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从3岁的饮食习惯看100岁的好习惯

    根据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卡斯比教授发表的报告指出:一个人在3岁前形成的自我个性,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学习、事业、婚姻、家庭等方方面面的领域。本章将告诉你如何针对孩子在餐桌上的习惯进行有效教育,帮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信、孝顺、聪明的人。

    1.按时进餐是养成生活规律的关键

    孩子做事情拖拉或者磨蹭,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来因素的影响。从小培养孩子按时进餐的习惯,就能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孩子不好好吃饭会呈现多种现象:到处追跑着喂饭的、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的、一边玩玩具一边吃饭的、挑食的、吐着玩的、含着饭在嘴里不爱嚼不爱咽的……这些问题,让许多父母都忧心忡忡。

    两岁半的小辰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吃饭问题的孩子:吃饭时不能坐好,边吃边玩,每次吃饭都是让父母追着吃,有时还把食物扔得满桌都是。更让父母担心的是,小辰吃饭时总是一副心神不定的样子,吃上一口玩一会儿。如果提醒他让他安心吃饭,他便会认真地说:“吃饭看着电视才好呢,你不让我玩玩具、看电视,我就不吃!”就这样,当每次他碗里的饭还剩许多的时候,问他吃饱了没有,他总会说“没吃饱”。

    “怎么才能让孩子好好吃饭?”当小辰的父母过来找我时,已经被孩子弄得心力憔悴了。我让小辰妈妈把小辰带过来,关上门,耐心询问下,小辰终于支支吾吾地告诉我:“不吃饭,就可以得到父母的注意。”这个原因让我会心一笑,于是交代小辰的父母要做好2件事:其一是不特地为他准备爱吃的东西;其二,不强硬或乞求他吃。

    第一天小辰吃了30分钟,没有吃完饭,妈妈没等她,自顾自地收拾好饭桌,把他吃剩的饭菜也收进冰箱。第一晚对小辰来说是一个饥饿的夜晚,也没有等到任何人的注意。第二晚和第一晚情形一样。一直连续几天,小辰明白爸爸妈妈的用意后,不得不开始按时吃饭,并将这一习惯过渡到日常生活中的其他行为上,按时睡觉、按时运动等等。

    其实,“时间”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孩子的时间观念天生就是模糊的。有的父母常常是指着钟说:“都晚上8点了,你该睡了!”而事实上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不是晚上8点就该睡觉了,而是天黑了,他们又感到困倦了才会睡觉,只不过这时正好是晚上8点,是一种巧合罢了。同样的道理,每天所吃的一日三餐,恰恰与孩子的生理需求相吻合,让孩子在最原始的生理需求中养成一种习惯,难道不是最好的“生活时钟”吗?

    img3

    育儿录

    Q 孩子2岁,几个月来,吃饭经常不按时,有时午饭到下午2、3点才吃,晚饭有时是8、9点吃,有时不吃。这种情况长期维持,会导致什么后果?另外,配方牛奶能替代正餐吗?

    A 孩子的饮食时间一定要固定,并且严格执行。配方奶不能代替正餐,每天2~3次配方奶,外加3次正餐。每次喂饭时间半小时左右,孩子如果这餐不吃,就等到下次进餐时间,不要用配方奶代替主餐。饭前1个半小时内不让孩子吃任何食物。

    Q 母乳喂养的孩子喂奶时间间隔多长为好?

    A 以满足孩子要求为前提。对出生没多久的孩子来说,吃、喝、拉、撒、睡,都是跟着感觉走,饿了就要喝奶,困了就要睡,时间概念相当混乱。在这个阶段,不必刻意调整他的作息,尽量满足其需要。当孩子1个月后,他就能自然按照父母安排的生活,产生初步的时间观念,形成按时睡眠,按时吃奶的正常生物钟。

    Q 女儿3岁了,吃饭不好好吃,现在我开始大声喝斥她,吃饭的时候在她面前摆个闹钟,要求她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不然就要挨揍。虽然她害怕得按我的要求做了,可我担心这种教育方式会不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心理影响?

    A 定规矩、勤督促才有效果。可以制定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没吃完饭,不许看电视;帮父母买东西超过了预定时间,“功劳”减半……开始孩子也许会屡屡“犯规”,但是记住别客气,拒绝他看电视或玩耍。提醒孩子当事情确定了之后一定要立即行动,在行动中不断纠正和完善自己的行为,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2.说是挑食,不如说是挑人

    挑食可能只是表面现象,而这一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的影响可能更加恶劣。因为孩子的表现很有可能不是挑食,而是在挑人。

    孩子在饮食上最常见的一种坏习惯就是挑食,它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均衡营养,有碍孩子们的生长发育。不过这也许只是表面现象,挑食所造成的影响也许更加恶劣。

    邻居的儿子明明就是一个挑食的孩子。吃饭总是不愿自己吃,喊着“奶奶喂”,还借口“太烫了”。如果奶奶不给他喂饭,他就大哭。小家伙已经很清楚,眼泪是他最强有力的武器,总是能“战无不胜”。妈妈看着祖孙俩一个喂一个吃,只能低头闷声吃饭。

    也许对我的邻居来说,现在还只意识到喂饭带来的苦恼,可将来孩子吃不了苦,懒惰自私,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可怎么办?

    一般来说,孩子1岁以后都会挑食,今天只吃这个,明天只吃那个,这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从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

    1.坚持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的孩子,通过乳汁获得了味觉的早期经验与感知,妈妈吃什么孩子就能感受到什么味觉。而以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每餐口味都一样,缺乏味觉的早期经验,也许更难接受众多食物品种。

    2.清淡饮食,养成健康的口味习惯

    孩子平时常吃清淡的食物可以保持味蕾对各种味觉的敏感性,提高对各种食物的接受程度,也就不容易偏食和挑食了。研究发现,6个月的婴儿一天需食盐0.5克,建议婴儿食品中尽量不加食盐,糖的添加一定要适量。如果孩子出汗多,食欲差可以适量加些盐,但不能以成人的口味咸淡为标准。

    3.食物口味多样化

    1岁内,孩子尝试和接受的食物品种越多,以后可以接受的食物范围就越广泛;反之就越不容易接受他从未体验过的食物味道。这是偏食和挑食最主要的原因。所以,父母应尽可能给孩子尝试更多口味的食物,味觉的发育成熟需要通过各种口味食物来刺激味蕾。

    4.新食物、新口味要反复尝试

    孩子天生就会拒绝新的食物,如对新的食物舐舔、咬、咀嚼,勉强接受后又吐出来,喂多次后再吞下去,这都是孩子出于自身的保护。所以,一般情况下新食物要经过10~15次的尝试(甚至20次)才能被接受。可大多数父母总是试了几次不成功就放弃了,并且错误地认为婴儿不喜欢或不接受这种新食物。建议父母们在给孩子试喂新食物时,要有耐心,并进行多次、少量的尝试,反复尝试,您一定会成功。

    5.父母在饮食上要以身作则

    自婴幼儿期开始,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不能挑食、偏食,尤其不要表露对食物的喜恶,如谈到不喜欢某种食物或吃的时候表情古怪。喂新食物时,更要用愉悦的表情和语言来鼓励孩子尝试。

    育儿录

    Q 孩子1岁半了,断奶后,不太喝奶粉,她奶奶早上就煮些米粥给她喝,中午是一个煮鸡蛋,晚饭是粳米粥,偶尔吃一点菜。到现在孩子好像对什么都失去了胃口。我该怎么办呢?

    A 1岁后应开始给孩子灌输营养观念。对于不吃蔬菜的孩子,家长应让孩子正确认识蔬菜,了解每种蔬菜对身体的好处,如胡萝卜对眼睛有好处,多吃茄子能补铁。关于孩子对某种蔬菜的偏见,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想法,对症下药。对不吃肉的孩子,家长应帮助孩子了解各种肉食的营养成份,如各种肉食中大都含有脂肪、钙、锌等能保证人体身体健康的元素。

    Q 我女儿2岁,他爸爸特别喜欢喝饮料,吃零食,也经常给女儿吃,结果现在女儿挑食而且还不喜欢吃钣,我该怎么办呢?

    A 饮食上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家长的喜好偏差会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饮食习惯,包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家长应在饭桌上给孩子做好榜样,不仅要避免在孩子面前挑食,还应尽量避免不说“什么菜好吃,什么菜不好吃”之类的话。

    Q 我的儿子天生免疫力差,爱生病,这跟平时挑食有关系吗?

    A 有一定关系。家长最好先了解孩子挑食的原因,对症下药。如果孩子因身体的原因引起食欲和胃口的变化,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分担心和着急,要细心观察,并调整孩子的饮食。可为孩子做些有利于消化的流质类食物。如果是因为家长提供的饭菜品种不丰富,口味单一,就须在品种和口味上做些调整。

    Q 女儿6个月大时从不挑食,我给她吃什么都行,16个月大反而开始挑食,我非常不想让这种情况持续下去,请问有什么办法吗?

    A 巧妙地替换口味。15个月后,孩子就倾向于自己独立选择食物,父母可以缓慢巧妙地调换口味,如在原先的基础上少量添加新食物,逐渐增多种类。当孩子吃到了这种新食物不表示反感,就把它加入到孩子喜欢的饭菜中去。同时,对孩子把这种食物放进嘴里的行为应予以大加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吃的食物种类多了,也就不会再挑食了。

    3.别让食物奖品损害孩子的自制力

    当食物成为工具时,很可能会损害孩子的自制能力,让他们学不到“饥饿时吃饭,不饿时不吃饭”的基本认知。

    如果你的孩子遭遇如下场景,可要当心了。

    妈妈吼着说:“波波,叫你快点吃饭,听到了没有?”

    阿姨笑着说:“来!波波,你把这碗青菜吃光,阿姨买糖给你吃!”

    爸爸回来了:“唉哟!波波,和你说过几遍了,赶紧把电视关了,给你吃巧克力!”

    相信吗?尽管今天的波波在你的威吓下赶紧吃饭,或在你的奖品诱惑下吃完了青菜,关上了电视,但明天的他,照样喜欢慢吞吞,不肯吃蔬菜,甚至又看一整天电视了。

    为什么奖赏或惩罚孩子,效果并不大呢?有一个著名的试验:2组猴子,其中一组猴子研究人员用食物作诱因,开始效果非常好,可后来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那群猴子真成了一群什么都不做的懒猴。而研究人员给了另一组猴子木棍和钩子,这些猴子学会了用工具来获得食物,并表现得十分活泼。奖励或惩罚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它只能带来短期的效应。可从一生看来,这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将来的价值观,甚至将会拿食物作为某些要求的筹码!

    我的儿子看似瘦弱,而实际上却挺健康,生活上也很自觉,总结了一下原因,还是因为我善用计策激发孩子的自制力,下面我将它总结出来,与各位家长共勉。

    1.在孩子玩游戏之前,别强迫他吃不喜欢吃的东西,且尽量少以孩子喜欢的巧克力、甜食作为奖励,避免孩子对食物产生喜恶感。

    2.家里不准备零食。这样,孩子无可奈何了,就只有乖乖吃饭了。别听他的央求,为他买油炸的小食品,坚持几次,就会收到效果。

    3.在孩子小的时候,千万别强迫孩子吃饭。否则,在他的潜意识里,会认为天下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吃饭,从而,使孩子产生抗拒心理。

    4.按时吃饭。如果他为了看电视或者贪玩而耽误了吃饭,你一定要狠下心来,将饭倒掉!饿他一天。再吃饭的时候,你一叫他,他就会放下手中的事儿,一下蹿到餐桌前了。

    育儿录

    Q 我的女儿2岁半,平时挨父母打骂或被小朋友欺负时,只要拿出几块糖,她就会立即停止啼哭,结果孩子现在越来越胖,怎么办呢?

    A 用食物奖励孩子并不可取。孩子的生理需求是多方面的,当需求无法满足时,孩子便会用食物来取代,久而久之,小胖子就产生了。家长应采用益智玩具或图书作为奖励,这远比奖励食物要科学和健康。

    Q 孩子快3周岁了,每次吃饭都是吃了几口就不吃了,但有一种方法很奏效,就是满足他一个愿望,我们也知道长期这样下去不行,但当应该怎么办?

    A 其实,有时家长们过于担心了。孩子对自己的饥饱程度是很有自制力的,以奖励的方式诱导孩子多吃,只会破坏孩子正常的身体机能,过食还会导致肥胖、消化系统紊乱等,因此还是应让孩子自控饥饱程度为佳。

    4.培养孝心从分享食物开始

    别轻易拒绝孩子的“孝心”食物,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并不太看重“吃到了什么”,而更在意分享的过程所带来的愉悦。

    看到这个题目,你也许会说,真够馋的,连小孩子的食物都抢着吃。可是,孩子知道你的生日吗?你生病时,孩子会为你端茶送水吗?现实中有些薄待长辈甚或虐待老人者,多是从小弊积成习,如果现在不注意培育孩子的孝顺之心,等到长大成人,再纠正起来就比较难了。

    记得在我儿子小的时候,刚开始时,一有点好吃的东西,我和老公就都不舍得吃,都给着孩子吃。长此以往,2岁的儿子已经习惯了,你想吃他的东西,基本不可能,他连碰也不让碰,自己吃独食。一惹他,他就大发脾气。

    我心里想,这样下去儿子会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越变越自私。于是,有一天我买了儿子最喜欢吃的鸡翅,然后一个人坐在餐桌边吃起来,儿子走过来说:“妈妈你好自私,一个人吃。”我笑着回答:“自私?那你平时的行为和妈妈有什么不同呢?”儿子惭愧地低下了头。

    再次给孩子买东西时,我换了一种口吻:“儿子,我也想吃好吃的东西。”儿子便分给我一半。到后来不用我说,一有好吃的,儿子立马分我一半。有时我不想吃,儿子还不愿意。回到家里,他会分派食品:“这个是爸爸的,这个是妈妈的,这个是我的。”如果家里来了小朋友,他会马上给他拿东西吃,他让我倍感欣慰。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个孩子,他还没有过高的理性。如果父母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对孩子进行教育,那么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天性中自私的一面会得到逐步改变,从“给自己最亲近的人”,再到“不熟悉的人”,继而是“别人”。

    所以,当孩子第一次会关心父母,主动和父母分享好东西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快乐地接受孩子的这份“孝心”。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和家人、和他人分享的喜悦,真正明白孝心和爱心。并且,当孩子将食物与你分享时,别忘了一定要吃掉并且表示感谢,这种特殊的情感体验能让孩子体会到分享是一种快乐,也会让孩子养成大度的行为作风,为他奠定最好的人生基石。

    育儿录

    Q 我家孩子今年2岁,吃什么东西都不会主动吃,有时我们故意拿他的东西吃,他会很生气,还会打我们,该怎么办呢?

    A 3岁前孩子的行为属于无意识的行为,并不能就此定性。建议从现在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养成好东西大家分享,尤其要先给长辈的好习惯。平时即使要把好的东西留给他吃也不要在语言当中表露出来,不然他会觉得好的东西只能给他是理所当然的。

    Q 我的女儿才1岁半,发现她特别小气,该怎么纠正呢?

    A 让孩子逐渐大方起来。在客人到来之前,让孩子挑选几样他愿意给别人吃的零食,这样当他无条件地与别人分享东西时,他能感到自己对这些东西仍有控制力,慢慢学会分享。

    5.餐桌交流是人际关系学的第一课

    “吃相”是餐桌交流最关键的因素,是被习惯化的过程,将影响孩子的终身。如果小时候没有好的吃相,长大了再要改过是非常困难的。

    在电视上,大家一定会记得以赵本山为代表的农民在吃饭时的样子:不光把嘴里塞得满满的,还吧唧嘴,发出很大的声响,这种吃相已经成为农民经典形象的象征。

    其实不光是农民,不少城里的孩子也是这样的吃相。做营养咨询时,在北京某事业单位就职的王女士给我算了算账,过年时有9次聚会机会,孩子女儿1次相安无事,3次闹别扭,4次拒绝参与,1次哭闹不停。

    女儿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吃排骨。盘中的酱排骨,计划每人1块。12岁的男孩乐乐说了一句“先下手为强”,一眨眼工夫抢了5块,另外2个男孩各抢2块,眼看只剩下1块了,王女士赶紧夹了放在女儿盘子里,8岁的女儿这时“哇”地一声哭出来,问半天才说:“你是我妈妈,怎么才给我抢了1块呢?”

    你也许会感到哭笑不得,但反思起来是不是有更多让人心忧的东西呢?娇惯也许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满心欢喜,结果往往会导致孩子从小不懂规矩,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在他的心理上蒙上了一层不文明、不礼貌的阴影。况且,小时候没有好吃相的孩子,长大后不仅会受到旁人的鄙夷,而且再要改过也非常困难,因为“吃相”是被习惯化的过程,将影响孩子的终身。

    教育一个优秀的孩子是从餐桌上开始的。美国家长虽然不管孩子吃什么、饱不饱,却只管孩子的吃相。咀嚼不许出声,不允许吸溜吸溜地喝汤,更不许满嘴饭菜讲话。这和我们注重孩子吃什么、吃多少而不重吃相大相径庭。

    相比而言,中国父母又该如何对孩子进行餐桌教育呢?3岁前是食育的关键期,孩子有什么小问题十分好解决。在此,我提供一些育儿之道。

    1.餐桌上坐有坐相

    吃饭时让孩子端正坐好,不能脱鞋,更不能把脚跷到椅子上甚至桌面上,也不能把脚伸得太长,以至于影响到对面的人。如果是转桌,应夹取转到眼前的饭菜,而不能把手伸到别人的位置影响他人就餐。

    2.让孩子明白平常就餐与正规就餐的不同

    正规就餐要求人到齐了一起吃,平时家人吃饭通常不必共同就餐,但是到了节假日、家庭聚会和出外宴饮,家长应明确告诉孩子要等客人坐齐了才可以吃饭,不能自己先吃,那样是很不礼貌的。

    3.和不配合的孩子讲道理

    如果孩子实在是饿了,可以先吃点小零食,并给孩子讲道理,让他学会正规就餐的基本礼仪。

    育儿录

    Q 孩子的餐桌“吃相”看着实在不雅,怎么帮助他注意这个问题呢?

    A 将小时候父母教导我们的再教给孩子。餐桌上不允许哗笑打闹,筷子头不能只往一两盆好菜里点,舀汤时不能太满,喝汤时不能出声……这些都是琐碎的细节,但却能让孩子终身受益。

    Q 如果在进餐时过于强调“吃相”,孩子很容易失去进餐的欲望。相反,如果想创造愉快的进餐氛围,则很难教导孩子进餐的礼仪。如何才能将两者兼顾呢?

    A 关键是让孩子产生吃的兴趣。有的家长以为讲究“吃相”就是让孩子在餐桌上不准干这个,不准干那个,其实这是错误的。家长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整洁、舒适的用餐环境,使他们产生一种吃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关键是对孩子进行饮食卫生的教育,诸如饭前要洗手、进餐时不宜大声说话、保持饭桌整洁等,这样才是最好的“食育”。

    Q 和家人一起吃饭对孩子有好处吗?我担心他会搅得一塌糊涂。

    A 吃饭不仅只是满足孩子的营养需要,还是一种交流。的确,有小家伙的参与,吃饭时一定会闹哄哄的,但与家人在一起,孩子可从中学习吃饭的礼仪和规矩,对孩子而言这是一种享受,这比单独一人吃饭有趣得多。

    Q 我女儿经常在吃饭时闹别扭,似乎人越多,她越喜欢闹,使得家人都很尴尬。我想让她单独进餐一段时间,约束约束她,这个想法可以吗?

    A 这个想法不可取。你最好还是多教教孩子饭桌礼仪,把各项要求解释清楚,说清目的,这比指责孩子“这不对,那不行”要有效得多。和家人一起进餐是给孩子练习餐桌礼仪、学习家人良好行为的最好机会。孩子可以学会其他的行为,如和家人交谈、为他人递交物品、倾听他人说话等,这会使孩子慢慢地规范自己的举止言行,变得彬彬有礼。

    6.解读孩子独立的密码

    孩子的独立性是从能够独立吃饭开始的,解读孩子独立的密码,从餐桌前的教育开始。

    最近有妈妈向我反映:“我的孩子有一种奇怪的习惯,常常在嘴里含着饭或水果,甚至睡觉时也不下咽,让人看了心里直害怕,要是噎着、卡到咽喉可怎么办?这样时间长了,口腔里还不全面是蛀牙啊?”

    嘴里含着饭,乍听起来好像看似平常,但是这却与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莫大的关系。

    我问这位妈妈:“你的孩子是不是还是喂饭?”妈妈大吃一惊:“你怎么知道?1岁开始我就建议让孩子学吃饭,给他一个小碗小匙学,有时我在碗里放几个小豆让他自己舀着吃,他很高兴,边学边玩。可我婆婆总觉得这样很容易弄脏,认为小孩到了一定时候就会自己吃饭,没必要学,后来就一直喂下去了。”

    我说:“那你孩子含着饭就是一种心病了,由于他缺少独立吃饭的经历,并且总是被告知‘还太小、不能自己吃的’,这难免会使他讨厌吃饭,心情会很不好,时间久了很容易形成抑郁的性格。”

    听完我的分析,这位年轻妈妈恍然大悟,我建议她,应从现在起趁早让孩子学会自己用匙子。

    美国科学家研究表明,1岁的孩子多数已经断了母乳,一方面减少了对妈妈的依赖,另一方面也是精神独立的开始,用匙吃第一口食物,正是孩子通向独立的第一步。

    我的一位朋友小张,当儿子2个月大时,就非常注重培养儿子的独立性。为了儿子更方便地独立进食,小张给他买了一个带安全带的高椅子,从他8个月开始,每到吃零食的时间,小张就把儿子安置在高椅子上,给他一些用手吃的小零食。当孩子在高椅上不规矩的时侯,他会把食物用手揉碎来玩,甚至弄得到处都是,对此小张一点都不会跟孩子急,赶紧清扫了便是!

    到孩子1岁半时,已能独立进食饼干、酸奶等食物了。同时,孩子也能笨拙地用匙子往嘴里放东西。并由此派生出了许多别的自我意识,比如自己穿鞋、自己睡觉等等,让小张的生活也轻松了许多。

    所以,面对孩子的拒绝吃饭,妈妈应赶紧纠正和调整自己与长辈在喂养方式和观念上的偏颇,比如不要强迫孩子进餐,可分餐加餐(少食多餐),按照孩子的年龄需求来喂养,重新建立饮食好习惯,或者让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加肢体运动对热量的消耗,甚至为了营造进食好氛围,邀请孩子的同伴一起进餐都是不错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戒除坏习惯,重建其对吃饭的信心与热情,回归饮食好习惯。

    还有一种顽皮的孩子,古怪精灵,跟喂养方式无关,不肯正常进餐,养成了不良的进食习惯。对付这样的孩子,妈妈也要会采取点特殊手段才行。

    1.当孩子还不太饱又不肯再吃时,妈妈要下决心纠正,先表明态度:你不吃了我就不喂了,不过在下次开饭之前没的吃。

    2.当孩子饿了要食物时要坚持不给他吃(饿2小时并不会影响孩子健康)。

    3.一定要等到正常吃饭时候再给孩子吃。

    img4

    育儿录

    Q 我的孩子吃饭习惯不好,边吃边玩,可以说威逼利诱都用了,都不管用,该怎么办?

    A 让他在固定地点吃饭。当孩子7~8个月后,能独立坐稳时,在喂辅食的时候就要固定在一个地方,比如沙发上,或者孩子自己的小餐桌上,不管谁来喂,喂什么,全家人都要统一立场,尽量别在2个或2个以上的地方喂食。当你坚持1个月以上,每当把孩子放到吃饭的地点时,他就条件反射的明白该做什么了。

    Q 我想早点让孩子学会独立吃饭,具体是什么时间开始比较好呢?每个孩子开始的时间是一样吗?

    A 培养独立吃饭的时间大约在1岁到1岁半之间,因人而异。孩子1岁以后,可以把吃饭的匙子和小碗给他玩。这样做有2个好处:一是让他熟悉餐具的形状手感,方便以后学习使用;二是让他玩腻了以后,再吃饭时,就不会再因为对餐具有强烈的新鲜感而分心了。

    Q 我的儿子已经3岁了,总是不愿意自己吃饭,只等着别人喂,这让我们很是头疼,不知该怎么办?

    A 大人们要学会适当放手。我们要清楚地让孩子明白他要开始做什么,怎么做,多长时间内吃完(通常半小时比较合适)。如果孩子做到则应该予以表扬,但若孩子违反了,那么就必须让他承担后果,即他只能等到下一餐才能进食。虽然这样做对孩子来说有点“残忍”,但做家长的必须忍住,因为让孩子承担后果是教会孩子独立吃饭成功的关键。

    7.冷处理:捉住任性这只“小狐狸”

    如果孩子任性不好好吃饭,父母可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鲜的东西吸引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食物上。

    常听有些家长诉苦:“我们家孩子真任性。这不,告诉她天还冷,别那么早穿裙子,她连哭带闹,真没辙!”“我们这个更要命,耍起性子来说也不听,打也不成。”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任性呢?其实,这些都是大人教的。你想想,有多少父母和祖辈,孩子刚一哭闹耍性子,就心软了,就“投降”了,就百依百顺了。等到孩子已经“掌握”了任性这个要挟大人的“法宝”,知道任性可以“摆布”大人达到自己的目的,无休止地恶性发展下去时,家长才挠头,才想到要治治了,这时的确难办了。因为大人已经教会了他任性。

    改变孩子的性格比登天还难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3岁前孩子“任性”的现象,通过教育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尤其是餐桌上的教育。

    我听说过前苏联英雄舒拉小时候的故事。一次,他非要在饭前吃应在饭后才吃的粉羹,爸爸妈妈不仅没有同意,而且也没有哄他,屋里只剩下舒拉自己。他哭喊了一阵后,不见回音,自觉没趣就用木块码东西玩了。以后每次舒拉任性哭闹时,爸爸妈妈不迁就他,也不给他当“观众”,事后再给他讲道理。就这样,很快治好了舒拉任性哭闹的毛病。

    管好孩子的任性其实就这么简单。孩子的任性表现,一般也有规律。你可以留意观察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犯拧劲,当这种情况临近时,可以事先向孩子提出要求,约法三章。比如孩子和祖辈在一起更容易任性,那么你带他到外婆家去之前,就该给他打打“预防针”。

    另外,小孩子好胜,更喜欢听好话、戴高帽。在孩子对吃饭出现任性的初期,不妨顺向地夸奖他的某一长处,为孩子转变找台阶,或者反向地激将,说他“不会怎样,不能怎样”,孩子可能就来了“我能……”的劲。这样,往往也能使孩子摆脱任性的情绪状态。

    当孩子任性,提出某些无理的或不能满足的要求时,你应赶紧利用童话、故事等方式,给孩子讲清道理,这常常可以避免孩子犯拧。但一定要及时,别等孩子拧劲上来了再去说理。

    不过,还得提醒你一点,要把孩子的“真任性”和“假任性”区分开。因为孩子的某些行为,表面看来似乎是任性,实际上是独立性的表现,比如吃饭要自己动手,主动到厨房帮助你等等,这时我们可不能瞎治孩子任性的毛病,否则可能把孩子的独立性也治没了。

    育儿录

    Q 孩子任性,一不满意就满地打滚怎么办?

    A 采取躲避的方法。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大人不要去理睬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疼、怜悯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可以采取躲避的方法,暂时离开他。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做出让步。事后,家长可对孩子简单而认真地说明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并对他说“相信你以后会听话的”之类的话来鼓励他。

    Q 我每次带女儿去超市购物,遇到喜欢的零食如果不买,她都会赖在超市里大哭,怎么办呢?

    A 不要直接回答买还是不买。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鲜的东西吸引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如引导孩子:“前面还有更好玩的东西,我们赶紧去看看。”孩子一般会相信商店里还有更好的东西,这样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边走边看边讲解,孩子很容易会将刚才的事情忘掉。

    Q 我的孩子每天面对一桌饭菜就是不肯好好吃,我该怎么办呢?可不可以采取点措施惩罚他?

    A 可以适当用惩罚手段。惩罚有时也可矫正孩子的任性行为。但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大人要沉得住气,别半途而废,让孩子失掉了“学习”的机会。当然,不让孩子吃饭也不可太过头,否则容易对孩子身心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8.自信的孩子可以“宠”出来

    吃饭时要集中精神并保持愉快的心情,父母在吃饭时批评孩子轻则引起其心情不好影响胃口,重则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杰克·坎菲尔德是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在一次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时,他讲了3个餐桌上的故事,转述如下:

    第一个故事和他的女儿有关。一天他和妻子、女儿一起出去吃饭。结果7岁的女儿碰翻了装满饮料的玻璃杯。她自己把桌子擦干净后,感激地说:“爸爸妈妈,我真想对你们说一声谢谢。我的朋友如果犯了这样的错误,他们的父母就会对他们大喊大叫,批评他们做事如何不小心。你们没有这样做,谢谢你们!”

    第二个故事则发生在他朋友的孩子身上,吃饭时朋友3岁的儿子碰翻了一杯牛奶。孩子的父亲正要出语指责,杰克看见了赶忙也故意碰翻了他面前的酒杯,还一边收拾残局,一边说自己48岁了,还是这样不小心,仍然有把东西碰翻的时候。结果朋友的小儿子在一旁露出了笑脸。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一位医学专家斯蒂芬·格伦的。他回忆自己小时候试图从冰箱里取出一瓶牛奶,取出后刚走几步就失手将奶瓶掉落在地上,顿时厨房里狼藉一片。可妈妈闻讯而来并没有发火,也没有惩罚他,而是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牛奶撒在地上,真是有意思啊!好了,反正已经撒在地上了。在我们收拾干净之前,你想玩一会儿吗?玩牛奶说不定也是很有意思的。”格伦真的就玩起了牛奶。几分钟过后,妈妈说:“牛奶是你撒在地上的,也应该由你来收拾干净。现在,我这儿有海绵、抹布和拖把。你想用什么?”格伦选择了海绵,他们一起收拾了起来。接着,这位智慧的妈妈又说:“刚才你拿牛奶瓶失败了,这说明你还没有学会如何拿奶瓶。现在,我们到院子里去,这里有一个装满水的瓶子,看看你能不能发现一个很好的搬运方法,使瓶子不会掉落到地上。”他通过反复实践,知道如果他用双手捧住靠瓶口的地方,瓶子在搬运过程中就不会掉下来,这是多么生动而又内容丰富的一课!

    这三个小故事无不显示着育儿时的机智。第一个故事只是不责备,第二个故事是主动解围,第三个故事更将犯错转化为教育的良机。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没有所谓的“犯错”,只有经验。成长是一个错了再试的过程,失败的经验和成功的经验一样可贵。所以吃饭时,请父母宽容孩子的错误吧,正是从这个时候起,他将明白他无需害怕一切。

    育儿录

    Q 我家儿子3岁,不吃饭,于是我和孩子爸爸老批评他,他就更加不吃了,这是为什么呢?

    A 别让吃饭成为父母的教育时间。每当就餐时,消化腺就会分泌消化液,而这个消化过程是一个在大脑神经支配下的条件反射活动。如果这时遭到大人的训斥、打骂,已经兴奋起来的消化腺就会受到抑制,消化液的分泌就会大大减少,即使食物吃进肚里,也不能得到充分消化,难于吸收。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孩子食欲不振,营养不良,最终引起疾病。

    当孩子有过错时,父母应选择教育时机,最好避开吃饭时及睡觉前这两个时段,可以选择在饭后休息时进行。

    9.让厨房“解放”孩子能干的双手

    食物并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东西,更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媒介。让孩子多尝试接触新食物,可以扩展孩子对食物的知识面,让孩子从厨房开始,更加热爱生活,了解世界。

    有的妈妈抱怨说,孩子最爱去两个地方,一个是厨房,一个是卫生间。卫生间倒还罢了,厨房里有那么多的“危险品”,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其实,与其防守,倒不如大大方方让孩子进行一次厨房之旅。

    有个小男孩很有意思,刚满2岁就开始吵着要做饭。幸运的是,他的妈妈肯定了这一行为。他先是将爸爸妈妈择菜剩下的菜帮、萝卜头全给拿了去,连削下来的苹果皮也没放过,然后全放进了锅中,铲子也在锅里上下翻腾。实在是没有可用之物时,孩子就玩“空手道”,也装模作样地切菜、炒菜,最后再加点盐,程序是一个也不少。等父母做完饭了,孩子的饭菜也“出锅”了。盛在小碗里,或干脆连锅端了过来,煞有介事地给父母分饭,玩得不亦乐乎,无形中也变得爱劳动,懂礼貌了。

    孩子之所以对厨房有那么大的兴趣,往往是因为爸爸妈妈怕危险不让他进去,让孩子无形中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心。实际上,只要能避免孩子玩火、刀、煤气等危险品,厨房里的大多数东西都能成为孩子的玩具,如水、锅铲、木头、布、海绵等等。

    在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方面,厨房也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不仅能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吃好而精心烹调,会让人养成一种积极创新的生活态度,使孩子的人生具有重大意义。

    对0~3岁的孩子来说,厨房育儿着重培养的是基础能力,其中包括语言能力、手指灵活度、劳动观念培养、数字启蒙等。父母可以选择以下训练方式:

    1.跟着水果学说话,触摸厨房里各种不同材质的东西也能刺激孩子的触觉发育。

    2.如果你的孩子爱玩水,2岁左右就可以让他学习洗洗自己的小碗筷,这样可以锻炼他的动手能力。

    3.边剥毛豆边数数,或者择菜练定力,对培养孩子耐心大有好处。

    4.孩子喜欢尝调料,你可以让他挨个儿尝尝:糖、盐、醋,甚至辣椒,这样孩子很快就能学会怎么分辨基本的味道,他的味觉也会得到充分的刺激。

    5.通过气味来辨别简单的食物,摸食物猜食物名称,尝食物猜食物名称,有益于早期智商开发。

    2岁后的孩子,厨房育儿着重培养的是发展能力,其中包括观察力、耐力和坚持力、感知能力等。父母可以选择以下训练方式:

    1.试着教他做一些简单的菜,如水果沙拉、凉拌黄瓜等。父母可以先给他示范,让他熟悉整个过程,再让他自己动手做。刚开始时,孩子难免会出错,但是只要多点鼓励,耐心教教他,他就会慢慢学会。

    2.可以让孩子多接触蔬菜、水果。蔬菜、水果可以拿来当“色彩教具”,不仅能让孩子的视觉智能得到刺激,还能让他学会认识各种色彩,刺激他对色彩的敏感性。

    3.孩子爱玩面,那么,当妈妈在做面食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一块面,让他捏着玩。不管孩子捏出什么形状,都要表扬他,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当然,也不是漫无章法地任由孩子在厨房里玩耍。可以把厨具搬到安全的地方让孩子玩,如果孩子一定要进厨房,则需先向孩子说明厨具的使用方法,尤其是刀和火的危险,都要对孩子进行详细说明,对于孩子的厨房之旅,父母应该全程陪同。

    育儿录

    Q 孩子4个月大了,不愿意用匙吃,该如何是好呢?

    A 4个月喂养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体验除了母乳或牛奶以外的味道。如果孩子不愿意用匙吃,也可以先将果汁放进牛奶瓶里再给孩子喝。当孩子使用匙前,你可以每天用匙进行练习,使孩子逐渐熟悉用匙吃饭的感觉。如果孩子不愿意就暂时放弃,第二天再重新开始。

    Q 孩子2岁了吃饭时候总是用手搅动碗里的食物,如何才能让他改掉这个坏毛病呢?

    A 当孩子看到食物就自己动手拿着吃,是一种对新食物探索的表现,父母不要刻意去制止。如果父母实在看不过去,那么进餐时最好别把食物一次性地全部都放在餐桌上,可以采取逐渐把易于进食的食物放上去来改掉孩子的这种习惯。当然,偶尔制作一些可用手来抓着吃的饭菜,这个创意也相当不错!

    Q 为了不让每次吃饭都弄得一塌糊涂,难道我得强迫孩子吃饭吗?

    A 当然不能。不能说你在孩子面前放什么,他就得吃什么,不论你怎样给他加压,他一定是想吃什么才吃什么。事实上,他越是感觉到压力,就越不想吃,情况就可能变得越糟。你得心平气和,按部就班地让孩子养成吃饭的好习惯,让孩子按自己的方式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Q 孩子还小,让他参与家务劳动我们总觉得心疼,但是这样下去会不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实践能力呢?

    A 其实不然。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不仅能让孩子体会到参与劳动的快乐,还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独立性以及探索精神。所以,有些时候,家长们适当地放手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也未尝不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