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的学历
人生并非天成,全在于教育。
母亲见爱迪生求知心切,是个可造之才,便想送他上学读书。
爱迪生七岁那年,全家移居到了密歇根州的休伦埠。
来到休伦埠以后,父亲在北郊格拉提奥炮台租了所房子。此时,爱迪生的父亲山墨尔改行经营粮食买卖。他看见这地方山明水秀,风景优美,趁着做买卖余下的时间,用木头在晒台上搭起一座瞭望塔。这塔高一百米,有转梯直通塔顶。登高一望,四周景色尽在眼底。爱迪生站在塔上,举着一副老式望远镜,看着起伏的丛林,含烟吐雾,一片葱翠;望望镜平的湖面,船影纵横,波光闪闪,煞是好看。他乐得成天待在上面,不肯下来。山墨尔见儿子这么喜爱,决定把照管瞭望塔的任务交给他,说:
“孩子,咱们这座塔要对外开放啦。你来当小管理员,谁要上去浏览,就向他收参观费两毛五分钱。”
开始,上去参观的人很少,整整一个夏天,总共才收三块钱。可是却让孩子饱了眼福。他老是独个儿待在塔顶上,欣赏那早晚的彩霞,雨后的霓虹,还有那休伦湖上变幻无穷的迷人景色。他常常看得入了迷,连饭都记不得吃了。后来,休伦埠修了铁路,参观人数才骤然大增,一向冷落的瞭望塔总算热闹了起来。
休伦湖边有所小学,是当地唯一的一所小学。迁居的第二年,山墨尔送爱迪生进了这所小学。
父亲为爱迪生买了一个新书包,母亲为爱迪生缝制了一套新衣帽。
上学的前一天,爱迪生激动的半宿未能入睡。他倒在床上兴奋不已,心想:这下好了,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请教老师了。
次日早晨,爱迪生随父亲早早就来到了学校。学校静悄悄地,一个人也没有。等了半天,更夫才打开校门。这时,老师和学生才陆续到校。
父亲为儿子办了入学手续。爱迪生喜滋滋地走进了一年级老师面前的第一排座位里。
老师已经秃顶了,又矮又胖,手里拿着一把戒尺。爱迪生望了望老师,心想:老师这么大年纪了,一定很有学问。
上课后,爱迪生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老师讲完后,就让学生背诵。爱迪生头脑聪明,老师讲过的一切他都能背下来。但有的学生却背错了,也有的学生根本背不下来。对于这些学生,老师不是用戒尺打手心,就是用手揪他们的耳朵,再不就是罚站。对于这些,爱迪生觉得很恐怖。
放学后,爱迪生回到家里。母亲见他闷闷不乐,问道:
“阿尔,出了什么事?”
爱迪生摇了摇头,回答说:
“没出什么事,只是老师太粗暴了。”
母亲问道:
“是不是你惹老师生气了?”
爱迪生拉着母亲的手说:
“妈妈,我不想上学了!”
母亲问道:
“为什么?”
爱迪生说:
“老师讲课讲得枯燥无味,光让学生死记硬背。背不下来就打,我害怕。”
母亲抱起了爱迪生。爱抚地说:
“要想学到知识更新,就不能胆小。”
就这样,爱迪生遵从母亲的嘱咐,每天仍然到学校去读书。为了弄懂所学的课程,爱迪生不懂就问,经常刨根问底,弄得老师狼狈不堪。
一天,老师讲加法。刚讲完,爱迪生就站起来问道:
“老师,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
老师回答不上来,脸涨得通红。后来,老师脸胀的像猪肝一样,终于忍不住了,大骂道:
“爱迪生,你什么都不懂,真是个低能儿,根本不是读书的材料!”
母亲听说此事后,立即为爱迪生办了退学手续。她曾经当过老师,富有教学经验。她最了解儿子,知道儿子并不低能,而是老师无能。她想:像儿子这样高智能的孩子,与其送到师资平庸的学校去读书,还不如留在家里由自己来教育。
于是,爱迪生的学校生活便结束了。他一生的正式学历只有这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