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

战国后期,秦国推行范雎“远交近攻”的外交战略,首要目的在于削弱“三晋”(即韩、赵、魏三国)。秦昭王在位第三十九年时,秦国调集大军讨伐魏国,三年之内经过两次战争,最终使魏国臣服。范雎当上秦相后,建议秦昭王夺取韩国的上党郡。

秦昭王在位第四十二年时,秦王派秦国名将白起发兵袭击太行山的山脉通道,到秦昭王在位四十五年时彻底切断了韩国的上党郡和韩国本土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范雎发兵进攻荥阳,威胁着韩国的本土,因此韩桓惠王打算派使者向秦国献上上党郡议和。可是,郡守冯亭誓死不降秦国,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请求赵国支援。

此时的赵国国君是赵孝成王,平阳君赵豹认为韩国的做法是嫁祸1于赵,劝赵王不要派兵。但是赵王从自身战略防御的目的出发,觉得赵国需要上党郡这一地势高峻的地区,作为都城邯郸防御秦国的前沿阵地。于是,他举全国之力,调遣了号称四十万的正规军参与了上党保卫战,准备与秦国一决雌雄2。这场春秋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此时,赵国宿将赵奢已死,蔺相如又得了重病,赵王便封冯亭为华阳君,派他和沙场老将廉颇共同防御上党郡。廉颇将大军驻扎在上党郡乃至赵都邯郸的西、南两方的交通襟喉长平,目的是监视秦军的动向。秦昭王在位四十七年四月,秦军大将王龁进攻长平,廉颇筑垒壁而守,双方大军在东西对峙。

由于双方军力相当,赵军与秦军在长平足足相持了三年,不分胜负。后来秦军粮草供给不足,就派出间谍散布谣言,声称廉颇斗志消沉,欲向秦军投降,如果赵奢的儿子赵括做统帅,一定会令秦人胆寒。赵王听到这些谣言,对廉颇起了疑心,又觉得赵括随父亲征战多年,有能力统领大军,便想将兵权授予赵括。蔺相如觉得赵括没有统帅大军团作战的经验,劝阻赵王不要临阵换将,赵王不听劝诫,毅然免除了廉颇的职务,改由赵括接替。秦王见反间计3起了作用,就暗中派武安君白起做了秦军的主帅,王龁改任副将。秦王还下了一道命令:胆敢泄露秦军主帅为武安君者格杀勿论。

赵括一到前线,就推翻了廉颇定下的军规制度,还起用新将,取代了廉颇手下的旧将。稍作休整之后,赵括就大举进攻秦军。秦军主帅白起久经沙场、谋略高深,命令前锋诈败,向后方运动。赵括见秦军“撤退”,便率领赵军追赶,直至秦军的壁垒下。这时,白起命令二万五千人的机动部队迅速切断了赵军的退路。

在截断赵军退路的同时,白起又派出五千骑兵切断了赵军的壁垒,把赵军分割成两段。白起深知军粮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便发动猛攻,彻底断绝了赵军的粮道。

长平之战 - 图1

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战斗,赵军一下子陷入了险境,士气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赵军迫不得已,只好营建壁垒,希望等来援军。赵王在全国搜集留守部队,竭尽全力援救长平。秦昭王得知战事紧急,为防止赵军内外联合破围,便亲自赶到河内地区,把全国百姓的爵位都向上提升一级,并且把十五岁以上的壮丁悉数征发到长平,用来堵截赵国的援兵和接济秦军的粮食。赵军士兵被秦军围困了四十六天,饥饿难耐,先是宰杀了对军队极其重要的战马,次而食人肉,整个军队处于崩溃的边缘。

在这种情况下,赵括决定率领赵军突围。他将赵军的精锐分为四队,轮番向秦军发动猛烈的攻击,但每次攻击都被顽强的秦军挡住了。最后,赵括亲自带兵出阵,却被秦军弓弩射杀。赵军失去了主帅,军心一下子涣散了。白起趁机指挥秦军发动猛攻,迫使剩余为数众多的赵军投降。

据说赵军虽降,却依然保持着完整的阵型。白起既害怕赵军诈降,又担心没有足够的军粮供赵军俘虏消耗,于是下令杀死已经投降的赵国官兵,仅留下二百四十个少年兵,放他们回赵国报信,同时宣扬秦军的军威。经此一战,交战双方均受到了严重的损失。作为胜利者的秦军没有乘胜追击,一举灭掉赵国。秦王出于对“两强相争,他国渔利”的担忧,允许赵国求和。

长平之战是春秋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也最惨烈的战争。无论如何,对于秦国而言,在消弱强大对手的力量之后,它兼并统一的步伐更快了。

长平之战 - 图2

长平之战 - 图3

注解:
1【嫁祸】把自己做过但对自己不利的事情说是别人做的。
2【一决雌雄】雌雄:比喻胜负、高下。两方决一胜负,比较高下。
3【反间计】用计使敌人内部不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