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博物馆——贝壳堤岛
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东省无棣县城北,渤海西南岸,西至漳卫新河,东至套儿河。本区地势低平,发育了山东省最宽广的滨海湿地带。
在地貌上自南向北可分为第一贝壳堤岛及潮上沼泽湿地带,第二贝壳堤岛以及潮间滩涂和潮下湿地带。
贝壳堤岛全长76千米,贝壳总储量达3.6亿吨,为世界三大贝壳堤岛之一,是一处国内独有、世界罕见的贝壳滩脊海岸,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且是唯一新老堤并存的贝壳堤岛。同时也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中转站和越冬、栖息、繁衍地。
贝壳堤由海生贝壳及其碎片和细砂、粉砂、泥炭、淤泥质黏土薄层组成,与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状地貌堆积体。
形成于高潮线附近,为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标志。是粉砂淤泥质海岸带,在波浪的作用下,将淘洗后的生物介壳冲向岸边形成了堆积体。
波浪的冲刷使海滩坡度增大,底质粗化,底部的贝壳类介质被海水冲到岸边,堆积在高潮线的附近,经长期作用便形成贝壳堤。
当海岸带泥沙来源充分,海滩泥沙堆积作用旺盛时,贝壳堤停止发育。多次的冲淤变化便留下多条贝壳堤,可以作为古海岸线迁移的标志。
贝壳滩脊海岸的形成需具备3个条件,即粉砂淤泥岸、相对海水侵蚀背景和丰富的贝壳物源。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黄河携带大量细粒黄土物质,长时期、周而复始地在渤海湾西岸、南岸迁徙,在此塑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淤泥质海岸。
当黄河改道,河口迁徙到别处,随着入海泥沙量的减少,海岸不再淤积增长,海水变得清澈,种类繁多的海洋软体动物资源得以繁衍生息,提供了充足的贝壳物源。
最重要的是由于海浪潮汐运动以侵蚀为主,将贝壳搬移到海岸堆积,随着贝壳的逐年加积,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贝壳滩脊海岸。一旦黄河改道回迁,贝壳堤即因海水较淡而浑浊的淤泥岸不利于贝壳生长而终止。
在贝壳堤外,泥沙淤积成陆,海岸线又向前伸,贝壳堤则远离海岸,或遗弃于陆上,或没于地下。因此,由于黄河来回迁徙,海岸线走走停停,淤泥与贝壳堤交互更替,在渤海湾西岸、南岸形成了多条平行于海岸线的贝壳堤。
古贝壳堤上沙层疏松,有利于雨水蓄积,在古贝壳堤上挖一个坑,甘甜的水就会源源不断地渗出来,淘也淘不尽。这道贝壳堤不仅替渔村挡住了大潮,而且也是渔民的天然航标。在遥远的海里,渔民远远地看到这条绿堤,就如同看到了温暖的家园。
贝壳堤岛保护区内分布着两列古贝壳堤。第一列在保护区的南端,第二列在保护区的北部,由40余个贝壳岛组成,属裸露开敞型。
在目前世界上发现的三大古贝壳堤中,无棣贝壳堤不仅纯度最高、规模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且唯一新老堤并存的贝壳堤岛。无论是深埋地下的,还是裸露于地表的,贝壳质含量几乎达到百分之百。
两列贝壳堤岛之间的湿地和向海的潮间湿地与潮下湿地组成了世界罕见的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贝壳堤内外的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它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中转站和越冬、栖息、繁衍地。
是研究黄河变迁、海岸线变化、贝壳堤岛的形成等环境演变以及湿地类型的重要基地,在我国海洋地质、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类型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保护区内发现的野生珍稀动物种类较多,是一个典型的“天然生物博物馆”。保护区内有文蛤、四角蛤、扁玉螺等贝类和鱼、虾、蟹、海豹等海洋生物;有落叶盐生灌丛、盐生草甸、浅水沼泽湿地植被等各种植物,其中有酸枣、麻黄、黄芪、五加皮等特产中药材多种。
湿地里有豹猫、狐狸等野生动物,有东方铃蛙、黑眉锦蛇等两栖爬行动物,有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白头鹤,以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等在内的鸟类。
保护区内自然风光优美,有大口河、汪子岛等40余个贝壳堤岛,汪子岛是最大的一座贝壳岛,也是滨州境内唯一能观大海全貌的地方,有“海上仙境”之称。
拓展阅读
汪子岛又名望子岛。相传,秦始皇当年派徐福东渡求取长生不老仙药,徐福招募了千名童男童女,沿古鬲津河经汪子岛登官船起程。由于条件有限,徐福等迟迟不见归来。众童男童女的亲人便聚在岛上,翘首东望,盼望着孩子们归来,于是,这个岛就此得名望子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