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禽戏”和“漆叶青黏散”
吴普和樊阿,还分别继承了华佗关于保健医学的创造成果。
这就是“五禽戏”和“漆叶青黏散”。
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对于运动健身,对于保健食品,都表现出很高的兴趣。用积极的方式,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提高生命的质量,成为一种社会潮流。
其实,早在华佗的医学贡献中,就有着这一方面的内容。只是因为,华佗对中国和世界的医学发展所作出的成绩,似乎数不胜数,我们一直来不及讲述他的运动养生理论和他所创制的保健药方。所以,在这里还要再补充一些情况。
华佗的身体状况一直是很好的。风尘仆仆地奔波于四方,到处行医,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是无法做到的。给病人做切开腹腔、切除脏器等大手术,没有好的体力,也是坚持不下来的。再说,作为一名医生,若自己就是病病歪歪的,谁还会相信你的医术高明,你连自己都自顾不暇,如同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里还有余力顾及他人?
而且,华佗的寿命很长。一个人,一生做了那么多的事情:读当时文人所必读的诸种著作,并且学业有成,精通了数种经书;研究医学书籍,学习中草药;发明麻沸散,摸索出进行大型外科手术的经验;游历四方,既是为了给各地的病人看病,也对各地出产的药材进行实地考察;带出一批各有所长的学生;撰写总结行医经验的医学专著……不要说在当时很不发达的各种条件下,完成这些事情,需要多少精力,即使是在迈向现代化的今天,实现这些目标,也并非常人轻易能做到的。史书记载,华佗活到90岁以上,仍然身体状况非常好,并没有老态龙钟的表现;就是打个折扣,说他活到70岁,在那个时代,也是高龄。因此,他在养生术上,必有过人之处。
吴普的身体较弱。因此从小就受过许多病痛之苦,同时又因为生病多,与医生和药物打的交道多,慢慢地对医学产生了兴趣。他投身于华佗门下,寻求治病疗疾、强身健体之道,既是出于爱好,也有改善自己的体质的要求。
吴普在跟随华佗学医的初期,就非常奇怪,每天早上,华佗都早早起身,常常是乘着露水未干,就出去采集草药;到了晚上,四周一片静寂,灯光之下,华佗仍然忙个不停,举着草药与图谱相对照,伏在案几上挥毫写作,记录行医的心得;自己是比老师年轻很多,一天下来,都感觉疲惫不堪,华佗却总是精力充沛,不知劳累。
尤其是一段时间里,每天天未明,华佗就夹着一卷图到不远处的竹林中去,行色匆匆,却又显得很隐秘的样子。有时走在路上,也是心事重重地,走着走着,忽然就用手用脚比比划划,做着奇特的舞蹈。
吴普心中不解,但是,他知道,华佗既然没有直接告诉自己,一定是他还没有考虑成熟。吴普沉住气,不动声色,暗暗地等待谜底的揭开。
这一天,他们从山冈上下来,已经是日暮时分,经过一条小河,忽然看到了非常罕见的一幕:一只斑斓猛虎,从草丛里扑出来,向正在河边饮水的一群麋鹿扑去,眼见得就要到近前了,麋鹿发觉了,四散而逃。于是,在丘陵地带,猛虎对麋鹿,进行着激烈的追逐。
吴普的心,一直吊到嗓子眼上下不来。在山林里采药,遇到猛禽猛兽,是难免之事,今天这样的场面,却是第一次看到。等到夜色全黑了,老虎和麋鹿早已不知去向,一阵风吹来,刚才惊出的汗,变得冰凉,身上大战,这才醒悟过来,急忙加快了脚步。
回到家中,吴普一连病了几天。等他病好,他发现华佗也变了样子。以前的心事重重,被恍然大悟取代,他的手脚,仿佛更有灵气了。
果然,华佗兴奋地对他说:“我这许多天来,一直在捉摸刚刚得到的一幅图。”他把一卷白绢打开,上面画的是各种各样的人物动作造型。有双臂伸展的,有弯腰折臂的,有跃跃欲试,有静息凝神的……“我想先自己弄明白了,再教你,可是,我知道这是一幅秦人留下来的健身图,却不知其中的机理何在。那天,在山上遇到猛虎捕食麋鹿,看它们紧张的追逐,我忽然明白了。原来,这图上的人的运动,就是根据动物的各种动作,模仿而成,是虎式、鹿式、鸟式等等的套路。”
可不是,听华佗一讲,吴普也觉得茅塞顿开。这全身下沉,欲进先退,正是猛虎扑食的准备动作,这轻灵跃起,如飞如舞的,不正是彩凤翱翔?按照这个思路,图上原先一个个独立的互不相关的动作,就可以依照内脏的联系组合起来,连贯而完整。
由此,华佗对前人所流传下来的运动图谱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再加上自己对各种动物的活动的观察,揣摩,编成了一套健身操,因为是根据虎、鹿、熊、猿、鸟的动作模仿而成,就叫做“五禽戏”。虎的凶猛,鹿的轻捷,熊的调皮,鸟的高蹈,都融入其中,非常有情趣。
华佗不只是把“五禽戏”教给吴普,还进一步做出理论上的说明:“人的身体,需要多活动多劳作,只是要适量,不要劳累过度。人的身体经过活动,使胃中的谷物之气得以消化,血脉可以畅通于全身;人的生命,一靠食物,二靠血脉,这二者得到及时的流转,就可以减少和避免生病。江河的流水,因为永远流动而不会腐烂,门窗的枢轴,因为门窗的开合而常常转动,所以不会生蠹虫。我们的前辈中的有识之士,根据这些道理,创立了导引之术——就是因势利导,顺流而引,模仿动物的种种动作,让人的身体得到运动,气血流通,百病不生,手脚轻便,可以长生。我这‘五禽戏’也是这个道理。要是身体和心中有什么不适,就起身做一做五禽之戏,做到身体出汗即可,还要防止运动以后遭受风寒,要及时擦干汗水,抹上利汗的药粉。若是能每天坚持演练,持之以恒,才为最好。”
吴普记住了华佗的教导,把“五禽戏”作为每天的必修课,无论是数九寒天,还是赤日炎炎,都从不间断。果然,他也像华佗一样,活到90多岁,仍然耳聪目明,牙齿牢固。他在行医的时候,也把“五禽戏”传授给他的病人。
到后来樊阿在跟华佗学习的时候,华佗的保健医学就更加全面地完善了。他用“五禽戏”使人们的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又注意内外结合,加强了对人体内部的补益。为此,他创制了保健药方“漆叶青黏散”。在把这个药方传给樊阿的时候,华佗郑重地对樊阿说:
“中国医学的一大特色,就是强调对病人全身的综合平衡的把握,把病人自己的生理机能调动起来,以自身的修复机制和抗病能力去与疾病作战,而医生的各种治疗,都不过是辅助和加强病人的内在的生命力。总之,它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以扶正祛邪,激发人体自身的健康力量为要旨。在古代的医学著作里,就一再地讲到用食物和药物健身强体的问题,像通常人们食用的米粥、鸡蛋、白菜、葱姜等,就都可以作为食疗的佳品。我现在所传给你的,则是我新配制出的一种保健药方,‘漆叶青黏散’。我已经使用过多次,让病人服用,我自己也吃过,效果都很好。‘漆叶青黏散’的配方是,漆叶屑末十四两(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一十六两位一斤。直到现代才改为十进制),以这样的比例配制成药,合在一起服用。日久天长,他的效果就会明显,可以去三虫,利五脏,使人身体轻快,行走便捷,头发乌黑,老而不白。你可以试用,也可以推广。”
依靠这么简单的两味药,就可以益寿延年?连一向对老师毕恭毕敬的樊阿,也有些怀疑。
樊阿对华佗说:“先生的这个药方,推广起来并不为难,漆树生长于中原,到处都可以采集到,青黏呢,在丰城、沛县、彭城、朝歌等地(古地名,在今之安徽、江苏、河南境内)也有生长。只是,这样普通的不起眼的树叶草叶,具有如此神效,这和人们的习惯想法里所认为的不同。人们都觉得,那些犀角麝香、龙肝凤胆之类的奇缺药品,才有神奇的疗效。相反,日常生活唾手可得的东西,都被人们看不起。我如何才能使人们相信它呢?”
华佗笑了,“你自己先要对它有信心,才能说服别人呀。”
华佗又补充说:“好的医生,不但要懂得药性,善于诊断,还要为普通民众着想,为医药的发展着想;人们都以为,只有名贵的药物才能治大病。但是,那些与黄金等价的药品,又有多少人家能够消受得起?只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容易得到的药材,老百姓几乎不必花钱就可以找来的药物,才具有最大的医学价值。它可以救治大批的人于危亡之中。那些本事不高、架子不小的庸医,才喜欢动不动就用千金之药,用罕见之物,装潢门面,吓唬他人;其实,当年神农氏尝百草,还不是都是就近取材,都是平川山林里随手可得的野花野草。以极平易之物,治极非常之病,才是名医本色。我日常所用药材,亦是如此,常用的,不过几十种而已,要害在于物尽其用,用得恰当。一员骁将,能退百万追兵;三株野草,可抵万两黄金。我心目中的保健药方,是要让大多数人都能用得上,用得起的,所以,苦苦寻求多少年。你们平日里不曾理解,只以为我行医数十年,对药性了如指掌,却被一张小小的保健药方给难住了。你们哪里知道我的苦心?俗话说,由简单到复杂难,由复杂返简单更难,这就是返璞归真,回返本然。‘漆叶青黏散’,就是我这种思想的充分体现。”
这下子,樊阿是打心眼里被说服了。他对华佗说:“先生,您这里又给我上了宝贵的一课。我想到,我不只是要把老师的‘漆叶青黏散’推广到民间去,更重要的是,我要把您的医学思想发扬光大,应用到我行医实践当中去!”
“漆叶青黏散”就这样流行于中原大地,使许多人受益匪浅。樊阿自己一直服用它,活过了100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