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中轴线里的玄机
北京城有条著名的中轴线,它南起永定门中心点,北抵钟楼的中心点,全长近78千米。北京城其他建筑都以这条中轴线为中心,形成东西对称的格局。在我国古代,之所以建立这条中轴线,是为了强调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然而,当测绘学家拍摄北京城中轴线的时候,却意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情。
几年前,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夔中羽想用自己制作的相机拍一张北京的全景鸟瞰图。经过考虑,他决定从空中对着北京城南的北京中轴线拍摄。为了规划拍摄计划,夔中羽选择了办公室里的一张很大的航空影像图。航空影像图是航空摄影的相片经过处理后镶嵌起来的一种俯视图。面对高清晰的图像,夔中羽仔细选择了一个拍摄点,于是他开始关注北京城中那条直通南北的中轴线。
但是,在这次拍摄过程中,夔中羽却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经过对拍摄照片的仔细比对,他发现:北京城的中轴线并不是和子午线完全吻合的。所谓子午线,就是经线,也就是地球仪上人为划分的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如果北京的中轴线并不是和子午线完全吻合,那就意味着它不是指向正南、正北的,换句话说,元、明、清三代皇帝的宝座有可能都是歪的,北京城并不是人们认为的那样,是一座正南正北的城市。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夔中羽的测量方法有偏差吗?
为了保证结论的准确性,夔中羽找出了北京的卫星影像图,发现在卫星影像图上,这条中轴线也是偏的。后来,他又买了很多版本的北京市地图,其中包括北京交通游览图,以及各种大比例尺、小比例尺的北京地图集,他发现这些地图上的中轴线都是偏的。
之后,夔中羽还决定对中轴线的南端起点永定门进行一次实地测量。为了尽量避免误差,夔中羽邀请了国家测绘局的工作人员和他一起进行实地测量。他们根据世界时分区、当地时差和当日时差等多种因素推算,确定了太阳经过永定门正午的时间。然后才开始进行精密的测量。测量结果显示,北京中轴线的确偏离了子午线。
在紫禁城内居住的历代君王都认为自己所处之地坐北朝南,与天地相接,也许他们没想到,自己身处之地并非正位。
最后,夔中羽得出结论,在精确的地形图上,中轴线显示了这样一种“偏离”:从南端起始点(永定门)开始,向北延伸时开始呈逆时针方向偏离子午线,而终点位置(钟楼)已经离开子午线约300米!
为什么北京城的中轴线会出现这样的偏离?中轴线与子午线重合,本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它象征着封建帝王的“天命皇权”。为什么这条象征“天命皇权”之线会给我们带来这样大的意外?
对于这些问题,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解读。
北京城中轴线始建于元代,据历史记载,担任“监筑”之职的是忽必烈的重臣刘秉忠,而刘秉忠是一个汉人。由于元代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汉人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备受欺凌。于是,就有历史学者提出:中轴线是汉臣刘秉忠故意弄偏的,试图以此反抗元朝统治。
对此,有学者提出质疑,因为上述说法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
于是,又有了第二种看法:可能是建造者采用磁针定位法,造成了技术上的误差。但是,夔中羽认为这种推理不大令人信服,因为当时采用的是精度较高的天文测量,而不是简单的磁针定位法。
有些学者认为,中轴线偏离子午线可能与天文现象有关。由于地球的自转等原因,可能导致地球上的经度和纬度产生变化。可是,这一观点后来也被推翻,天文学家指出,一些天文现象会影响天体的位置,但是不会影响地面上经纬度的变化。
在推翻了以上两种说法之后,夔中羽逐渐把焦点放在了历史和文化层面上。由于元朝起源于内蒙古地区,所以他找来北京与内蒙古自治区的9张地图,当他把这些地图连接起来的时候,一个从未被人们关注过的地方展现在眼前:北京城中轴线向北延伸,其延长线直至古开平。古开平就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发祥地,蒙古人在北京建都前曾在这里建都,史称“元上都”。当时元朝实行的是两都制,或许北京城的这条中轴线与元上都存在某种关系。
为了找到这种关系,夔中羽又亲赴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东北的元上都遗址进行实地考察。他最终发现:北京城中轴线继续往北延伸,延长线恰好通过距离北京270多千米的古开平。
原来,北京城内的中轴线在修建时并非为了与子午线平行,而是为了与元上都在一条直线上。夔中羽猜测,这可能是元朝统治者为了表达“两都统一,一统天下”的意愿而特意这么设计的。由于明朝和清朝的都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重建的,于是就延续了中轴线的这一走向。只是明清的统治者没有想到,他们所认为的“正南正北”的“天命线”竟然延续的是元代的历史内涵。这也许是一个历史的玩笑。度较高的天文测量,而不是简单的磁针定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