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佗”与虫

    华佗善于治虫,连他的名字都与此有关。

    我们知道,寄生虫对于人体会产生很大危害。它轻则使人营养不良,面黄肌瘦,重则危及人的生命。不只是在卫生条件差、卫生常识很贫乏的古代,寄生虫是人的大敌,就是在今天,与寄生虫作斗争,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因此,华佗和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医学大师张仲景,都对治疗寄生虫付出很多心血,做出许多成绩。单说华佗,他治虫的本领,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令人们称道不已。

    有一天,华佗走在一条热闹的街道上,路两边都是一家家店铺,一个个小摊,人们来来往往,熙熙攘攘,买卖兴隆,气氛热烈。华佗一路走来,人们纷纷向他打招呼,许多人都受过他的治疗,对他特别热情。

    走到一个卖烧饼的小摊前面,华佗停住了脚步。

    “华佗先生,你要不要尝尝刚出炉的烧饼?”小摊的主人主动地邀请他。

    华佗微笑着谢绝了,“我已经吃过饭了。我停在这里,是想看一看你用来做汤的酸汁。你忙你的,别误了做生意。”

    华佗自己动手,舀了一勺酸汤,一边观察它的颜色和状态,一边在嘴里细细品味。这汤既有发酵的醇香和酸冽,又有大蒜的辛辣,非常开胃。不过,华佗对它的兴趣,不在美食,而是想用它给人杀虫治病。他研究这酸梅汤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并且确切地认为,这汤可以治虫。

    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

    原来,亳州古地,酿造业是很发达的。今天名扬天下的古井贡酒,就是产在此地。而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酿造业和中医汤剂的发展有着不解之缘。粮食发酵以后,可以酿成酒,也可以做酱做醋。随着酿造业的发展,用药经验和药物品种的逐渐增多,人们又发明了药酒用以治病。中文繁体字的“医”字是这样写的“醫”,它进一步证明了酿造术和医学的密切关系。虽然当时的人们还没有认识微生物,但是已经能够利用微生物。

    具体到用酸汤杀虫,也是有道理的。这酸汤与我们所说的醋相去不远,具有消毒灭菌作用(在今天,用醋灭菌消毒,用醋养生保健,也开始成为时尚)。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以此治疗寄生虫,是一种创举。

    说来也巧,华佗离开饼摊往前走出不远,就碰到一个病人,他被病情折磨得连路也走不了,只能坐在车子里前来求治于华佗。病人说,他总觉得嗓子眼里堵得慌,痛苦不堪。华佗听了病人的诉说,心中一动,就对病人说:“你不用着急。顺着这条路往前走,路边有个卖烧饼的小摊。他的酸汤做得很有味道。你只要连喝3升酸汤,我可以保证你的病会好。”见病人不相信的样子,华佗又说:“给你治好了虫病,你把虫子给我做个样本。”

    没听说过烧饼的酸汤能治病。华佗先生是不是没有办法了,拐着弯搪塞自己?病人心中疑虑重重。可是,要是华佗也治不了的病,那也就真是无人可治。病人没有什么办法,只得将信将疑,照此办理,在路旁找到那个烧饼摊,咬着牙连喝了几碗酸汤。没有想到,酸汤在肚子里咕噜咕噜一阵乱响,翻肠倒肚,七上八下,不一会儿,只觉得越来越翻腾得厉害,一张口,连汤带水全都喷了出来。

    病人心想,硬逼着自己喝下几碗汤,把肚子喝成个汤桶,病痛无法解除,又被作弄了一回。没有料到,一低头,实实在在地吓了一跳。地上一条几尺长的虫子,正在挣扎。再定下神来,仔细体察,嗓子眼通了,心气顺了。这才不由地称赞说:“华佗先生真是个神医呀!”

    病人吩咐给他赶车的车夫,把长虫收拾起来,往华佗家行去。到了家门口,想到华佗外出还没有归来,就在门外等候。正在这时,华佗的小儿子玩耍来到门前,看到客人的车子上悬挂着一条长长的虫子,就自言自语说:“客人的车子旁边挂着虫子,一定是来拜访我的父亲的。”他把那个病人礼让进家中,来人一看,墙壁上足足挂了几十条长虫,令他惊奇不已。

    华佗从烧饼摊上的酸汤受到启发,改进了自己的方剂,提高了疗效。

    有一位广陵太守,名叫陈登的,既为一方之主,华衣美食总是少不了的。眼看秋高气爽,又见鲈鱼肥美,吃生鱼的季节。官宦富豪人家都不惜重金,买到鲜活的鲈鱼,或自家独享,或呼朋唤友。身为太守的陈登,自然不会落后,他在府中大宴宾客,门前车马都停满了。美酒鲜鱼,歌舞伴宴,盛极一时。没想到,在盛宴以后,乐极生悲,忽然感到胸中烦躁,憋闷,面色潮红,不思饮食。他急忙请了华佗来看病。

    华佗给他把脉,观看他的面色,断定说:“你这是吃了不清洁的肉腥,肚子里有虫在作。”

    陈登听罢,非常着急,请求华佗给他医治。华佗用草药煎了一大锅汤,要陈登连服两次。药汤喝下去,时间很短,陈登就呕吐起来,一下子吐出很多很多小虫子;这些虫子颜色发红,动个不停,许多虫子还附着在生鱼上。原来,人们贪图口福,品尝未经烹饪的新鲜生鱼,却不知道,鱼身上带有很多寄生虫,没有高温消毒,连虫子一齐吃到肚子里,怎么能不闹病呢?

    呕吐以后,陈登的病痛立刻解除了。他正在高兴且要感谢华佗的医术高明时,没有想到,华佗却告诉他,不要高兴得太早,他的寄生虫病并没有根除,再过3年,就会重新复发,到了那时,只能再一次地求助于好的医生。

    三年以后,陈登的病症果然再次发作。正巧,华佗不在当地,无人救治,陈登因此而死亡。

    如果说,人们对寄生虫的知识了解很少,那么,华佗却从实践经验中懂得了寄生虫的危害性:即使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疗效,但是,寄生在人体的虫子却很难根除,它在经过一段潜伏期以后,很可能再度复发,遗患于未来。对陈登的寄生虫病的预言,就是建立在相当的实践基础之上的。他对于寄生虫病的深刻认识,使他能做出一定的预见,推断预后效果;他的预言被证实,又使得人们对他更加崇敬,对他医术更加信赖。

    正因为华佗善于治寄生虫病,有人考证说,华佗的“佗”,可能不是他的真名,而是一个绰号美称。最早记载华佗事迹的《后汉书·方术传》说,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旉,也就是“蛇”,就是“虫”(在几种华佗传中,“蛇”和“虫”的确是可以互通的,同样是寄生虫,长者称为蛇,短者称为虫)。华佗正是因为擅长于治疗寄生虫病,人们才称他为“佗”。当然,在西汉初期,佗字就用作人名,汉文帝的《赐南粤王书》——中国散文史上的经典作品中的南粤王就叫做赵佗。不过,若是想到当年的南粤之地,是适宜蛇类动物生长的地方,那么,把华佗之“佗”和他的治虫本领联系起来,也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