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急救篇
头部撞伤
若宝宝不慎撞伤了头部,妈妈们可要好好注意了,撞伤当时的紧急处理及日后的观察都非常重要。
有关头部撞伤的Q&A
Q宝宝撞伤时,不知道是否马上送医院:送了,怕并无大碍,浪费时间和精力;不送,又怕病情恶化。成人可以通过做题来测评智能,那么婴幼儿智能测评是通过什么途径呢?
一般来说,幼儿头部撞伤是临床常见的状况,但撞击的力量多半不大,所以除非有穿刺伤(也就是流血)或是严重的呕吐,否则倒不需要急着送医,可以先观察宝宝的状况再决定。
Q当宝宝有呕吐情况时,是不是说明问题变得非常严重了?
人的大脑非常脆弱,经不起轻微的震荡,所以若是撞击力稍强,“呕吐”与“昏迷”等脑震荡的反应定会跟着产生。但“吐”也分很多等级,假若宝宝在头部碰撞后只有轻微的呕吐,但其他状况依然良好,就不须送医;反之,若宝宝有严重的呕吐状况,且连续呕吐了3次以上,再加上吐的时间间隔越来越密集,则就必须立即送医。
Q撞伤后须观察多久才可确定宝宝确实没有大碍?
确实掌握前三天的重点观察时间,有异样时立刻就医,而若是三天内并无异样,则发生变化的机会就很低。总之,只要掌握要诀、细心观察,憾事就不会发生了。在观察时机上,建议父母于宝宝头部受撞击后的第一个24小时内,必须每小时观察一次,接着在第二个24小时,必须每2小时观察一次,到第三个24小时,每3小时观察一次就可以了。
宝宝撞伤头部后的处理
撞伤当时的紧急处理
检查有无穿刺伤
先查看伤口是否为穿刺伤,假如有流血,就应该立刻就医。
冰敷
确定无穿刺伤之后,若有红舯的现象,可以先冰敷:
A.准备需要的用品,有冰、毛巾、塑胶袋等。
B.冰块不宜过大,假如太大了,则须先将冰打碎。
C.将碎冰装入塑胶袋中,密封装好。
D.用毛巾将其包起,不要以冰块直接敷在皮肤上。
E.将准备好的冰袋敷于红肿24~48小时,以消除肿块。
触摸前、后囟门
幼儿头骨的前、后囟门,是头骨最晚密合的部位,在正常的状况下触摸这个部位,感觉上应该是柔软的,但若是大脑有脑肿或出血的情况时,则虽然头骨会因为可略撑开而不会急速恶化,但此时触摸其前后囟门部位,会感觉硬硬的甚至有些外凸。所以在宝宝撞伤后可以触摸其前、后囟门,感觉柔软则表示无碍,感觉硬硬的或是有些外凸就得尽快就医诊治。
食欲好坏
观察宝宝的食欲状况。撞击之后食欲降低并不是好现象,得要小心观察才行。
紧急处理后观察三日
活动力变化
观察宝宝的活动力是否比平常差,是否会手脚无力。假如答案是“是”,就必须要小心了。
有无昏睡
观察宝宝有无昏睡的状况,假如宝宝变得嗜睡,且虽然叫得醒,却在叫醒后又很快地昏昏睡着,可能就是有问题,还是去医院检查一下吧。
有无呕吐
观察宝宝是否呕吐。假如宝宝在头部碰撞后连续呕吐了3次,且时间越来越密集时,须立即到医院就诊。
瞳孔对光的反应
最后,你还可以观察宝宝的瞳孔状况,方法是用手电筒照射宝宝的双眼,检查瞳孔的光反射是否正常。正常的状况下瞳孔会在亮处缩小,在暗处放大,且左右两边的大小一致,假如瞳孔一边大一边小,则必须赶快送医才行。
鱼刺卡喉
鱼肉虽鲜,刺难防。但鱼不仅味美,色香,而且还营养丰富,尤其是现在提倡健康饮食,鱼可是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呀。于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做父母的还是在孩子日常的饮食中添加入各种鱼肉。
判断宝宝被鱼刺卡喉的标准
先确认是否有鱼刺卡喉,有时会因为孩子进食过快,鱼刺擦伤黏膜,造成鱼刺卡住喉咙的假象。给宝宝喂些温开水,观察他吞咽的情况。如果宝宝吞咽时有痛苦的表情,甚至有反胃、呕吐的现象,就表明的确有异物卡在孩子喉部。
鱼刺卡喉处理现场直播
方案一:居家处理
第1步:尽量咳吐出
如果鱼刺比较小,扎入比较浅,可以让孩子做呕吐或咳嗽的动作,或用力做几次“哈、哈”的发音动作(注意咳吐时不要咽口水),利用气管冲出来的气流将鱼刺带出。
第2步:用电筒查找鱼刺位置
如果鱼刺咳吐不出,先让孩子尽量张大嘴巴,然后用手电筒照亮孩子的咽喉部,观察鱼刺的大小及位置。
第3步:用镊子取出鱼刺
如果能够看到鱼刺且所处位置较容易触到,父母就可以用小镊子(最好用酒精棉擦拭干净)直接夹出。往外夹的时候父母要配合完成,一人固定宝宝的头部并用手电筒照明,另一人负责夹出鱼刺。
第4步:事后观察
鱼刺夹出后的两三天内也要注意观察,如宝宝还有咽喉痛,进食不正常或流口水等表现,一定要带宝宝到正规医院的耳鼻喉科做检查,看是否有残留异物。
方案二:去医院处理
第1步:挂号
哇,随着孩子的一声爆哭,天下顿时大乱,各处人路齐聚餐厅,于是出各种英雄均拿出自己治鱼刺的高招妙法,奈何孩子啥也不肯吃,啥也不肯做,最后一干人等浩浩荡荡杀向医院。 可是很多父母不知道宝宝鱼刺卡喉该挂哪个科室,往往在门诊处就已经乱了阵脚,应该挂的是五官科。
第2步:做间接喉镜
到了五官科,医生先给孩子做间接喉镜,简单地说 就是用这种仪器看一下孩子的喉部有没有鱼刺,这鱼刺到底有多少大,或者看看有没有鱼刺划伤的创口。
第3步:取鱼刺
如果能看到鱼刺,医生就会用长长的镊子把鱼刺拔出来,如果没有看到,很可能是鱼刺的位置较深的缘故,可以到放射科去做食道钡剂造影,不过这种情况很少,大部分鱼刺都会出现在喉咙口。
第4步:检查
也不是所有的鱼刺去除以后就百事大吉,还需要检查宝宝是否被鱼刺划伤的,如果有划破出血的的现象,就需要服药,以防感染。
贴心提示
在医院,爸妈最需要做的事,是配合医生。因为如果孩子不肯配合,会让本来就麻烦的拔鱼刺变得更复杂。
防鱼刺卡喉,烹调法很重要
鱼茸
现在的菜场服务很周到,可以帮着剔一次鱼肉。买回家后,父母再用厚厚的刀背仔细剁鱼肉,一些柔软的小刺经过刀背的碾压之后,就不会伤到宝宝。
鱼茸汤
选用刺少的海鱼,然后先把容易去除的大刺去掉,再用搅拌器把鱼肉和汤一起搅拌一下,就成了鱼茸汤了,这样即使万一有小刺,也会被一起粉碎。这样做成的鱼肉味道鲜美,而且也保全了营养。
鱼汤
比如鲫鱼营养丰富不说,还价廉物美,所以常常是我们饭桌上的佳肴,但它最大的特点是刺多,所以我们就取来炖汤,用纱布过滤汤水后,可以直接喝,也可以用来煮面条。
什么样的鱼适合宝宝食用
虽然说凡鱼都有刺,但也有少刺的鱼。这些鱼通常背肌发达,肉厚细嫩,洁白刺少,吃水量大,味道较鲜,适合幼儿食用。相对来说,海鱼的鱼刺要比淡水鱼要少得多,也更方便剔鱼骨。
适合宝宝食用的淡水鱼类
鲈鱼
肉质鲜美,刺比较大,容易去除。
黑鱼
比如鲫鱼营养丰富不说,还价廉物美,所以常常是我们饭桌上的佳肴,有补脾利水,去瘀生新、清热祛风、补肝肾等功能。黑鱼片是我们常见的菜肴,主要也是黑鱼比较容易去鱼刺。所以我们就取来炖汤,用纱布过滤汤水后,可以直接喝,也可以用来煮面条。
桂鱼
桂鱼含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尼克酸、铁、钙、磷等,含高蛋白。有补气血、益脾胃等作用。
青鱼
也就是我们平常称的“螺丝青”。肉质肥嫩,味鲜腴美,尤以冬令最为肥壮。与草鱼一样,因为它个头大,所以鱼刺也易于去除。
草鱼
草鱼肉性味甘、温、无毒,有暖胃和中之功效,而且个头大,鱼刺大,便于去除。
不适合宝宝食用的淡水鱼类
鲫鱼,因为有许多小刺,所以这种鱼不适合宝宝食用,如果要吃,也只适合炖汤喝。
适合宝宝食用的海水鱼类
带鱼
有暖胃、补虚、泽肤、祛风、杀虫、补五脏等功能,鱼刺长得有规律,所以方便去除。
黄鱼
有大小黄鱼之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尤其富含硒,身体肥美。
鳕鱼
鳕鱼的肉质厚实、刺少、味道鲜美,营养学家们指出,它的蛋白质含量非常高,而且这种鱼在超市一般都买得到,烹饪更简单,只需清蒸就成。
平鱼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鲳扁鱼,富含高蛋白、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刺少肉嫩,味美,是很不错的选择.
鲑鱼
俗称“三文鱼”,鲑鱼肉质鲜美,易于烹制,而且科学家还在鲑鱼肉中发现了富含欧米加3不饱和脂肪酸,是深海鱼中比较常见的品种。
误服药物
在送宝宝去医院前,如果已明白误服的药物种类,家人可采用相应的措施,积极进行自救。
应对宝宝误服药物
药品放在宝宝拿不到的地方
药品不可和其他物品混放在一起,而且不能放在杯子或其他容易拿取的容器内。需放在宝宝看不到也摸不到的地方,最好是上了锁的橱柜或储藏室内。
不要把药叫做“糖果”
平时喂宝宝吃药时,不要骗他们说这是糖果,而应该告诉他们正确的药名与用途。否则,他们会真的相信药是糖果而随时想吃。如果你告诉宝宝,他的咳嗽药水是好吃的糖水,初看起来挺有效的,宝宝很乐意地就把咳嗽药水喝了下去,但是,它的害处是——当宝宝以后再看到咳嗽药水的瓶子时,他很可能会把这好吃的“糖水”一口气全部喝了下去。
喂药时大人不要离开
给宝宝喂药时,妈妈尽量不要中途离开,假如有事不得不走开,千万要记得把药放在安全的地方,不然是非常危险的。
避免在宝宝面前吃药
宝宝模仿力强,最爱仿效大人的动作,如果大人当着宝宝的面吃药,好奇的宝宝就会想方设法模仿,一旦有机会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尝尝大人的药。尤其是现在的宝宝由祖辈们带着的居多,而老人难免有些病痛,往往每天都要吃药,宝宝更会觉得药是每天必吃的“食物”,因此妈妈要记得提醒老人们,吃药的时候要避开宝宝。
对宝宝异常表现要留意
要尽早发现宝宝吃错药后反常表现,如误服安眠药或含有镇静剂的降压药,会表现出无精打采、昏昏欲睡,遇到此事,要马上检查大人用的药物是否被宝宝动过。总之,若无明显诱因,而宝宝却有异常情况发生时,妈妈应该仔细排查一下宝宝是否偷吃了药。
尽量诱导宝宝自己吐出药物
一旦发现宝宝误服了药物,切莫惊慌失措,指责或打骂都容易令3岁以内的宝宝受惊。越打骂,他越不肯吐出药片,也越说不清楚他吃过了什么。正确的做法是:若发现药片还在宝宝的口中,就拿宝宝平时喜欢吃的东西,诱惑他张开嘴巴,然后乘机挖出药片。千万不要硬撬宝宝的嘴巴,这样只会让宝宝加速把嘴巴里的药片吞下去,甚至因哭闹而令药片滑入气管引起窒息。
尽快弄清宝宝吃了什么药
若药已经进了宝宝的肚子,那要尽快弄清宝宝误服了什么药物,服药时间大约有多久和误服的剂量有多少,如让宝宝说出多少时间前吃了哪个药瓶里的药,或是妈妈自己检查哪种药被挪动过,并且数量明显减少。以便及时地掌握情况,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自行处理危害小的药物
如果宝宝服药的时间不长,在4~6小时之内,可以在家里立即采用催吐方法,使宝宝把存留在胃内尚未消化吸收的药物吐出来。方法是:用一根筷子轻轻触碰宝宝的嗓子后部(咽后壁处),宝宝会感到恶心而引起呕吐。为了更好地催吐,可以让他喝些清水,反复催吐几次,这样可以尽量减少药物的吸收,避免引起药物中毒的发生。
误服危害大的药物后需及时就医
如果宝宝服入的药量过大,或时间过长,或副作用大(如误服避孕药、安眠药等),特别是当宝宝已经出现中毒症状时,必须立即将其送到医院抢救治疗,切忌延误时间。在送往医院急救时,应带上宝宝吃错的药,或有关的药瓶、药盒、药袋,供医生抢救时参考。如果不知道宝宝服的是什么药,则应将宝宝的呕吐物带往医院,以备检验。
误服药物后的应急处理
高处坠伤
合肥贾大郢附近一男孩不慎从2楼摔下,所幸伤势不重。据了解,摔伤的孩子5岁。他在玩耍时不小心从楼上坠下,家人立刻拨打了急救电话,很快男孩被送往合肥第三人民医院急救。当时男孩伤势并无大碍,经过包扎后,已能下地行走。
有个两岁女孩在郑州金水路燕庄村五楼楼顶玩耍时不慎坠楼,孩子头部先着地,父母抱着坠楼的孩子拼命往医院赶。30分钟后,记者赶到接诊的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值班大夫惋惜地说,孩子抱到医院时生命体征已经消失。
从高处坠伤是儿童意外伤害的最大元凶
高处坠伤,是导致0~14岁儿童意外伤害的一大原因,杀伤力排在溺水、交通事故和中毒之后,列第四。其中又以0-4岁幼儿发生最多,另外,超过80%的跌落发生在家中。
为了宝宝岁岁平安,父母必须对隐藏跌伤危险的场所提高警惕,努力为宝宝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生活更无忧。请跟我们的脚步,审视、改善你的居家布置。
5大高处坠伤危险场所
床
从宝宝会翻身起,就有可能从床上跌落;到七八个月会爬了,对身边事物的兴趣越来越浓、好奇心越来越盛,从床上掉下来的概率也就大大地增加了。
安全对策
●如果将宝宝放在大床上玩,床的两端最好有护栏、一边靠墙,没有遮拦的一边用被子、枕头挡一下,但一定要放稳,以防倒下压住宝宝。
●小床的栏杆间隔不要太宽,避免宝宝从栏杆间跌落。
●床要远离窗子、灯具、加热器以及能爬上去的家具。
●地板上最好铺上泡沫塑料垫,万一宝宝从床上掉下来也可起到缓冲作用。
●宝宝在床上玩耍时,床周围不要放尖锐或坚硬物品,更不能放开水壶、热饭锅等。
椅子
宝宝爱爬高,比如自己站小凳子爬上大凳子,去拿想要的东西,因为年纪尚小,平衡感发育不完全,很容易摔倒。
安全对策
●宝宝坐在小车、高脚椅或其他比较高的地方,身边最好有人看护。
●对那些事事独立,喜欢登高一试身手的宝宝,父母可用做游戏的方式,让宝宝知道这样做可能带来的危险。
●爸爸妈妈最好准备稳当安全的大小凳子,尽量不用折叠椅、凳。
窗台、阳台
宝宝喜欢在窗台或阳台上玩耍,如果你的住宅是在一楼以上,就必须防范宝宝失足坠落。
安全对策
●窗口加装窗栏,窗子平时应拴好,锁扣不能轻易让宝宝打开。
●阳台上不要堆放杂物,防止宝宝从杂物上攀爬翻过栏杆或窗户而坠楼。
●家长不要在外出时将宝宝反锁在房中,以免宝宝由于恐惧由阳台或窗口翻出造成坠落。
●检查阳台栏杆的间隔是否太大,以免宝宝穿过坠落。
●如果不是封闭式阳台,需在地面铺设实木止滑地板、塑胶地砖、防滑板,或是石纹地垫。
楼梯
楼梯的设计如果不安全,宝宝很容易会滚落受伤。
安全对策
●不要让宝宝独自上下楼梯,室内的楼梯顶端、底端最好加装栅栏。
●楼梯的照明应充足,以免宝宝因看不清而滚落。
●楼梯台阶上贴止滑条,楼梯口则铺设止滑脚踏垫。
自行车
宝宝一两岁以后,很多爸爸妈妈会在自行车后面为宝宝固定一个小座椅,便于带着宝宝外出。但是如果选择或使用不当,很容易使宝宝受到伤害。
安全对策
●给宝宝选择后座椅时,最重要的标准是安全。不要自制后座椅,实在是太危险了。
●一定要系上安全带。在急刹车或急拐弯的时候,如果没有安全带的防护,宝宝就有从座椅上滑落的危险。
●不要让宝宝在后座椅上睡着。有的宝宝从外面玩回来,非常疲倦,很容易在后座椅上睡着,如果爸爸妈妈没有及时发现,也是非常危险的。
宝宝跌伤后的紧急救治
第1步 首先应做初步检查
●检查幼儿神志,是否有意识,对答是否切题。
●检查幼儿是否受伤,及受伤部位、伤情。
●若幼儿手脚不能动,一碰就疼得大哭时,检查是否骨折或脱臼。
第2步 紧急救护措施
●若伤口较大、伤口裂开或大量出血时,需用干净毛巾按住伤口或按压止血,并且尽快送就近医院作处理。
●若发生严重挫伤和扭伤,应将其受伤部位浸入冷水中,或用冰块冷敷约15分钟。冷敷时在冰决和皮肤中间垫一块布。有必要的话,15分钟后再敷一次。用冷水或冰块冷敷可以缓解疼痛、清瘀消肿,但需注意防止局部皮肤冻伤。
●若出现骨折或脱臼时,骨折部位一定要制动。应平衡地托住受伤部位,尽快送往医院救治。
●若撞到腹部,即使腹部无外伤也应注意有无出现以下情况:有否腹胀、腹痛、脸色、口唇有否苍白等,以防出现闭合性腹外伤,如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到就近医院作出快速处理,以防发生严重后果。
●撞伤头部时,即使宝宝当时没什么,父母亦要注意过后是否常常发呆、脸色渐渐不好、全身无力和呕吐等情况,一旦情况不对必须立即送医院检查。
●若已是昏迷、神志不清,一定要将宝宝放平,最好平卧在一块板上,头侧向一方,急送医院。因为在有脊柱骨折、头颅损伤或内脏损伤出血的情况下,抱的姿式会使脊柱弯曲,特别是途中颠簸振荡会加重脊髓的损伤。头高位则会加重脑缺血、缺氧,对预后极为不利。
扭伤
由于身体发育水平的限制,加上游戏和好奇心等多种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儿童远比成年人容易受伤。有资料显示,学龄前儿童因摔倒而受伤的是其他年龄段人群的两倍以上。其中关节扭伤是孩子较为常见的一种损伤。
幼儿关节扭伤的表现
●疼痛与触痛,随着患部的活动而增强。
●受损的关节肿胀,限制活动。
●肌肉痉挛(肌肉发紧,由非主观性收缩引起)。
●如果波及到腿,就会出现跛行。
●几天后伤处还会出现青肿。
幼儿关节扭伤千万别立即热敷
不少父母在发现幼儿关节扭伤时,会热敷受伤部位,以为这样可以减轻幼儿的伤痛,其实这种做法并不科学。
幼儿一旦发生关节扭伤,千万别立即热敷,首先应该是及时休息及冷敷。受伤关节应避免活动,可用护踝、护膝、护腕等加以保护。
受伤后应先用冰块或凉水进行“冷处理”,这样做可以使血管收缩,减少皮下出血和渗出,从而减轻肿胀;同时也可用绷带包扎压迫扭伤部位,不仅有助于保护和固定受伤关节,也可帮助减轻肿胀。待受伤情况较稳定后(即肿胀不再进一步发展后)再进行热敷或外用活血化瘀药物。抬高患肢可促进血液回流,有利于肿胀的消失。
幼儿关节扭伤的正确处理步骤
第1步 立即脱下鞋子,举起伤脚
如果足部肿胀无法脱鞋或脱袜时,就用剪刀剪开脱掉。
第2步 固定受伤部位
用弹力绷带扎紧扭伤部位。方法为先在足踝部绕1圈,接着绕至足背和脚底后,绕回足背,再在足踝部多绕一圈扎紧。
第3步 迅速冷敷受伤部位
用冷水毛巾或冰袋放在伤部或将伤脚放进盛满冰块的桶内,其效果会更好。
第4步 进一步检查
固定约3~5分钟后,再取下绷带检查有无骨折或脱臼。检查的方法:注意疼痛点的位置、肿胀的程度、关节是否出现畸形。若只是轻度的扭伤,可冰敷20分钟,并给予压迫性的包扎,抬高患部。若是属于骨折等严重性的伤害,应立即送医治疗。
第5步 抬高患部
把受伤的踝关节抬高,至少要比腰部更高一些才行。
第6步 热敷
经过24小时,肿胀和疼痛过后,没有发现骨折征象,可用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利于血肿及时吸收。
虫咬伤
初夏的日子,天气回暖,妈咪多会带孩子往郊外游玩,可是不少蛇虫似乎也会趁阳光明媚,出来散步游玩。孩子一不小被蛇虫咬伤,可不是闹着玩的:处理不当,轻者可能在嫩白的肌肤上留下瘢痕,重则还会危及生命,父母必须要了解当孩子被不同虫虫咬伤叮伤后的处理方法。
被蚊虫叮咬
孩子被蚊虫叮咬后,被咬部位的轻度红肿及瘙痒现象。
危险指数 ★
处理守则
●仅需擦些花露水、风油精等止痒剂即可。
●芦荟具有中和昆虫的毒素及杀菌作用,所以对治疗虫咬非常有效。当被蚊虫咬出现痒或疼痛时,将鲜芦荟连皮一起磨成汁,用纱布蘸汁贴于患部;如果发生红肿,可将芦荟果冻部分切薄后直接贴于患部。不管上述哪种方法,只要芦荟水干了,就要耐心地替换。
是否要去医院诊治 不需要
被毛虫螫伤
通常三月后,毛毛虫开始大量活动。毛毛虫分布很广,庭院、校园及公园里的树木上多生有这种小毛虫。毛毛虫的毒毛进入皮肤后会断落并流出毒素,被螯伤的部分会有小丘疹,皮肤会有刺痛烧灼感,直至瘙痒、溃烂,甚至还会出现荨麻疹等症状。
危险指数 ★★
处理守则
●如果孩子被毛毛虫蜇伤,父母应仔细观察伤处,并用刀片顺着毒毛方向刮除毒毛,然后在伤处涂擦3%氨水;也可用橡皮膏贴在被蜇部位,再用力撕下,毒毛即可被粘出。
●如果是在郊外游玩,父母还可以寻找新鲜的马齿苋捣烂外敷。
是否要去医院诊治 如果孩子出现荨麻疹等症状,必须去医院让医生对症处理。
被蚂蟥叮
蚂蟥又称水蛭,一般栖于浅水中。在我国南部的丛林地带较为常见;还有一种旱蚂蟥常成群栖于树枝和草上。蚂蟥致伤是以吸盘吸附于暴露在外的人体皮肤上,并逐渐深入皮内吸血。被咬部位常发生水肿性丘疹,不痛。因蚂蟥咽部分泌液有抗凝血作用,所以伤口流血较多。
危险指数 ★★
处理守则
●当发现蚂蟥已吸附在孩子的皮肤上,父母可用手轻拍,使其脱离皮肤;也可用食醋、酒、盐水、烟油水或清凉油涂抹在蚂蟥身上和吸附处,使其自然脱出。不要强行拉扯,否则蚂蟥吸盘将断入皮内引起感染。
●蚂蟥脱落后,伤口局部的流血与丘疹可自行消失,一般不会引起特殊的不良后果。只需要在伤口涂抹碘酒预防感染即可。
是否要去医院诊治 不需要
被蜂螫伤
一般常见的蜂有蜜蜂、黄蜂和马蜂,这几种蜂者有尾刺,蜂螫人是靠尾刺把毒液注入人体,只有蜜蜂螫人后把尾刺留在人体内,其他蜂螫人后将尾刺收回。当幼儿被被单个蜂螫伤,一般只表现局部红肿和疼痛,数小时后可自行消退;若被群峰螫伤,可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面色苍白,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危险指数 ★★★
处理守则
●当发现蜜蜂蜇伤孩子后,要仔细检查孩子伤口,如果伤口上有一小黑点,就说明尾刺尚在伤口内可用镊子、针尖挑出。在野外无法找到针或镊子时,父母可用嘴将刺在伤口上的尾刺吸出。不可挤压伤口以免毒液扩散,也不能用红药水、碘酒之类药物涂擦患部,这样只会加重患部的肿胀。因蜜蜂的毒液呈酸性,所以可用肥皂水、小苏打水或淡氨水等碱性溶液洗涤涂擦伤口中和毒液,也可用生茄子切开涂擦患部以消肿止痛。伤口肿胀较重者,可用冷毛巾湿敷伤口。
●若孩子是被黄蜂螫伤,因其毒液呈碱性,所以用若酸性液体中和,如食醋涂擦患部可止痛消痒;妈妈用母乳擦拭也有同样的效果。
●若孩子被马蜂螫伤,父母不妨将马齿苋菜嚼碎后涂在患处,可起到止痛作用。
是否要去医院诊治 对于蜂螫后局部症状严重、出现全身性过敏反应的孩子,除了给予上述处理外,如带有蛇药可口服解毒,并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被蜈蚣咬伤
蜈蚣有一对中空的螯,咬人后毒液经此进入皮下。蜈蚣咬人后局部表现为疼痛、瘙痒。幼儿被咬伤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呕吐、视物不清,甚至发生昏迷、抽搐而危及生命。蜈蚣越大,症状越重。
危险指数 ★★★★
处理守则
●发现孩子被蜈蚣咬伤后,立即用弱碱性液体如肥皂水、淡氨水洗涤伤口,如在野外,父母可将鲜蒲公英或鱼腥草嚼碎捣烂后外敷在伤口上。
●不必用碘酒或消毒水涂擦伤口,因其毫无用处。可将蛇药片用水调成糊状,敷于伤口周围。
是否要去医院诊治 如果发现宝宝症状严重,应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被蝎子螫伤
蝎子有一弯曲而尖锐的尾针与毒腺相通,刺入人体后可注入神经性毒液。受伤处大片红肿并带有剧痛。孩子被螫伤后,可能出现寒战、高热、恶心呕吐、肌肉强直、呼吸增快、脉搏细弱,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危险指数 ★★★★★
处理守则
●一旦发现孩子被蝎子螫伤,处理原则基本与毒蛇咬伤相同。因螫伤后当时很难判断预后,尤其是幼儿,均应按重症处理。父母可以立即用鞋带、布条等绑扎孩子伤口的近心端,以阻止毒液吸收。绑扎的松紧以阻断血液回流为准,即绑扎肢体远端动脉搏动略减弱。再以小刀、碎玻璃片等尖锐物品火烧消毒后“十”字形切开伤口,深达皮下,拔出毒针,用弱碱性液体如肥皂水、淡氨水冲洗伤口,由绑扎处向伤口方向挤压排毒,持续20~30分钟,或用拔火罐法排毒。
●父母身边带有蛇药片的话立即让孩子服用,并用水将药片调成糊状,在距伤口2厘米处外敷一圈,注意别使药物进入伤口。
●经过上述处理后,一般可松开近心端的绑扎带。若伤口周围皮肤红肿,可用冷毛巾或冰袋冷敷。
●鼓励被螫伤的孩子多喝水,以利进入体内的毒液尽早排出。但千万不要用含洒精的饮料。
是否要去医院诊治 迅速送往医院救治。
眼睛进异物
虽然除节假日爆竹性眼损伤较多外,眼睛的意外伤害是较少的,但由于可能带来不良的远期后果,父母们仍应很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清除宝宝眼睛异物的“三不”原则
不能揉眼睛
当眼内有异物时,不要用手或其他物品去揉、擦眼睛。因为揉眼睛,不仅异物出不来,反而会擦破角膜上皮,使异物深深嵌入角膜,加重疼痛,并且揉眼时会把细菌带进眼里,引发角膜炎、角膜溃疡。揉挤还会使眼充血,结膜水肿。有些孩子会直接用手擦眼睑内膜,这也是错误的做法,因为手上有许多细菌,直接用手擦结合膜时会把细菌带进眼里,引起炎症。另外也不能用手帕或毛巾揉擦眼睛,用手帕揉擦可能损伤脆弱而灵敏的角膜,造成角膜溃疡、感染,影响视力。
生石灰进入眼睛不可用水冲
若是生石灰进入宝宝眼睛,父母千万不要直接用水冲洗,因为生石灰遇水会生成碱性的熟石灰,同时产生热量,处理不当反而会灼伤宝宝眼结膜或角膜。应用棉签或干净手绢一角将生石灰粉拨出,然后再用清水反复冲洗伤眼,至少30分钟。冲洗后还应去医院检查治疗。
不乱用眼药水
当宝宝眼睛进入异物时,父母会想到为孩子使用眼药水。但眼药水不是治疗眼病的万能药,不对症使用会走入误区。在异物未取出时,滴用眼药水是无效的,部分眼药水有收缩血管的作用,滴用后可减轻患眼的充血症状,影响父母的判断。还有部分孩子对某种药物过敏,会产生不必要的损害。眼药种类很多,各有其适应症,不应交叉替代使用。所以,如果父母打算使用眼药,必须遵照医嘱、对症用药,以免增添本可避免的新的眼疾。
异物侵入眼睛处理的步骤
将宝宝的双手按住
眼睛会因遭异物入侵而产生不适感。多数的宝宝难免会用手去揉眼睛,却因此造成更大的伤害,所以当怀疑宝宝因眼睛有“脏东西”而去揉眼时,首先须将孩子的双手按住,以制止他再去揉眼睛。
将宝宝的头固定住
为了防止稍后清洗宝宝眼部时,宝宝的头部可能会晃动而影响清洗,所以大人可以用手轻轻固定住宝宝头部。
让宝宝向受伤的另一侧倾斜
将宝宝的头部倾向受伤眼睛的另一面,如:如果左眼受伤,头部则向右面倾斜。
准备好冷开水、汤匙
迅速准备一碗干净的冷开水(必须经过煮沸的冷水)或矿泉水。
用冷开水冲洗眼睛
以汤匙盛水冲洗受伤的眼睛约5分钟,但不用自来水洗眼睛,这样容易引起细菌感染。但杜医生特别提醒:若入眼的异物量大且污染重或是化学物品时,必须用当时、当地认为最干净的水源争分夺秒冲洗30分钟,不能因为找不到“干净水”而延误抢救时间。
闭起眼睛
待不适感稍稍缓和,可让宝宝试着闭起眼睛,并让泪水流出,希望借此让异物随泪水自然流出眼睛。
游泳时伤了眼睛
夏天是游泳戏水的好时节,许多父母都爱趁着假日带孩子到游泳池、海边玩水,为炎炎夏日带来多一些凉意。不过,这些场合虽然能让父母跟宝宝度过愉快假期,但也暗藏许多致病危机。
为什么孩子游泳容易得眼病
游泳池中含有许多的细菌及病毒,虽然每个游泳池中都会放许多的氯,以求达到消毒的作用,但有些病毒,例如阿米巴原虫,是氯所无法消灭的。若游泳时没有注意到卫生,很容易眼睛就会受到感染。
游泳后的眼睛问题
眼睛发红
症状 孩子的眼睛轻微发红,数十分钟至数小时以后,自行消失。
治疗 在游泳池里游泳,孩子的眼睛受到漂白粉消毒剂的轻度刺激,常常在出水以后眼睛有轻微发红现象,数十分钟至数小时以后,就会自行消失了,一般不必治疗。
急性结膜炎
症状 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红眼睛,此外,还会有流眼泪、眼屎多、眼睛充血、畏光、刺痛感等症状。另外,少数宝宝会合并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发热、咳嗽、拉肚子等。
治疗 当孩子的眼睛出现红眼、疼痛、眼屎增多的现象,要尽快带去就医,切勿自行买药来擦,以免加重感染病情。如果孩子的眼部分泌物很多,睡醒时可能会有上下眼皮粘着的情形,大人可以用棉棒沾生理食盐水,帮宝宝轻轻擦拭干净。
角膜炎
症状 角膜炎通常是急性结膜炎的并发症,孩子一旦得了角膜炎,会有疼痛、流泪、怕光的现象。由于角膜上往往会留下不同程度的点状薄翳,时间不退会对孩子的视力有一定影响。
治疗 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诊治,严重病例可使用类固醇眼药减轻眼部症状,并用抗生素眼药,防止续发性细菌感染。
另外,纠正孩子偏食,补充多种维生素及增强体质,对预防本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淤青
宝宝尚在学步阶段。妈妈一个没看住,宝宝就在蹒跚的步伐中轰然倒下,额头正巧磕在桌角上。立马,一块淤青由浅到深,在宝宝的额头上逐渐显现出来,心疼的妈妈立刻用手帮宝宝揉搓受伤部位,且不知,你的做法恰好加重了宝宝的伤情。
关于淤青
淤青的症状
●撞伤的前一两天会疼痛或压痛。
●较严重的撞伤,可能出现硬块。
●皮肤会出现深紫色的瘀斑,随着皮下血液重新被吸引颜色会变成裼色、绿色而后黄色,最后自行消失。
●若发生骨骼的撞伤,可能会出现肿胀症状。
淤青的持续时间
看淤青产生的原因。如果是因为外力碰撞而产生的淤青一般在2~5天内可以消退。而因疾病产生的淤青则要看伤情发展而定。
产生淤青的原因
大多数宝宝产生淤青是因为摔伤或撞伤以后,表皮下脆弱的毛细血管受到挤压而破裂,血液流到血管外而出现淤血,肿胀,并压迫刺激神经,使宝宝感到疼痛。乌青块里的淤血是鲜红色的,可是,光线通过皮肤组织,再被反映到的就是青黑色的肿块。
淤青最容易产生的部位
淤青块通常发生在肌肉的比较少,缺乏缓冲作用“皮包骨头”的部位,如头顶、前额、膝盖、脚背等处。
正确处理淤青的步骤
局部加压
以手掌按住撞伤的部位,并记得要安抚幼儿情绪,以减轻不安与焦虑。
注意点 此时,大人千万不可用手去揉,因为会使局部的症状更明显,甚至造成更严重的皮下出血。
冰敷
因为淤青是由血管破裂造成的,所以在出现淤青的24~48小时内,要用冰敷20~30分钟,使血管收缩。
休息
让宝宝减少运动量,尽量避免再次碰到有淤青的部位,保证宝宝充足的休息。
热敷
出现淤青48小时以后,要再用热敷的方法,使血液循环畅通。
按摩
热敷时,可以辅助一定的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
冷敷材料的制作
冰毛巾
毛巾浸泡冰水,每隔10分钟更换,以保持冷度。
冰袋
塑胶袋内装2/3的冰块,再加一点盐,可以减少冰块融化的速度,双手挤掉过多的空气后,绑紧并包上毛巾就可以使用。
冷冻蔬菜
如果没有冰块,也可以应用冰库的冷冻豌豆或冷冻蔬菜,外面包上毛巾就可以用来冰敷。
使用冰敷时的注意事项
1.不要让冰袋直接放于宝宝皮肤上的时间过长,一般在20分钟左右就应该更换一下位置,避免宝宝受到过分的冰凉刺激。
2.如果宝宝身上的淤青面积较大,不宜用冰敷,以防加重微循环障碍,引起组织坏死。
3.如果宝宝受伤部位是枕后、耳廓、阴囊等处,不能用冷敷,以防冻伤;宝宝腹部也同样不宜冷敷,以防引起肠痉挛或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