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明代著名长篇小说。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作者施耐庵,名耳,祖籍苏州。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说家。三十五岁中进士,在杭州做过两年官,因为和当道权贵不合,弃官退居故乡,从事创作。据说他是罗贯中的学生,曾协助参加《三国演义》的创作。相传他还参加过农民起义。他生活在元明之际,目睹当时朝廷的黑暗、统治者的昏庸、政治的腐败、社会的不平,便作《水浒传》以抒写胸中的愤慨。
《水浒传》成书之前,宋江等人的故事早已经在群众中流传,元代不少杂剧也演唱了水浒故事,创造了不少生动的梁山英雄形象。施耐庵把有关这方面的故事、人物进一步提高和理想化,创作出了这部描写农民起义的优秀作品。
作品之所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的作品,不仅在于它思想内容的丰富,而且也由于它艺术的成熟。作品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而且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前70回表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农民起义的酝酿、形成和发展过程,深刻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小说把高俅“发迹”和徽宗宠信他的故事,放在故事的开端来写,以示“乱自上作”,体现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思想。作品在揭露贪官污吏的残暴腐败时,也歌颂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
《水浒传》的内容集中地、多方面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的一次农民革命的产生、发展和失败的过程。其中逼上梁山和反抗官军这部分写得最精彩,揭示了阶级压迫是农民起义的原因,形象地展示了这条真理。从受招安到征方腊,写农民起义由动摇、蜕变到失败的过程。虽然作者有他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是,作者写出了宋江等覆灭的悲剧,还是符合历史真实的。该书还写了高俅这一封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在他身上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丑恶和腐朽本质。另外,书中又写了另一类剥削者,其中如西门庆、郑屠、毛太公、祝朝奉父子等,他们是地主恶霸,有钱有势,结交官府,骑在人民头上,作恶多端。他们压迫、欺凌广大的人民,激起了人民普遍反抗。
《水浒传》突出了官逼民反的内容,倾向鲜明地描写了人民群众反抗压迫者的行动。作品通过对一百零八个英雄的描写,概括了当时不同阶层的人民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从觉醒到反抗的斗争道路。他们由于受迫害而不得不起来反抗,汇成一股狂波巨澜,奔向梁山泊。该书明确提出了自己斗争纲领是“替天行道,救生民”。这个口号表现了鲜明阶级内容,它反映了天下无道,要诛无道,救生民于苦难之中。它还提出了自己革命理想,即“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百姓都快活”的社会,这是一种乌托邦式社会理想,但是它却反映了农民阶级想摆脱压迫和剥削的强烈的革命要求。它歌颂了农民起义,赞美了农民革命斗争的胜利,赞美了农民革命的英雄人物。
作品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于人物塑造上,全书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作品塑造了不同个性的典型人物,书中一百零八个英雄,有三十多个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中尤以林冲、李逵、鲁智深、宋江、武松等人个性最为鲜明。作者描写李逵对当时农民革命最忠诚、思想最彻底;宋江则在领导革命的同时,却始终表现了动摇性,他既是促使农民起义事业发展兴盛的一个重要因素,又是导致农民起义变质、崩溃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两个矛盾因素,在性格上统一了起来。作者描写了鲁智深的凌强助弱;林冲的忠直纯朴;武松的仗义刚烈;石秀的机警伶俐;阮氏兄弟的义胆包身、武艺出众等等。这些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林冲、鲁达、杨志虽同是武艺高强的军官,但由于身分、经历和遭遇不同,因而走上梁山的道路也很不一样,作者正是这样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
禁军教头地位,优厚待遇,美满家庭,使林冲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安于现实、怯于反抗的性格,对统治阶级逼害一再隐忍。同时这种经历又使他结交了四方好汉,形成了豪爽、耿直、不甘久居人下品德。因此,林冲的隐忍不同于逆来顺受。在他“忍”的性格中,蕴藏着“不能忍”的因素,聚集著复仇怒火。最后,林冲被逼上梁山,正是这种怒火的总爆发,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
与林冲相比,鲁达并未遇到那样不幸,但他在和统治阶级长期周旋中,看透了他们荒淫腐朽的本质,加之他一无牵挂的身世,形成了他酷爱自由、好打不平的性格。这种性格和当时黑暗现实,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鲁达是向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挑战而主动走上反抗道路的。
“三代将门之后”的杨志,走上梁山的道路更为曲折。“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是他生活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可以委曲求全。失陷“花石纲”并没有动摇他追求“功名利禄”的意愿,高俅的排斥也未能把他从这条路上拉回来,在充军得到梁中书青睐后,追求名利的欲望也更加炽烈了。在比武场上的斗狠逞能,护送生辰纲时的兢兢业业,都充分表现了这一点。直到“生辰纲”被劫,不仅功名道路被截断了,而且有落入牢狱的危险,他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上了梁山。
《水浒传》在艺术上最突出成就,是对人物性格刻画的成功。刻画人物始终通过现实斗争展开,让人物自己在斗争中揭示性格本身意义。该书结构、情节,也很有特色。结构是有机的,然而某些章节又有相对独立性,可以独自成篇。它采用了不少洗炼、明快、生动、富有节奏感的群众语言,对该书增色不少。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历史环境中,紧扣人物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他们性格。虽然全书几乎没有什么具体社会环境介绍,但通过对各阶层人物及他们之间关系的描绘,一幅北宋社会生活的图景便非常逼真、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以及受压迫人民“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的愿望,则是组成这幅历史图景的经纬。作品人物性格正是在这样环境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
《水浒传》的情节生动曲折,大小事件都写得腾挪跌宕,引人入胜。有一些段落,集中了很多人物、精彩的场面,如“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等。而每一组的情节又往往是人物的性格发展史,如“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情节,使人不期然想起武松。
《水浒传》的语言,以北方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故其语言特色明快、洗练。如写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郑屠,第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既通俗,又生动。作品的语言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
《水浒传》艺术成就,突出显示在英雄人物塑造上。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中具体表现出来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总之,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当时或后世都有着十分深刻的巨大影响。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明代时被列入“四大奇书”。近现代以来,“四大奇书”演变为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水浒传》为其中之一。《水浒传》的文风、构思和理念,都对后世的中国乃至东亚小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水浒传》可谓卷帙浩繁、洋洋大观,我们在出版本作品时,在参考和借鉴以前许多版本优点和长处基础上,在忠实原著情况下,删除了许多琐碎的、封建的、迷信的、落后的、愚昧的、暴力的、粗鲁的、色情的、侮辱性的等段落,使之尽量符合时代社会发展,尽量便于广大读者阅读,相信广大读者朋友会喜欢本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