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道场——浙江普陀山

普陀山原称梅岑山,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形似苍龙卧海,岛上风光旖旎,洞幽岩奇,古刹琳宫,云雾缭绕,以山、水而著称。普陀山是观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南海观音立佛是普陀山的标志。

佛教的兴起和普济禅寺

春秋越王勾践时期,舟山一带统称为“甬东”。至西汉成帝刘骜时期,南昌尉梅福赴九江入仙道,隐居在甬东,并在岛上采药炼丹,于是更名为梅岑山。

因山的东南紧邻一个更小的岛屿,这个岛屿悬峙海中,称为“洛伽山”,所以有时候也连称为“普陀洛伽山”。

至晋代,炼丹家葛洪循梅福之迹,来到梅岑山居住在仙人井附近,并筑炉炼丹。《普陀洛伽新志》中就记载着他在梅岑山寄隐的事情。由此可见,在汉晋时期,梅岑山便已成为道家的洞天福地。

东晋十六国时期,观世音的崇拜已经开始在我国盛行起来,但是并没有专门的道场存在。

唐朝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佛教盛行,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人们就将观世音简称为“观音”。

后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梅岑山作为起始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交往的必经通道和泊地。

在唐太宗年间,有梵僧到梅岑山修行,亲眼目睹了观音大士现身说法,并授以七色宝石,梅岑山开始成为观音显圣的圣地。

五代后梁时期,日本高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到了舟山洋面遭遇风浪,数次前行都无法如愿,认为观音不肯东渡,于是就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故称“不肯去观音”。

周围渔民听说要把观音菩萨供奉在梅岑山上都高兴极了,有的砍树,有的扛石头,没多久就在潮音洞旁边的紫竹林中建起了一座只有3间简瓦粉墙的小院落。内有一间小平房,是一座精巧别致的小型佛院,称为“不肯去观音院”,后人也称“紫竹林庵”。

从此,梅岑山就成为了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普陀山佛教由此而兴起来。

佛教在梅岑山的发展很快。967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内侍王贵来山进香,并赐锦幡,首开朝廷降香普陀之例。

到1080年的宋神宗时期,开始在梅岑山正式建寺,并特赐“不肯去观音院”,命名为“宝陀观音寺”,也称“前寺”,并将山名更改为“宝陀山”。当时,日、韩等国来华经商、朝贡者,也开始慕名登山礼佛,宝陀山开始声名远扬。

后来,宝陀观音寺被更名为“五台圆光寺”,香火开始繁盛起来。宋代嘉定皇帝御书“圆通宝殿”匾额,定为专供观音的寺院。

在1473年至1620年间,朝廷曾派太监张千来山扩建宝陀观音寺于灵鹫峰下,并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寺庙规模宏大,是当时东南方最大的庙宇。康熙年间,重建之后赐额“普济群灵”,始称“普济禅寺”。

进入普济禅寺一般都要经过一个石牌坊,此坊四柱三门,高约20米,柱上横楣雕刻有精致的云绫和石葫芦。坊内北侧,竖立一通石碑,上书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的字样。据说这是皇帝立下的圣旨,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必须下马下轿,以示对观音菩萨的崇敬。

在普济禅寺前有一个约为15亩的莲池,名叫“海印池”,也叫“放生池”,是明朝时期建造的。“海印”为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汇聚百川之水,佛之智海湛然,能印现宇宙万法。

池上筑有3座桥,中间一座桥面平阔,北接着普济禅寺的正门,南衔御碑亭。桥中有一湖心亭,又称“八角亭”,正对普济寺山门,周围玉液拥抱,粉墙环绕。夏日荷花盛开,绿叶田田,红花亭亭,景色迷人,憩此玩赏,凭栏临风,顿觉暑气全消。

桥南的御碑亭,在湖心亭前,与海印池相连。亭中立有白玉碑一通,碑文记载了梅岑山的发展历史,碑额上的雕龙栩栩如生,书法遒劲刚健。石刻非常精美,可谓双绝,碑极名贵。

普济禅寺的东面一座为拱桥,称“永寿桥”,桥上石栏柱头上刻有狮子40座,形态各异,生动逼真。石桥古朴典雅,为雕刻中的珍品。

桥前有菩萨墙影壁,上书“观自在菩萨”5个大字,字高5尺,苍劲有力。相传观音菩萨悲智双圆,从悲则称观世音,从智则称观自在。墙旁刻有《心经》,而且有诗赞道:

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

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度众生住此山。

普济禅寺的西面有一座长堍拱桥,四隅镂有龙首,逢雨水就会从龙嘴喷出,似袅袅轻烟。莲花池三面环山,四周古樟参天,池水为山泉所积,清莹如玉。

每当盛夏之际,池中荷叶田田,莲花亭亭,映衬着古树、梵宇、拱桥、宝塔倒影,构成一幅十分美妙的图画。夏季月夜到此,或风静天高,朗月映池,或清风徐徐,荷香袭人,形成“莲池夜月”的美景。

荷花,佛家称之为莲花,是圣洁、清净的象征。佛家称极乐世界为“莲邦”,以为彼土众生以莲花为居所,认为众生皆有佛性,只是由于被生死烦恼所困扰,才没有显发出自己的佛性,因而陷在生死烦恼的污泥之中。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故佛教以莲花来比喻佛性。观音菩萨就是普度众生的“莲花部主”。

普济禅寺共有六进殿堂,自南向北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山门东侧为钟楼,采用重檐歇山式建筑结构,内悬置一口大铜钟,重约3500千克。山门西侧有鼓楼,建筑形式同钟楼。每天清晨撞钟,傍晚击鼓,召集僧众参加活动。

天王殿也称金刚殿,面宽5间,进深4间,为重檐歇山式。进门迎面是一弥勒菩萨,盘坐在莲花座上,一手拿一只布袋,据说他能将世人的一切苦难都装入这个布袋之中。

佛像两旁有一副对联:

颜含笑笑天下之可笑之人,

大腹可容容世间难容之事。

用以劝诫人们要以慈悲大度为怀,用乐观的态度来面对风云变幻的生活。

弥勒菩萨后面的塑像是韦驮菩萨,昂然挺立,手持宝杵,据传韦驮是神将之首,常于东、南、西三州巡游,守护伽蓝,属护法神。两旁的四大天王宛如4名卫士在维护法门,他们是东南西北4个方面的天王,各自手里拿着法器。殿后有香樟8棵,直径最大的达两米多,十分茂盛。

大圆通殿是普济禅寺的主殿,圆通是观音菩萨的别号,是供奉观音菩萨的场所。殿堂宏大巍峨,殿面阔7间,进深6间,重檐歇山式,黄琉璃顶,九踩斗拱,门心板雕二龙戏珠。大殿可容数千人,有“活大殿”之称。

殿前平台周有石雕栏板,台中有钢鼎炉,高约4米,上铸“普济禅寺”、“千秋宝鼎”和“光绪辛丑冬月吉旦”等字样。殿内正中端坐着高达8.8米的观音菩萨,全身金黄,眉清目秀,慈祥含笑,身边站立着她的门徒善财童子和小龙女,神态天真活泼。

在大殿的东西两壁又各塑有16尊不同服饰和形态的菩萨,称“观音三十二应身”,即观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时的现身说法形象。

她们是:辟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寒塞身、优婆夷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妇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夜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边楼罗身、紧那罗身、摩睺罗迦身、执金刚神身。再加上中间供奉的观音佛身,共33身,是梅岑山观音道场的独特之处。

主殿两旁建有配殿。东首为文殊殿,供奉应化于五台山的文殊菩萨。西首为普贤殿,供奉应化于峨眉山的普贤菩萨。两侧回廊是罗汉堂,各塑18尊罗汉。

普济禅寺法堂面宽5间,重檐歇山式,楼下是法堂,楼上为藏经楼,收藏着万卷经书。两侧又有配殿,东首为普门殿,西首为地藏殿,供奉应化于九华山的地藏菩萨。

这样排列,把我国四大佛山的主佛都集中在了一起,宾主相比,使“震旦第一佛国”的梅岑山主佛观音菩萨显得更为突出。

功德殿在寺的最后,是佛教信徒为其祖宗立位做功德的佛堂。殿堂四周附设斋堂、僧舍等。

普济禅寺内有龙眼泉、菩提泉、菩提井,都是煮云雾佛茶的上品泉水。过去设有茶室,用以招待香客之用,是“静室茶烟”的所在地。

普济禅寺后湾有真歇庵遗址,是本山禅宗第一代祖师真歇和尚的修静之处,其东侧的无畏石高5丈,刻“海天春晓”和“空有境”的字样,并有一对联“寰区照瑞相,刹海遍潮音”。

山顶过去有真歇禅师塔,寺西过去有清静庵,又称“三摩地”。普济禅寺后有一块石,宛如3扇门板并竖,状如宝岛,叫“灵鹫石”,又名“慈云石”,上刻有明朝国子监祭酒陶望龄的“鹫岭慈云”题词。

石隙间有泉流入寺,清冽有香气。明代右副都御史丁继嗣有诗道:

皈心来宝地,蹑足上慈云。

泉溜穿橱入,昙香满院闻。

何幸逢林远,幽探绝世氛。

说的就是这慈云石的佳境。

普济禅寺是梅岑山佛教的活动中心,一切重大的佛教活动都在此举行。每天来普济禅寺进香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异常繁盛。

1131年,宝陀观音寺主持真歇禅师奏请朝廷允准,易律为禅,并将山上的700多渔户全部迁出,辟为“佛地净土”。宋宁宗嘉定年间,朝廷指定宝陀山为专供观音的道场,山中各寺院内均塑观音像。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四大寺、106庵、139茅蓬,僧侣4654余人,史称“震旦第一佛国”。

拓展阅读

日本慧锷大师从五台山求来的观音佛像被供奉在“不肯去观音院”之后,就知道自己心里喜爱的观音佛像再也请不回日本了。他朝暮参拜,有时望着佛像苦苦发呆。

一天,他突然想到,既然请不回观音,我何不把观音佛像画下来,回到日本以后,再请人照着画样雕刻一尊呢?于是慧锷拿出纸笔画了整整三天三夜,才将这幅观音图画成,画得和观音佛像简直是一模一样,然后带着观音佛像,高高兴兴地回日本去了。

普陀山寺庙的集中发展

元代年间,僧人孚中托钵江南,见姑苏盛产美石,便立志建塔。

孚中是浙江奉化人,被元顺帝赐号为“广慧妙语智空宏教禅师”。他住持普济禅寺14年,以勤俭著称,为兴建名山道场,多次外出云游募化,得到江南诸位藩王的隆重接待。

元代时普济寺与对面的梵山之间,有一条长长的沙滩,紧连百步沙,面临大海,潮水一涨,滔滔白浪就会涌到普济寺山门跟前。至农历八月大潮汛时,更是风狂浪高,飞沙走砾,这给清静的普陀山带来了不少灾难。

有一年中秋节期间,元朝皇太子宣让王到普陀山游山玩水。一天夜里,正当他兴致勃勃地坐在普济寺山门前听潮赏月时,突然一阵狂风把他吹倒在地,他那顶太子帽也被狂风刮到了海里。

太子惊恐万状,忙怒问住持孚中禅师:“这是何物作怪?”

孚中禅师见太子动怒,便告诉他说:“山门前的沙滩下蛰伏着一条小怪龙,每到中秋节时它会喘气、打滚,舒展一下龙身,进而引起山上起风,海上掀浪,给人们带来祸害。”

太子听了,大吃一惊,急忙问道:“小龙如此作孽,可如何是好?”

孚中禅师说:“要镇住孽龙并不难只要建一座塔就可以。”

太子高兴地说:“此法如行,我愿奏明父皇,传旨造塔,镇住孽龙!”

第二天,孚中禅师带着几个泥工匠,来到梵山口的沙滩上,抓一把泥沙放到鼻子下闻了闻,蹲下身子,把耳朵贴在沙滩上听了听,然后用禅杖在地面上画了个圈说:“就在这里打桩造塔!”

太子不解其意,正想问明原因,孚中禅师连忙凑了过去,轻轻地说:“要造塔镇住孽龙,这塔就要造在龙的咽喉7寸之处。”

时隔一年,一座四角玲珑的佛塔造好了,这就是现在的多宝塔。多宝塔完工那天,正好又是中秋佳节,蛰伏在普济寺山门前沙滩下的小龙又苏醒过来了,它想伸伸腿,舒展一下龙身,却感到浑身不自在,睁开眼一看,见有4根又粗又长的石柱,紧紧地卡住了自己的咽喉部位,使自己无法动弹。

从此,恶浪难越百步沙,狂风远避普济寺。

多宝塔取《法华经》多宝佛塔之义而定名,又因太子宣让出资建造,故又名“太子塔”。其全用太湖石砌成,呈方派共5层,高32米,台面栏柱刻有护法神狮及莲花。座基较宽,平台的转角处及四周栏下饰有螭首,做张口吐水状,造型生动,具有浓郁的元代建筑特色。

第二层的蟠龙柱,体态雄健,纹饰线条流畅。塔上身三层四面各镂古佛一尊,全伽趺坐式,瑞容妙丽,形象生动。

塔刹为仰莲宝瓶,整座建筑造型别致,雕工精巧,具有浓郁的元代风格,十分罕见,是昔日景观“宝塔闻钟”的所在地。

法雨寺又称“后寺”,距普济禅寺2800米,创建于1580年,因当时此地泉石幽胜,结茅为庵,所以取“法海潮音”之义,取名叫做“海潮庵”,后改名为“海潮寺”, 最终更名叫做“护国镇海禅寺”。

此后,历代都对护国镇海禅寺进行重建和修葺,清康熙年间,明益禅师孤身入闽募资,历时3年,将所募财物用以建圆通殿,专供观音佛像,两年后又建大雄宝殿,供奉诸位菩萨。

后来,清朝康熙皇帝特赐金修寺,并修缮了大殿,赐“天华法雨”和“法雨禅寺”匾额。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又陆续建造殿宇,使之成为名扬江南的一代名刹。

法雨寺占地33000平方米,存有殿宇294间,依山取势,分列6层台基之上。

入山门依次升级,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两殿之间有钟鼓楼,又依次为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其中,观音殿又称“九龙殿”,其为九龙雕刻像十分精致生动。九龙殿内的九龙藻井及部分琉璃瓦是从南京明代宫殿拆迁而来。

法雨寺整座寺庙宏大高远,气势超凡。不远处的千步金沙空旷舒坦,海浪声日夜轰鸣。

北宋的文学家王安石曾写诗称赞道:

树色秋擎书,钟声浪答回。

从普济禅寺前往法雨寺,要经过一段名为“玉堂街”的香道,香道的尽头是一片名为“日莲池”的池塘,莲池汇聚锦屏山南麓诸溪之水,水从山岩迸出,清冽异常,历久不竭。此处所产的莲子,历史上曾被列为贡物。

池上有座海会桥,是进入法雨寺的正路,是后来光绪年间法雨寺的住持化缘募修而成的。桥前古木参天,幽静淡雅。

“海会”意指诸佛菩萨聚会在一起,其德之深与数量之多,犹如大海之广阔无边。

海会桥横跨日莲池上,将池分割为东西两潭。桥为单孔石拱桥,长约20米,宽5米,两侧栏板的双面浮雕上刻有各种戏剧故事、竹木花卉、飞禽走兽、虾蟹鱼鳖等图案共52幅,雕刻精致,栩栩如生。

法雨寺的寺门不同于一般寺庙的山门,不在中轴线上,而在东南角上,一条青石板路蜿蜒而上,弘一法师等都在这里留下过足迹。山门主建筑为重檐方亭,匾额青蓝底镶金字,上题“天华法雨”4个字。

方亭西是影壁,原为砖雕三龙壁,上书梵文“唵嘛呢叭弥吽”,用60块0.7米见方的青石浮雕砌成,全壁雕刻镶嵌精致,不露缝隙,犹如一整块大石板雕刻而成。后改建为九龙壁,高2米,宽12米,厚1米,极富立体感,壁中九龙昂首舞爪,腾云戏珠,形象逼真。

九龙壁对面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建筑,檐间额题“天王殿”,殿前古樟成林,甬道两侧竖有两根旗杆,十分特别。

其中的一根已经变换过七八次,而另一根虽常被香客当作神物,剥皮做药,但仍然巍峨高耸,故有“后寺活旗杆”之称。殿内四大天王的位置排列与众不同,据说是为了避免与普济寺重复。

天王殿后的玉佛殿面阔3间,外加围栏,黄琉璃顶,是一座小巧玲珑的重檐歇山式建筑。大殿东西有钟楼和鼓楼各一,月台上有古柏一棵,苍老劲健,西侧植罗汉松一棵,围粗1米多,颇为罕见。

玉佛殿原供有清朝光绪年间从缅甸请回的释迦牟尼玉佛像一尊,像高2米,玉色皎洁,雕琢极精。被毁之后,供奉的是从北京永乐宫移来的玉佛。

九龙殿又称“圆通殿”,是法雨寺的主殿。殿前有古树10余棵,其中两棵大树——古银杏和古桧柏高入云天。西侧的银杏粗约3米,树龄约有500多年。

东侧的龙凤柏苍遒老劲、盘曲如虬螭,形状独特,是宝陀山上最有名的两棵古柏。

大殿台前三面石栏板上分刻着“二十四行孝图”,取自元代郭居敬编撰的古今24个孝子的故事。这些浮雕构图完整,线条流畅,是明代石刻浮雕中的精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大殿是后来的康熙皇帝增建的。

1699年,康熙皇帝赐“法雨禅寺”匾额时,下发“拆金陵旧殿以赐”令,拆金陵城内琉璃瓦12万张,仿金陵明故宫的九龙殿盖成。殿分7间,高22米,面阔35米,进深20米,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

大殿内无一梁、一钉,堪称一绝,是我国寺院建筑中规格最大和建筑艺术水平最高的佛殿。

九龙殿内最有名的当数“九龙藻井”,藻井按古朴典雅的九龙戏珠图案雕刻而成。

一条龙盘顶,8条龙环,8根垂柱昂首飞舞而下,8根金柱的柱基是精致的雕龙砖,正中悬吊一盏琉璃灯,宛若一颗明珠,组成九龙戏珠的立体图案,造型优美,刀法粗犷,成于明代初,九龙殿之名便因此而得。

大殿正中供奉6.6米高毗卢观音坐像,后壁为大型海岛观音群塑及善财童子群像,两旁列十八罗汉。

御碑殿殿宇5间,黄瓦盖顶,西侧楼屋内有门可通上佛顶山的香云路。大殿面宽5间,进深4间,前有外廊,斗拱承担,殿中供三世佛。

殿东耳殿3间,为三圣殿,供三圣立像。西耳殿3间为关帝殿,供关公金坐像,两侧配房各5间。

1605年,明朝万历皇帝赐宝陀观音寺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宝陀山自此更名为“普陀山”。

之后,明代僧人圆慧在海拔300米的佛顶山右上方建造了一石屋,取名“慧济庵”,俗称“佛顶山寺”。

至清朝时期,禅宗临济派能积禅师扩庵为寺,首创圆通、玉皇两殿,又建钟楼、大悲楼和斋楼,慧济寺从此声名远扬。

后来,德化禅师请得御赐《大藏经》镇寺,德化禅师圆寂之后,其徒文质主掌法席,对慧济寺大加修建,一切规制皆与普济寺、法雨寺相同,成为普陀山的第三大寺院。

慧济寺占地面积为18000多平方米,有殿堂灯阁共145间。布局因山制宜,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楼、方丈室等列同一平行线,与左右厢房互为表里,颇具浙东园林的特色。

明末张苍水有诗云:

绝磴凌云嵌佛龛,扪天拄笏恣豪探。

写出了佛顶山寺的奇妙景趣。

由法雨寺到慧济寺需经一段石级小道,人称“香云路”,全路共有1088级石阶,此路细如羊肠。

后来在住持文正的带领下,募资砌石而成,路旁又设铁栏杆,一路上可见青山绿水,可闻鸟语花香;路西的青玉涧,自山巅至山麓,涓涓细流,淙淙汩汩之声时隐时现。中途的香云亭呈长方形,建于路中,下有溪涧穿行而过。

过香云亭向前,在一个陡坡的转弯处,一呈方形的巨岩矗立在路侧,岩石的垂面上刻有数尺见方的“海天佛国”4个大字,为明朝参将侯继高所书。

相传当年侯继高在普陀山抗倭之际,佯装上佛顶山礼佛,吸引倭寇入山,并一举歼之,这4个字就是当时所书写的。“海天佛国”石上又叠一石,其形如即将倾倒之钟,高插云天,石上题款“云扶石”3个字,非常奇特。

慧济寺的山门极为简朴,上书“慧济禅寺”,与普陀山其他的寺院不同,慧济寺的主殿大雄宝殿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像,两边侍立佛弟子阿难与迦叶。

大殿两厢各塑有10尊塑像,是佛教传说中的“二十诸天”,后两侧则供奉观音及千手观音木雕像。大雄宝殿屋顶以天蓝、淡绿、鹅黄、紫红等各色琉璃瓦铺成,阳光映照,往往能映出万道彩虹,形成“佛光普照”的绮丽景观。

慧济寺后门左侧有一棵树,是普陀鹅耳枥。该树从地表处分两杈并列长出,在3米多高处又分两杈,往上再有规律地一分为二,故又称为“夫妻树”。这棵树是200多年前由缅甸僧人来普陀山朝拜时携来,是我国没有的稀有植物,仅存一棵,十分珍贵。

还有一棵被誉为“佛光树”的新姜子木,也是稀有树种,它如同一名使者,每当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大士圣诞之日,它的嫩梢枝叶就会披上金黄色的绒毛,在阳光里熠熠闪光,仿佛佛光临世,又为这个佛度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佛顶山是普陀山的最高处,在这里举目四望,大海山礁,仿佛向眼前奔来。每遇山雨将来,雾霭围绕山腰,渐至朦胧,此时,山腰的“云扶石”如青帆一片,出没于云涛,仿佛置身于云海之中,充满诗意,形成“华顶云涛”的壮丽景观。

在普陀山上还有许多天门,如东天门、西天门、南天门等。

东天门有两处,一在光熙峰右;一在虎岩侧,两岩突起如门,仰看不高,俯瞰则岩壑深杳。

西天门对峙的两石间仅容一人伛偻而过,危石横亘其上,额曰“西天法界”,左右石上分别题刻“振衣濯足”和“同圆种智”。

南天门是在清代康熙年间由普济寺住持通旭正式题名的。南天门孤悬入海,正南有小石桥与本岛相通,因桥似龙,故称环龙桥。岛上有梵刹,又有观音大士坟。入门有巨石矗立,清总兵蓝理题名“海山大观”4个字于其上,体势苍劲。

这些门并无绳墨规矩、彩拱飞檐,不过是巨石突兀,相对耸峙而类似于“门”而已,但三天门名立,普陀山便俨然一海天净国了。

在南天门旁,是普陀山南海观音立佛之地,面朝大海,与洛迦山隔海相望。南海观音铜立像气魄宏大,雕制精巧,世所罕见,是普陀山标志性的建筑物和海天佛国的象征。

南海观音立像双目垂视,眉如新月,左手托起法轮,右手施无畏印,显现大慈大悲相。总高33米,其中像身高18米,是由96块厚0.001米的亚金铜壁板组成,总重70吨,其中面部重1.5吨,高2.6米,宽2.4米,含纯金6500克。

南海观音立佛下面是礼佛广场,宽51米,长111米,花岗石布地,石板泾渭分明,板缝衔接细密。广场南侧东西置“四大天王”花岗岩石雕像,像高3.9米,雕塑像近看如巧夺天工,远观威武如真神。

南海观音立像基座分两层,第一层为功德厅。厅内正中直径5.6米的铜柱上铸有20幅观音说法图和妙善大和尚像,两壁悬挂着“观音送饭”、“二龟听法”、“飞沙连海”和“蓝公护法”的大型木刻壁画,雕刻极为精细。

基座的第二层为观音堂。堂内供奉着500尊各具妙相的紫铜观音像,中间铜柱铸刻着“观音三十二应身像”。

普陀山南海观音铜像造型尽现了观音菩萨的慈、悲与柔美,形象端庄,线条流畅,金光闪闪,是海天佛国宗教艺术的一大瑰宝。

拓展阅读

普陀山在东海,为什么要称为“南海普陀山”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的记载,以为古代称普陀山为南海。二是因为在唐朝以前,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陕西西安,普陀山在其南边,因此,唐朝之前的普陀山一带海面被称为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