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积缘于痰瘀聚,治宜行气散瘀积" level="2">肾积缘于痰瘀聚,治宜行气散瘀积
  • 平肝潜降益肾气,祛除恶血气畅通" level="2">平肝潜降益肾气,祛除恶血气畅通

第七章 多囊肾 - 图1

肾积缘于痰瘀聚,治宜行气散瘀积" class="reference-link">肾积缘于痰瘀聚,治宜行气散瘀积

杜雨茂

根据多囊肾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表现,约相当于中医“腰痛”“水肿”“肾积”及“关格”等病的范畴。多囊肾多因先天禀赋不足,主要由于肾脾不足,阳气亏虚,水津不化聚而为痰,血运无力导致血瘀气滞,累及于肾,使气血痰湿凝聚形成积块而成。随着积块增大,产生腰痛,小便不利,面肢水肿,腹胀,甚恶心呕吐,头昏目眩,气短乏力等症。杜氏认为该病早期为气滞血瘀,气血凝聚,故主张以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

附:秘验方介绍

桂枝茯苓丸加味" class="reference-link">桂枝茯苓丸加味

【组成】 桂枝10g 茯苓15g 桃仁10g 丹皮10g 赤芍10g 红花10g 炙甘草5g 莪术12g 三棱12g 川牛膝12g 全当归12g 川芎10g 制香附12g 柴胡10g

【功效】 行气活血、消积散结。

【主治】 肾囊肿或多囊肾,症见腰部偶有酸胀不适,或毫无自觉症状,经B超、CT或磁共振检出肾脏有囊性肿块,脉象、舌苔无明显异常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此方取《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为主,活血化瘀通络,增莪术、三棱攻坚消积,川牛膝入肾行瘀,引药直达病所,行消中又寓补肾护正之意。川芎、香附、柴胡疏肝行气散结,又可达血分,助逐瘀消积之功。全当归养血活血,既扶正又祛邪,标本兼顾。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络消积之功效。

【加减】 气虚,症见气短,乏力,自汗,舌淡,脉弱者可加人参、黄芪、白术。阴虚症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加生地、白芍、地骨皮、麦冬、五味子。

【点评】 此方以破瘀滞消积块为主,以补肾养血护正为辅,防逐邪消积过程中再损正气,配伍严谨,主次分明,坚持久服,疗效可靠。

【验案】 郑某,女,44岁。

1995年3月13日初诊:左肾区疼痛5年,患者于1990年始不明原因地出现左侧肾区疼痛,初按一般性腰痛治疗乏效,后渐次加剧,活动后疼甚,1991年,诸症加剧,并出现水肿,即到当地市某医院就诊,经CT检查,被诊为左侧多囊肾,治疗后好转而出院,此后,时轻时重,曾多处求医,疗效不显,今特慕名前来就诊。现症:左侧腰痛,呈持续性,遇劳累、感冒后加剧,波及左侧肢体,双下肢及眼睑水肿,自觉胸闷,头晕,双下肢无力,大便干,小便可,眠差,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弱。治以滋阴益肾,化瘀除湿,兼以行气。药用自拟经验方桂枝茯苓丸加味7剂。虑是病治疗时间较长,当以丸剂久服,先服上方后,再以本方制成丸剂,服3个月后来函,云诸症已减,腰痛等未发。

(谭明钧 整理)

平肝潜降益肾气,祛除恶血气畅通" class="reference-link">平肝潜降益肾气,祛除恶血气畅通

邹云翔

多囊肾是一种肾脏先天性疾病,常为双侧性,当囊肿逐渐扩大时,正常肾组织被侵蚀,每在中年后出现腰腹疼痛,血尿,高血压或并发感染而引起症状,最后可因肾功能不全而死于尿毒症。邹氏认为多囊肾乃先天禀赋不足,肾气衰微,作强失职,恶血内阻,治当从益肾气祛恶血着手。常以自拟多囊肾为主治疗本病,疗效较好。

附:秘验方介绍

邹氏多囊肾方" class="reference-link">邹氏多囊肾方

【组成】 羚羊角粉0.6g(冲服) 石决明30g 菊花9g 天麻4.5g 蒺藜9g金狗脊12g 红花15~30g 桃仁6g 杜仲12g 生地炭9g 制首乌12g 黑芝麻12g 磁石9g 核桃肉9g 茯苓9g 陈皮3g 佛手9g 生甘草1.5g

【功效】 熄风潜阳、益肾活血。

【主治】 多囊肾伴高血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以羚羊角粉、石决明、蒺藜、制首乌、生地炭、天麻、菊花滋阴潜降,狗脊、杜仲、核桃肉、黑芝麻强腰壮肾,红花、桃仁活血祛瘀,茯苓、陈皮、佛手、甘草健脾利湿、理气通络,诸药合用,共奏益肾气,去恶血之功效。

【加减】 随证加减。

【点评】 此方适用于多囊肾伴高血压,头晕、头痛明显,病机属于肝肾亏虚,瘀血阻络,肝阳上亢的病人。

【验案】 王某,男,36岁。1966年3月3日初诊。

患者于1959年发现面部水肿,服药效果不显,1963年起觉腹胀伴有阵发性闪电样头痛,日渐加重,血压高到190/140mmHg。1961年1月于某医院做逆行肾盂造影,诊断为双侧多囊肾,乃来我院求治。当时全身轻度水肿,腹胀难受,头痛抽掣,多见于两侧太阳穴或整个头部,心慌,胸闷,动则呼吸不畅,腰酸乏力,寐差,纳谷不振,溲量小,脉象弦劲,苔色淡黄而厚微腻。血压236/180mmHg,血肌酐:180μmol/L,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V5下移。病属先天禀赋不足,肾气衰于下,肝阳亢于上,颇有中风暴厥或尿闭水邪凌心犯肺之虞。治拟熄风潜阳,益肾理湿,以观动静。方用羚羊角、石决明、明天麻、杭菊花、白蒺藜、黑芝麻、制首乌、枸杞子、续断、生地黄、金毛狗脊、陈皮、茯苓等,服药20剂,血压有所下降(在200~180/150~130mmHg之间),但头痛、腹胀等症状日益严重,有时因腹胀而不能饮食,不能睡眠。乃肾气衰微,恶血内阻,用邹氏多囊肾方每日1剂,服药至第四剂后,腹胀、头痛等症状即有所好转。服至60剂,腹胀、头痛等症状显著改善。服至120剂,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腹不胀,头不痛,精神很好,体力增强,能步行登五层楼,不感吃力,脉细弦,苔薄白。血压:180~160/130~120mmHg之间,血肌酐:120μmol/L,心电图示心律规则,S-T段未见明显下移。恶血已去十之七八,但衰微之肾气不堪久攻。昔有“必欲攻之无余,其不遗人夭殃者鲜矣”之训。故用补两天(方用枸杞子、菊花、明天麻、制首乌、潞党参、当归、陈皮、法半夏、云茯苓、佛手)攻一天(即用邹氏多囊肾方加入红花)的补补攻攻方法,以巩固疗效,共服药二百余剂,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1966年10月12日出院。

(于 淼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