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4 宝宝的第33~36周

01 预防宝宝断奶综合征

断奶,传统的方式往往是当决定给宝宝断奶时,就突然中止哺喂,或者采取新妈妈与宝宝隔离几天等方式。如果此时在宝宝断奶后没有给予正确的喂养,宝宝需要的蛋白质没有得到足量供应,长此下去,往往造成宝宝的蛋白质缺乏,可出现宝宝发育停顿,表情淡漠,头发由黑变棕,由棕变红,兴奋性增加,容易哭闹,哭声不响亮、细弱无力,腹泻等症状。这时宝宝脂肪并不少,看上去营养还可以,并不消瘦,但皮肤常有浮肿,肌肉萎缩,有时还可见到皮肤色素沉着和脱屑。有的宝宝因为皮肤干燥而形成特殊的鳞状裂纹皮肤,检查可发现肝脏肿大。这些都是由于断奶不当引起的不良现象,医学上称为“断奶综合征”。

如果新妈妈因断奶而与宝宝暂时分开,宝宝精神上受到的打击更大。蛋白质摄入不足和精神上的不安会使宝宝消极,抵抗力下降,易患发热、感冒、腹泻等病。预防断奶综合征的关键在于合理喂养和断奶后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

正确的断奶方法是将以母乳为主的饮食逐步过渡到以粥、饭为主,渐渐添加各种辅助食品至接近成人饮食的过程。正常发育的宝宝1岁左右就该断奶,一般选择春秋季节,宝宝健康状况良好时断奶最佳。为了使宝宝适应断奶后营养供应,应从出生后4个月开始喂菜汁、米汤、豆浆等;6个月可喂蛋汤、菜泥等;7~8个月可喂蛋糕、鱼肉松等,以后可吃粥、面条、饼干、肉等。宝宝的食物应单独做,要求精细、干净,并要煮烂,不要吃大人的食物或大人嚼过的食物。

如果出现断奶综合征,应积极进行饮食调整,给予每日每千克体重1~1.5克蛋白质,同时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宝宝就会很快获得好转而痊愈。

part 04 宝宝的第33~36周 - 图1

02 宝宝补钙的误区

宝宝摄取热能为1000千卡的食物中,就含有100毫克的钙,他的收缩压就会降低2毫米汞柱。由于宝宝年龄小,舒张压的变化不易测出。动脉血压是循环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血压偏低,血流迟缓,就会影响机体组织的血液供应,妨碍正常活动,尤其对头部影响更大。宝宝处在发育期,如前期血压偏低,不仅精神不能集中,思维迟钝,智力低下,而且还容易患心脏病,因此宝宝切不可高补钙。

part 04 宝宝的第33~36周 - 图2

钙盐中维生素D含量并非多了就好,宝宝如果每天服用700国际单位以上的维生素D,就有可能引起维生素D中毒。具体表现为食欲下降、恶心、腹泻、头痛等症状,因此选择钙品时一定要注意它的维生素D含量。

宝宝在补钙的同时应补锌补铁。锌能抑制钙的吸收,缺锌可降低机体免疫能力,因而宝宝多病,患病又影响锌和钙的摄入和吸收,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宝宝生长发育。铁是构成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人体内72%的铁存在于血红蛋白中,在体内参与氧气的运转、交换和组织呼吸过程。宝宝6个月以后,因体内原有的铁已耗尽,母乳中含铁量又很低,此时极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因此在补钙的同时应积极补锌、补铁。

03 宝宝出牙期的保健

宝宝在6个月以前没有牙齿,吃奶时,靠牙床含住母亲乳头,进食其他半固体无渣食物时,也靠牙床将食物压烂。牙床是一道半圆形黏膜突起,比较坚硬,可以上下合拢。到6个月左右,宝宝开始出牙,出牙是牙齿发育和宝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出牙的过程是覆盖牙齿上的牙槽骨自动吸收,牙根生长,将牙冠顶出牙龈。当牙冠将牙龈顶开1个小口以后,牙冠与牙龈之间的潜在间隙与口腔相通,口腔里的细菌就会进入这个间隙,可使牙龈发生轻度炎症,出现红肿痒痛。出牙的时间和顺序是有一定规律的,下牙略早于上牙,常常是成对萌出,6~9个月出门牙,12~14个月出第1颗大牙,14~18个月出犬齿,第2颗大牙则要到2岁时才长出,但是不同宝宝经常有差异。若1岁时未萌出门牙,或3岁时未出齐20颗乳牙,则要到医院检查是否发育有障碍。

宝宝出牙时一般无特别不适,但个别宝宝可突然出现哭闹不安,咬新妈妈乳头、咬手指或用手在将要出牙的部位抓划,口水增多的表现,甚至有的宝宝会发热,食欲不振,腹泻和生口疮,这些症状可能与牙龈轻度发炎有关。此时,新妈妈要耐心护理,分散宝宝的注意力,不要用手去抓划牙龈。若宝宝自己咬破或抓破牙龈,可涂少量龙胆紫药水,一般不需服药。因为一旦牙齿萌出,牙龈红肿和上述症状就会自行消失或减轻。

part 04 宝宝的第33~36周 - 图3

由于出牙与宝宝添加辅助食品的时间几乎一致,若宝宝出现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则可能是出牙的反应,也可能是抗拒某种辅食的表现,可以先暂停添加,观察一段时间。

宝宝在6个月后,开始对小食品感兴趣,新妈妈可把蔬菜果条放在他面前的小桌上,示范给他看如何吃,让他学习,他可随时拿来咬嚼,在进食时,他如果要吃,也不要阻拦。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宝宝就会脱离只会吮食物的阶段,而学会咀嚼。宝宝经常吃些蔬菜果条,不但有利于改掉吮手指或吮奶嘴的不良习惯,而且还使牙龈和牙齿得到良好的刺激,减少出牙的痛痒,对牙齿的萌出和牙齿功能的发挥都有好处。宝宝在咀嚼食物时,必然增强整个牙颌系统的运动,这种功能性运动对整个颌面和牙齿的生长发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它能使颌骨变得更加强大且与其它部位更加协调,以便乳牙和将来的恒牙能整齐地排在上面,保证成年时有一口漂亮的牙齿。

04 持续母乳喂养

由于宝宝的肠道尚未成熟、免疫力低,因此容易对食物出现过敏反应。而以母乳喂哺的宝宝,患上哮喘、鼻敏感及皮肤敏感的机率明显低于食用普通奶粉及低敏感奶粉的宝宝。如果有条件,母乳的喂养一般可持续到10个月。

宝宝在开始吃新的食物时,可以继续吃母乳。因为给宝宝断奶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期间适当添加辅食如蛋黄、米汤、菜汁、菜泥、果汁、果泥、豆浆、豆腐、鱼泥、肝泥、米面糊等,当然,加些鲜奶、配方奶粉也未尝不可。然后再准备在10个月以后渐渐停止母乳的喂养。

05 纠正牙齿发育期的不良习惯

在宝宝生长发育期间,许多不良的口腔习惯会直接影响到牙齿的正常排列和上下颌骨的正常发育,下列不良习惯应及时纠正:

1 咬物

一些宝宝在玩耍时,爱咬物体(如袖口、衣角、手帕等),这样在经常咬物的牙弓位置上易形成局部小开牙畸形。

2 偏侧咀嚼

有的宝宝在咀嚼食物时,常常固定在一侧,这种一侧偏用一侧废用的习惯形成后,易造成单侧咀嚼肌肥大,而废用一侧因缺乏咀嚼功能刺激,使局部肌肉废用萎缩,从而使面部两侧发育不对称,造成偏脸或歪脸。

3 吮指

宝宝在3~4个月时,常有吮指习惯,一般在2岁左右逐渐消失。由于手指经常被含在上下牙弓之间,牙齿受到压力,使牙齿正常方向的萌出受到阻力,而形成局部小开牙,即上下萌牙之间不能咬合,中间留有空隙。同时由于经常做吸吮动作,两颊收缩使牙弓变窄,形成上前牙前突或开唇露齿等不正常的牙颌畸形。

part 04 宝宝的第33~36周 - 图4

4 张口呼吸

后果是可使上颌骨及牙弓受到颊部肌肉的压迫,限制了颌骨的正常发育,使牙弓变得狭窄,前牙相挤排列不下引起咬合紊乱。严重的还可出现下颌前伸,下牙盖过上牙,即俗称“兜齿”、“瘪嘴”。

5 舔舌

多发生在换牙期,可使正在生长的牙齿受到阻力,致使上下前牙不能互相接触或把前牙推向前方,而造成前牙开牙畸形。

6 偏侧睡眠

这种睡姿使颌面一侧长期受到固定的压力,造成不同程度的颌骨及牙齿畸形,两侧面颊不对称。

7 下颌前伸

即将下颌不断地向前伸着玩,可形成前牙反颌,俗称“地包天”。

part 04 宝宝的第33~36周 - 图5

在下面这个网站中,你会了解到“宝宝长牙了应该怎样护理”

http://www.ci123.com/baodian/article/index/articleid/510

06 防止宝宝先天性缺失牙

宝宝该长的牙一直没有长出来,新妈妈就应该带宝宝到医院去检查。牙齿是由颌骨里的牙胚逐渐发育钙化而成的,如果颌骨里天生就没有这个正常的牙胚,在这个部位自然也就不会长出牙来了。经过照X光片证实颌骨里没有牙胚,医学上把这种情况叫做先天性缺失牙。

常见的先天性缺失牙多发生在上颌和下颌的第3磨牙,也就是“智齿”。这个牙齿在人类牙齿发育中属于退化牙。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食品的加工日益细腻,人们咀嚼也就不那么费劲了。根据用进废退的道理,人的颌骨逐渐变小,牙齿也发生了退化。当退化完全时,颌骨里就没有牙胚生成,自然也就不会长出牙了。因此,第3磨牙的先天性缺失牙并不属于病理性的,也就是说不需要治疗。

还有一些因素,如遗传因素、全身性疾病(结核病、佝偻病等),使牙齿的胚芽破坏或发育受阻,也可能引起先天性缺失牙。

发现宝宝的牙没长出来,到医院检查证实是先天性缺失牙,就应该请医生根据缺牙的数目、部位,牙齿的排列和咬合关系等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part 04 宝宝的第33~36周 - 图6

07 宝宝淋巴结肿大

淋巴系统是身体的自然防卫组织,可以抵抗感染和防御毒素的侵入,浅表的淋巴结群存在于颈部、腋窝、腹股沟、膝盖后面以及耳朵前后。

宝宝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肿大的部位取决于感染的位置,喉和耳朵感染可能会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头部感染会使耳后的淋巴结肿大;手或手臂感染会使腋窝下淋巴结肿大;脚和腿部感染会引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宝宝最常见的是颈部淋巴结肿大,新妈妈很容易注意到宝宝的这一部位,带宝宝让医生检查后才能放心。以大多数宝宝来说,咽喉痛、感冒、牙齿发炎(脓肿)、耳朵感染或蚊虫叮咬都是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原因。不过假如淋巴结肿大出现在颈部前面正中间或是正好在锁骨上方,就必须要考虑感染之外的原因,如肿瘤、囊肿或甲状腺功能紊乱。

多数新妈妈一看到宝宝颈部淋巴结肿大,首先想到的是肿瘤,这是自然反应,肿瘤的确也是引起宝宝淋巴结肿大的一个原因,不过感染是更为多见的原因。对此,进行血和尿的化验、X线检查、皮试以及活体切片检查等,可以证实医生的诊断。

08 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宝宝感染为主要对象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临床特征为腮腺单侧或双侧肿大、疼痛、发热,也可波及附近的颌下腺、舌下腺及颈部淋巴结。并发症可见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心肌炎、脑炎。腮腺炎病毒是后天获得性耳聋的重要病因之一,且此种耳聋往往是不可逆的。对腮腺炎的预防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在于预防其并发症。

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是控制腮腺炎流行的有效方法。接种对象为8个月龄以上腮腺炎易感者,接种后一般无局部反应。在注射6~10天时少数宝宝可能发热,一般不超过2天。目前,我国已进口了美国默沙来公司研制推广的三价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疫苗(M-M-R疫苗),可同时预防3种传染病。

接种反应:常见的接种反应是在接种部位出现短时间的热感及刺痛,个别受种者可在接种疫苗5~12日出现发热或皮疹。

part 04 宝宝的第33~36周 - 图7

09 给宝宝选择袜子

穿袜子对宝宝来说是必需的,因为宝宝身体的各项功能发育都尚未健全,体温的调节能力也差,尤以神经末梢的微循环最差。如果不穿袜子,极其容易着凉。而且随着宝宝的不断长大,他的活动范围也在扩大,两脚的活动项目也增多,如果不穿上袜子,容易在蹬踩的过程中损伤皮肤和脚趾。而且袜子也可以保持清洁,避免尘土、细菌等对宝宝皮肤的侵袭。

选择袜子时应注意选择透气性能好的纯棉袜,因为尼龙袜不吸汗而且影响宝宝的皮肤。另外还应注意选择适合宝宝脚型的袜子,避免过大或过小的袜子影响宝宝脚的发育。

part 04 宝宝的第33~36周 - 图8

10 给宝宝选择鞋子

这个时期的宝宝会坐、会翻身后,渐渐开始能扶着栏杆站起来,平时也喜欢站在大人腿上又蹦又跳,因此选择一双合适的鞋子显得尤为重要。鞋子最好选择软底布鞋或用粗毛线编织的鞋子。鞋子大小一定要合适,太大了,宝宝活动不方便,一动就容易掉下来;太小了,容易挤压宝宝的脚。一般宝宝穿上鞋子后前面应有一点空余,因为当宝宝走的时候,每一步都会把脚尖挤到鞋前面去。给宝宝试鞋子大小时,一定要让宝宝穿上鞋子后站起来,再判断鞋子大小,因为宝宝站立时比坐着的时候脚在鞋里占据的面积大。一般宝宝站着的时候脚尖前有半个拇趾大小的空余为宜。宝宝的脚长得比较快,2个月左右就需更换鞋子1次,新妈妈应经常给宝宝量一量脚的大小,以便及时更换鞋子,保证宝宝穿的舒适,活动方便。

11 接种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疫苗

百日咳是一种宝宝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典型症状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并带有吸气性尾声或伴有呕吐,并发症多且严重。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症状为在咽、喉、鼻部等处形成白色假膜,白喉杆菌产生强烈外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破伤风为破伤风杆菌所致。当机体受到创伤时,或新妈妈分娩时使用不洁用具剪断脐带,破伤风杆菌可侵入伤口,在缺氧的条件下生长繁殖,分泌外毒素,引起以肌肉强直及阵发性痉挛症状为特征的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病死率较高。

目前使用百日咳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即百白破三联疫苗来预防以上3种疾病,免疫效果好,使发病率明显下降。百白破三联疫苗在接种后,局部可有红肿、疼痛或硬结,宝宝可哭闹不安,伴有发热。发热程度不一,但一般持续1~2天,若发热超过38℃可服退热药。个别宝宝局部硬结不能吸收而形成脓肿,这些脓肿为无菌性脓肿,需到医院诊治。

12 宝宝认知能力训练

9个月的宝宝不但要教他听懂语音,而且该教他听懂词义。新妈妈要训练宝宝把一些词和常用物体联系起来,因为这时宝宝虽然还不会说话,但是已经会用动作来回答大人说的话了。比如,新妈妈可以指着电灯告诉宝宝说:“这是电灯。”然后再问他:“电灯在哪?”他就会转向电灯方向,或用手指着电灯,同时可能会发出声音。这虽然还不是语言,但对宝宝发音器官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为模仿说话打下基础。

新妈妈还可以联系吃、喝、拿、给、尿、娃娃、皮球、小兔、小狗等实物或动作,经常跟宝宝说这些简单的词语,让他理解并把语言和物体或动作联系起来。

part 04 宝宝的第33~36周 - 图9

13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新妈妈在每次饭前要给宝宝洗手,晚上睡觉之前也要洗脸、洗手、洗屁股、洗脚,然后才能让宝宝去睡觉。

宝宝在夏天要每天洗澡,最热时可以每天洗2次澡,即午睡前和晚上睡觉之前。天气冷了,也要每星期洗1次澡,洗澡时注意室温和水温,动作要快,不要让宝宝受凉。

宝宝的头发要每天梳理,经常洗。因为宝宝还小,所以女孩子也不要留长头发。

在下面这个网站中,你会了解到“宝宝心理养护不容忽视”

http://www.ci123.com/article.php/22263

part 04 宝宝的第33~36周 - 图10

14 宝宝打针吃药的选择

宝宝生病了,这让新妈妈很着急,很多新妈妈会要求医生给宝宝打针,以便使宝宝好得快些。

其实,吃药还是打针应根据病情及药物的性质、作用来决定。有些病口服用药效果好,如肠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药物通过口服进入胃肠道,保持有效浓度,能收到很好效果。还有一些药只能口服,不能注射,如咳嗽糖浆等,所以新妈妈不能只迷信打针。药物被口服之后,大部分都能够被身体所吸收,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而发挥作用。通过打针注射给药,药物吸收快而规则,所以有些病是打针效果好。但是打针痛苦大,还有可能造成局部感染或损伤神经,反复打针,局部会有硬结,肌肉收缩能力减弱,少数发生臀大肌挛缩症,还得要进行手术治疗。

所以,宝宝有病,能口服药的应尽量口服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