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膀胱湿热致石淋,琥金通淋排石良" level="2">膀胱湿热致石淋,琥金通淋排石良
- 滋阴渗利清湿热,善用清热化石汤" level="2">滋阴渗利清湿热,善用清热化石汤
- 自拟五金加减用,清利湿热促石出" level="2">自拟五金加减用,清利湿热促石出
- 利湿清热行气血,通中寓补化顽石" level="2">利湿清热行气血,通中寓补化顽石
膀胱湿热致石淋,琥金通淋排石良" class="reference-link">膀胱湿热致石淋,琥金通淋排石良
李兴培
李兴培(1939—),男,主任医师,教授。四川彭州人。1962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毕业后调任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工作。曾任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教研室主任、中医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理事、新疆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发表学术文章一百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16部。
《丹溪心法》“诸淋所发,皆肾虚膀胱热也”之语揭示了石淋病机的实质。肾主水,蒸化与调节津液的输布及废液的排泄。湿热蕴结下焦。邪热乖张,久病及肾,肾虚气化不利,尿液受其熬煎,日积月累,尿中杂质结成砂石。小者成砂为“砂淋”,大者成石为“石淋”。尿石损伤血络、迫血亡行下溢而血尿出则为“血淋”。砂石阻塞溺道、阻遏气机、气机不畅,久则气滞血瘀、血气交阻,不通则痛,可出现程度不同之腰腹绞痛。本病溯源虽责之肾虚,但辨证多属实证、热证。治疗之法:清利湿热,通淋排石,方用自拟验方琥金通淋排石汤(详见秘验方介绍)。
在临床实践中还摸索到一套辅助治疗措施:1.药后15分钟饮温糖茶水500~1000ml,30分钟后开始跳跃或跑步15~30分钟,时间及活动度依其体力而行。2.手掌微屈成空心状,拍打肾结石患侧腰部。输尿管、膀胱结石拍打患侧下腹部,每次10~5分钟。每日3~5次(多次则更好)。3.药后服食核桃仁4~6个。常服之往往借其滑利作用而助结石排出。4.解小便须待膀胱高度充盈不可忍耐时,突然用力尿出至痰盂或容器内,借助突然骤压及冲力引石下行。排石后要经常适当活动,并在1~3月内佐服人参健脾丸或参苓白术丸,每晨10g,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每晚10g。这有预防结石再度形成之作用。
附:秘验方介绍
琥金通淋排石汤" class="reference-link">琥金通淋排石汤
【组成】 琥珀6~9g 海金沙9g(冲服) 金钱草30~90g 滑石18g 瞿麦、木通、萹蓄、车前子、猪苓、茯苓、泽泻各5~9g 川牛膝10g 甘草梢3g
【功效】 清利湿热、通淋排石。
【主治】 泌尿系结石,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和膀胱结石。
【用法】 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用。
【方解】 方中琥珀、海金沙、六一散、金钱草为利尿通淋排石要药;金钱草、六一散、木通清热利尿,瞿麦、木通、萹蓄、车前子、猪苓、茯苓、泽泻利尿通淋;琥珀、瞿麦、木通、川牛膝均兼有不同程度之活血化瘀软坚作用;川牛膝性擅走下,以助推荡结石下行及至排出,六一散、车前子滑窍,亦助结石排出。用时可酌加枳实、枳壳、厚朴、大黄、芒硝(冲)、威灵仙、冬葵子等促进排石。
【加减】 促进结石排出,可酌情加枳壳、枳实、厚朴、大黄、芒硝;气虚者,合四君子汤加黄芪;血虚者,合四物汤;气滞血瘀者,加广陈皮、木香、莪术、甲珠、皂刺等。灵仙、冬葵子等促进排石,鸡内金(研末冲服)6~10g有溶石作用;药后吃黑桃仁4~6个,或每晨以开水冲服慈菇粉(荸荠),有增强滑窍排石之作用。排石较慢者,重审病机,见头昏乏力,纳差便溏,显系气虚无力推荡,加黄精、黄芪合五味异功散或补中益气丸;有的头昏头晕、面色苍白、心悸怔忡,为血虚,合四物汤;有的气滞血瘀,石无以动,加木香、广陈皮、莪术,甲珠、皂刺、刘寄奴、益母草、泽兰、红花等。
【点评】 此方八正散加减而成,是一个典型的利湿通淋排石的方子,应用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减化裁尤为重要。
(李东辉 整理)
滋阴渗利清湿热,善用清热化石汤" class="reference-link">滋阴渗利清湿热,善用清热化石汤
刘炳凡
刘炳凡(1910—2000),男,汉族,湖南汨罗人。1926年拜长沙名中医柳缙庭为师学习中医,22岁通过医师考试,1933年在长沙行医,新中国成立后从事教育工作,曾任湖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研究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血防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学会湖南省分会副会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刘氏对血吸虫病的中医防治研究颇有建树,著有《晚期血吸血病辨证分型论治》等书多部,发表医学论文40多篇。擅长治疗脾胃病、血吸虫病、内科疑难杂症。
临床实践中继承前人的经验,按照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原则,将石淋分为湿热阴虚气结和湿热脾肾气虚两证,提出了滋阴渗湿、化石通淋法、消石利水,兼益气补肾法,并研制了清热化石汤(详见秘验方介绍),治疗石淋效果颇佳。
附:秘验方介绍
清热化石汤" class="reference-link">清热化石汤
【组成】 太子参15g 沙参10g 丹参10g 金钱草15g 八月札12g 蒲黄炭10g 荆芥炭3g 女贞子15g 墨旱莲10g 郁金3g 桃胶20g(蒸兑) 琥珀3g(研末冲服) 六一散10g 火硝3g(分装6个胶囊内作3次口服)
【功效】 健脾益肾、清热化湿。
【主治】 肾结石,尤其对热毒结石证。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14剂。
【方解】 太子参、沙参、何首乌、女贞子、墨旱莲滋养气阴,以澄其源;金钱草、六一散清久蕴之湿热,以洁其流。久郁成石,故用火硝、琥珀、桃胶软坚化石以通淋;尿石伤及血络,用丹参、蒲黄、荆芥炭活血化瘀而止血。
【加减】 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结石排出仍有眼睑水肿,上方去女贞子、墨旱莲、核桃仁,加薏苡仁、茯苓皮、赤小豆。
【点评】 《诸病源候论》云:“诸淋者,肾虚膀胱热也。”本方重视肾虚,太子参、沙参、何首乌、女贞子、墨旱莲滋养气阴,在此基础上清热利湿祛瘀排石,这是本方的特点。
【验案】 欧阳某,男,11岁。
诉始因感冒高热,继而出现血尿。尿化验红细胞(+++),蛋白(++),草酸钙结晶少量。经中西医治疗病虽好转,仍时有反复,经常出现眼睑水肿,腰部胀痛,排尿疼痛而混浊,经某医院摄片检查,确诊为“肾结石”(泥沙样结石)、“局灶性肾炎”,要求中药治疗。现觉腰部胀痛,排尿痛苦,小便混浊,时而中断,精神疲乏,纳食不香,嗜辛辣才能进食少量,口干喜冷饮,大便如常;诊见面色苍黄,肉眼血尿,舌淡红,苔薄黄,脉弦小。此乃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久则致阴虚气结之证。治宜滋阴开结,清热渗湿,化石通淋。药用清热化石汤10剂,水煎服,每日l剂。服排出泥沙样结石约1g,腰痛减轻,血尿肉眼未见,但排尿仍痛,胃纳仍差,苔转薄白,脉如前。上方加减,经二诊,砂石排出由多渐少,诸症消失而愈。
(刘奇峰 整理)
自拟五金加减用,清利湿热促石出" class="reference-link">自拟五金加减用,清利湿热促石出
俞慎初
俞慎初(1915—2002),男,汉族,福建福清人,福建中医学院教授,早年从秦伯未习医。193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医疗工作六十余年。擅长中医内科,兼通妇、儿科,曾发表论文一百六十余篇,撰写专著二十余部,福建省名老中医。
尿路结石的病因甚多。诸因为患,多致湿热蕴结下焦、煎熬尿液成石。临证时凡湿热所致结石者,当以消砂石、利水道、清湿热为治疗大法;肾阴虚者,治宜清养滋补;肾阳虚者,当强肾补虚、温阳化湿;阴阳两虚者,应分清孰多孰少,权衡用药;气滞血瘀者,又当行气化瘀,排石通淋。
对于湿热所致结石的患者,临证治以清利湿热、化结排石。喜用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组成的“三金汤”(原方尚有石韦、瞿麦、冬葵子,俞氏多减去不用),或五金汤为主化裁。
附:秘验方介绍
自拟五金汤" class="reference-link">自拟五金汤
【组成】 金钱草30g 海金沙15g 鸡内金10g 川楝子10g 郁金10g
【功效】 清利湿热、化结排石。
【主治】 适用于尿路结石证属湿热蕴结下焦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金钱草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为君药。海金沙清热利湿,通淋止痛;鸡内金消积化石,两药辅助君药以为臣药。川楝子行气止痛,郁金行气化瘀,使气血畅通,结石得下,疼痛血尿得减,两药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清利湿热、化结排石之功。
【加减】 小便短赤者合导赤散加玉米须;尿血者加侧柏叶、生地、白茅根、仙鹤草;水肿者合五皮饮加赤小豆、车前子。
【点评】 本方以清热利湿,化结排石为主,可辨证加减治疗各个部位的尿路结石。上可用于胆囊结石证属湿热蕴结者。
【验案】 张某,男,17岁。
1979年2月12日初诊。患者反复腰痛、尿道涩痛,排尿困难,尿中带血已历半年,曾经县医院检查,确诊为“尿道结石”。伴见咽干口噪,舌质绛、苔白,脉细数。证属湿热气滞,砂石内伤血络。治当清热利湿,化结止痛,佐以凉血滋润。以加味五金汤化裁。处方:金钱草30g,海金沙15g,鸡内金10g,川楝子10g,郁金10g,丹参12g,赤芍10g,白芍10g,延胡索10g,车前子12g,干地黄12g,麦冬12g,仙鹤草12g,水煎服。并以三金汤(金钱草12g,海金沙12g,鸡内金10g),水煎代茶饮。以上两方各服5服后,先后排出黄豆大小结石4粒,均为不规则形状,诸症亦随之逐渐消失。
(程 琪 整理)
利湿清热行气血,通中寓补化顽石" class="reference-link">利湿清热行气血,通中寓补化顽石
周仲瑛
一、清利湿热,化石通淋为治疗大法
泌尿系统结石的病理因素为湿热蕴积下焦,煎熬尿液凝结而成砂石,其主要矛盾是湿热,因此治疗应以清利湿热、化石通淋为主要大法,要始终贯穿“通利”这一基本原则。
中药对结石的疗效,表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结石自尿路排出体外,但其效果与结石的大小、个数、部位密切相关;一种是并未见到结石完整排出,但经摄片证实已经获得溶解消失。这表明中药的疗效机制有二:一类是对病灶局部组织起物理性的推动作用而排出结石,一类能使尿液化学改变而致结石溶化。临证时排石与化石两种不同作用的药物应配合使用,以求达到相互协同提高疗效的目的,且尤应对化石类药物加以重视,因它既能使在1cm左右难以排出的结石趋于溶解,同时由于它能使得尿液发生化学改变,可以防止结石再度形成和复发。
常用药物有金钱草、海金沙(包),滑石、鸡内金、琥珀、硼砂、鱼脑石(以上4种药物可研粉服),玄明粉(冲),萹蓄、瞿麦、石韦、冬葵子、木通、车前草、防己、萆薢、威灵仙等。代表方如石韦散、二神散、八正散。如热偏重合并感染可配大黄、知母、黄柏、山栀;湿偏重者可配猪苓、茯苓、泽泻、通草。
二、理气化瘀是重要的辅佐措施
湿热蕴积下焦,凝成砂石,势必壅阻气血,导致气滞血瘀,膀胱气化失司,或在病理实质上表现有炎症性粘连;而气血瘀滞之后,湿热更易蕴结,互为因果。因此其指出:治疗时在清利湿热、化石通淋的基础上,必须重视配合理气活血的方法。这样既可疏通气血,又可加强清利湿热的效果,尤其在发生肾绞痛的排尿困难、尿闭的情况下,以求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代表方如沉香散、琥珀散。
至于具体处理,则当依据患者的症状,同中求异区别重点,或以理气为主,或以化瘀为主。气滞者每见小溲滴沥涩滞不爽,排尿困难,甚至尿闭,小腹胀急。其病机主要为肾和膀胱的气化失常,但亦与肝气郁结,疏泄无权有关。治当疏调气化而通利水道,以冀气行水行。一般常配沉香、木香、乌药、青皮、茴香、川楝子、柴胡、白芍。有时可根据开肺气以通调膀胱水道的原理,用桔梗、升麻、紫菀,使降中有升,以收上开下行之效。实践证明,配合理气药,对结石固定不移者,确能起到推动作用。若肾绞痛发作,疼痛剧烈者,可暂予苏合香丸一粒化服,以辛香理气,宣郁止痛。
血瘀者症见腰部钝痛、刺痛、拒按,小腹满痛,或尿中有血,尿疼,舌质隐紫,或有瘀斑。其病机为湿热久蕴,络脉瘀阻,甚则热逼血溢,治疗当以化瘀为主,尿血明显的兼以止血。一般常配王不留行、益母草、郁金、延胡索、淮牛膝、虎杖、木贼草、桃仁、茜草根、藕节、失笑散以及虫类走窜药如穿山甲、地龙、土鳖虫等。有血热现象,舌质红,苔薄黄,口干者,可加凉血之丹皮、赤芍、细生地;尿血明显者用大黄炭、三七粉、血余炭、大小蓟、炒蒲黄、白茅根等。临床观察,化瘀药的应用,不但对血尿和疼痛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同时对结石排出后,腰痛持续不易消除,络脉瘀滞现象未复者,亦可获得良好的作用。
三、“通中寓补”是变证变治之法
一般而言本病为湿热壅结,气滞血瘀,以邪实为主,故应“忌补”;假如误用补法则“气得补而愈胀,血得补而愈涩,热得补而愈盛”。但是必须注意体质与疾病、局部与整体、病程的长短等问题,凡体质虚弱不耐单纯通利者,则应该“通中寓补”或“消中寓补”,以求祛邪而不伤正,补正而邪易去。至于具体处理则需根据脏腑病位特点分别对待。
补肾是对泌尿系统结石病体虚者的主要治法,因肾虚与湿热是本病邪正虚实的两个对立面,通过补肾以助气化,可以加强排石利水作用,故临床久病患者腰部常苦酸痛,结石固定不移,特别是肾内结石,每多配合平补肝肾的药,如杜仲、桑寄生、狗脊、川断、淮牛膝、胡桃肉之类,胡桃肉补肾润下,可用作食疗单方(胡桃仁120g,香油120g,炸酥,1~2日服完)。如有明显偏于阴虚或阳虚倾向者,则当分别对待。阳虚的多表现畏寒腰酸,尿频或小溲余沥不净,脉沉细,舌质胖大淡紫,可加入巴戟、肉苁蓉、鹿角、补骨脂、制附片、肉桂之类激发肾气,肉桂尤能直达下焦助阳化气。湿热久蕴而致阴伤,表现口干,烦热,腰疼,尿少有热感,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者,酌配生地、玄参、炙鳖甲等养阴软坚化石;《肘后方》有以鳖甲为单方治石淋,杵末酒送服的记载。同时根据“肺为水之上源”的理论,可取补肺滋肾法,用麦冬、玉竹、沙参等品,玉竹系治石淋之单方,沙参含皂素,对尿液呈现酸性反应之结石,颇为理想,它如桔梗亦有类似意义。
脾虚面色白、短气、乏力、小腹坠胀、小便滴沥不爽,脉细者,可采用补中益气法加车前、牛膝等品补脾益气,对气虚不能传送者用之,可使清升浊降。气血虚弱者可合十全大补汤,意在气血双补。
附:秘验方介绍
1.乌沉散" class="reference-link">1.乌沉散
【组成】 沉香、乌药等量
【功效】 助气化、除水湿、行结石。
【主治】 泌尿系结石属气化失职、水湿内蕴、砂石内停之证。
【用法】 水煎服,或研末冲服。
【方解】 乌药“破瘀泄满,止痛消胀”(《玉楸药解》),善行下焦结气;沉香“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而运行不倦,达肾而导火归元,有降气之功,无破气之害”(《本草通玄》)。二者配合,助气化,除水湿,行结石。
【加减】 可单用,亦可根据辨证酌情加减。尿血加茜草根、藕节;瘀血加王不留行、益母草、郁金;排尿困难,甚至尿闭,小腹胀急加沉香、木香、乌药、青皮、茴香等。
【点评】 该方行气以助气化,可单用或随证加入方药中,对结石固定不移者,确能起到推动作用。
2.石韦散" class="reference-link">2.石韦散
【组成】 石韦、滑石各等量
【功效】 利水湿、化结石、通肾窍。
【主治】 泌尿系结石属水湿内蕴、砂石内停之证。
【用法】 水煎服,或研末冲服。
【方解】 本方即《古今录验》之石韦散。石韦主“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本经》);滑石“疗五淋”(《药性论》)。二药共用功擅利水、化结石、通肾窍。
【加减】 可单用,亦可根据辨证酌情加减。
【点评】 二药并用,功在化石,能使尿液化学改变而致结石溶化。
3.山甲散" class="reference-link">3.山甲散
【组成】 王不留行、穿山甲各等量
【功效】 活血化瘀。
【主治】 泌尿系结石属血行不畅、瘀血内阻之证。
【用法】 水煎服,或研末冲服。
【方解】 王不留行“利小便”(《纲目》),行血通经,善于下走;穿山甲“破气行血”(《滇南本草》),散瘀止痛。两药共用,功擅活血化瘀。
【加减】 可单用,亦可根据辨证酌情加减。
【点评】 本方单用,或辨证加入方药中,对泌尿系统结石引起的血尿和疼痛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同时对结石排出后,腰痛持续不易消除,络脉瘀滞现象未复者,亦可获得良好的作用。
4.琥珀沉香散" class="reference-link">4.琥珀沉香散
【组成】 琥珀、沉香各等量
【功效】 理气行血、通淋止血。
【主治】 泌尿系结石属气滞血瘀之证。
【用法】 等分为末,混匀调服,每服2g,日2次。
【方解】 沉香“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而运行不倦,达肾而导火归元,有降气之功,无破气之害”(《本草通玄》);琥珀“消瘀血、通五淋”(《别录》),活血散瘀,利水通淋。两药共用,功擅理气行血、通淋止血。
【加减】 可单用,亦可根据辨证酌情加减。
【点评】 本方单用,或辨证加入方药中,对结石难出及血尿和疼痛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
【验案】 叶某,男,35岁。
发作性肾绞痛半年,发时右侧腰肾区剧痛,叩击痛(+),血尿,尿色深黄,舌苔中部黄腻,脉弦滑。X线摄片右侧输尿管结石2块。诊为石淋,腰痛。证属湿热蕴结,气滞血瘀,阴络损伤。治予清利湿热,行气活血,化石通淋。拟方:金钱草30g,海金沙12g(包),萹蓄12g,石韦10g,六一散12g(包),炮山甲5g,王不留行10g,玄明粉5g(分冲),另用:琥珀粉3g,沉香粉1g和匀,1日2次分吞。药服9剂,尿出豌豆大结石1块,再服7剂,又下1块,诸症消失。腹部X线摄片(-)。
5.排石散" class="reference-link">5.排石散
【组成】 琥珀、沉香、鱼脑石
【功效】 理气行血、化石通淋。
【主治】 泌尿系结石属气滞血瘀、结石内停之证。
【用法】 按2∶1∶2的比例配方,研末,混匀调服,每次1~2g,日2~3次吞服。
【方解】 沉香“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而运行不倦,达肾而导火归元,有降气之功,无破气之害”(《本草通玄》);琥珀“消瘀血、通五淋”(《别录》),活血散瘀,利水通淋;鱼脑石“主下石淋”(《开宝本草》)。
【加减】 可单用,亦可根据辨证酌情加减。
【点评】 本方单用,或辨证加入方药中,对顽固不效、结石难去、反复发病者每有卓效。
(程 琪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