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犹有未焚书

    除了授徒传艺,还有一种传播思想和精神的方法,就是著作的流传。早在先于华佗许多年的西汉,史学巨匠司马迁就说到,个人呕心沥血的著作,“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可以使精神长存,而为后人敬仰。

    那么,华佗到底有没有传世之作呢?

    前面说过,华佗在狱中,把自己的一卷医书烧掉了。但是,在后世,华佗的医学思想,在医学典籍里,仍然以两种方式流传下来。

    第一种情况是,有些未曾署名的著作,被认为与华佗有关。距离华佗的年代不远的南北朝年间,学者陶弘景在为前人的药学专著《本草经》做注解的时候说过,《本草经》所载药物产地,采用的是郡县制的地名,而郡县制为后汉即东汉时期的制度,因此,《本草经》有可能是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华佗所记,然后由吴普、李当之补益增损而成。此外,在唐代的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中,都记载了华佗关于伤寒学说的论述,如伤寒病的按日传变与治疗、热毒的可下与否、汗吐下法的应用、伤寒发热与虚热的鉴别与用方等,是继托名黄帝的《内经》之后论述外感热病理论的又一里程碑。当代学者对此评价甚高,认为华佗即使是在研究和治疗伤寒病上,也可能要高于以《伤寒论》著称的张仲景。另一方面,是一批署名为华佗的医学书籍的流传。收入今人所编的《华佗遗书》的,共有数目5种,《华氏中藏经》、《华佗先生玄门脉诀内照图》、《华佗神医秘传》、《华佗授吴普太上老君养生诀》和《华佗佚书辑存》。

    对于这些遗书的真伪,学术界是有争议的。古人著述的习惯,和今人不同:今天,经常可以见到和听到,有人抄袭和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在古代,为了各种考虑,人们不在自己创作的书籍上署上真名,却假托某个古代名人所写的事情屡见不鲜。比如,最早的医学专著《内经》,就托名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所作。华佗作为一代名医,被别人借用其名,也合乎情理。不过,大致可以肯定的是,华佗入狱的时候,不可能把所有的著作都带在身边,他想要交给狱吏而最终烧毁的一卷书,只是他的医学著作中的一部分。因此,华佗的著作传于世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而且,即使说,上面的几种书都是伪作,其中也仍然可能有着华佗自己的医学著作的残余混杂期间。

    最重要的是,在今天,华佗的医学成就,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而托名为华佗的这些著作,在为华佗研究提供了有关资料的同时,也在证明着,尽管华佗是被残暴无情的统治者所杀害的,但是,从事医学活动的专家和一代又一代普通的人们,却在用各种方法纪念他,学习他,表达对他的尊敬和向往。那些冠之于他的名字的医学论著,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之一。

    华佗,永远被中华儿女所敬仰!


    注:一寸≈3.33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