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奇遇
在华佗生活的时代,当医生并没有什么地位。尽管每一个人都难免要生病受伤,但是,在医学刚刚成长,还没有独立和普及,而是被混杂在方术奇技之中,人们对它半信半疑的时候,对于世人来说,当医生并不是他们的最高理想。在读了一些古代的典籍以后,他们自以为就懂得了治理天下的学问,一心想到朝廷上去做官。志向高洁的人想的是用自己的才能去造福时代和民众,心地卑劣的人则是要为自己博得高官厚禄。至于科学技术领域,则很少有人问津。
而且,还不只是秦汉时代,传统医学尚未确立其独立地位的时候,医生被看做与巫师、占者、方士相类。都是在社会底层凭三分手艺七分狡诈混饭吃的人,到了后来,考秀才中举人点状元(中国的传统戏曲大量地表现的就是这类内容),只有屡试不中的人,看到与官场功名无缘,彻底失望了,才会转向读几本医书,以行医为谋生的手段。直到上世纪初,民间还流传这样的谣谚:“先生改秀才,不用脱旧鞋。”还有人把孔子的《论语》中的一句话,“学而优则仕,不仕则殆”,改动为“不仕则医”,就是说当不成官才考虑做医生。像这样,文人改行当医生,是退而求其次,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养家糊口,而不是出于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对病患的深情厚谊,怎么能够当好一个称职的医生?平庸的医生多了,又给医学事业造成名誉上和实际上两方面的损害,行医也就更加被人看不起。因此,在华佗所处的东汉末年,要弃绝官场,立下志向,诚心诚意地当一个医生,谈何容易。
似乎是为了考验华佗从医的意志到底有多么坚定,在陈珪派来的快骑官差扫兴而归以后,时隔不久,又有一辆华丽的驷马高车停在了华佗的家门口。这一次,是太尉(和相国一样地位很高的官员)黄琬前来登门拜访,邀请华佗出去当官。他以为自己亲临一个普通读书人的家中,诚心相邀,可谓礼贤下士,华佗一定欣然允诺,同车而返。没想到华佗又一次做出否定的回答。
华佗并不是没有学问而怕进官场。他生长的谯地(今安徽亳县),位于河南和安徽的交界处,是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又离汉高祖刘邦的家乡沛县不远,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华佗有条件读书,家境也不会太穷。据史书记载,华佗曾经在徐州一带游学,即访问和师从该地的学者名流,几种经典古籍《后汉书·方术传》说他“游学徐土,兼通数经”;当时大经典著作是有明确所指的,即《诗经》、《尚书》、《春秋》、《礼记》、《论语》、《周易》等儒学著作),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朝,是完全有资格做官的。他的弃绝仕途一心从医,也就更显得非同一般,难以理解。这不是大路不走走小路吗?
因此,产生下面这样的传说,也就为他特立独行,提供了一种非现实的依据。
据说,华佗在学医期间,有过一次奇遇。
华佗无意于仕途,性情恬淡,不图功名富贵,喜好杂学方术,读了很多有关的书籍。他还喜欢到名山幽洞游览,常常会不期而遇地碰见奇人高士。
有一天,他因为喝酒喝得有些过量,就在公宜山的一个古洞前停住脚步憩息片刻。忽然,朦胧之中,他听到有人在洞里谈论治疗疾病的方法。华佗很惊讶,古洞怎么会有人,而且还精通医术,就悄悄地贴近了山洞去偷听。
一会儿,他听见一个声音说,“有个姓华的年轻人就在附近,我们的医术可以传授给他。”
另一个声音马上否定说:“这年轻人靠不住,他生性贪婪,又不懂得怜悯众生,怎么能把我们的医术传给这样的人?要成为良医,必须能舍己为人,对他人充满同情心才行。”
于是,两个声音争论起来。
华佗非常吃惊。他还没有露面,怎么就被人发觉了?但是,他又求学心切,不忍离开。他就一下跳进山洞,去见两个说话的人。只看见穿着树皮、戴着草冠的两位老人。华佗急忙恭恭敬敬地向老人们躬身拜见,恳切地说:“刚才听见两位贤者谈论医术,非常精彩,使我听得入迷而忘记了回家。我一向是以治病救人为我的行为准则的;我所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学到确实能够药到病除的方法,只恨自己才疏学浅,面对许多病人却束手无策。希望两位有学问有修养的长者,能够体察我的这片苦心,开启我的心智,教给我治疗病患的各种方法,我一定终生不会忘记你们的教诲,不辜负你们的期望。”
听他讲得实心实意,坐在上方的老人开口说:“传授你医术,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恐怕将来会使你因此受到牵累。你当医生,天下的病人都是一样对待,不管他们的地位高低,不管他们是有钱还是穷人,不管他们是高贵还是卑贱,都不能差别对待。从医要一以贯之,不能追求靠医道发财,不能害怕吃苦受累,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儿童,要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这样做,也许你可以免除自身的灾祸。”
华佗认真地听老人讲述,再次拜谢说:“您老人家的话,我是一字一句都记在心中,不敢忘掉,今后一定照此去做。”两个老人满意地笑了,指着东边的一个洞子,“那边的石床上有一卷书,名为《中藏经》,你可以拿去,然后赶快离开我们的住所。今日之事,今日之书,都要保守秘密,不要告诉别人。”
华佗感激万分地把一卷医书拿到手,回头一看,已经不见两个老人了。他心中忐忑不安地离开山洞,忽然间,天地变色,什么也看不见,乌云狂奔,暴雨倾盆,山洞也崩塌了。
归家以后,华佗认真地读《中藏经》,觉得书中的论证和提供的药方都与他平日所见不同,有许多奇怪之处,用到病人身上一试验,却相当灵验。
这个故事当然是人们杜撰的。但是,事出有因。其一,它解释了华佗的医术为何那么高明。华佗被称为神医,可是,人们却不知道他的医学修养是从何而来,他的老师是谁。把他的学艺过程假托为仙人所授,百灵百验,也不失为一种方式。何况,中国的医学,在起源和生长的漫长过程中,一直是和说神仙讲奇术的道家不可分离的。其二,也是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医德对于一个行医者的绝对意义。在以养家糊口乃至骗人钱财为目的的庸医和方士混沌不分,社会对医生的职业存有很多偏见,现实的种种诱惑比如官场的诱惑是意志不坚定的人难以善始善终等等困难条件下,立志献身与医学事业,那是需要超人的精神毅力的,容不得犹豫和动摇。假托仙人之口,把以上的职业道德变成至高无上的,一切为病人着想而不能贪图个人名利的铁律,正是为了加强这医德的约束力。而且,进一步地讲,它还以个人的祸福作预示,以此造成人们的心理恐惧,从而不敢违反它背弃它。至于华佗后来的命运,虽然是终身行医救世,依然不能免祸,这也许正说明在动荡年代里从事医学工作的另一种苦难吧。
前面说过,在古代人眼中,当医生是一个很低下的职业。有关医学的资料,也很不完备。
关于他出生和去世的年代,至今没有能够确证。人们只能根据史料推论,他大约生活在公元145年到公元208年之间。也有记载说,精通医道的华佗,身体很健壮,一直活到90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