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功名为苍生
一骑快马卷起一路烟尘,一阵旋风。
等到风停了,尘落了,人和马,早已是在天边了。
正在春天的田野上耕种的农夫,一个个停下手中的活计,看着那一人一马的影子,不禁议论纷纷,背负着铁梨的花犍牛,乘主人不注意,伸出戴着笼头的嘴巴,去啃吃刚刚泛青的草。
一位年老者眯起眼睛,盯住远方,疑惑地说:
“那骑马的好像是官府里的听差。急如星火地赶到我们谯地来做什么?”
年轻的汉子擦一把汗,很有把握地回答:
“看他的去向,是到华佗先生那里去。是不是官府又要请先生去做官?”
“华佗先生可千万不能去呀,他一走,咱们这一带地面,有个伤病痨痛的,可就没人给治了。”
年轻人显然不耐烦,“你这话说了多少遍,当着先生面说,背后也说。可是,你还能抱住华先生的腿,挡住他的道,把他留住?谁不知道当官享福,比一天到晚采草药、念医书,行医看病的强多了。”
老者叹了一口气,忽然扬起鞭子,对着贪嘴的犍牛就是一下子,犍牛吃了一惊,猛地往前一蹿,几乎把老者给拽倒,老者气呼呼地,把犁往地里使劲一压,吃土更深,犍牛的负重力更大,犁具的绳套也绷得更紧了。
纵马飞奔的官府听差当然不会听见这些对话,他只知道快马流星地赶到华佗先生府上,把一份沛国(汉代把全国分成许多小的诸侯国,沛国即为其一,在今安徽境内)的相国陈珪亲手写成的帛帖送给华佗。根据他的经验,谁接到这样的帛帖,谁就能做官,因此,他虽然对华佗先生家中的简陋很看不起,但是,对于华佗,却总是表现出毕恭毕敬的态度来。
可惜,他的这种苦心,根本没有被华佗察觉,华佗打开绢帛,把陈相国的手书匆匆浏览一遍,顺手往旁边一放,就又低头读起刚才被来人打断阅读的《内经》来,而且很快就入了迷,把官差给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官差敢怒不敢言。一旦华佗应陈珪所请,出去做官,那官差自己没准就会变成他的手下,因此,今日只好忍受他的冷遇,等待他的回答。
谁知,华佗读书读得忘记了一切,口中念念有词,全是官差听不懂的医学文字。时间一点一点地溜掉,官差坐在冷板凳上发呆。他都浑然不觉,一会儿低头细读,一会儿抬头冥想。还是华佗的夫人出来给客人送茶,才打破了这难堪的沉默。
“先生,客人还等着你的回话,你怎么自顾自地又钻到书中去了?”她又转过来对官差说,“真是对不起,他就是这样又痴又傻,不光是会忘了还有客人在座,他连吃饭睡觉都会想不起来呢。”
华佗醒过神来,这才又拿起帛简来,对夫人说:“你看,陈相国要举荐我作孝廉,要我到他那里去做官。我可不知道我有什么当官的才能。”
“还不是因为你治病救人出了名,坐不了官府,发不了号令。”华佗对官差说,“请你回去对陈相国讲,我谢谢他的好意。只是我生性疏懒,无意于官场,还是让我在民间行医布药,扶危济困吧。”
官差心中暗暗耻笑,真是个不折不扣的呆子,人家是消尖了脑袋花尽了银子想做官,你家境平平,连个佣人都没有,却一口回绝陈相国,真是不识抬举。不过,这与他无关,他只是关心回去如何交差。他对华佗说道:
“华先生,你最好写一封回帖给相国,要不,相国还会责怪我没有把帛帖送到呢。”
是啊,空口无凭,有帖为证。华佗正要研磨修帖,拒绝陈相国的举荐,一低头,却看见几案上放着几株草药,心中一动,伸手拈起两株绿色犹存的草来,递给官差说,“你把这两株草药带给陈相国,就说它们一棵叫远志,一棵叫决明,相国就明白了。”
华佗夫人急忙拿出一串五铢钱,送给官差,这才把官差打发走了。
夫人却没有华佗那么潇洒。她说华佗即使不愿做官,也不必那么直率地拒绝陈珪的好意。华佗却说,生逢这样的乱世,当什么官,还不是虚与委蛇。世道一乱,官场更是混沌一片。民间谣谚说得一针见血: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原来,由地方官员推荐本地有才能和品德高尚的人才,包括读书读得出色,个人品行廉洁,或者是出了名的孝敬父母,都是当时举荐做官的条件。于是,醉心于官场的利禄之徒,就千方百计地猎取名誉,把自己打扮成德才兼备的样子,以便厕身于仕途。结果,就出现许多表里不一者伪装美化自己却最终被揭穿的笑话。像上面这首民谣所言,明明是不识经史,却被举荐为秀才;明明是家庭不和,父子交恶,分家另过,却选上了孝廉;那些号称是品德高洁,甘于清贫的人,实质上是浑浊如泥,丑陋不堪;住在宽敞的院落、高大的房屋中,生活优越的将军们,夸口说能征惯战,实际上不过是觅食的雏鸡,一遇风吹草动,就急忙逃跑。这是多么辛辣的讽刺!
事实也确证了这一点。史料记载,有一个被推荐为孝廉的人,父亲去世以后,专门在其父的墓地搭了个草棚,住在里边,为其父守孝,无论谁去劝解,都不离开。3年守孝期满,他仍然做出继续为父亲守下去的姿态,于是声誉大长。没有想到,后来有人发现,他在为其父守孝期间,居然在草棚中生了个儿子(旧时至孝之人,在守孝期间是不许接近女色的),滑天下之大稽。
因此,华佗说,“在这样的时代,我被举荐为孝廉,又有什么意思。我还不如用我的医术,为世人做点实际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