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浪是如何形成的
什么是涌浪
“无风三尺浪”是人们对海洋的描绘。这不是同“无风不起浪”相矛盾了吗?不,在广阔的海洋上,即使在无风的日子里,大海也还在那里波动着。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风虽然停了,大海的波浪还不会马上消失。何况,其他海域的风浪也会传播开来,波及无风的海面。“风停浪不停,无风浪也行。”这种波浪叫涌浪,又叫长浪。
涌浪人特点
比起风浪来,涌浪一起一落的时间长,波峰间的距离大,波形又圆又长,较有规则,波速很大,能日行千里,远渡重洋。西印度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的居民常常会发现高达6米多的激浪拍打岸边,时间长达连续两天或更长的时间。
奇怪的是这时加勒比海并没有什么风暴,这真是个无法解开的谜。后来,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这是来自大西洋中纬地区传来的风暴涌浪。
飓风和台风会掀起涌浪
狂风会造成海水涌积,同时风暴的低气压区海域海面受了压力影响,海水也会暂时上升。当台风风速同潮水波浪的推进速度接近时,会产生共振作用,推波助澜,把涌浪越推越高。
当大涌浪传到近海岸时,由于岸边水浅,波浪底部受海底的摩擦,波峰比波谷传播得快些,波峰向前弯曲、倒卷,水位猛烈上升,甚至冲上海岸,席卷岸边的建筑物和船只,造成灾难。
海上风暴引起的涌浪
海上风暴引起的涌浪传到风力平静或风向多变的海域时,因受空气的阻力影响,波高减低,波长变长,这种波浪的传播速度比风暴中心的移动速度快得多。
如果说风浪可以追赶军舰的话,那么涌浪就可以同快艇赛跑了。因此,涌浪总是跑在风暴前头。人们看到涌浪,就知道风暴快要来临。
“无风来长浪,不久狂风降。”“静海浪头起,渔船速回避。”这是在我国沿海地区流传的谚语,也是观天测海经验的概括。
海底火山爆发和地震引起的涌浪
1960年5月23日,日本群岛东岸一片平静安谧的景象,当时已得到智利地震的有关资料,不少人淡然置之。谁知20小时后,排山倒海般的涌浪远渡重洋到达夏威夷群岛、菲律宾群岛和新西兰。
日本群岛海岸在涌浪的袭击下有1000多户房屋被卷走,两亿公顷土地被淹没,甚至渔船被掀到岸上。
远离智利16000千米的堪察加半岛以东的海面也掀起了汹涌的浪涛。原来,这是智利地震引起的海啸涌浪。它以时速800千米横渡太平洋,来到这些地方。
1960年5月至6月间,智利沿海的海底发生了200多次大大小小的地震。
5月22日下午18时许,爆发了新的强烈地震,波及15万平方千米的地区。一些岛屿和城市消失了,全国20000多的人口受到影响。地震又引起海啸,智利沿岸500多千米范围内,涌浪高10米,最高达25米,使南部320千米长的海岸沉浸于海洋之中。
拓展阅读
涌浪与风浪相比,具有较规则的外形,排列比较整齐,波峰线较长,波面较平滑,比较接近于正弦波的形状。涌浪可以看作是由许多振幅不等、频率不等、传播方向不同并具有正弦波的分量叠加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