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

秦昭王由于没能得到和氏璧,对赵国耿耿于怀1。后来,秦国两次兴兵攻打赵国,赵国上下对秦国又恨又怕。

秦昭王在位二十八年,秦国已经树立了不少政敌。秦昭王想与赵国和好,便派使者通告赵惠文王,声称自己将在渑(miǎn)池等候赵惠文王。赵王担心秦国借机扣押自己,不想去。大将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劝说赵王:“大王要是不赴约,会让秦国觉得赵国软弱可欺,以后更会侵扰赵国的。”赵惠文王十分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同意前去赴约,但要求蔺相如随同自己前往渑池。廉颇率领军队护送赵惠文王到了边境,在和赵王分手时对赵王说:“大王此行,臣估计往返和会谈的日期加在一起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过了三十天您还不回来,请您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此断绝秦国要挟我国的念头!”赵王同意了廉颇的建议,然后带着随行人员前往渑池。

到了规定的时间,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了。秦王设宴款待赵王一行。酒过三巡时,秦王喝得兴起,便对赵王说:“我听说您喜好音乐,您可否弹奏一曲助兴?”

赵王碍于脸面,不好推辞,就勉强弹奏了一曲。这时,秦国的史官走上前,在史册上写下了一行字,并且高声念出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命令赵王弹瑟2。”

蔺相如在一旁看不下去,就走上前对秦王说:“我国国君曾经听人说您擅长演奏秦乐,现在我向您奉上盆缶,请大王击缶,回敬我国国君。”蔺相如说完便手捧盆缶,上前献给秦王,跪请秦王击盆唱歌。秦王不肯敲,蔺相如当即变了脸色,大声说:“如果大王不同意,我将自刎而死,喷溅鲜血到您身上,以此向大王谢罪!”秦王的侍卫们想举刀斩杀蔺相如,蔺相如怒目圆睁,高喝一声,吓得众人不敢动手。秦王被蔺相如的气势震住了,勉强在盆缶上敲了一下。蔺相如招来一个跟随赵王的文官,大声说:“史官,请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敲击盆缶!”秦王左右的大臣见状十分不满,就高声叫嚷:“请赵国献上十五个城,以示尊重!”蔺相如提高了嗓门说:“请秦王献上咸阳城,以示对秦赵友谊的重视!”经过几回交锋,直到筵席结束,秦王也没有在赵国身上占到一点便宜。有人密奏秦昭王,说赵国的大军驻扎在离渑池不到三十里的地方,秦昭王因此不敢再想什么花招威逼赵惠文王。

渑池之会结束,赵惠文王安然无恙地返回了赵国。赵王十分感激蔺相如,便拜他为上卿,官居大将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气,逢人便说:“我身为赵国的将军,多年来为国君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蔺相如凭自己能说会道的本事就能压在我头上!更何况他出身低贱,大王居然让我与他为伍!我坚决不与他为伴!如果我碰到他,一定要好好羞辱他!”蔺相如听说此事,就尽量避免和廉颇见面。每次朝会的时候,蔺相如经常托病不出家门,避免激化和廉颇的矛盾。

将相和 - 图1

有一次,蔺相如乘坐马车外出,与廉颇的马车相遇。蔺相如急忙命令车夫调转车头躲避。蔺相如的门客们知道这件事,就向蔺相如抗议:“我们离别家乡投靠您,是因为仰慕您的风采,如今您和廉颇同朝为官,他恶语中伤您,您却连个面都不敢露,这也太让大家失望了吧!请容许我们告辞吧!”

蔺相如微微一笑,问众门客:“依你们之见,廉将军和秦王谁更强?谁更可怕?”

“当然是秦王!”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将相和 - 图2

蔺相如说:“强秦之所以不敢轻易对赵发动战争,就是因为我和廉将军能尽心辅佐国君。如果我们明争暗斗,两败俱伤,秦国就会趁我国朝政混乱的时候借机出兵!我之所以避免见廉将军,不与他争斗,也不过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首位,将个人的私怨丢到脑后罢了。”

蔺相如的这番话,很快就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极为惭愧,就袒露着上身,背着荆条,由蔺相如的门客引导,来到蔺相如府上请罪。廉颇诚恳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个浅薄无能的人,只能看到别人的外表,看不到别人的内心。我没想到您竟然能宽容我到这种程度!”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为他解下荆条,又赠给他一套新衣服。两人言归于好,从此成为生死之交,流传下来“将相和”的千古佳话。

将相和 - 图3

将相和 - 图4

注解:
1【耿耿于怀】事情(多为令人牵挂的或不愉快的)在心里,难以排解。
2【瑟】古代弦乐器,形制像琴。现在所用的瑟有两种,一种有二十五根弦,另一种有十六根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