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虚湿热生淋症,健脾利湿热淋清" level="2">气虚湿热生淋症,健脾利湿热淋清
- 淋症多因湿热生,尿感合剂淋必宁" level="2">淋症多因湿热生,尿感合剂淋必宁
- 疏解清利祛湿热,调理阴阳固肾元" level="2">疏解清利祛湿热,调理阴阳固肾元
- 疏肝滋阴清湿热,善治尿道综合征" level="2">疏肝滋阴清湿热,善治尿道综合征
气虚湿热生淋症,健脾利湿热淋清" class="reference-link">气虚湿热生淋症,健脾利湿热淋清
李振华
李振华(1924— ),男,汉族,河南洛宁人,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家学,随父学医。1954年进洛阳地区中医师进修班学习,结业后留下做专职教师,1960年调入河南中医学院,历任内科教研室主任。河南中医学院副院长、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9年5月被评选为“国医大师”。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主编《中国传统脾胃病学》等著作8部,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善治脾胃病和外感热病。
慢性肾盂肾炎多为气虚湿热内蕴,主张以健脾利湿,清热凉血的方法予以治疗,根据临床经验研制的“清淋汤”,经多年应用,疗效显著。
附:秘验方介绍
清淋汤" class="reference-link">清淋汤
【组成】 白术10g 茯苓18g 泽泻12g 白茅根30g 黄芪10g 石韦30g 蒲公英15g 丹皮10g 黑地榆15g 薏苡仁30g 滑石18g 甘草3g 乌药10g
【功效】 健脾利湿、清热凉血。
【主治】 慢性肾盂肾炎湿热内蕴证,症见尿频、尿急、尿痛,发热或无热,腰痛,小腹不适,口苦口干,舌红苔白或黄腻,脉弦滑。
【用法】 水煎服,每天1剂。
【方解】 方中黄芪、白术、茯苓、泽泻、薏苡仁健脾利湿,石韦、蒲公英、滑石、甘草燥湿清热,白茅根、丹皮、黑地榆凉血,加乌药行下焦之气,气行则热无以存;黑地榆、白茅根、丹皮凉血活血、止血;诸药合用,使脾复健运,湿热化解,膀胱气化正常,则热淋自除。
【加减】 腰痛甚者,加续断18g,补骨脂12g,桑寄生18g;如下午下肢水肿,加党参;早晨眼睑水肿者,可加玉米须30g,猪苓10g;尿中红细胞多者,可加生地炭15g,黑柏叶12g;白细胞多者,可酌加金银花15g,黄连6g;如有蛋白尿者,可加山药、莲子肉、芡实;如恶寒高热,汗出热退,状似疟疾,日发数次,伴有尿急、尿频、尿热、尿痛,小腹拘急痛坠,腰痛较剧,小便黄赤甚为血者,上方去白术、生薏苡仁,加柴胡10g,黄芩10g,金银花20g,黄连10g,葛根5g;症状多年不愈者,重用黄芪30g,党参15g以增强补健脾之功。
【点评】 该方以健脾益气利湿为主,配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突出李氏重视脾胃、扶正祛邪的治疗理念。
【验案】 王某,女,43岁。1985年4月20日初诊。
患者近1年来不定期出现尿急,尿频,尿道热痛,小腹下坠拘急,有时疼痛,腰部困痛,小便色黄,下肢午后微肿。经某医院检查,诊为肾盂肾炎,多次应用抗生素,可以缓解症状,未能根治。近半月余,上述症状又发作。现症见:面白少华,下肢轻度水肿,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舌根部苔黄腻,脉象滑数。尿化验: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蛋白微量。证属脾气弱,健运失职,湿邪下注,阻滞气机,郁而化热,膀胱气化不利,而成热淋。治宜健脾利湿,清热凉血。方用经验方清淋汤,水煎服,每天1剂,共服6剂。
二诊:服上方后,尿道热痛,小腹拘急坠痛消失,余症减轻,唯腰仍痛。舌苔黄腻减少,脉滑。上方加补骨脂10g,续断15g,6剂。
三诊:服药后,诸症消失,尿检正常,嘱服归脾丸以巩固治疗,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徐亚文 整理)
淋症多因湿热生,尿感合剂淋必宁" class="reference-link">淋症多因湿热生,尿感合剂淋必宁
叶景华
一、热淋感染多重清热利湿
热淋在临床上常见于感染,如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等,起病急伴发热、尿频尿急尿痛、口干苦、大便干结、舌苔黄腻。由于湿热邪毒客于膀胱,气化失常,水道不利而出现淋证,甚则邪传于肾,腰为肾之府,湿热邪毒阻滞经络而出现腰痛,邪正相搏而寒热交作或感受风寒之邪而出现表里同病的症状。治拟表里双解,清解通淋,常用银翘散、八正散或黄连解毒汤等。兼有外感表邪而恶寒发热无汗者,加防风、葛根;高热不退者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栀子;若寒热往来,小腹胀痛者加细柴胡、黄芩、青皮、乌药;腰痛甚者加鹿含草、徐长卿;尿血者加鲜茅根、小蓟草、荠菜花;小便淋涩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
二、石淋结石多清热要排石
石淋在临床上常见于泌尿系结石,或继发感染,起病突然,尿中时夹砂石,小便涩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或腰痛剧烈沿小腹向会阴放散,或尿道窘迫疼痛,尿中带血。叶氏认为,因湿热下注,煎熬尿液,结为砂石,阻滞尿路所致。治疗上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拟清利湿热,排石通淋,一般多从实证论治,常用金钱草、冬葵子、鸡内金、石韦、瞿麦、延胡索、青陈皮、萹蓄草、川牛膝、王不留行子煎汤代茶饮,经服通淋排石方无效者,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总攻疗法,饮水、补液等治疗,利尿剂的应用,同时中药内加入行气活血散结之药,如穿山甲、莪术、王不留行子、桃仁等。
三、气淋为肝郁调肝能通淋
气淋在临床上常见于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以及尿道综合征等。病程长,迁延难愈,小腹作胀,甚则胀痛难忍。小便短涩,淋沥不畅,脘闷纳呆,久之腰酸乏力,夜寐不安,舌苔薄白,脉弦,兼有湿热阻滞者可有口苦,舌苔薄黄,小便短赤,低热等。气淋的病因主要由于湿热之邪,客于膀胱。足厥阴肝经脉循小腹,络阴器,肝气郁滞,失于疏泄,邪阻气滞而成气淋,虚证治拟益气健脾补肾,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加减。实证,治拟疏肝理气、清利湿热,常用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二妙丸加减。
四、膏淋虚夹实、补中要分清
膏淋在临床上常见于肾盂肾炎并发的乳糜尿、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样,或有滑腻之物阻塞尿道,排尿不爽,或尿道灼热刺痛,舌苔腻、脉滑数或细弱。膏淋多分虚证和实证,实证由于下焦湿热阻于络脉,脂液失其常道,流注膀胧,气化不利,不能分清泌浊,虚证属于久病脾肾亏虚,下元不固,不能制约脂液所致。因此治疗膏淋应分清虚实。治疗实证,以清利湿热为主,常用萆薢分清饮,八正散加减,虚证以健脾益肾为主,常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加减,并常用荠菜花、葵花梗心、射干、菟丝子等加入上述方中,可提高疗效。
五、劳淋虚证多,扶正必补虚
劳淋在临床上常见于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慢性肾盂肾炎等病,劳淋病程长,时轻时重,劳累后可诱发或加重,小便淋沥不爽,溺痛不著,腰酸痛。在临床常分劳淋为两种:一种偏于气虚,症见神疲乏力,头晕气短,纳呆,苔薄舌质较淡,脉濡细。另一种偏于阴虚,小便频数或有热感,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各种淋证,如治疗不彻底,反复受邪,可一再发作,迁延不愈而成劳淋。劳淋病程长,每因劳累或受寒后加重,多数表现为虚中夹实,正常时以肾虚为主,或兼有脾虚,邪实为湿热滞留。故其治疗原则是,偏阴虚的滋阴清利,知柏地黄丸加减。如有明显湿热为主症时,必当先清热利湿,后培补脾肾。
附:秘验方介绍
尿感合剂" class="reference-link">尿感合剂
【组成】 凤尾草30g 鸭跖草30g 四季青30g 蛇舌草30g 萹蓄30g 瞿麦30g 黄柏10g 土茯苓30g
【功效】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主治】 主治尿路感染,症见小便频数涩痛有发热,腰酸痛。舌苔黄白腻,舌质红,脉数。
【用法】 1剂煎2汁,每隔3~4小时服1次。高热者1日服2剂,服药呕吐者将中药作保留灌肠。
【方解】 本方重用凤尾草、四季青、白花蛇舌草、鸭跖草以清热解毒,萹蓄、瞿麦以利尿通淋,黄柏、土茯苓以清热利湿。
【加减】 高热不退者加金银花30g、黄连3g;寒热往来加细柴胡10g、黄芩10g;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0g;小腹胀痛者加乌药10g、青皮10g;小便涩痛甚者加川楝子10g、延胡索10g;尿血者加白茅根30g、小蓟30g。
【点评】 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多属湿热淋。主要由湿热之邪侵入肾与膀胱所致。轻则小便频数涩痛,淋沥不爽;重则恶寒发高热,腰部酸痛。故治疗着眼于祛邪。尿感合剂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作用,故用之疗效明显。
【验案】 陈某,男性,57岁。
因发热,尿频,尿痛,尿急于1977年8月28日住院。入院时体温38.6℃,舌苔黄腻,脉数。肾区叩击痛不明显。血象中白细胞15.2×109/L,尿中红细胞满视野,尿蛋白(+),尿培养类大肠杆菌10万以上。中医辨证为湿热之邪蕴阻下焦,热毒较盛。治以清热解毒,利湿通淋。黄柏10g,生大黄10g,四季青30g,鸭跖草30g,萹蓄30g,葎草30g,凤尾草30g,甘草5g,细柴胡10g,服药3天汗出多,热渐退,大便解,小便仍频数不爽。又服药1剂热退清,尿频尿痛减。血象中白细胞减至9.8×109/L,但尿中白细胞>100个/HP。前方生大黄改制大黄,继续服药1周。小便爽利,一般情况好,尿中白细胞明显减少,但尿培养仍有类大肠杆菌10万以上。又服药5天,尿中白细胞消失,培养阴性。前方减大黄、黄柏苦寒之品。加党参10g,白术10g,健脾益气。1周后尿培养2次阴性,尿常规正常,出院后随访半年未复发。
(于 淼 整理)
疏解清利祛湿热,调理阴阳固肾元" class="reference-link">疏解清利祛湿热,调理阴阳固肾元
谢昌仁
谢昌仁(1919—2008),男,汉族,字怡生,号润斋老人。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秉承其父谢浩如亲传,1956年调入南京市中医院,历任内科副主任,内科主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医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中医学会副会长,1982年被授予“江苏省名中医”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善治脾胃病、妇科疾病。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肾盂肾炎是由多种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肾盂和肾实质的炎症,为常见的尿路感染疾病之一,有急慢性之分。临床以尿频、尿急、尿痛为主证外,急性期尚可见寒战,高热,腰痛及小便短涩等,属中医“淋证”范畴。
一、清利湿热法
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期是因为下焦湿热,膀胱气化不利而致。湿热下注于膀胱,阻滞气化,下窍不利,多呈现:小便频急不爽,有灼热刺痛感,色黄赤或混,或瘀热兼小腹坠胀腰痛,或伴发热口苦,舌尖红,苔黄腻,脉数。治疗必须清化下焦湿热,但随着湿与热的轻重缓急不同,则具体治法有异。
1.湿重于热 在主证外兼见身重乏力,周身酸痛,胸闷,呕恶食少,口干不欲饮,舌红,苔腻,脉滑。治宜宣化湿浊、利湿清热。常用药物:杏仁、竹叶、白蔻仁、厚朴、法半夏、薏苡仁、通草、滑石、茯苓等。方用三仁汤加减。
2.热重于湿 口渴突出,尿热痛急,尿色深黄,大便干,甚或尿中带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利湿热、解毒通淋。常用药物:龙胆草、栀子、金钱草、白花蛇舌草、瞿麦、萹蓄。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
3.湿热并重 治宜清利湿热、通淋缓急。常用药物:木通、瞿麦、萹蓄、赤茯苓、焦栀子、淡竹叶、蒲公英、车前草、六一散、制大黄、赤芍等。方用八正散加减。若便秘者加生大黄;恶寒发热者,加六豆卷、连翘、金银花以解表清热;尿赤加丹皮、白茅根清热凉血;湿热不甚将木通易为梗通,去其过于苦寒之性。
二、疏和清利法
肾盂肾炎迁延日久,一部分患者表现寒热往来,口苦欲呕,腰痛,小腹胀痛,尿频灼热,苔多淡黄,脉多濡数。此时除了湿热留恋,气机郁滞,膀胱气化不利外,往往存在枢机不和,伏邪不透之象。按六经辨证,当属邪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邪伏少阳,转枢不利,正邪相争于半表半里,故有寒战高热,往来不休;湿热之邪循经上扰而见口苦欲呕;湿热下注膀胱,以致又伴尿频尿急;湿热阻滞气机不利则小腹胀痛不舒。治疗此证,如用清利,则少阳证不解,且引邪深入;倘解表透达,因病不在表,且少阳禁汗,于病不利。故宗前贤之经典,选疏和清利之法治之。疏和者,疏理气机、和表解里;清利者,清利下焦湿热。如是使邪去正安,转枢如常,则寒热可退,湿热得除。常用药物:柴胡、甘草、赤芍、枳壳、姜半夏、青陈皮、炒黄芩、泽泻、蒲公英、车前草、赤茯苓、焦栀子、制大黄。方选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加清利下焦湿热药物治之。
三、滋肾清化法
慢性肾盂肾炎日久,湿热留恋不化,伤及肾阴,以致虚实夹杂,既有肾阴不足,又有湿热下注。临证见:腰膝酸软,低热口渴,小溲次频,尿道灼痛,舌红,苔黄,脉细数。肾阴不足,则见腰膝酸软,低热口渴,舌红脉细数;湿热留恋,膀胱不清,故小溲次频,尿道灼痛,黄苔。治疗应重视扶正,调理阴阳,用药不可囿于肾虚,膀胱湿热及淋病忌补之说。治以滋补肾阴、清利湿热。常用药物:知母、黄柏、地黄、淮山药、牡丹皮、茯苓、山萸肉、泽泻、蒲公英、甘草梢、白茅根等。常用知柏地黄丸加味。
四、温肾化气法
该法适用于肾盂肾炎日久不愈,伤及肾阳、肾气,以致膀胱气化不利之证。临证可见:腰酸腿软,下肢水肿,畏寒怯冷,四末不温,小溲次频,解而不爽,舌淡,苔白,脉虚无力。腰酸腿软,下肢水肿,四末欠温,畏寒怯冷,乃因肾阳虚不得温煦使然;小溲次频,解而不爽为肾虚膀胱气化不利所致;舌苔脉象均为阳虚气弱之象。治宜温补肾阳、化气通淋。常用药物:熟地、淮山药、茯苓、山萸肉、泽泻、牡丹皮、附片、肉桂、杜仲、牛膝、白术、车前子等。金匮肾气丸或济生肾气丸加味为常用方。
肾盂肾炎急性期以膀胱湿热为突出表现,属实属热,临证施治重在清泄通淋,以祛邪为主;急性期误治,缠绵不愈,以致虚实寒热夹杂,则以“和解枢机”领伏邪外出论治;慢性久病尤其是老弱患者,多反复感染,正虚之象较著者,治疗重在扶助正气,调理阴阳。
附:秘验方介绍
加味四逆柴胡汤" class="reference-link">加味四逆柴胡汤
【组成】 柴胡15g 甘草10g 赤芍15g 枳壳15g 姜半夏10g 青皮10g 陈皮15g 炒黄芩10g 赤茯苓15g 泽泻12g 蒲公英15g 车前草20g 焦栀子12g 制大黄5g
【功效】 和解少阳、清利湿热。
【主治】 肾盂肾炎经久不愈属湿热留恋、枢机极不利之证。症见反复尿频、尿急、尿痛,小腹不适,胁痛,腹胀,口苦,排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本方是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加减而成。方中用柴胡透热解郁,和解少阳;枳实泻热下气,配甘草、芍药缓急舒挛。取其和解表里,疏利气机之功;不用枳实而用枳壳,减其破气之性;此方既可退热又可治少腹之痛,对淋证之腰腹痛有良好疗效。小柴胡汤乃治少阳病之代表方,因此时邪实为主,正尚不虚,故去人参、姜枣之守补,只取柴胡、黄芩、半夏之清透祛邪;再加青皮、陈皮增加疏理气机之力。赤茯苓、泽泻、蒲公英、车前草、焦栀子、制大黄清利下焦湿热。
【加减】 恶寒发热者,加豆卷、连翘、银花以解表清热;尿赤加丹皮、白茅根清热凉血。
【点评】 谢氏以疏和清利为法组方,诸药合用,临床用于肾盂肾炎湿热留恋、枢机不利之证每见效验。
【验案】 女,35岁。2002年7月初诊。
反复寒战发热1年再作1周伴尿频急痛。寒战高热,口苦欲呕,小腹作胀,尿频而灼痛,苔淡黄,脉濡数。此因邪伏少阳,湿热下注,膀胱失于清利。拟方疏和清利为治。药用加味四逆柴胡汤,服用7剂后,寒热得解,即去四逆散加淡竹叶、细生地、牡丹皮,继服7剂,寒热未起,小腹胀痛亦轻,诸症渐愈。(程 琪 整理)
疏肝滋阴清湿热,善治尿道综合征" class="reference-link">疏肝滋阴清湿热,善治尿道综合征
叶任高
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是指仅有尿频、尿急及(或)尿痛的症状,而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阴性,并排除细菌(含结核杆菌等)、真菌、厌氧菌、衣原体等微生物尿路感染者。此病多见于中年妇女,尿频较排尿不适的表现更为突出,均有长期使用抗生素而无效的病史。此病原因不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焦虑性神经官能症;2.尿流动力学的异常;3.过敏或化学激惹;4.非特异性膀胱三角炎。
此病按不同的舌、脉、症将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分为三型:
一、肝郁气结,疏泄失调型
主症:尿频、尿急、少腹胀痛,胸闷不舒,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女子月事不行,苔薄白或腻,脉弦。以自拟尿道综合征1方(详见秘验方介绍)治疗。
二、气阴不足,虚火内盛型
主症:尿频、尿急神疲体倦、口干咽燥、遇思虑过多则发,缠绵难愈,舌红无苔,脉细数或细弱。治以自拟尿道综合征2方(详见秘验方介绍)治疗。
三、下阴不洁,膀胱湿热型
主症:尿频、尿急或有尿痛,外阴刺痒或有红肿,尿黄混沌,少腹坠胀,苔薄白或黄腻,脉濡或滑。以自拟尿道综合征3方(详见秘验方介绍)治疗。
附:秘验方介绍
1.尿道综合征1方" class="reference-link">1.尿道综合征1方
【组成】 当归9g 白芍9g 茯苓9g 柴胡9g 车前子12g 白术10g 甘草6g
【功效】 疏肝解郁、微利膀胱。
【主治】 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属肝郁气结,疏泄失常型。症见尿频、尿急、少腹胀痛,胸闷不舒,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女子月事不行,苔薄白或腻,脉弦。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选当归、白芍养血补肝,甘酸缓解,同为君药;柴胡疏肝解郁,与归芍相配以养血疏肝为臣;佐药白术、茯苓健脾利湿,并加车前子增强利湿通淋之力。诸药合用肝体得养,肝用得展,气机顺畅,膀胱气化得行,水湿自除。
【加减】 胸闷胁胀甚加青皮12g,乌药12g,茴香10g;食滞腹胀加神曲15g,山楂15g,鸡内金(冲服)6g;小便日久淋漓不畅,尿频不解除,并见肌肤甲错,女子月事不行,舌有瘀点,脉见沉涩等瘀血征象者加桃仁12g,红花12g,益母草15g,泽兰12g,牛膝12g;尿频、排尿不适为重者酌加石韦15g,木通10g,冬葵子12g。
【点评】 本方通过养血疏肝,畅达气机,兼以利湿通淋,冀膀胱气化得行,水湿自除。
2.尿道综合征2方" class="reference-link">2.尿道综合征2方
【组成】 党参15g 北芪20g 麦冬15g 地骨皮12g 黄芩10g 车前子12g甘草8g 茯苓12g 莲子9g
【功效】 益气养阴、清心泻火。
【主治】 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属气阴不足、虚火内盛型。症见尿频、尿急、神疲体倦、口干咽燥,遇思虑过多则发,缠绵难愈,舌红无苔,脉细数或细弱。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莲子清心火而交肾,黄芩苦寒清热,地骨皮甘寒补阴除热,使精气充而邪火自退,茯苓、车前子利湿浊,麦冬清心养阴,再加党参、北芪、甘草以益气扶正。全方使心火清宁,气阴恢复,心肾交通,湿热分清而诸症自愈。
【加减】 心烦不寐加黄连10g、阿胶(烊化)15g、酸枣仁12g。
【点评】 此方重在益气养阴、清心泻火,适用于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属气阴不足、虚火内盛证者。
3.尿道综合征3方" class="reference-link">3.尿道综合征3方
【组成】 萹蓄9g 瞿麦9g 栀子9g 大黄5g 车前子9g 甘草梢2g 灯芯草2g
【功效】 清热除湿、利尿通淋。
【主治】 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属膀胱湿热型。症见尿频、尿急或有尿痛,外阴刺痒或有红肿,尿黄混沌,少腹坠胀,苔薄白或黄腻,脉濡或滑。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以萹蓄、瞿麦、大黄、车前子清热除湿,灯芯草、栀子清心利尿,甘草梢导热下行。
【加减】 尿道及阴部刺痒加萆薢10g,黄柏8g,滑石(另包)15g。局部红肿加丹皮12g,赤芍12g;苔厚腻加薏仁15g,藿香15g;腹胀便秘重者加枳壳10g,厚朴10g;小腹坠胀加川楝子12g,香附12g,乌药12g;手足心热加丹皮12g,鳖甲15g。
【点评】 此方清热利湿,药物相对平和,无耗气伤阴之虑。
(于 淼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