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4 宝宝的第45~48周

01 宝宝吃巧克力

有些新妈妈怕宝宝营养不够,常常在牛奶中放些溶化的巧克力,或吃奶后再给宝宝巧克力吃,这是很不科学的。如果长期食用,容易使宝宝的头发干燥而没有光泽,此外,还会经常腹泻,并出现缺钙和发育缓慢的现象;另外,在平时宝宝吃巧克力也没有必要。

因为巧克力是一种含有大量糖分、脂肪,含较少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根本不含纤维素的食品,不利于宝宝的健康和生长。只有在宝宝体力消耗较大时,在两餐之间可适当吃一点巧克力,但不要给宝宝吃得太多。

02 一岁宝宝喂养特点

1岁左右的宝宝,逐渐变为以一日三餐为主,早、晚牛奶为辅,慢慢过渡到完全断奶。如果正好在夏天,为了不影响宝宝的食欲,可以略向后推迟1~2个月再断奶,但最晚不要超过15个月。

以三餐为主之后,新妈妈一定要注意保证宝宝辅食的质量。如肉泥、蛋黄、肝泥、豆腐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宝宝身体发育必需的食品;而米粥、面条等主食是宝宝补充热能的来源;蔬菜可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促进新陈代谢,促进消化。宝宝的主食主要有:米粥、软饭、面片、龙须面、馄饨、豆包、小饺子、馒头、面包、糖三角等。1周岁宝宝每日的膳食大致可以这样供给:主食100克左右,牛奶500毫升加糖25克(分早晚两次喝),瘦肉类30克,猪肝泥20克,鸡蛋1个,植物油5克,蔬菜150~200克,水果150克。

有些新妈妈为了增加宝宝的营养,给宝宝喝麦乳精,麦乳精是以糖为主的食品,含蛋白质很少,热能虽高但达不到宝宝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要求。长期食用,会抑制宝宝食欲,导致营养不良。要想宝宝长得健壮,新妈妈必须细心调理好宝宝的三餐饮食,将肉、鱼、蛋、菜等与主食合理调配。这么大的宝宝,牙齿还未长齐,咀嚼还不够细腻,所以要尽量把菜做得细软一些,肉类要做成泥或末,以便宝宝吸收消化。1岁的宝宝,鱼肝油要加3滴,每日2次,钙片每次1克,每日2次。

part 04 宝宝的第45~48周 - 图1

03 宝宝健脑食品

1 豆类

对于大脑发育来说,豆类是不可缺少的植物蛋白质,黄豆、花生米、豌豆等都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2 糙米杂粮

糙米的营养成分比精白米多,黑面粉比白面粉的营养价值高,这是因为在细加工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营养成分损失掉了。要给宝宝多吃杂粮,包括糯米、玉米、小米、红小豆、绿豆等,这些杂粮的营养成分适合宝宝身体发育的需要,搭配食用能使宝宝得到全面的营养,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3 动物内脏

动物肝、肾、脑、肚等,补血又健脑,是宝宝很好的营养品。

4 鱼虾类及其他

鱼、虾、蛋黄等食品中含有一种胆碱物质,这种物质进入人体后,能被大脑从血液中直接吸收,在脑中转化成乙酰胆碱,可提高脑细胞的功能。尤其是蛋黄,含卵磷脂较多,被分解后能放出较多的胆碱,所以宝宝最好每天吃点蛋黄和鱼肉等食品。

04 提高宝宝活动量

一般的新妈妈很容易把宝宝智力的发展用看图识字、数数、背诗等联系在一起,但却很少会与运动联系起来,而事实上运动对宝宝的智力发展非常重要。

运动锻炼了宝宝的骨骼和肌肉,促进了身体各部分器官及其功能的发育,发展了身体平衡能力和灵活性,促进了大脑和小脑之间的功能联系,促进脑的发育,为智力的发展保证了生理基础。所以宝宝的运动能力又常被当作测量智力发展的主要指标。

宝宝满1周岁后,运动能力明显提高,爬得更灵活,站得更稳,能完成迈步行走,转弯,下蹲,后退等动作。宝宝这时不仅在运动中探索和认识周围的环境,而且对周围的环境开始产生一定的影响。宝宝从学会使用工具逐渐发展到了制造工具,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了发展。宝宝在各种运动中不断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情绪会非常愉快兴奋,自信心也得到加强。

在活动中,宝宝能接触其他的小朋友,并在大人的指导下逐渐学会了与他人交往的点点滴滴,这将促进宝宝的社会性的发展,而社会性的发展又可促进宝宝独立性的发展,为宝宝进入幼儿园,加入儿童集体生活做好准备。

新妈妈应提供机会让宝宝多运动,同时应注意运动内容和方式的丰富多样,充分调动宝宝的兴趣,并可在运动中加强宝宝对语言的理解,激发宝宝的想象力。

part 04 宝宝的第45~48周 - 图2

安全而自由的活动空间对宝宝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室内环境是按成人自己的方便设计安排的,那么现在就需要做些改变了。新妈妈一定要为宝宝准备一只属于他自己的小板凳,好让他搬来搬去,爬上爬下,但要注意对宝宝攀爬容易够到的电路插座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05 教宝宝学会走路

宝宝为何走路摇摇晃晃

刚学会独立行走时,宝宝走起路来总是摇摇晃晃,像是随时都有可能摔倒似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宝宝的形体特点上看,头大、躯干长、四肢短,这样就会头重脚轻,重心不稳。其次宝宝的神经系统尚不完善,支配动作的能力也较差,当宝宝迈步时就不能及时调整身体的姿势以保持平衡。再者从动作的协调性来看,行走需要上下肢、腰部等部位的协调,但宝宝这时因脑发育尚不完善,动作协调性较差,常会出现多余动作。为了使身体平衡,宝宝两脚间距离就比较宽,以加大脚的支撑面积。因为这样,宝宝走起路便摇摇晃晃,欲倒不倒。所以,新妈妈大可不必担心,只要在旁边加以保护就行了。

走路与多种因素有关

正常情况下,宝宝满周岁以后便会蹒跚迈步了,但也有一些宝宝到1岁半还不会走,让新妈妈很着急,其实新妈妈不必过分忧虑。

宝宝学走路与各自的身体、神经、精神状态的发育都有关系,如果具备了身体基础,精神状态又好,他便会主动地学走,自然很快就学会了。如果宝宝在刚学步时便重重摔了一跤,那么必然会影响宝宝的积极性,可能一连几天甚至几个星期内都不敢去练习,紧抓大人不放。另外,生病也会使宝宝无意再去练习走路。所以,应保证宝宝身体的健康发育,又要使宝宝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些对宝宝行走等大动作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新妈妈不可太心急,过早地训练宝宝走路可能会使宝宝出现“χ”型腿或“O”型腿,尤其是患有佝偻病的宝宝更是如此。

06 水痘的预防

水痘和带状疱疹是2种特殊的感染形式,都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初次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即为水痘,而潜伏在体内的病毒被激活后则为带状疱疹,后者多见于成人。水痘是最容易传播的疾病之一,在儿童中的传播占90%以上。水痘患儿全身可见水疱疹,平均数量200~300个,还伴有发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皮肤感染、水痘病毒性肺炎和脑炎。水痘患儿不能入托、上学,须等全身疱疹完全干燥结痂后才能解除隔离,一般在10天左右。

part 04 宝宝的第45~48周 - 图3

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可以预防水痘。接种对象为12个月龄以上的健康个体、高危及其健康密切接触者。接种反应是轻微和暂时的,健康的宝宝接种后的血清抗体阳转率可达98%以上。

07 宝宝异食癖的治疗

异食癖是指宝宝在摄食过程中逐渐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嗜好,对通常不宜取食的异物,进行难以控制的咀嚼与吞食。发病年龄以幼儿为多,但学龄儿童亦可见到。

本症患儿常喜食煤渣、土块、墙泥、砂石、肥皂、纸张、火柴、纽扣、毛发、毛线以及金属玩具或床栏上的油漆。对较小的物品能吞食下去,较大的物品则舔吮或放在口里咀嚼。他们不听新妈妈劝阻,常躲着新妈妈暗自吞食。一般临床症状为食欲减退、疲乏、腹痛、呕吐、面黄肌瘦、便秘和营养不良等。

异食癖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不良习惯、缺乏铁锌等、肠内寄生虫病。

对心理异常引起的异食癖,不能用责罚和捆绑患儿手足等方法,因为那样不但不能解除他的异食习惯,反而使他们暗中偷吃此类不洁食物的兴趣更浓。对于铁锌缺乏或患肠道寄生虫病的患儿,可到医院治疗,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铁剂、锌剂或驱虫治疗。

part 04 宝宝的第45~48周 - 图4

在下面这个网站中,你会了解到“白天补锌晚上补钙”的内容

http://wy.mxabc.com/vitamins/200612/792.shtml

08 给宝宝接种乙型脑炎疫苗

乙脑是通过黑库蚊传染的疾病,可致宝宝产生高热、头痛、呕吐、抽风,甚至昏迷等症状,并容易留下后遗症,如瘫痪、智力低下等。

宝宝在满1周岁时要注射1针乙脑疫苗,在2岁、3岁仍要各加强1针才能维持身体的免疫力,预防乙脑的发生。乙脑疫苗诱导体内产生抗体需1个月,所以宝宝具体注射乙脑疫苗的时间,可根据各地区乙脑开始流行的时间提早1个月,华北地区最佳时间为5月份,东北地区为6月份,南方各省为4月份。

乙脑疫苗比较安全,注射后可出现局部轻度红肿,个别的宝宝会有38℃以上的发热反应,根据情况应去医院诊治。若宝宝是过敏体质,在注射后第3天,局部的红肿瘙痒会达到最重,之后就会逐渐消除,不必过于担心。

part 04 宝宝的第45~48周 - 图5

09 控制宝宝食盐量

宝宝由于肾脏功能尚差,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肾小管排泄与再吸收功能均未发育完善,多吃咸食势必增加肾脏负担。这时期的盐,主要来自母乳和牛奶,随着宝宝的生长和肾功能的逐步健全,对盐的需要量大增,母乳和牛奶中的盐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吃辅食的宝宝可适当少吃些盐,但8个月以前宝宝的辅食不宜添加盐。

10 宝宝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宝宝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是指鼻、咽、喉部的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轻重程度相差很大,稍大的宝宝症状较轻,仅有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乏力等,可在3~4天内自然痊愈。如病变范围较广,涉及鼻咽部,常伴发热、咽痛与声音嘶哑、扁桃体及咽喉壁淋巴组织充血增生,有时颈淋巴结可稍肿大。而小的宝宝症状则比较严重,大多发热、烦躁不安,因鼻塞和鼻咽部有分泌物,宝宝常张口呼吸,甚至影响吃奶。还可伴有食欲减退,精神不振,除咳嗽流涕外尚有呕吐、腹痛、腹泻,有的体温可高达39℃~40℃,持续1~2天或10余天不等。少数宝宝起病时可发生高热惊厥,热退后就不再有抽筋发作,且一般情况良好,没有神志异常及后遗症。

宝宝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虽为普通常见疾病,但若不及时治疗,炎症易涉及其他器官,引起并发症。常见的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颈淋巴结炎,鼻窦炎,咽喉壁脓肿。炎症向下蔓延累及下呼吸道,可引起气管炎、支气管炎甚至肺炎。

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包括适当休息、多喝水、加强护理,室温和湿度应适宜。高热时给予降温,鼻塞应清除鼻腔分泌物后用0.5%麻黄素滴鼻。因本病多为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生素。继发细菌感染或发生并发症时,可选用磺胺药或青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3~5天。抗病毒药物可用三氮唑核苷(病毒唑),主要以片剂含服或滴鼻液滴鼻治疗。

患儿要尽量隔离以免传染他人,又可减少患儿发生并发症。不要带患儿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平时要注意宝宝体格锻炼,多到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冬季不要穿着过多,以提高宝宝的耐寒能力。

part 04 宝宝的第45~48周 - 图6

11 注意宝宝的消化情况

宝宝快接近1周岁了,其消化功能和咀嚼功能已有很大提高,如果此时宝宝饮食品种和数量已明显增多,并形成一定规律,营养供应充足,能满足生长发育需要,那么就可以考虑给他更多品种的食物。

给宝宝喂辅食以前,宝宝胃里最好是空的,这样宝宝容易接受食物,也易于消化。新妈妈应注意宝宝消化情况,如消化不良,辅食应减量或暂停,找出原因之后再给宝宝吃辅食,不然会危害宝宝消化系统的健康。

part 04 宝宝的第45~48周 - 图7

12 为宝宝准备外用药

宝宝学会走路之后,可能常会有磕碰的情况发生,这时新妈妈应该备些外用药,有些轻伤、小伤可以自行处理。

红汞(红药水)

常用于皮肤擦伤、切割伤和小伤口的创面消毒。不能用于大面积的伤口,以免发生汞中毒;也不能与碘酒同时用,否则2种药水相互作用会产生有毒的碘化汞,不但不能消毒杀菌,反而会损伤正常皮肤,使伤口糜烂。

龙胆紫(紫药水)

常用浓度为0.5%~2%溶液,有杀菌作用,常用于皮肤、黏膜创伤感染时及溃疡发生时,也可用于小面积烧伤的创面。

碘酒

常用1%~2%浓度,用于刚出现的皮肤未破的疖肿及毒虫咬伤等。因为碘酒的刺激性很大,当伤口皮肤已经破损时,就不要再用了(对碘过敏的人也不能用碘酒)。如用碘酒消毒伤口周围的皮肤,应在稍干之后即刻用75%酒精擦掉。

创可贴

用于外伤、伤口出血时消毒止血。

乙醇(酒精)

作为消毒剂使用时,常用浓度是75%,低于75%达不到杀菌目的,高于75%又会使细菌表面的蛋白质迅速凝固而妨碍酒精的内渗透,也会影响杀菌效果。所以,当消毒伤口周围皮肤损伤时,应用75%浓度酒精。由于乙醇涂擦皮肤,能使局部血管舒张,血液循环增加,同时乙醇蒸发,使热量散失,故酒精擦浴可使高热病人降温。用于物理降温的酒精浓度为20%~30%,也就是说,用1份75%的酒精对2份水即可作擦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