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趣的植物奇观

年轮趣谈

在气候呈显著季节性变化的地区,一般多年生木本植物茎内的次生木质部内,每年要形成一个界限分明的轮纹,叫做年轮,也叫生长轮或生长层。

年轮是怎样形成的呢?当树木茎干的形成层细胞分裂时,树的直径就增加了。树内形成的新细胞形成木质部分。在春季及夏初生长期生成的细胞通常比夏末秋初大得多,所以木质颜色浅而宽厚(称早材)。而夏末秋初生成的细胞较小或根本不生长,所以这层木质部看上去色深而窄(称晚材)。当年早材与晚材逐渐过渡而形成一轮,而晚材与次年早材之间则形成界限分明的纹轮,这就是年轮。年轮,一年一轮,查查有多少圈数,就可知道这株树有多少岁了。

年轮——树木这种独特的语言,不仅能为人们提供树木的年龄,还记录和揭示了很多自然现象。

19世纪9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道格拉斯想把太阳活动与地球气象类型的变化联系起来,但是以往的气象记录不足以说明问题。后来,他把注意力转到自然界,推想大自然本身可能隐藏着气候类型的记录。可是在哪里呢?在他居住的亚利桑那州北部,生长着一种巨大的美国黄松和其他古树。道格拉斯试图在这些树木中寻找答案。于是,这位年轻的科学家就来到当地的原木场中到处翻找木头。

1904年的一天,道格拉斯到一位农夫家做客,院子里的一根老树桩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根老树桩表面因年久而污黑。他如获至宝地仔细观察了它的年轮,发现一圈年轮很窄,他认为这正是1883年结束的长期干旱所造成的。这圈年轮外面还有11圈年轮。他问主人,砍倒这棵树的确切时间是不是1894年。主人非常惊讶,因为他说得一点儿不差。

通过这件事,道格拉斯认识到,检查年轮类型可以知道当地过去的气象情况。不久,他创立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树木年代学。树木年代学是一门把年轮当做时间与过去气象类型标准的尺度来研究的科学。道格拉斯还在亚利桑那大学建立了年轮研究实验室。

从树桩、木块及活树上可以看出年轮的宽窄。树木每年的生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的湿度:水分越充分,年轮越宽。通过对同一地区树木年轮的比较,可以分辨出每圈年轮的生长年代。然后,可以划分出每圈年轮所代表的确切日期。通过分析旧木头,便可知道建造一座大天主教堂,一次森林大火,一次滑坡事件,甚至制作一个油画框的精确日期。

一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年轮还可以提供过去年代火山爆发的记录。在树木的生长期,当气温降到冰点以下时,霜冻会给树体造成损害,年轮内就会出现疤痕。

这种寒冷气候常常与火山爆发有关。因为火山爆发把尘埃和其他一些物质喷入大气层,遮住阳光,使地球的温度降低。因此,通过年轮内的疤痕可以判断火山爆发的时间。

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年轮与地震的关系,他们认为大地震动时,树木受到压力,树木对这些压力的反应也会记录在年轮中。

榕树趣谈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但神奇的大自然却为我们创造了“独木成林”的榕树。

榕树是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的桑科树种,也是最受人喜爱的风景树之一。它的树冠之大,每每让人惊讶不已,叹为观止。

在孟加拉的热带雨林中,有一株特大榕树,从它的树枝上向下生长的垂挂“气根”多达4000多条。它们落地入土后成为支柱根。这样一来,柱根相连,柱枝相托,繁茂的枝叶不断向外扩展,形成树冠奇大、独木成林的自然奇观。据说,那奇大的树冠投影面积竟超过了1万平方米,曾容纳一支几千人的军队在此乘凉。

中国也是榕树大国。在中国云南盈江县铜壁关,有一株榕树,从树上垂到地面的支柱根有100多条,树冠约3000平方米。

还有更绝的呢。在我国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中,有一座被称为“新会八景”之一的小岛——小鸟天堂。远远望去,岛上一片浓绿。当乘船驶近时,眼前是一片由上百棵树组成的密林。可你一登上小岛,进入“密林”,就会惊奇地发现,“林”中树木的树干和枝杈都彼此相连、一脉相通。原来,这座占地1公顷的岛上只有一棵“独木成林”的特大榕树。那些所谓的树干,其实都是这棵榕树分枝上垂下的气生支柱根。这棵榕树巨大的树冠和浓密的枝叶,给各种鸟类提供了栖息、繁衍的“乐土”,“小鸟天堂”因而得名。

巨衫趣谈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山脉西坡有一片一望无际的大森林,这片浩瀚的林海是由巨杉组成的,它名扬四海,号称“巨杉帝国”。

巨杉是植物界中的巨人,属于杉科,是长绿大乔木,长得异常高大,成熟的高达60~100米,最高的达142米,直径12米。树的寿命也特别长,有不少已有两三千年的树龄,甚至有生长了5000年之久的古木。因此又被人们称为“世界爷”树。

有趣的是,高大的巨杉,其种子却小得可怜,3000粒扁平形的巨杉种子加在一起才不过几十克重,而且其成活率也不高,平均每株巨杉要撒下100万粒种子,但其绝大部分被鸟类或其他小动物吃掉,只有一两粒能够发芽。不过,如果发芽后能够平安度过第一年,绝大多数都能成材。

树龄小的巨杉树皮很薄,但随着树龄的增长,树皮越长越厚,一般可达30多厘米,最厚的竟达60多厘米。这使它具有很强的防火能力和避虫害能力。此外,由于它的树液中的鞣酸含量高,消毒杀菌力强,因而很少生病。

100多年前,人们才发现这种巨树,因它的树叶奇特,被称为“猛犸树”或“加利福尼亚松”。1859年英国人命名它为“威灵顿巨树”,以纪念在滑铁卢打败拿破仑的英军统帅威灵顿。美国人对此大为不满,把它命名为“华盛顿树”。

在巨杉帝国中,最著名的一株巨杉位于内华达山脉西侧的公路上。据考察,这棵大树的树龄在5000年以上,总重量达280万千克,等于450只最大的陆生动物——非洲象的重量,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蓝鲸,也要15只加在一起才能和它的重量相近。

后来,在修建公路时,它正好挡在路中间。砍吧,它实在太珍贵了,不可以;留吧,旁边又无路可绕。后来施工人员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在树身上开凿了一个高、宽各3米的隧洞,让公路在树身中穿过,往来不息的汽车在树中间穿梭而过。这棵被誉为树王的巨杉,也因此而成为一大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

银杏树趣谈

银杏是目前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30万种高等植物中最古老的种类。早在距今3亿多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银杏家族的古老成员就出现了。在距今2.5亿年前的古生代二叠纪地层中,科学家们发现了类似现代银杏的古银杏化石。

到了中生代,银杏的家族变得空前繁盛,种类多,分布广,除赤道附近和南极洲外的所有陆地,都有它们的踪迹。但在恐龙灭绝后不久,银杏家族也在地球环境的变迁中逐渐衰落。200多万年前开始的新生代第四纪冰期后,银杏家族几近灭绝,仅银杏一种幸存于亚洲东部,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活化石植物”,为科学家研究地球的历史留下了活的证据。

银杏是一种裸子植物,它不开艳丽的花朵,但它那形如小折扇,又似鸭脚的叶片却奇特而美丽。尤其在秋季脱落之前,嫩绿的银杏叶由上部边缘开始逐渐变黄,起初就像镶上了金边,不久整个叶片都被染成了金黄色,远远望去,银杏形如华盖的巨大树冠在阳光下金光闪烁,雄奇、华美异常。

我国山东莒县浮来山上的定林寺内有株树龄为4000多年的“天下第一银杏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银杏树,它已被列入“世界之最”和《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这棵大树高26.3米,树身围粗15.7米,树冠遮地660多平方米,树根蜿蜒裸露,每天需吸收2吨的水分。这株树的围粗自古就有“大八搂”、“小八搂”之说。“大八搂”是指个子高的人去搂,正是八搂;“小八搂”是指个子矮的人去搂,恰好也是八搂。原来,这株大树树干是下细上粗。

这株大银杏树,至今枝叶茂密,每年结果不辍。它不但枝条上结果,就连那粗粗的枝干上也结出银杏来。更有奇者,在这株大树枝桠根部长出30个形似钟乳石的树瘤,轻轻叩击,里面似乎是空的,发出“咚咚”的响声。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曾偷伐去一个树瘤,剖开看时,花纹仿佛山水云烟,令人叫绝。

连理树趣谈

在瑞士日内瓦橡树路旁有两株梧桐树,这两棵树原来本是相邻而立。由于两树距离较近,相交的树枝因经常摩擦而蹭破树皮并分泌液体,结果使两树枝权粘连,日久天长竟“相依为命”,长成了奇特的连体树。

在我国安徽省铜陵县凤凰村前,有一棵树龄达700多年的水桦树。它在4米宽的小河两岸各长一干,在2.5米高处会为一体,被人们称为鸳鸯树。

在我国海南岛兴峰岭林区,有一棵高大的樟科植物刻节桢楠,它与一棵比较细小的橄榄结成了鸳鸯树。在离地面1.5米左右的地方,粗壮的刻节桢楠把橄榄搂进自己的怀抱,到了7米以上,两棵大树的主干紧紧地贴在一起,简直不易分得出彼此了。

在浙江省遂昌县湖山乡奕山村,有一株阴阳树——樟抱松。远看它是一棵树,近看实为两棵树,树根相连,密不可分,当地人称其为“夫妻树”。樟树高30多米,树围2.5米;罗汉松高8米,树围90厘米。两树根部相连,树身至1米处分开。

在北京中山公园,也有一株奇树——说是一株,其实是两株:粗大的柏树干上有一裂缝,裂缝中又长出一株槐树来,两树合为一体,自然天成,奇妙无比,被取名为“槐柏合抱”,成为中山公园里一处有趣的植物景观。这两棵拥抱在一起同生同长的槐树和柏树,至少已经有300年的历史了。

在我国广西陆川县温泉乡盘龙村有一棵榕树和松树合为一体的奇特大树,高29米,树冠覆盖面积约200平方米。主干分枝处榕树干将松树干完全抱拢,松树干从榕树干腹心穿出仍往上生长,二树枝叶交叉相错,十分壮观。

花大王花趣谈

大王花又名莱佛士大花草,1815年5月,英国植物学家莱佛士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东南部的热带森林中首次发现,为了纪念它的发现者,便将其命名为莱佛士大花草。

大王花平均重约六七千克,直径1米左右。最大的直径约1.4米,最重的达三四十千克。花瓣呈红色或紫棕色,含有很多浆汁,每片花瓣大约30~40厘米长,20厘米宽。花的中心部分很特别,看上去像一只脸盆,如用它盛水,可装六七千克之多。

大王花的生长周期很长,当一颗细小的种子散落到其他植物的表皮上以后,便慢慢形成一个“实心瘤”,待长至杏仁大小时,就会冲出表层,且不断变大,几个月后长成一个叶球。令人惊奇的是,作为“世界花王”,它盛开时不但不香,反而散发出一股恶臭气味,让人闻而却步,却招来了一群臭味相投的朋友——蝇类和甲虫。它们在花上爬来爬去,无意中充当了传粉的媒人。它花期短暂,3天后失去光泽;一周后,花朵完全变黑;再过15天,整株花掉落在地,开始腐烂。

大王花另一奇特之处在于它既无根,又无茎,还没有叶子,简直有些不像植物。而且别看它在花中称王,可过的却是一种寄生生活。它只有黏附在葡萄科的爬岩藤属植物的身上方能生长。由于花期短暂,因而授粉也非常迅速。此外,为了使授粉有效,附近需有雄性花朵,而且还必须要求雌、雄花朵同时开放。

授毕花粉,便开始结出果实。大约六七个月之后,便产生了成百上千个沙粒般大小的种子,完成整个生长周期大约需要一年半的时间。其花蕾的死亡率相当高,因为它对外界的骚扰异常敏感。

关于大王花,至今尚有许多谜没有解开。例如,这种植物究竟是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利用特定的植物和昆虫进行寄生生活的?它是怎样得以进入腐败的藤本植物的表皮的?又是如何散布种子的?对于后一个问题,人们猜想,可能是由白蚁或吃食白蚁的小动物将其种子遗留在植物表皮上的。

圆叶植物趣谈

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水面上漂浮着一片片绿色的大圆叶,这种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圆叶,就是著名的睡莲科植物——王莲的叶子。

王莲的叶子大得惊人,直径一般为2~3米,最大的直径达4米。王莲叶子浮在水面上,叶的边缘向上翻卷,样子像个浅浅的大圆托盘,具有很高的负荷力,可以轻易托住一个半大孩子。最大的王莲叶子,可负荷重量竟达70千克。王莲的叶子为何有如此大的浮力呢?这是因为它的叶子面积大,从叶中央到四周都有放射状的粗大叶脉,它们构成了坚固支架;在叶脉之间还有许多弧形横隔,分成一个个气室,这更加大了它在水面上的浮力。因此,王莲叶子的承重力很强。

王莲是多年生的缩根性水生植物,每棵王莲能长出二三十片大叶子,虽然根系发达,但却没有主根,不长藕。叶子向阳的一面十分光滑,呈淡绿色;背阳的一面除了粗大的叶脉外,还长有长长的刺毛,颜色也不同于向阳的一面,呈暗红色。

亚马孙河地处南半球,每年的1月,正是气候炎热的夏季,这时王莲开始开花。王莲的花有粉红色的,有淡蓝和白色的,偶而可见深紫色的花。王莲的花硕大无比,直径有40厘米,暮开朝闭。黄昏时分,刚伸出水面不久的蓓蕾,含情脉脉,接着绽开洁白的花朵,并散发出缕缕清香,芬芳四溢,招来众多的甲虫前来采蜜、传粉。到第二天早晨,花瓣又闭合了,直到傍晚花儿又重新开放。这时候的花瓣的颜色已由白色渐渐变成了淡红色,最后到深红色。接着花朵向下低垂,开始凋谢,在水面结籽。王莲的果实是球状的,每个果实里面有几百粒玉米粒大的种子,其中含有大量淀粉,可以食用,味道还相当可口。

王莲是世界闻名的观赏植物。它虽然生活在热带地区,但现在世界各地的著名植物园都引种了它。我国的西双版纳植物园、广州华南植物园也引种了它。

近年来,科学家们又发现了王莲的另一妙用——可以净化河水。王莲的根周围的真菌和细菌能分解河水中的有机物质,根本身也能够吸收河水中的有毒物质,从而使河水得到净化。

石头花趣谈

土壤是高等植物生长的根基,植物利用自己的根系从中汲取必要的水分和营养。石头是没有生命的,有谁能想像到石头上也可以“开”出花来呢?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非洲南部就有许多“石头”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在南非和纳米比亚的沙漠及干旱的砾石地上,每年的7—12月间,都能看到石头开花的奇特景象。一堆堆、一片片的碎石或卵石中间,如繁星般点缀着一朵朵美丽动人的鲜花。这些花既没有片片绿叶相陪,又看不到茎枝相伴,除了花以外,就是或扁或圆的石块。每朵花都开放在两块大小相近、颜色和形状相同的碎石或卵石中间。但当人无意中踩到这些“石块”上时,真相就大白了。它们不但不会使人感到硌脚,反而一踩即破碎,从中还会流出汁液。如果把这些半埋着的“石块”挖出来,就会看到在它们的下面还长着根呢!原来,这些都是冒牌的石块,真正的植物——生石花。那些所谓的碎石或卵石,其实是这类植物变形的叶子,它们靠模仿石块的样子以求生存,不然它们那弱小而多汁的身躯,早就成了食草动物的美味佳肴了。

生石花,也叫石头花,被称为“有生命的石头”,因只生长在非洲南部的个别地区,因此十分珍贵,其中有些品种已经在世界各地普遍栽种。

其实,真正的岩石上也并不是寸草不生。虽然在光秃秃的岩石上,高等植物显得无能为力,但低等的石生植物却能表现出它们的强大生命力。这种生存环境对于植物来说是残酷的,白天,阳光照耀着岩地,石头上的温度可高达50℃~60℃,夜间则很快下降到最低点。另外,岩石是绝对干燥的基质,石生植物只能利用自己的整个表面来吸收雨露、雪融水等,同时还要生有有效的固着器官,以便使自己附着在岩石上。如此恶劣的条件,只有藻类、地衣和苔藓植物才能生存。

白色胶球藻是蓝藻的一种,它的藻体细胞呈球形,细胞壁厚,外边有一层胶质鞘包裹着,用来黏附在岩石表面,每一个细胞都有圆形的同心纹,形成群体后十分容易识别。当它进行繁殖时,细胞有规则地彼此垂直地向三个方向分裂成子细胞,各子细胞产生一圈胶质层,但母细胞的老胶质层并不脱落,仍包在子细胞的外围,成为公共的胶质层。因此,每分裂一次,其胶质层就增加一圈,当群体内超过八个子细胞时,外围的胶质层就得更换。这样,一个群体就分裂成两个子群体。白色胶球藻的胶质鞘是红色的,当它们在岩石上迅速繁殖时,就会形成肉眼可见的红色壳状植被体。有时,它们也生长在木材上或其他地方。

地衣是石生植物中比较大的类群。地衣植物体是由真菌和藻类共同组成的,地衣共同体的营养是由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而制造出来的。菌类的主要活动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并在环境干燥时保护藻类细胞,使它不致干死。

地衣虽然生长缓慢,但随着时间的积累,却表现出改善环境的巨大力量。岩石在地衣的侵蚀下,加速了本身的风化过程,同时还积累了一些有机质和空气中降落的灰尘,从而逐渐改变了原来的环境条件,于是苔藓植物中的藓类逐渐生长起来,地衣就让位给藓类,自己再向条件比较差的地区发展。这样,植物演替的第一阶段结束。又经过一段时间,随着土壤厚度的增加,苔藓植物又让位给另外一些植物,渐渐地从草本发展到灌木再到乔木,最后,原来的岩石地带就变成了一片茂密的森林。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此,地衣被看做是土壤的形成者之一和其他植物的开路先锋。

生长在岩石上的苔藓植物种类较少。有黑藓类、灰藓类和紫萼藓类。东北黑藓一般生于高寒地带的干燥花岗岩上,它的植物体密集丛生,在岩石上形成一层黑红色的稠密垫子,并带有光泽,茎高约2厘米,叶片密集地生于茎的上半部,下部茎通常裸露。由于石生环境的水量不平均,当环境干燥时,它的叶片即呈覆瓦状紧贴于茎枝上,潮湿时才展开。

“食物树”趣谈

树是人们最常见的植物之一,很多树结出的果实都是人们的美味食品。不过,有些树的“果实”比较希罕,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果树大异其趣,于是有人将它们统称为“食物树”。

面条树

在南非有一种奇特的树木,它的果实呈长条形,最长的约有2米。当地人把这种果实叫做“须果”。当“须果”成熟时,人们把它们割下来,在太阳下晒干。吃的时候,把它放在锅里煮熟,再配上各种佐料,便成了一碗味道独特的面条。

大米树

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国家里,有一种名叫“西谷椰子”的树。它的树形很像椰子树,令人叫绝的是,这种树可产出“大米”来。

这种树的树皮、树干内含有大量淀粉。当地人常把树砍倒,将树干劈开,取出淀粉,然后放在清水中沉淀、晒干,最后加工成像大米一样均匀、洁白的颗粒。人们称之为西谷大米。一般情况下,每棵西谷椰子树可产西谷大米300千克左右。西谷椰子树一般只开一次花。开花之前,树干内堆集的淀粉可达几百千克。

可奇怪的是,只要一开花,树干内的大量淀粉很快就会消失得一干二净。

香肠树

前面提到的“食物树”仅限于主食,有没有“副食”呢?刚果有一种果实样子非常像香肠的树,人们称它为“香肠树”。遗憾的是香肠树的果实不能吃,但可用来制造黄色颜料;外壳可用来制造碗、茶杯和各种装饰品;树皮还可以做药材,能治风湿、蛇咬等伤痛。

木盐树

有了“主食”、“副食”,还应该有些“佐料”。在我国东北长白山地区,长有一种六七米高的树,每到夏天,这种树的树干上就会冒出“汗水”,并凝结成一层雪白的盐霜。这种盐霜可以直接食用,味道完全可以与精盐媲美。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名字——木盐树。

糖槭树

在北美洲,有一种能够分泌糖汁的树,它的名字叫“糖槭树”。这种树通常高30多米,树干的直径大约60~100厘米。每年1—4月份,是割取糖汁的大好季节。一棵生长15年以上的糖槭树,每年可产约360千克的糖汁。但是这种树并不是永远都产糖的,平均每棵糖槭树的产糖期为50年左右。

很多人都感到奇怪,糖槭树里的糖汁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糖槭树的树干内贮存着大量的淀粉。每年冬天,这些淀粉慢慢地转化成糖。到了第二年的春天,草木复苏,树液开始流动,这时便可以在树干上切口取汁了。

无独有偶。在柬埔寨境内,也生长着一种产糖的“糖棕树”。只是这种树的糖汁,既不是从树干上引流,也不是从果实中榨取,而是从它的花蕾中提取的。一棵糖棕树在半年的开花期内,可产糖约150千克。

味精树

在云南贡山,有一棵高约20多米、粗一抱余的阔叶大树,其皮呈深褐色,叶阔大如掌,叶肉厚实。其在方圆几十千米的高山密林里是独一无二的。当地居民煮肉菜时,摘取这棵树的树叶或割下一块树皮放在锅中,煮出的肉菜格外鲜美。这棵树成了当地居民的“味精树”。

奶 树

人人都知道奶牛,却很少有人知道奶树。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委内瑞拉等国生长着一种“奶树”。这种树的果实很小,不能食用。可树内的汁液却可与最优质的牛奶相媲美。当地人非常喜欢饮用这种“牛奶”。取用“牛奶”也很方便,只要用刀在树干上划个小口子,乳白色的“牛奶”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出,一小时就能收集1千克左右。但这种奶不能长时间保存,久放会变质,所以必须现饮现取。

除了有产“牛奶”的树,在希腊还有一种能产“羊奶”的树。这种被人们叫做“喂奶树”的奇树,树身上每隔几十厘米就会长出一个能自然滴出“乳汁”的奶包来。当地的牧羊人常常把小羊羔抱到树下,让它们吸食奶包里的“奶”液。

酒 树

在非洲的东部,生长着一种叫“休洛”的酒树,它常年分泌出一种香气芬芳并含有强烈酒精气味的液体,当地人把它当做天然美酒饮用。

猴面包树

在世界第四大岛——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上生长着一种奇形怪状的“猴面包树”。

它的枝权形状千奇百怪,酷似树根。这种“根系”好像“长在脑袋”上、暴露在空气中的乔木,属锦葵目木棉科,原产于非洲。树干呈希奇古怪的“大肚子”式的“圆桶形”。它们通常高约10多米,但是“腰围”(即树干最粗处的周长)却往往长达几十米,常常要一二十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一圈。当地人对它抱有一种迷信:合抱它后,再把耳朵贴到树干上就能听到卜凶问吉的魔鬼咒语。由于它的长和宽比例有些失调,像一个硕大的啤酒桶,因此样子显得很可笑。但很多人就是非常喜欢它那滑稽的模样。

猴面包树在非洲还被人们称做“生命之树”。每当旱季来临,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这种树会迅速地落光身上所有的叶子。一旦雨季到来,它又会依靠自身松软的木质,如同海绵一样大量吸收并贮存水分,然后开花结果。其果实“猴面包”像一个巨大的葫芦,甘甜味美,是猴子和猩猩十分喜爱的美味佳肴,“猴面包”这个有趣的名字也正因此而来。不过,这种“猴面包”更是当地居民的“天赐食物”,在非洲历史上的几次大饥荒时期,这种“天然面包”曾从死神手里夺回了成千上万饥民的生命。因而猴面包树又有“非洲的生命之树”的美称。

科学家们在猴面包树上还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常吃“猴面包”的人不会患胃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医学院的科研人员通过努力,从“猴面包”中分解出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防止癌细胞的形成和扩散。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它的果实、叶子和树皮均可入药,分别具有养胃利胆、清热消肿和镇静安神的功效。

猴面包树还是植物王国中的老寿星。只要没有特殊意外,它们一般可以活4000~6000年。一株老树周围常常是“子孙满堂”,因而它又有“森林之母”的美称。

英国著名植物学家伍斯特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世界上有许多希奇占怪的树,但它们不是某一株树木在特殊条件下的‘变异’,就是一些非常罕见的‘稀少树种’,因此,作为一种数量较多的树木来说,称猴面包树为非洲树王,甚至世界第一奇树,并不过分。”

恶之花趣谈

花是美丽的象征,它会让人心情愉悦,精神振奋。可是世界上竟然有一些花与人们常见的花完全相反,展现给人的更多的是丑、恶的一面。我们不妨借用法国诗人波特莱尔的诗句,称之为“恶之花”。

“蒙汗药”花

“蒙汗药”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常见的能使人失去知觉的药。在大自然中,有一些花竟然与“蒙汗药”具有相同的功效,于是有人戏称之为“蒙汗药”花。

在西班牙有一种名叫“勃罗特”的野生植物,它的花所散发出的芳香气味,对人的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人闻了这种气味后便会沉沉入睡,其效力可达3小时之久。如果人躺在这种野花丛中,就会长时间昏然酣睡。于是,当地人就利用它的这种特点,把它当催眠药用。在家里栽上几盆勃罗特花,对神经衰弱的失眠症患者进行催眠,可产生良好的效果。

无独有偶。在坦桑尼亚的山野里,生长着一种野菊花,也有强烈的催眠作用,其功效甚至比安眠药还大。由于这种野菊花的花瓣味道香甜,贪嘴的人吃后,不大一会儿就会酣然入睡。当地居民常利用野菊花的强烈的催眠作用来捕捉野兽。他们把野菊花摘下来,捣碎后拌在食物里,然后将拌好的食饵放置野外,飞禽、野兽一食用后,便会昏昏睡去,人们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它们捕获。

科学家们认为,这种野菊花之所以能催眠,一定是花的香气中含有某种特殊的挥发油。一旦人们了解了它的化学成分,就可以研制出新的高效催眠药品来。

刺刀花

在秘鲁索尔米拉斯山上,有一种能像兵器一样刺伤鸟兽的刺刀花。这种花植株很矮,只有三四十厘米高,可是开的花很大,和脸盆相仿。每朵花有五个花瓣,花瓣边缘上长满像针那样尖利的刺。如果轻轻碰它一下,它的花瓣就会猛地飞弹开来,要是被花瓣弹着了,轻的会刺出血来,重的能将人的肌肤划出一条很深的“刀痕”。

杀人花

还有比刺刀花更厉害的。在南美洲亚马孙河的原始森林里,生长着一种娇艳的日轮花,能发出奇异的花香。如果有人被那细小艳丽的花朵或花香所迷惑,上前去采摘,只要轻轻碰触一下,那些细长的叶子立即就会像八爪鱼一样卷过来,把人的胳膊拉住,并且将人拖倒在潮湿的地上。之后,那些躲藏在日轮花旁边的大型食人蜘蛛,就会迅速赶来咬食人体。这种蜘蛛的上腭内有毒腺,能分泌出一种毒液。这种毒液进入人体,会致人死亡。由于蜘蛛众多,一个活生生的人片刻之后便只剩一副骨架。当地人对这种花十分恐惧,简直到了谈花色变、提心吊胆的地步。

奇怪的是,凡是生有日轮花的地方,必有食人蜘蛛。食人蜘蛛咬食完人(或动物)之后,所排出的粪便正好成了日轮花的一种特殊的养料。于是,日轮花就尽力地为食人蜘蛛捕猎食物,它们狼狈为奸,共同干着害人的勾当。

毒花一族

一品红花。朵艳丽,绽放长久。但其茎叶中的白色乳汁,如果沾在人手臂上,会使皮肤红肿。特别是误食其茎叶,会引起中毒。

万年青。叶色先奇绿,后艳红,观赏价值很高。但其枝叶的液汁毒性极强,其果实毒性更大,人畜误食会有生命危险。

水仙花。此花具有较高的药用和一定的观赏价值。但其茎中含有一种叫“拉可丁”的有毒物质,人畜万一误食,能引起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

含羞草。含羞草之所以一触即“羞”,是由于其体内含有一种含羞草碱,这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有机物,人体过多接触,会使头发脱落或引起周身不适。

夜来香。夜晚香味浓烈,但香味中含有一种有害的物质,会令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人憋闷难受。因此,在其盛开时,不宜放在卧室内。

食肉植物趣谈

动物吃植物是天经地义的,而植物吃动物则显得有些不可思议。可是世界上却的的确确存在着“吃荤”的植物。

猪笼草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食肉植物。猪笼草分布在印度洋群岛、斯里兰卡及我国的云南和广东南部等地,是一种常绿半灌木,大约3米高。猪笼草的叶子很长,紧贴在枝节部分,宽而扁平。叶子中间部分延伸成细长的卷须。叶子最外边部分,像个悬挂着的瓶子。这“瓶子”长长的,色泽鲜艳美丽,乍一看,好像一只猪笼,叶子的最末端就是“猪笼”的盖子。猪笼草因此而得名。

猪笼草的笼子约15厘米长。它的内壁、笼口布满蜜腺,能分泌出又香又甜的蜜汁。这种又香又甜的蜜汁,能把小飞虫吸引过来。小飞虫飞来吃蜜时,常常因笼口十分光滑,一失足跌进笼里。这时候,笼盖就会马上盖紧,使小飞虫有翅难逃。倒霉的飞虫在里面使劲往上爬,可是由于笼壁非常光滑,根本爬不上来,而且,飞虫的挣扎刺激了笼壁的消化腺,消化腺立刻分泌出一种又黏又稠的消化液,把小飞虫化成肉汁来滋养自己。

猪笼草的种类很多,全世界一共有70多种。猪笼草不仅能捕吃蛾、蜜蜂、黄蜂等昆虫,甚至还能捕食蜈蚣、小老鼠。

除了猪笼草以外,生活在各地池沼中的狸藻也是一种“食肉”植物。它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除了秋季开花期外,其余时间全身都沉在水里。它的茎细而长,有许多分枝,枝间散生由叶变成的捕虫囊,囊口有能向里开动的活瓣,口缘生有几根刺毛,常随水漂动。小虫顺水游入囊内,只能向里开的活瓣牢牢地将小虫关在里面。小虫只能乖乖地束手就擒,成了狸藻的一顿美餐。有人进行过测试,狸藻的捕虫全过程不超过1分钟。

而生长在美洲的捕蝇草的“捕虫”本领更为惊人。它的捕虫叶由团扇状的叶片和扁平的叶柄构成,叶片边缘有20~30根细毛,叶面两侧各有3根长刺。这种长刺感觉非常敏锐,当苍蝇等小虫飞来停留在它的叶上时,如果碰到它的长刺,叶片两侧很快向中央折合起来,苍蝇立刻成了它的俘虏,然后由叶腺毛分泌消化液,把苍蝇慢慢消化掉。这种捕虫叶的内侧呈红色,对昆虫具有诱惑力,尤其是蝇类对红颜色特别敏感。

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一位叫鲍拉格尔的生物学家,曾用特殊方法培育出1米多高的捕蝇草。这种草一下子就能咬断人的胳膊或吞吃整条狗。这位科学家将这些捕蝇草种植在房屋旁边,以防盗贼闯入。鲍拉格尔说:“我所住地区犯罪活动猖撅,过去我家曾5次被盗。这些贼很有一套,他们常以巧妙的办法避过我家的看门狗和报警器。可自从种上捕蝇草后,贼再没有上门作案,因为他们看到这庞大的捕蝇草就已吓得不敢轻举妄动了。”这种改良后的捕蝇草有一个特别大的嘴巴,那些短毛锋利如刺,就好似嘴巴内的牙齿,极大地提高了捕蝇草的捕虫能力。曾有一次鲍拉格尔自己不小心擦过捕蝇草,捕蝇草大嘴立即合拢,幸好锋利的短毛只擦破他肩上的皮肤,没有造成更大的伤害。

还有比这更厉害的!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一种树叫奠柏,这种树有八九米高,长着很多很长的枝条,要是有谁不小心碰到了它们,全树的所有枝条好像得到了某种号令,一个方向,一致行动,像条条魔爪一齐伸了过来,紧紧地把人缠住。你越是挣扎,它便把你勒得越紧。岂止如此,在伸出的“绞索”上,还会分泌出浓浓的胶液,把人的耳鼻口眼糊住,直到把人活活勒死,真是残忍至极!因此人们见了这种怪树,都望而生畏,绕道而行。当然它不仅吃人,其他冲撞它的动物也不能幸免。

这种树为什么会吃人呢?人们分析,它长期生长在贫瘠的土壤里,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得不到保证,因此便“饥不择食”,掌握了掠食动物的本领——动物被粘住后腐烂掉,便成了它的营养品。

植物的感觉与记忆趣谈

很多人认为,神经系统是人和动物的专利,只有人和动物才有感觉与记忆。可是科学家们发现,植物与人和动物在很多方面具有同样的功能。

与人和动物不同,植物对外界的嗅觉不是用鼻子,而是用身体的某个器官来感受的。如果说植物有鼻子,那也许指的是叶子,这就是为什么植物很容易被化学物质伤害的原因,特别是叶子。

植物的味觉非常细腻,它们知道自己喜欢“吃”点什么,爱“喝”点什么,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地方寸草不生,有些地方却树木成林的原因。很多科学家就是利用植物的味觉来寻找矿藏的。例如,金刚石很可能就埋藏在赤杨丛生的地方;银莲花生长的地方很可能有镍矿;不毛之地也许藏有铂矿,因为它与任何植物都水火不相容。

植物的听觉“因人而异”,换句话说,不同的植物对不同频率的声波反应不同。日本科学家发现,西红柿、黄瓜特别爱听日本的“雅乐”,每当音乐响起的时候,这些植物的叶子舒展,叶面电流加快,生长迅速。美国科学家也发现,很多植物喜欢轻音乐,讨厌摇滚乐,有些植物长时间听摇滚乐后会慢慢地死去。

按照一般常识,植物发声是不可能的。最近,美国加州森林研究所的尼尔逊博士把一棵小松树移至室内,接上计算机测试仪后发现,小松树能发出微弱的超声波,他把这称之为植物“说话”。有些植物缺水时会发出“咔嗒咔嗒”的声音。这种声音有点类似于哺乳动物鲸发出的叫声。

植物的视觉是指植物对光线的感受。如果用感受光线来衡量植物的视力,那么,植物叶面对光线的感受力最强,也就是视力最强。人们在生活中不难发现,植物向阳的一面,枝叶比较多;反之,枝叶较少。

英国科学家培育成功一种神奇的小麦,当它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遭到细菌、寒冷或干旱等侵害时,叶片会发出淡蓝色的光芒,用以向人“诉苦”。

含羞草具有复杂的神经系统。当你触动含羞草的一片叶子时,其他叶子就会卷合起来。这种反应不是一种简单的化学反应,而是基于电脉冲的一种反应。

科学家还发现,植物的嫩芽里还有引力探测器,能对引力做出反应。当这种引力探测器被割掉后,植物向上生长的能力就会遭到破坏。

美国的测谎器专家巴克斯特有一天突发奇想,在植物叶子上接上了一个测谎器的电极。

为了证明植物具有记忆力,巴克斯特将两棵植物并排放入一间屋内,然后让六个人穿着一样的服装,戴着面罩,从植物前面走过,其中一个人将植物毁坏。之后,再让他们从植物前面走过,当那个毁坏植物的人通过时,记录纸上出现了强烈反应的记录。

植物何以有如此灵敏的神经系统和复杂的反应行为?科学家解释,这是一种名叫茉莉酮酸的化学物质所起的作用。当植物受到外界刺激时产生一种激素,这种激素把植物体内的亚麻酸转化成为茉莉酮酸,这是一种类似动物体内的前列腺素的化学物质,具有止痛和平息情绪的功效。茉莉酮酸挥发出去,还可以作为植物间互相联络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