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一生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zōu)邑,是陬邑大夫叔梁纥(hé)的儿子。孔子因为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取名为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就去世了,叔梁纥的正妻施氏虐待孔子母子,孔子的母亲只好携孔子移居曲阜,生活十分艰难。孔子十九岁时,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孔子为母亲守了三年丧。

孔子家境贫寒,地位也很低下。他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管理仓库的小官,又管理过牧场。他任劳任怨,凡事都能做得很完美。孔子年纪轻轻就喜好礼仪,鲁国大夫孟懿子就曾派鲁人南宫敬叔向孔子学习礼仪。这一时期,掌控鲁国国政的季武子去世了,季平子继位。孔子由于超凡的能力和学识,不断获得提拔。

孔子去过洛邑,还与老子见过面,两人聊得很投机。孔子告辞离去时,老子出门送别,对他说:“你要远行了,我送你一句忠告:一个人如果表现得过于聪明,就会惹祸上身。因为人一旦洞察世事,就会变得愤世嫉俗1,喜好议论他人,揭发丑恶的现象。做儿子的,就要为父亲的名誉着想;做臣子的,就要为国君的利益着想。”孔子深以为然,在鲁国内招收门徒,治学济世。

鲁昭公在位二十年的时候,孔子三十岁。当时的鲁国夹在晋国、楚国和齐国的缝隙中生存,稍有外交上的不慎,就会被强国欺凌,因此鲁昭公十分忧虑。齐景公和晏婴来到鲁国,齐景公听说孔子贤能,便要求鲁昭公召孔子过来。孔子来到齐景公面前,齐景公对他说:“我听说你学识渊博,你给我分析一下:昔日秦穆公的国家弱小,地方偏僻,为什么能称霸呢?”

孔子回答说:“秦穆公的国家虽小,但秦穆公的志向很大。他统治的地方虽然偏僻,但他的行为符合正道。秦穆公能任用百里奚,并且放心地将国政托付于他。这样的国君难道不能称霸吗?”齐景公听了连连点头,表示认可。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季平子因为斗鸡的缘故得罪了鲁昭公。鲁昭公率领军队攻击季平子,季平子和孟孙氏、叔孙氏三家联合攻打鲁昭公,鲁昭公落败,逃到齐国避难,齐景公接纳了鲁昭公。鲁国无君,乱成一团。孔子来到齐国,在齐国大臣高昭子手下做事,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

齐景公对孔子的印象很好,就召见孔子,向他询问治国之术。孔子告诉齐景公,为政之道在于施行仁政,规范人们的礼仪。齐景公听了这些话很感兴趣,可是齐国的宰相晏婴向齐景公进谏,认为国君在礼崩乐坏2的时代不应该空谈礼仪,应该用法度规范人们的行为,积蓄实力,这样才能富民强国。齐景公觉得晏婴说得有道理,从此以后,虽然他还能恭敬地接待孔子,可是不再和孔子探讨政治方面的话题了。

孔子的一生 - 图1

齐国的大夫们见孔子很受齐景公重视,就企图谋害孔子。孔子得到消息,就辞别齐景公,回到鲁国。

孔子四十二岁那年,鲁昭公在齐国去世,鲁定公继位。五年以后,季平子去世,季桓子继位。季桓子大权在握,僭越礼法。孔子觉得做官已经没有意义,就隐退下来整理古代的经典著作,招收门徒,宣讲自己的学说。很多人因为得到孔子的教诲而长了见识。

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他升任司空,后来又升任大司寇。鲁国上下都很推崇孔子,认为他政治清明,顺乎民意。

鲁定公在位的时候,与齐国发生过冲突。齐景公在位四十八年时,齐鲁两国的国君约定在夹谷相会。孔子担任盟会的司仪,随同鲁定公会盟。齐景公在会场轻慢鲁定公,但孔子用礼法道义的说辞,挽回了鲁定公的颜面,迫使齐国归还了侵占鲁国的领地。由此可见,孔子并非是那种只埋头于研究经史的学究,而是一位既有胆识又有能力的奇男子。

孔子的才能让齐国十分忌惮。为了挤走孔子,齐国人送给鲁定公美女、骏马,使鲁定公沉溺于享乐。孔子对鲁定公十分失望,于是带领弟子们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孔子一行辗转于卫、宋、曹、齐、陈、蔡、楚等国。孔子提倡仁政,宣扬礼法,要求和谐,但这种政治主张和当时深受列国诸侯们推崇的“霸道治世”思想格格不入。最终,在六十八岁那年,孔子回到鲁国。鲁国国君对孔子相当客气,但还是没有重用孔子。孔子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经史,一面广收弟子,宣讲自己的学说。相传他教授弟子三千余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弟子有七十二人。

孔子的一生 - 图2

孔子的一生 - 图3

注解:
1【愤世嫉俗】对不合理的社会和习俗表示愤恨憎恶。
2【礼崩乐坏】指奴隶社会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