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3岁前的饮食习惯决定20年后的健康状况

    吃得正确可以预防疾病,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能导致疾病,3岁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在此期间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将决定孩子20年后的健康状况。当孩子在3岁前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那么,到他40岁的时候各种指标还都正常,60岁的时候还没有生病,80岁的时候还能够健健康康,步入百岁将变得非常轻松。

    1.一个生命最初几年的营养对他意味着什么

    孩子出生前和前3年的营养不良,可能严重影响其脑部和身体各部分器官的发育,致使生长发育迟缓,这种生长迟缓将一直延续到成年,使其成年后患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病等常见疾病的发病率大大增加。

    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天起,父母就特别关注他的营养状况。他吃得好吗?长得壮吗?他健康吗?如果孩子发育良好,父母会大大松一口气,安心不少;若是医生说孩子胖了瘦了,父母们便会愁眉不展,难过半天。但这一时期营养对孩子的意义,远不止眼前生长发育这么简单。

    综合国外科学家的研究,我绘制出一张表。在讲座上给大多数父母看时,他们对这一结果都大吃一惊。因为喂养孩子时,80%的父母都曾出现过以下一种或几种情况。

    img1

    img2

    营养的意义就在于“经营、营造养生之道”。一个生命将来会长成什么样?一个身材匀称的孩子能否在长成后继续保持较好的体形?人到中年会不会发胖?会不会出现各种常见病?所有的一切都是从食物开始的,孩子正在通过“吃”一口一口地塑造着自己的健康。

    在我从医二十余年的经历中,有数量多得惊人的孩子由于缺乏足够的锻炼、维生素D和钙,致使骨质疏松症的“种子”早在幼儿时期就已经种下。不仅如此,还有更多的孩子如今正深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困扰,造成这一切的关键都在于3岁前你给孩子吃了什么!

    有这样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如果父母在孩子3岁前为其营养投资1元,那么孩子长大后得到的回报将是6倍之多。这也是我写本书的目的之一。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在3岁前注重孩子的营养,让他不仅拥有强壮的身体,而且在智力、体能方面也能迅速成长,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地跨越这个成长的关键时期!

    育儿录

    Q 我的孩子2岁了,饭量小而且还挑食,最近去医院体检,被告知营养不良,该给孩子吃什么呢?家人都很担心。

    A 补充高蛋白类食物。每日饮食中,营养的补充以蛋白质为主,如牛奶、羊奶、豆浆、鱼粉、肉末、肝末等。同时应补充适量的脂肪(熟的大豆油、花生油或麻油)和碳水化合物(米汤、粉糊、粥类和糕饼)、维生素(蔬菜、水果)等营养物质。

    Q 我的孩子一直都偏瘦,现在都快2周岁了,一直断断续续给他补充钙和锌,水果和牛奶也都吃,但体重才10.5千克(最近三四个月体重都没有增加),身高0.83米,想请教应当怎么办?

    A 少食多餐是关键。建议先带孩子做个微量元素的测查,就会知道孩子是否营养不良。营养不良的孩子食欲较差,胃容量有限,只要求多进食是不现实的,会导致孩子厌食。不妨让孩子少量多餐,每天大约进食6次,分为早餐、上午加餐、午餐、下午加餐、晚餐、睡前加餐6个时段。1岁内饮食以奶为主,约700毫升/日,1岁后减为300毫升/日。

    Q 超市里经常看到添加很多营养素的食品,吃这样的食品真的能给孩子补充相应的营养素吗?会不会导致营养过剩呢?

    A 不能完全依赖强化食品。强化食品是指在某一种普通的食品如面包、饼干、糖果中添加一定数量的个人所需的元素,如强化钙奶、强化锌类的食品等,为的是补充某种营养素的不足,可以适当给孩子购买。但家长不可无目的地给孩子吃强化食品,它们只是对某一两种营养素加强补充,并非包治百病。对于会不会导致营养过剩的问题,可遵循适度的原则,过多、过少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状况,具体量可参看285页附录中“儿童营养素需求表”。

    2.健康的饮食观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养成

    若要孩子养成正确的饮食观,需要父母先形成正确的饮食观。吃得好等于有营养,吃得贵等于有营养……这些都是非常不科学的饮食观。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正是为他形成科学饮食习惯的大好时机。

    去市场买苹果时,很多人会不自觉地挑个大、鲜嫩、色泽好的苹果。也许这是你的一种下意识反应,但你想过吗?为什么同一棵果树上长出的苹果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有人说取决于水土,有人说是果树妈妈“偏心眼”,有人说是施肥不均造成的。这些说法貌似都有道理,可经验丰富的农夫会告诉你,优质果实成长的关键不是营养的多少,而在于最初选择的营养。

    生命的孕育也是如此。在国外留学期间,我听说了这样一个试验。1928年,克拉拉·戴维斯医生在她的医院里收容了3个7~9个月大的孤儿。接下来的半年时间,她每餐都给3个孩子端上盛有10种不同食物的盘子:肉、动物肝脏、鱼、主食、蛋、水果、蔬菜……让他们自由选择食物。用餐时虽然有一位护士待在那儿,但戴维斯医生只是观察,并称量剩下的食物。6个月后,所有孩子都处于健康的状态:生长良好,各项营养指标也都正常。自己挑选最需要的食物,并以正确的用量进食——孩子们的这种特殊能力太神奇了,但很多父母并不了解。

    孩子天生就喜欢甜味和鲜味的食物,爸爸妈妈们抓住了这一点,总是给孩子提供一些冰淇淋、巧克力、糕点之类的食物。这样一来,不知不觉地让孩子忘记了上天赐予他的本能,而是不加思索地吃大人们给他提供的食物。甚至有的父母不加控制的给孩子进食,孩子一哭就给他吃甜食,于是造成了幼儿肥胖,而这种不健康的饮食观将影响孩子终身,使孩子一直持续发胖到成年。

    科学研究证明:健康主要取决于生活习惯,但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在出生后第一年养成的。作为父母,我们必须想清楚究竟应该端哪些食物给孩子,只有给孩子提供品种繁多的食物,减少油腻食物和甜味食物,你的孩子才可以做出正确选择,形成健康的饮食观,并影响他的一生。

    育儿录

    Q 孩子的外婆看资料说小孩一天一片维生素C和一片B族维生素会一生健康,不生病。我家孩子已经吃了三四个月了,确实没怎么生病,可是我觉得这种维生素毕竟不是天然的食物,这样常吃下去好吗?

    A 3岁前孩子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但不宜过多。幼小的孩子容易暴饮暴食,他们可能这周喜欢吃蔬菜,下两周又不喜欢吃蔬菜,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填满他们随意的饮食习惯所形成的营养荒谷。一旦孩子过了这个挑食阶段,而且日常饮食习惯也稳定不变了,这个时候再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就没有必要了。

    Q 我儿子刚满1周岁,由于姥姥和爸爸都爱吃零食,他现在见了就想要,不给就哭叫,最后还是给了才高兴,这种习惯应该怎么纠正呢?

    A 妈妈的态度,温和、坚定很重要。也就是说,不需要严厉地训孩子,更不要威胁、利诱,只要坚持原则,柔声劝阻即可。如果孩子晚上吵着要吃零食,妈妈这时就得拿出魄力,用坚定的态度告诉孩子,现在要睡觉,明天早上才可以吃。就算孩子哭闹,妈妈也不能妥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知道,哭是没有用的,而乖乖顺从。

    3.培养好习惯:关键在头3天,决定在1个月

    1岁半左右是一个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此时要鼓励孩子学习使用餐具,吃饭时以正确的姿势使用匙子或筷子,不用手抓,这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人们常说习惯决定命运,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养成好习惯。可大多数父母往往凭着感觉做事,自己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效果却不明显。其实这是因为你没有抓住重点,错过了孩子成长阶段的关键期!

    32岁的Gina是北京一家外企的中层主管,年前托人找到了我,向我倾诉了她的烦恼。她三十得子,十分珍惜。听说早期教育很重要,Gina很早就注意跟儿子说话,教他认识各种各样的食物。终于,小孩子1岁了。可就在开始学着独立吃饭时,有一次不小心呛到,从那时起Gina就再也不肯放手,生怕孩子有什么闪失。就这样,从1岁到3岁,这个小男孩再也没有自己吃过饭。

    上幼儿园后,Gina带他去的第一天,看见很多同龄的小朋友拿着小匙吃得欢快无比,心有期盼,于是让儿子坐在桌前准备吃,结果儿子大哭不止,并死死地拽住妈妈的衣角,几经努力都是如此,这时Gina才知道自己儿子的吃饭能力落到了其他小朋友后面。于是,全家人想方设法教他吃饭,可是不仅一点进展没有,儿子还干脆绝食不吃,趴在桌前哭了近一个小时。

    难道吃饭真的就这么难吗?当然不是,美国有句谚语:“培养习惯重在1个月,关键在头3天。”习惯并非与生俱来,就像烧开水一样,烧烧停停,水永远不会开,刚热了又凉了,只有一股劲将它烧到100℃才能开。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只有让他养成好习惯才能水到渠成。如果倒退一年半载让Gina的孩子学习吃饭,那么会比现在容易得多。因为1岁半正是孩子学习独立吃饭的关键期,与其等坏习惯养成了再来纠正,不如一开始就培养出好习惯。

    至于养成的习惯是好是坏,其分水岭也在于形成之初。吃饭时,父母一定要克制住自己爱子心切的心理,适当让孩子多尝试各种味道,比如用筷子蘸点醋、菜汁等。也许孩子品尝的时候会用皱眉、做怪相来表达自己的感觉,但他的味觉将变得丰富而灵敏,今后食欲大增,不挑食、偏食,喜欢餐桌上的食物也就理所当然了。

    育儿录

    Q 我家孩子吃饭时总是跑来跑去,追着喂很长时间,怎么劝也吃不上一口,怎么办呢?

    A 3岁以前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要想让孩子养成自己吃饭的习惯,应从几个月大起就让他自己抱着奶瓶吃奶,然后过渡到1岁时拿杯子喝水,至1岁多就让他开始学习拿匙吃饭,慢慢地孩子就能自己吃饭了,就可以不用喂了,2岁半以后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吃饱。

    Q 我的孩子现在将近5个月,最近厌食,前段时间就是不吃配方奶,闻到奶的味道就哭闹,看着孩子逐渐消瘦,我真的很心痛,孩子到底怎么回事?

    A 对孩子厌奶的情况,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孩子厌奶可能是因为奶嘴的直径大小不适合吸吮,使他无法顺利喝奶。对此,父母应该及时纠正。测试奶嘴直径的方式为:把奶瓶倒过来,标准直径的瓶奶会成水滴状陆续滴出,奶水滴得太快或太慢都容易造成孩子的不适感,而引发厌奶的情况。

    如果孩子的厌奶现象是因为生病了,可试着多给孩子吃些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质的食物,能缓解生病的不适感。

    Q 我儿子今年3岁,总是挑食,而且还厌食,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A 要解决你孩子的问题,首先要培养他定时、定量、定位饮食的好习惯。每天可进餐5次(三餐两点),并多给他吃些植物性食物,特别是让孩子多吃些蔬菜、水果、牛奶等。要培养孩子饮食多样化,避免偏食或只吃几种食物。在做青菜时要尽量做得可口一点,可以把青菜做成包子、饺子、馄饨和菜饼等。开始时孩子可能不太习惯,这样坚持一周左右孩子基本上就能够适应了。

    4.饮食习惯决定孩子的健康水平

    3岁前,是父母帮助孩子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最佳时期,对孩子已经出现的坏习惯,父母应尽早重视,帮助他及早改掉,这会使孩子终身受益。

    有的孩子甜食不离口,有的孩子无辣不欢,还有的孩子一定要吃偏咸的食物才觉得有味道。可“病从口入”,大部分疾病都是从小“吃”出来的。

    一个体重二十多千克的胖小子来开饮食处方,父母希望给他减减肥。当我检查后发现,这个小孩只有三岁多,体内脂肪含量却达到体重的40%左右。见到了小孩的父母,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的妈妈和爸爸都超重,而且血脂也高,问题的关键就在掌匙人身上。小孩的妈妈经常在家做烧鹅、烤肉,做菜时对油、盐毫不吝惜,孩子平时更是拿鱼蛋当零食,没事就端一碗吃。长此以往,全家人一个比一个胖。

    无独有偶。一家三口,从四十来岁的父母到十多岁的小孩,都因为糖尿病住进了同一间病房。我了解到,这家人是做饮料生意的,为了图省事,家里从来不准备白开水,不管谁渴了,顺手“抄”起一瓶饮料就喝。在他们的观念里,饮料当然比水好。直到全家住进病房后,父母才明白,人体需要白水,就像需要空气一样。

    事实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除了可能成为成人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和某些部位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外,还将对儿童心血管和呼吸系统产生长期、慢性的损害,延缓他的运动能力发育,阻碍心理行为发展。

    3岁前是孩子饮食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越早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越有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为此,我在饮食方面给父母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给孩子提供适当的食用量

    常有父母怕孩子吃不够,但孩子习惯性地吃得过多,也会导致体重过重,食用量的多少应以孩子的体重和年龄来估计。

    2.定时定量

    父母应在固定的时间内,提供一定分量的食物给孩子,而不是出去郊游就只吃一个馒头,晚上又大吃大喝;或者吃饭时间不固定,有时六点吃晚餐,有时为等加班的爸爸回来,则延到八点才吃……这些饮食行为都有可能增加孩子的胃负担。

    3.在固定的地点进食

    理想的状态是全家人一起在餐桌前进食,如果因为特殊理由,全家人无法在同一时间聚在一起围桌吃饭,那么可为孩子准备一套餐桌椅。如果孩子离开桌面,父母便不要追着喂,也不能允许孩子将食物带离桌面。一定要他回到桌面来才可以有东西吃,而且当进食时间超过40分钟后,就违反了前述“定时定量”的原则,所以父母应该收走食物,不让孩子继续吃。

    4.把自己碗内的食物吃完

    成人帮孩子添加食物时,应避免造成孩子“永远吃不完”的印象,可以尝试让满一岁半的孩子自己添取自己想吃的食物,分量一次不要给太多,使孩子可以轻松的吃完碗内的食物,进而乐意再添加为宜。如此,可以培养孩子珍惜食物的观念。如果实在吃不完,就需要爸爸妈妈帮忙吃,而且得记得下次给孩子盛饭时不要一次盛得太多。

    5.养成进食前后的准备习惯

    进食前我们要教导孩子一定要洗手,进食后则要刷牙或漱口。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而进食前孩子若不洗手就不给他食物。最好也要让孩子学习餐前预备与餐后收拾的工作。

    育儿录

    Q 我的儿子正好2周岁了,他现在食欲很好,吃的也很多,但是就是不胖,而且我发现他有的时候吃的东西不消化就拉出来了,有的时候小肚子总是大大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A 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吸收。你的孩子食欲很好,但消化功能不强,可能是吃饭的速度太快了。建议你从小就教育孩子要细嚼慢咽,一口饭最好能嚼10~20下。这样不仅减轻了肠胃的负担,同时对牙齿的清洁以及稳固也有所帮助,还能有效地控制食欲,达到减肥的作用。

    Q 怎样营造一个良好的吃饭气氛呢?

    A 气氛的营造就从让孩子学会摆餐具开始。吃饭的气氛可以影响消化的品质,孩子在边摆餐具时心中会边想,这是妈妈的碗,这是我的碗,等一下我要坐妈妈旁边,他就会开始盼望赶快开饭,自然便会吃得开心。吃完饭,我们也该让孩子学习做以下2件事:一是将桌面上菜屑、饭屑拾起来放进碗内;二是把脏的餐具拿到洗碗槽。这样能让孩子养成整洁的好习惯。营造一个良好的吃饭气氛,会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有利于消化系统功能,为孩子的健康打下夯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