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热夏冷”之地的真相
众所周知,冬天冷、夏天热,但是,你是否听说过冬天热、夏天冷的地方呢?在我国辽宁省东部的桓仁满族自治县,就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
在19世纪末的一个夏天,桓仁满族自治县沙尖子镇的农民任洪福在堆砌房北头的护坡时,偶然注意到,扒开表土的岩石空隙里不断冒出阵阵寒气,他感到非常惊讶。当时,任洪福就在冒气强烈的这段护坡底角,用石块垒成了长宽各约半米、深不到1米的小洞。
盛夏时节,外面烈日炎炎,这个小洞中却如同寒冬。如果在洞口放上鸡蛋,没过多久鸡蛋就会被冻破壳;如果在洞内放上1杯热水,不到1个小时,这杯热水就会变成冰块。每当夏季下雨的时候,雨水流入洞内的石缝中,就会冻成一根根水柱。人站在洞口六七米外,只需一两分钟就会冻得全身发抖。如此寒冷的夏季冰洞,让人不得不称奇。
据说,1946年的一个夏天,一名国民党军官曾将大汗淋漓的战马拴在洞口附近的树桩上。第二天早晨,当这名军官再去牵马的时候,这匹马已冻倒在地上,不能动弹了。
后来,经过测量,夏季小洞内的平均温度仅-2℃,石缝的温度更低,只有-15℃。这个小洞的离奇之处,不仅在于夏天寒冷无比,而且在于冬天温暖如春。
立秋以后,小洞外部的地温不断降低,而内部的地温反而由冷趋暖。到了严冬腊月,野外冰封雪冻、寒风凛冽,各种草木都纷纷枯萎、凋零。但在小洞里,却是热气腾腾、温暖如春。而且,小洞附近也有如小洞一样暖和的地方。在任家附近的山岗上,凡是冒气的地方,整个冬春始终存不住冰雪。
无独有偶,在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乡西北部的太行山半山腰上,有一个海拔1500米,被称为“冰脊背”的地方,也是“冬热夏冷”之地。在这里,阳春三月开始结冰,冰期长达5个月。到了寒冬腊月,这里热气如蒸,从乱石下溢出的泉水温暖宜人,小溪两岸的奇花异草嫩绿鲜艳。
一般来说,冬冷夏热是季节变换的普遍规律。而像桓仁满族自治县沙尖子镇和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乡这样冷热颠倒的地方却打破了这一规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相关专家曾多次派人到这些“冬热夏冷”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并就其成因开展学术讨论。
有人认为,这些地方地下可能有庞大的储气构造和特殊的保温层,能使地下储存大量的空气,使地下的温度变化比地面慢得多。冬季,冷空气不断进入储气构造,可以一直保温到夏季才慢慢放出来;而夏季进入的热空气又直至冬季才慢慢释放出来。
在冰天雪地的寒冬之季,有的角落竟然炎热似火。
地球一面自转,一面绕太阳公转。在这一过程中,地球表面气温也随之不断变化,这是影响地球表面气温的主要原因。但是,专家认为,由于部分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其特殊性,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冬热夏冷”的神奇气象。
也有人说,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这些地方的地下可能有一冷一热两条重叠的储气带。这两条重叠的储气带始终同时释放冷热气流。遇到寒冷季节时,冷气不为人发觉,而热气则容易察觉;遇到暑热季节时,热气不为人发觉,而冷气则变得明显。
还有人猜测,大概这些地方地下的庞大储气带上有一些方向不同且会自动开闭的天然阀门,冬天呼进冷气,放出热气;夏天吸进热气,放出冷气。
至于答案究竟是什么,这还有待于专家的进一步研究。也许正因为这些“冬热夏冷”之地刚刚撩开神秘的面纱,还没有袒露深处的秘密,所以它们才更显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