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是重要的才能
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由简到繁又由繁到简的过程。
原因何在呢?
按照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规律,人们一开始接触某个事物,总是由无知到有知,在反复的接触和研究中,知识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能够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观察和理解它,能够进行较为全面的描述。但是,有了复杂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还要能够在深入剖析的基础上,重新把握事物的根本所在,能够提纲挈领,要言不烦,直接地抓住要害,解决问题。比如说,数学的公式,就是这种简洁原则的最好体现:公式是从大量的推导和计算中总结出来的,它的形式简洁明快,一目了然。再比如说,优秀的文学作品,简洁也是其不可或缺的因素。鲁迅就说过,好的小说,用的是“画眼睛”的方法,背景可以是简单到近乎于没有,头发也不必一根一根地勾出来;言简意赅,以白描传神,确实是鲁迅的经验之谈。中国古代的绘画理论,也是非常推荐以简代繁、以白当黑、将无作有的。因此,古人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正是提倡这种有繁到简、返璞归真的艺术升华。
简洁,是重要的才能。
华佗的医术,也具有非常简洁的特点。
据《后汉书·方术传》记载,华佗精通于医药学,给人看病,并不会杂七杂八、面面俱到地使用一大堆中草药,而是主题鲜明,几味药足矣;而且,对药的分量,他是心中有数,不用拿秤称重量,只要用心用手就准确无误了。他给病人用针灸治疗,也很有心机,只在几处重要的穴位着手,就可以解决问题。
如果说,前面所讲的料事如神,主要是说华佗对病情的诊断和预后效果的高明,那么,这里讲的简洁,则是他进行治疗时的重要特点。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华佗行医的两个特征。
翻检后人编撰的《华佗遗书》,托名为华佗所传的《华氏中藏经》、《华佗神医秘传》中所收录的验方,大部分方剂都只有2到7种药材。不妨举几个例子,也好让细心的读者有一点感性认识:
太上延年万胜追魂散
人参(去芦)、柴胡(去苗)、杏仁(去皮尖)、天灵盖(炙)各一两,蜀椒一分,桃柳心一小握
右为末。童子小便一升,末一两,陶瓶中煎令熟。空心、日午各进一服,经五日效。
灵乌丹:治一切冷疾、疼痛、麻痹、风气
川乌一斤,河水浸七日,换水浸。去皮尖,切片,干之。牛膝二两,洒浸,焙。
何首乌四两,制如川乌法。
右为末,炼蜜圆如桐子大,朱砂为衣。空心,酒下七圆,渐加至十圆。病已即止。
治暴喘欲死方
大黄一两,牵牛二两(炒)
右俱为细末,每服二钱,蜜水调下,立愈。治上热痰喘极效。若虚人肺虚冷者,不可用。
华佗治伤寒腹胀神方
桔梗、半夏、陈皮各三钱、生姜五片
水二碗,煎服。
《华佗遗书》是否出自华佗之手,是否是后人假托,目前尚有争议。不过,他的用药剂形简洁之至,却是与史书对华佗的记载相吻合的。
下面的故事,也都是出自史书的记载。
东阳县的陈叔山,有个孩子,刚刚两岁就生了病,大小便的时候,常常是先要啼哭一番,一天比一天羸弱,精神不济。陈叔山向华佗求治。
做家长的和做医生的都知道,小孩子的病最难诊断也最难治疗,因为幼儿不懂事,不会向医生陈述病状,不会配合医生的诊治。看着孩子瘦弱的身体和他的父母双亲焦急的情形,华佗凭借丰富的治疗经验,给孩子看病。
他对陈叔山说:“孩子的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因为阴阳失调,阳气内养,给孩子的奶汁里阴虚寒冷,儿子接受了母亲的寒气,阳气不足,因此身体一直不好,体质很弱,难以康壮。”
陈叔山急忙问道:“这要用什么名贵的复杂的药材治疗吗?虽然我们并不富裕,但是,给孩子治病,我们也在所不惜。”
华佗笑了:“你不必担心。俗话说,并不在多而贵精。我给人看病也是这样,第一,用药不在于数量和品种多,而在于对症下药;第二,治疗疾病,不在于用多少奇缺的、名贵的药材,只要合乎病理,虽然是草根树皮,都是灵丹妙药。像你家的小男孩,治好他的病并不难,用药也很简单,只要四五种药材就可以了。”
华佗给陈家男孩用了“四物女宛丸”,顾名思义,它的主药只有四种。小孩子的病不过10天就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