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夹脊穴”的由来

    中国古代的医学,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积累和丰富起来的。

    这种积累和发展,一是要靠对前人的实践经验的继承和总结,二是要靠自己的勤奋和天才,做出自己的创造,为医学提供新的成果。

    科学上任何的创造,都是非常不易的。他需要广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和深入认真的思考。尤其是医学,这是关于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科学,人命关天,必须慎重而又慎重,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冒失:但是,医学又是需要不断革新,作出新的探索的。没有创造,没有发展,就会僵化和凝固,就会失去自我更新的生命力,就会落在时代发展的后面,甚至会被淘汰。

    今天,我们对于那些做出了各种科学创造的人们充满了尊敬,各有关部门还专门设立了各种科学研究基金,设立了对于重大科学发明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奖励,以鼓励人们在这些方面做出努力。在华佗的时代,这一切有利条件全都不具备,华佗所能依靠的,只是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和悬壶济世(古代的行医者用壶装药,并且把药壶作为自己的职业标志)的崇高信念。

    “华佗夹脊穴”就是他在这样困难重重的条件下做出的独特的发现。

    一个负责督查地方事务的官吏叫徐毅的,他得了重病。华佗闻讯前去给他看病。

    徐毅告诉华佗:“我本来是胃口出了毛病。昨天,官府的医生刘租给我治疗,说要在我的胃管上扎针。结果,不但没有减轻我的病痛,扎完针,我就一直咳嗽不已,连睡觉都睡不安稳,坐卧不宁。”

    华佗给他做了检查,详细询问了针刺治疗的情形,断定说:“你是被庸医给害了。他扎针扎错了地方,没有扎到胃管,却扎到肝上,是你肝受了致命伤。现在,你每天的饮食会一天比一天少,而且无法治疗,很难超过五天的时间了。”

    徐毅听了,悲哀不已。他急忙让家人给他准备后事。果然,第五天,他就不治而亡。

    对于这个病例,华佗捉摸了很久。他想,按照前人的针灸理论,刘租扎针的地方和深度都没有错误。医书上说:“夹脊相去三寸”(以脊椎骨为正中线,向两边各量度出一寸五分,就是行针的穴位所在)。可是,为什么刘租依古法行针,会使徐毅的肝受了损伤,并且造成死亡呢?

    华佗自己对针灸术是很有研究的。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事情:

    一个病人,病得两腿发软,无力行走,坐在车里,前来请华佗给他治疗。

    病人被人扶着,两条腿拖在地上,艰难地向华佗看病诊脉的桌子前面走来。还没有落座,他就急切地伸出手来,要请华佗给他号脉。他的手腕处可以看到行针留下的针眼,鼻息中微微带有药味,对华佗,病人露出的是最后的希望。

    华佗端详片刻,很有把握地说:“你的病情,我已经观察清楚了,不必再看脉象。你曾经到处求医问药,扎针扎得身上满是窟窿眼,吃药吃得看见汤药就恶心,医治无效,却受了不少苦。但愿我能使你既不用受扎针吃药之苦,又能够重新站起来,从我这里自己走出去。”

    华佗让病人脱下衣服露出后背来。然后,他以白粉在病人的脊背上画出数十个点来,彼此之间,或者相距一寸,或者相隔五寸,距离和位置各自不同。他告诉病人和陪同者说:“我给你们指出了这些穴位,都是治疗的关键所在。在这些地方,用艾草灸,先后灸10根艾条。等到艾灸出的灼伤痊愈,病人就可以自己行走了。”

    华佗给他们示范了一次艾灸的方法,对他们说:“病人行走很不方便,路上要受很多辛苦,还难免受热受寒,以后你们就不必到我这里来,只要遵照我指点的穴位,我教授的方法,给病人每隔两天灸一次,一个月之后,让病人自己走着前来见我就是了。”

    病人见华佗说得这样轻松,这样容易,心中暗暗失望。他想,为了能重新站立起来,自己不惜倾家荡产,什么样的名医,什么样的好药,全都用上了。请华佗看病,自己抱有很大希望,他却连脉象都不用查,连登门求治都免除了,就这么简单地三言两语给打发掉了。看来,不是自己的病把他吓住了,就是华佗徒有虚名。

    病人彻底地失望了。他家中的亲属却坚持要按照华佗先生的法子给他治疗。病人治疗是死马当做活马医,忍受着皮肤被艾草熏烤的痛苦,接受了几次灸疗。没有想到,每次艾灸的时候,他都觉得一股热流慢慢地从脊背中生出,然后下行,过去只觉得阴冷畏寒的双腿,开始有了发热的感觉,而且越来越明显。一种力量,也随着这热流,渐渐注入了双腿。他欣喜地下了床,试着扶住桌子,抬腿走路,逐渐可以放开手,双腿完全恢复了行走的功能。

    当病人和他的亲属都从惴惴不安的心态中解脱出来时,他们才发现,华佗先生当时给他们点出的穴位所在,竟然是整整齐齐的沿着脊椎向外各一寸,排列成对称的两行,就像是用尺子或者绳子量着比着画出来的直溜溜的一条线。

    这真可以说是出神入化。华佗用药,不用秤来称量,是用心用手就可以掌握分量的。他指点穴位,信手点去,如中绳墨,分毫不爽。

    实践出真知,经验如神助。

    因此,面对着徐毅的死亡,他开始怀疑古籍中记载的行针穴位是错误的。医书上说,是在距离病人的脊柱各一寸五分的地方选取穴位,结果是针刺胃管误及肝区。那么,像逐渐给病人治病所选取的,沿着脊柱向左右各距一寸取穴,是不是可以避免这种错误再度发生呢?

    这个穴位,既然可以用作灸疗的穴位,能不能在这里行针呢?

    翻遍了前人传下来的各种医书,华佗都找不到现成的答案。

    那么,能不能进行一些试验呢?

    正好,时隔不久,又有一个腰膝酸痛、腿部阴冷麻木的病人前来求治。华佗看他的病情比较严重,管事用外部的办法难以奏效,就给他在相应的部位扎针,先针后灸,二者结合,先用针刺激激活和疏通病人的经络,再用灸法渗透病人的筋髓,使病人的身体机能得到相当的刺激和调理,产生对抗疾病的能力。

    华佗先生是在病人脊柱向外的一寸远处和一寸五分处,各选一组穴位,接着亲自动手,拿起一根根闪亮的银针,用左手的两个手指把病人的皮肤固定地按住,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拈着针柄,轻轻一点,让针尖穿透皮下,手指很有法度地捻针、拔针、插针、提针,用心体会着不同的穴位、不同的深度的不同手感。

    本来,华佗在针灸治疗的时候,就特别要求医生和病人的互相配合,他在扎针以前,总是要把进针以后的有关反应先告诉病人,然后,一边行针,一边询问病人的针感,是锐痛还是钝痛,是发痛还是发麻,发酸还是发胀,是停留在行针的局部还是向全身扩散,是不是感到热乎乎的,有一股热流传导开来。现在,在进行有意识的试验的时候,他更是分外留心。

    “感觉如何?”

    “华佗先生,您的进针,一点儿都不疼。”

    “现在呢?我再深一点儿。”

    “有一些发麻、发胀。”

    ……

    “腿的上下有感觉了吗?”

    “有了,好像一条虫子在嗖嗖地爬开了。”

    “有没有出汗?”

    “没有出汗,不过,我的脚指头倒有一点抽筋的感觉了。”

    从此以后,华佗处处留意,在行针的位置和进针的深度上,既大胆探索,又谨慎从事,一点一点,一步一步,掌握了在病人脊柱两侧进针的尺度和功效,并且把自己的新发现传给了后人。

    后人为了纪念他作出的这一贡献,就把他发现的这一组穴位,命名为“华佗夹脊穴”,或者简称为“华佗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