的特点化裁而成(扁鹊三豆饮由绿豆、赤小豆、黑大豆、甘草组成)。作为食疗方剂,简便易行,患者易于接受,能长期服用。
(滕瑛钰 整理)
初病尿血须安络,久病益气滋肾阴" class="reference-link">初病尿血须安络,久病益气滋肾阴
沈庆法
沈庆法(1943— ),男,浙江人。1966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温病学教研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常务委员,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农村医学》杂志编委。著有《中医临床肾脏治疗学》《温病名著通俗讲话》等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九十余篇。擅长治疗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
对于慢性肾炎血尿的治疗,初病宜见血先止血,久病则宜见血须治本。见血先止血,包括止血先行血,行血要安络,安络应辨证3个方面。善用小蓟饮子治疗初病血尿,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用好当归,起到行血作用,常取全当归炒用,剂量以6~10g为宜。二是要用好生地,可以起到清热安络的作用,最好鲜生地,如无则取大生地。三是用藕节不必炒炭,反而效果好,蒲黄亦宜生用,可起到祛瘀安络的作用。四是用小蓟的剂量要大,约45g。应配旱莲草和白茅根两味药。旱莲草养阴安络用量在30~60g,白茅根用量亦在30g以上。而对于反复发作血尿,则应采用治本的方法。其中益气摄血,除了用党参、黄芪、茯苓、白术、陈皮、炒当归、炙甘草、柴胡、升麻以外,可以加入仙鹤草30g。养阴止血,除了用生地、山萸肉、山药、丹皮、知母、黄柏以外,可以加旱莲草15~30g,莲房炭12~15g,牛角腮15g;或者用一味旱莲草30g,配炙乌梅2g,炙甘草2g,代茶泡饮,以2个月为一疗程。化瘀止血除了用生地、赤芍、丹参、炒当归、桃仁外,可以加入琥珀末3g,紫珠草15g,白茅花15g;或者用琥珀、丹参末吞服。
附:秘验方介绍
1.急性肾炎血尿方" class="reference-link">1.急性肾炎血尿方
【组成】 小蓟草30g 白茅根30g 生蒲黄15g 干藕节15g 黑山栀12g
【功效】 清热、凉血、止血。
【主治】 急性肾炎血尿。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小蓟、白茅根、藕节清热凉血止血,生蒲黄祛瘀止血,黑山栀清热泻火凉血。诸药合用,清热泻火,凉血祛瘀止血。
【加减】 随证加减。
【点评】 方子精炼,突出清热泻火,凉血止血,适合于急性肾炎热象偏重的血尿患者。
2.慢性肾炎血尿方" class="reference-link">2.慢性肾炎血尿方
【组成】 太子参30g 生黄芪12g 生地12g 旱莲草15g 女贞子12g 山药15g
【功效】 益气、养阴、止血。
【主治】 隐匿性肾炎血尿,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仅有镜下血尿。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以太子参、黄芪、山药健脾益气,生地、旱莲草、女贞子滋阴清热,诸药合用,健脾益气,滋阴清热,正气充盛,固摄有权,虚热消退,血尿自然消退。
【加减】 血尿明显加仙鹤草15g。
【点评】 此方通过益气养阴,治疗无症状血尿,方中虽无止血药,气血充盛,虚热消退,阴阳调和,固摄有权,血尿自当消失。
(邹丽文 整理)
血瘀立论话肾病,善用活血化瘀方" class="reference-link">血瘀立论话肾病,善用活血化瘀方
叶任高
叶任高(1932—2003),男,广东东莞人,教授,幼承家学,中山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再受教于“西学中”班。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40年;中山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中西医结合肾病专家,卫生部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高校教材《内科学》第5版主编;主编专著11本,发表论著600篇。获国家、部(省)科研奖16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善于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
根据对慢性肾炎病理的认识,推断慢性肾病自始至终有血瘀存在,认为血瘀是本病持续发展和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的重要原因。把血瘀证只存在于肾病慢性过程的认识扩展到急性过程,又把血瘀证由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推广至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更把血瘀证由肾小球疾病延伸至非肾小球疾病。
附:秘验方介绍
狼疮方" class="reference-link">狼疮方
【组成】 白花蛇舌草20g 半枝莲12g 紫草15g 丹参15g 益母草30g 赤芍9g 川芎10g 全蝎3g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主治】 狼疮性肾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清热利湿解毒为君,辅以紫草清热凉血、赤芍养血活血;佐以丹参、川芎、全蝎活血化瘀;益母草祛瘀通络、利水消肿。诸药合用清热、利湿、解毒,祛瘀、通络、消肿。
【加减】 随证加减。
【点评】 叶氏认为在狼疮性肾炎过程中热毒内蕴,瘀血停滞是贯穿疾病始终的特征性病机,故治疗上以清热解毒为主,配以活血化瘀药物。
(于 淼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