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做好援越准备

  • 毛泽东让刘少奇与黎笋会谈,并讲了一个原则:我们要无条件地满足越南同志提出的要求。
  • 一辆辆满载物资的中国车辆,正不分昼夜地经过高平的3号公路,像一条长长的巨龙,浩浩荡荡地向南行驶。
  • 中国海军的登陆艇在夜色的掩护下,组成战斗序列,正向越南北方的锦普、鸿基等港口秘密前进……

刘少奇和越南代表团会谈

1965年4月8日,越南代表黎笋在北京刚下飞机,就迫不及待地将胡志明给毛泽东的亲笔信交给中方接待人员,要求尽快转交。

这封亲笔信,是早在胡志明和毛泽东会面之前,越南代表黎笋和武元甲受胡志明的委托来到北京商谈援越的方案。

毛泽东见信后,立刻让刘少奇与黎笋会谈,并给刘少奇讲了一个原则:我们要无条件地满足越南同志提出的要求。

当天,中越代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

会谈开始,刘少奇就说道:“援越抗美是我们中国应尽的义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黎笋带着感激说道:“我们一直认为伟大的中国是我们最可靠的朋友,中国给我们的援助最大,而且最充分。”

刘少奇继续说道:“我们的一贯方针是,凡是你们需要的,我们这里有的,我们尽力援助你们。”

黎笋动情地对刘少奇说:“我们一直认为,能向我们提供最直接、最紧急和生死关头的援助的,是中国而不是苏联。”

刘少奇突然把话一转,以真诚的口吻说“你们不请,我们不去,你们请我们哪一部分,我们就哪一部分去。这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你们手里。”

一股暖流在黎笋的心中流淌。

黎笋显得格外高兴,他代表胡志明和越共中央,向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表示最衷心地感谢。

然后,黎笋指着坐在身旁的武元甲说:“至于中国派援越抗美部队的任务、人员、着装、给养、入境时间与路线等一系列具体事宜,请两国军界去谈吧。”

刘少奇点了点头,说:“我们今天只定大原则,也不发表公报。至于去什么兵种,要多少兵力,怎么个去法,都由两国军方负责人再具体磋商。”

之后,刘少奇把会谈的结果,向毛泽东作了汇报。

毛泽东完全同意。

4月10日,应越南政府请求,中国派出的军事代表团和铁道工作组离京,经凭祥换乘越南车辆进入越南。

国务院、总参谋部要求,代表团和工作组要完成如下任务:

一、摸清越南铁路情况。

二、抢修抢建铁路需多少兵力。

三、高炮部队怎样掩护重要桥梁目标及所需兵力。

当时,越南北方铁路是以河内为中心的5条辐射状主干线,也就是河内通往友谊关的北线,通往老街的西线,通往“钢都”太原的中线,通往海防的东线和通往荣市的南线。

越南的这些铁路都是轨距一米的米轨铁路,也就是我们常称的小铁路。

这几条米轨线,路基、桥梁涵洞标准低、质量差,主要桥梁又多是铁路公路两用桥,桥面低,受洪水威胁大,又由于大桥、大站集中,目标暴露,容易遭到轰炸,加之缺乏迂回线,铁路连不成网,所以很难保障战时运输的需要。

“北部湾事件”后,美国飞机不断轰炸各铁路干线,企图阻断中国大量援越物资的南运。

由于美国飞机轰炸的升级,越南北方的铁路运输基本处于瘫痪的状态。

4月12日和21日,中共中央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发出指示和作出决议,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尽一切努力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

4月17日,中央军委命令组建中国援越部队一、二、三支队。

4月21日,罗瑞卿总参谋长与武元甲会谈。

4月22日,杨成武副总长在北京钓鱼台与武元甲举行第二次会谈,就中国援越部队进入越南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商谈。

4月27日,中越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中国帮助越南修建铁路和提供运输设备器材的议定书,后来又陆续达成一些补充协议。

根据议定书和这些补充协议,中国帮助越南在河内以北地区修建的铁路项目有100个。

主要项目如下:

一、改建北线和中线,将原有米轨铁路改建为米轨、准轨两用的混合轨铁路。这就是后来越南人称的“三条腿”铁路。增建、扩建数十个站、段和隧道等保障设施。改善和加强原有线路、桥梁涵洞及配套设施,对原来标准过低或改善受限制的路段,除适当改善外,重新开辟迂回线。

二、新建克夫至太原(克太线)的准轨铁路(部分混合轨),形成沟通北、中两线的大迂回。为克夫、安员等4个枢纽站各新建一条联络线,形成局部小迂回,使各条铁路联络成网。

三、修建铁路战备工程,包括为重点大、中桥梁和车站、隧道抢建便线、便桥、渡口及迂回线,为重点站、线、桥梁架设通信迂回线敷设水底通信电缆等。

四、为11座大小铁路桥梁进行防洪加固。

对于这些建设项目,中国人民解放军会同铁道部先行派团组入越勘察。

也就是在这个月里,应胡志明邀请,以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为首的另一支中国访越代表团,也乘飞机到达河内。

代表团的主要任务,是了解战争形势及其发展,听取越共中央的看法和意见,如果他们决心抗战到底,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援越抗美。即使敌人打进来,占领我们几个省,也在所不惜。

代表团在南宁集中时,主要负责同志去武汉向毛泽东和周恩来汇报,听取了中央的指示。

中国代表团到达越南后,受到了越南方面的热烈欢迎。之后,中国代表团和越南领导人举行了正式会谈。会议由胡志明主持。

中越双方畅谈了两党和两国人民长期以来相互依托、相互支持的历史,以及同生死、共患难凝结成“同志加兄弟”的深厚情谊,共同分析了战场形势及其可能的发展。

越南方面也阐述了自己的决策和战略部署,中方代表对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中方代表陶铸转达了中国政府援越抗美的决心和方针,他对胡志明说:“你看,我把广西、广东、湖南三省的第一书记也请来了。你们是对敌斗争的前沿,我们就是你们的后方。过去,他们是打仗的干将,也是支前的能手。你们有什么困难和需要,只要提出来,我们自己不吃不用,也要先支援你们。既然是一家人,共同对敌,没有什么客气好讲。”

云南省政协主席阎红彦对胡志明说道:“就地势看,云南比较隐蔽,纵深广,回旋余地大,可以成为你们很好的后方,有几个机场可以使用,医院、老弱儿童也可以放到我们那里。”

最后,双方确定如下内容:

在保证“中越”、“滇越”两条铁路畅通的前提下,首先由中方帮助修建四条公路干线,各自完善沿边内部公路交通网络,把中、越、老(挝)三国连接贯通,形成广阔有力的战略后方。

由中方四省区分别对口支援越方六个省区,其中云南负责支援对面的老街、河江、莱州三个省区,其他三个省区各支援一个省,帮助发展生产建设,全力支援前线。

在这个月底,中国代表团的结束访问。

之后,中央正式批准了代表团的工作报告,明确了中央和各有关省区的任务,并作了许多具体指示。

中央下达指示后,云南省马上成立了援越办公室,由省委书记处书记郭超负责,省委书记处各位书记都从各自分管的方面积极负责组织落实各项任务。

在昆明市,连出售昆明生产的搪瓷脸盆上都印有“援越抗美”、“越南必胜”等口号,可见动员面之广泛,让所有的人都感觉在战斗似的。

现在昆明市的“延安医院”,就是当年上海配备全套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准备支援越南而建成的。

为了抗美援越,中国可谓举全国之力。

为了修建拟定的4条公路,昆明军区司令员秦基伟、副司令员陈赓、鲁瑞林等先后亲自到越南观察地形,踏勘线路,拟定计划,组织实施。

周恩来召开援越工程会议

1965年5月份,毛泽东让周恩来尽快落实修建河内以北公路这件事。

周恩来接到毛泽东的电话,召集罗瑞卿、杨成武等人商定,继续由军队承担这项工程。

5月25日,周恩来总理刚从车上下来,就迈着矫健的步子向会见厅走去,浅灰色毛料裤的裤腿呼呼生风,沐浴在柔和的阳光里。

周恩来来到会见厅时,一位大个子早在门口等候多时了。

这个人就是曾经被毛泽东多次夸奖过的“天塌下来不要紧,有大个子顶着”的罗瑞卿。

站在罗瑞卿身后迎候周恩来的是杨成武。

见总理来了,罗瑞卿迎上前去。

不料周恩来先伸出手握住了罗瑞卿的手,彼此进行问候。

在这里,他们将与有关人员讨论援越方案。

周恩来走进会见厅,全体人员都站了起来。

周恩来用浑厚的淮安普通话招呼大家坐下。

大家坐好后,杨成武会同李天佑等已经准备了初步方案,他将代表团的准备工作情况简单扼要地向周恩来作了汇报。

杨成武、罗瑞卿、李天佑经过研究,拟派大批部队出国,但一些重大问题必须请中央、国务院决断。

就此,杨成武请周恩来作指示。

周恩来听完大家的讲话后,接着说道:“关于交通问题,范文同总理曾经谈过,由于美帝的封锁轰炸破坏,现在支援南方的海运减少,公路运输也减少,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继续组织海运,同时必须扩大下寮走廊,扩修支援南方的公路。他们的部队要南下修路。所以要求我们帮助修北方的路。”

大家静静地听着,许多人作了记录。

周恩来停了一下,继续说:“这次胡志明主席带来一个公路图,要我们帮他修12条公路。这些公路,肯定不能同时并举,应该按照经济建设和作战需要综合考虑,但应以作战需要为主,这是轻重的问题,还有因地形地质不同,好修和不好修这个难易问题。”

周恩来凡是处理复杂问题,他都显出游刃有余、成竹在胸的神态。

他继续说:“为了应急,有的道路可能先修简易公路,粗通即可,以后再逐步加固。总之,是按轻重、难易、快慢、加固八字方针来考虑安排计划……交通部等有关部门要用支前精神来办事。由总参谋部挂帅,中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由罗总长和杨成武、李天佑副总长抓总。”

周恩来喝了一口水继续说:“修路的施工力量,以工兵部队为主……支前公路、作战公路都要考虑到敌人轰炸破坏,要随坏随修……关于反击敌人轰炸的经验,我们交通部、铁道部等有关部门可以把我们抗美援朝的经验介绍一些给他们,还要不断总结新的经验。美国的轰炸技术会有进步,我们不能满足过去的经验。还要派一些专家去,帮助越南研究抢修技术。”

周恩来加重了语气说道:“这是个大战斗,要抢时间做出点样子。就由罗总长挂帅,李天佑副总长主持具体工作,计委、经委等有关部门要听调用。”

周恩来停了停,看了看大家认真的表情,继续对参加会议的人说道:“还有水路,对越方要求,应予以满足。敌人总不能都封锁住,不管是陆路、水路,损失都会有,但只要想办法,总是可以送东西过去的。总之,要改变认识,就是支前,一旦决定,就要坚决执行。一定会学到许多新东西,拿我们的勇敢和智慧学会反击敌人轰炸的新本事。”

周恩来讲完后,大家交换了意见。

这时,杨成武摊开越南北部抢建公路的示意图,提出两种兵力部署方案。

周恩来、罗瑞卿与杨成武等围在地图上研究起来,最后决定与越南代表团会谈后再定,我们倾向于后一方案,抓住重要的线路先突击抢修。

杨成武说道:“现在具体现场勘察团还没去,但目前分析,一种方案是12条路展开作业,派兵10万。另一种是先抢修抢建主要的5、7号公路,派兵8万,视以后进展情况酌定增减兵力。”

周恩来当即决定,由中央、国务院和军队有关部门组成“中央国务院支援越南小组”,负责具体组织工作。由杨成武、李天佑分别任正副组长。

同时明确,由李先念、薄一波、罗瑞卿、刘晓、杨成武、李强、李天佑7人组成领导小组,对中央负责,掌握援越的方针政策和重大支援任务的决定及新增项目的审批事宜。

周恩来要求再增派援越力量

1965年6月中旬,周恩来正在中南海西花厅的办公室里批阅文件。

警卫员过来报告说:“总理,陈士榘他们来了。”

周恩来连忙起身,热情地握住陈士榘的手,寒暄了一阵,又让警卫倒茶。

陈士榘指着旁边的人说:“这是罗洪标。”

周恩来将手伸了过去,说道:“我认识。”

陈士榘对周恩来汇报说:“军委已决定,派罗洪标到援越部队工作。”

周恩来很满意,说道:“这很好!”

坐下后,周恩来对两人说道:“我今天请二位来,就是为了援助越南修建公路的事,这是毛主席在湖南长沙会见胡志明主席时商定的。毛主席说,7亿中国人民是越南的坚强后盾,辽阔的中国领土是越南的可靠后方。”

周恩来停顿了下,接着说:“下面的事,就是我们如何来落实了。军委决定,修筑路的任务由工程兵负责组织执行。如果只修筑主要的几条道路,估计也要8万人。这是我国援越部队出境最多的一次,时间紧、任务重,你们要抓紧准备。”

周恩来继续说:“美帝国主义妄图从朝鲜、越南、台湾这三方面包围封锁我们。抗美援朝这一仗,打破了它的预谋。现在它又从越南这方面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派出大量的部队援越,也就是打破美帝的包围,保卫我们的祖国。”

周恩来加重了语气继续说:“毛主席指示,我入越部队一定要全心全意为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服务。我们援助的意义很重大,这个任务要完成好,争取为祖国争光。”

陈士榘、罗洪标坐在那里认真听着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也深深地感觉到这个任务的艰巨。他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完成总理的嘱托。

周恩来继续说:“毛主席非常重视这次派兵援助越南,要我们充分做好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物资装备的准备工作。物资器材、机械工具都要我们自带,所以,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我已请总参负责抓总,布置这项工作。”

周恩来说完后,用期待的目光看着两个人,并问他们道:“你们看怎么样?”

陈士榘已经知道,由工程兵组建的我援越部队二支队已经向越南开进,但他想不到整个援越进程竟然进展得这么快,他感到时间很紧迫。陈士榘估计这几万工程部队不够,还必须增派大量的兵力。

陈士榘大胆地对周恩来说:“出国部队的事,我们同总参商量,可以由广州、沈阳、昆明等军区组建几个支队,很快就可以开赴集结地域。”陈士榘皱了皱眉头继续说,“但我们钻探勘察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缺乏,能否请交通部支援?”

周恩来立即表示:“这当然可以!我告诉交通部,可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抽调,要多少你直接找交通部商量。”

周恩来用深邃的眼睛望着陈士榘、罗洪标,认真地交代两人:“还有着装,跟二支队一样,穿越南人民军服装,由广州、昆明两军区后勤部门解决。这两军区在后方组织分部、兵站、医院、接收站,担负起全部援越部队的后勤保障。”

周恩来不放心,又强调说:“部队进入越南后,一定要尊重越南政府和人民,关系要相处好。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陈士榘当即表示说:“总理指示很明确,没有什么大问题了,具体问题,我们找总参解决。”

周恩来笑了笑说道:“那好!工程技术和勘察设计由交通部负责。”

片刻,周恩来又对陈士榘说,“陈士榘同志,你以后参加国务院援越领导小组工作。”

陈士榘说:“我们一定完成任务,请总理转告毛主席,请他放心。”

谈完工作后,陈士榘和罗洪标起身告辞。

周恩来送他们到门口。

陈士榘、罗洪标上车后,周恩来还在招手,看着车子渐渐远去。

事实上,周恩来在找陈士榘、罗洪标谈话前,已与罗瑞卿谈过,对援越修建公路作了布置。

为了帮助越南打败美帝国主义,周恩来可谓费尽了心思……

20日,由李天佑副总参谋长主持召开援越修路工程会议后,交通部董宁、工程兵崔萍、廖习仗等3人率领的代表团赴河内协商相关事宜。

中国修路勘察组赶赴河内

1965年6月20日,援越修路工程会议在北京三座门召开,会议由李天佑副总参谋长主持。总政、总后、工程兵、铁道兵,沈阳军区、广州军区、昆明军区的领导,总参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国务院交通部的领导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传达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并宣读了中越两国政府签署的《中国援助越南修建公路的协定和议定书》,商议援越修路工程的具体事宜,并报中央军委审批。

根据越方要求,总参议定主要援建1、3、7、8、10、11、12这7条主要公路干线。

随后,交通部董宁、工程兵崔萍、廖习仗3人率领代表团赶赴河内协商,并对这7条路线进行现场勘察,为进行工程设计、兵力部署和工程材料、经费预算的筹措做准备。

这个代表团由交通部30多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工程兵部队2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施工部队师团干部10多人,还有总参、总政、总后的几名机关干部共70多人组成。

6月25日,代表团从北京出发,前往越南河内。

8月份,中方各勘察组先后到了河内。他们调查后马上整理汇总勘察资料,认真研究,提出了各条公路线的走向、路基土方、桥梁、涵洞的工程量和兵力部署的初步方案。

此外,勘察组还将勘察情况与越方交通部商定,并向解放军总参谋部、国务院交通部作了详细汇报。

后来,中央军委从工程兵和各大军区抽调400多名干部战士到广西柳州集中,组建了精干的修路工程指挥部和直属队。

中央军委任命罗洪标为指挥部副主任,修路工程指挥部主任暂缺,工程任务由罗洪标抓总负责,代理主任工作。

修路工程指挥部下属3个支队,即四、五、六支队,一个测量设计总队。四支队担负1号、3号路修建任务。五支队担负7号、11号路修建任务。六支队担负8号、10号、12号路修建任务。

3号路是中国广西凭祥和靖西县通往越南高平、太原、河内的主要干线,地形比较隐蔽,原有道路标准低,通载能力差,改建后,可大大提高运输能力,是当时援越运输的主要公路干线。

7号路属新建,由中国云南河口通往老街、班菲、朗达,与通往河内的公路网连接。建成后是从中国通往河内的主要公路干线。

8号路属新建,是中国云南文山地区通往越南孟康、班菲的线路,与7号路连接。

10号路上的沙巴以西为新建,沙巴以东为改建,是沿中越边界的一条横向迂回路,东起老街,经沙巴跨黄连山到封土,东与7号路相连,西与11、12号路相连。

为了加强建设力量,云南省民工大队配属五支队、六支队,主要在中国边境与越南公路接壤路段施工。大家热情高涨,干劲十足。

为了保障建设安全,各支队配有高炮分队,并根据敌情,随时可请求增配高炮部队,防止敌人进行袭扰和破坏。

工程兵崔萍前后两个月在越南率队勘察。异地的气候让他历尽艰辛,几个月下来,崔萍瘦了很多,甚至还得了病。

每当有重要任务的时候,领导总想到崔萍,他也觉得这是一种荣誉。

崔萍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到指挥部不久,他就想到各条线路上去看看。

为了进行实地调查,崔萍这天来到了高平,他登上一座高山。

这时,高平城呈现在他的眼前。

他看到高平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让他看到了越南人民的希望。

由于可恶的美国侵略者扰乱了这里的宁静,发动战争,很多建筑物还没有建好就废弃在那里,大家都参军到前线抗击美军去了。

如今,高平的大街上冷清清的,没有往日的热闹。商店货架上有限的货物稀稀落落地排列着,偶尔光顾的人们仅问问价格,就离去了。

高平人民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都用于支援南方人民的解放斗争,他们为保卫北方、解放南方、统一祖国的伟大事业,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只希望能尽快赶走美国鬼子。

这时,一辆辆满载物资的中国车辆,正不分昼夜地经过高平的3号公路,浩浩荡荡地向南行驶,像一条长长的巨龙。

中方援越的四支队有3个团的兵力部署在3号公路上,这一线的公路改建工程已经全面展开。铁锤的撞击声,战士的吆喝声不绝于耳,部队冒着风雨在作业。

一个中国运送援越物资的车队被大雨阻在高平附近的山路上,前面几辆车轮在泥浆中呼呼地打转,排气管冒出大量的黑烟,卡车在泥泞的路面上像一个有气无力的老人,显得很无奈。

修路部队见状,大家都帮助推车,推了一程又一程,不一会儿又陷入前面的路段,浪费了大家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淅淅沥沥的雨中,崔萍目睹了这一切。道路不修好,物资运不上去,越南南方人民的战斗依然艰难,中国的援助就毫无意义。

崔萍马上回到指挥部,与四支队的领导重新调整兵力部署和施工计划,决定先抢修一段路基,铺设一段路面,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拿下高平这一线的改建工程,再进行其它路线的建设。

3号路全长236公里,从1965年11月15日开工,一直修建到1967年4月15日完成。

为了保家卫国,为了越南人们的和平,中国的工程建设人员在此间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先头部队在凭祥完成集结

1965年6月9日中国西南边境凭祥市至友谊关的大路上,停着经过严密伪装的漫长车队和各种火炮。

夜,静悄悄的。

没有车灯,没有喧哗。路旁树梢上鼓噪的蝉声此起彼伏,打破了这静谧庄重的气氛。

漫长的车队在等待。偶尔有一二辆摩托车从汽车、炮车边急驶而过,仿佛是茫茫夜色中滑过的流星,很快就消失了。

车上端坐着一排排头戴盔形帽、绿色帆布装、脚蹬用轮胎剪成的斜插两条胶带的“抗战鞋”的士兵,他们怀抱新式冲锋枪、高平两用机枪,一条薄被和一套换洗军装打成的小背包垫在屁股底下。

这是援越先头部队二支队,现在正集结在中国广西边陲重镇凭祥,准备向越南进发,去帮助越南抗击美帝国主义。他们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和越南人民的厚望,就要开拔了。

此前,在决定帮助越南援助工程项目的同时,中国政府也准备秘密派出大量作战部队。

为此,毛主席对全军发出命令:

全国防空部队轮战,包括导弹部队、雷达部队、探照灯部队、各式高射炮部队、工程兵部队、铁道兵部队、野战医院部队轮换进入越南北方,改穿越南人民军军服参战。

广西边陲重镇凭祥平日并没有多少人,有的只是当地身穿黑衣服出来劳作的壮族妇女,还有一些从越南过边界来购物的边民。

可是,自从援越先头部队来到这里以后,街上人山人海,且大都是外地人,到处都是身着戎装的一队队解放军战士们。

由凭祥再向西南方向18公里,在大青山和金鸡山的山口,就是巍峨耸立的友谊关了。

友谊关又名鸡陵关、界首关、大南关、镇夷关,明朝初年置镇南关,1953年改为睦南关,1965年才改为现在的名称友谊关。

在凭祥,高大的拱式城门上叠耸着雄伟的三层关楼,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最高一层的城楼上迎风招展。郁郁葱葱的左岭山和金鸡山横亘在友谊关的东西两侧,树茂草盛的大青山由这里向北,护卫着广西大地的锦绣山川。

这个时候,在从凭祥到友谊关的一条红色的沙石公路上,来来往往地行驶着一辆辆北京吉普和解放牌军用汽车。

在部队集结地凭祥,几处高音喇叭里接连播放着激动人心的革命歌曲。

大家纷纷唱道:

军车烈烈,火炮凛凛;

军威浩荡,气壮山河!

还有一首被译成中文的越南歌曲,也在进行播放。

歌词如下:

越南——中华,

山连山,江连江,

共临东海

我们的友谊像朝阳;

共饮一江水,

早相见,晚相望,

清晨共听雄鸡高唱。

啊——啊——

共理想,心相连,

胜利的路上红旗扬。

啊——啊——

我们欢呼万岁

胡志明——毛泽东!

……

嘹亮的乐曲声让大家心情激奋。

这些天,准备出关支援越南的解放军战士各个精神抖擞,都一律换好越南军服,头上戴着盔型帽。

战士们将自己脱下来的军服整齐地包裹起来统一存放,一个个都写好了各自部队的番号和本人籍贯及详细地址、姓名。

战士们下决心要同美帝国主义决一死战,已经做好了在战斗中献身的准备!

在出发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坚和军委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代表中央军委和三总部,来为援越二支队第一梯队的全体将士们送行。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某基地副司令员兼工程建筑第五十三师师长王辉,今年41岁,这次被任命为援越二支队指挥部的副主任兼参谋长。

马上就要率队出关了,王辉这时直感到胸中的热血奔突涌动。

在向刘志坚和陈士榘敬礼时,王辉竟激动得眼里流出了泪花,说道:“报告,二支队第一梯队准备完毕,请指示!”

刘志坚拍了拍王辉,激励他说:“我代表中央军委和三总部,前来欢送你们,为你们壮行!你们去执行光荣的国际主义任务,援越抗美,希望你们为国争光!并预祝你们凯旋归来!”

这个时候,陈士榘也走上前来握住王辉的手,无限感慨地说:“我老了,不能随你们一道分享这个光荣了。但我向你们保证,当好你们的后勤部长。只要你们为祖国争光,所需要的物资,我们一定送到。祝你们光荣而去,胜利而归!”

王辉站在那里大声地对两位首长说:“保证完成任务,为祖国人民争光!”

一辆辆军车,整齐的摩托化部队,在晚霞中陆续驶出了友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