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安全用药篇

第三篇 安全用药篇 - 图1

OTC不能随便用

第三篇 安全用药篇 - 图2

给宝宝使用非处方药(简称OTC)并非不可以,合理使用完全能防病治病,还能节约时间和药费,关键是你对这些药是否足够了解。

何谓OTC

OTC是英文OVER THE COUNTER的缩写,在医药行业术语中特指非处方药。我国卫生部医政局对非处方药是这样定义的:OTC是消费者可不经医生处方,而直接从药房或药店购买的药品,而且是不一定在医疗专业人员指导下就能安全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根据药品的安全性又分为甲、乙两类,乙类的安全性更高一些。其药品包装上有OTC专有标示图案,甲、乙类分别为红、绿色椭圆形底阴文。甲类OTC在药店里才能买到,乙类OTC除在药店出售外,还可在超市、宾馆、百货商店等处销售。

宝宝常用OTC的使用方法

退热药

众所周知,持续高热(腋温>39℃)会直接威胁病儿健康,它不仅使机体耗氧量和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而且可促发高热惊厥,还可使人体消化功能及防御感染的能力降低。因此,适当应用退热药可以快速降低体温,缓解高热引起的并发症(如高热惊厥等)。

使用方法

●扑热息痛 适用于2岁以上宝宝。根据年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一般情况下,2~3岁5~100毫克。轻度发热38℃以下选择较小剂量,中度发热38℃~39℃选择中间剂量,高热39℃以上选择大剂量。

●小儿退热栓 小儿高热时,使用退热栓有很好的退热效果。使用退热栓时,要注意放置方法:把外包装去掉,宝宝取侧卧位,暴露肛门,缓缓推入退热栓直至全部进入肛门。

●小儿鲁米那 尤其适用于婴幼儿。除有退热作用外,还有止惊作用。可预防小儿高热惊厥,价格便宜,疗效好。一般情况下,半岁前半片,以后每岁1片。即3岁宝宝可服3片,可根据发热程度加减剂量。

●其他常用的退热药 如百服宁、泰诺、泰诺林、康利诺、小儿退热口服液等,可按照说明书使用。

注意事项

●退热药,顾名思义,发热才需服用。有的父母怕宝宝发热,在宝宝不发热时也给服退热药,以便预防发热,这是不对的。当宝宝不发热时,服用退热药,会导致出汗过多,丢失过多电解质,造成低体温,失盐失水出现虚脱,甚至休克。

●宝宝发热不同于成人,不要忘记物理降温,尤其是婴幼儿,物理降温速度快,副作用少,优于药物降温。

●服用退热药间隔时间一般不超过4~6小时。

●当体温降至正常或较前下降后,也应4小时后测量体温,及时发现宝宝发热,不要等到宝宝再次出现高热时方服用退热药,以免出现高热惊厥。

●服用退热药时,药物剂量可灵活掌握,中度发热按说明书推荐剂量,高热或超高热时可适当增加剂量,中度以下发热可减少剂量。

●退热药只是对症治疗,治标不治本,不能解除疾病原因,而且高热或持续发热不退是严重疾病的信号。因此,使用退热药的同时,还应使用治疗原发病的药物,连续3天仍不退热应看医生。

感冒药

感冒是由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黏膜急性感染。主要症状为鼻涕、喷嚏、鼻塞、干咳、咽痛等症。由于目前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对感冒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解除鼻充血,减少鼻分泌物,减轻发热、头痛等症状。常用的感冒药有:小儿感冒冲剂、双黄连口服液、板蓝根冲剂、小儿速效感冒颗粒等药。

使用方法

●小儿感冒冲剂 当宝宝受了风热,引起发热、咳嗽、鼻塞、痰黏痰多或流行性感冒时,可服用小儿感冒冲剂。该药包装每袋为12克。1岁以下每次服用6克,每天2次;3岁每次服用6~12克,每天2次。

●双黄连口服液 主要用于感冒发热,咳嗽,咽痛。包装:每支10毫升,清热解毒。1岁以下的宝宝1/3支,每天3次;1~3岁以上可以1/2支,每天3次。

●板蓝根冲剂 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病毒性感冒,咽喉肿痛。小儿每次半袋,每日3次,白开水冲服。

●小儿速效感冒颗粒 用于伤风引起的鼻塞、头痛、咽喉痛、发热等。用法用量:每包6克,开水冲服,一次服用量:1~3岁1/2包,每日3次。

第三篇 安全用药篇 - 图3

注意事项

●慎重选药,把握剂量 尽管感冒药品种繁多,但多由解热镇痛药和抗组织胺两大类组成。服用剂量过大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儿童服用后出汗过多,还易发生虚脱。

●小儿用药的剂量不得过大,服用时间不应过久;服药期间多饮开水,以利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减少药物对宝宝身体的毒害。服用感冒药一周仍不见好转应看医生。

●感冒药大多是复方制剂,成人使用的感冒药不要用于宝宝。症状重、体温高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新的小儿感冒药品种较为繁多,感冒药服用方法也比较简单,一般按说明书服用即可。

●小儿感冒不要随便使用抗生素,由于95%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特别是早期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非但无效,滥用抗生素反而会引起机体菌群失调,有利病菌繁殖,加重病情。因而除非感冒后期并发细菌感染,否则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止咳祛痰平喘药

宝宝感冒后常常会引起咳嗽、咳痰,甚至喘息。咳嗽是一种保护性的呼吸道反射,可将异物(痰液等)从气管、及气管中排出,使呼吸道通畅,因此,轻度咳嗽一般不需用药,但咳嗽过频过重,则应及时治疗,减轻患儿痛苦。痰是呼吸道黏膜的分泌物,可因炎症增加阻塞呼吸道引起咳嗽。常用的止咳祛痰平喘药有:沐舒坦糖浆、急支糖浆、祛痰灵口服液、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等。

使用方法

●沐舒坦糖浆 具有促进黏液排除作用及溶解分泌物的特性,使病人黏液分泌可恢复正常状况。适用于痰多,痰液黏稠,且排痰有困难者。剂量:1~2岁一次2.5毫升,每日2次;2~3岁2.5毫升,每日3次。

●急支糖浆 具有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感冒后咳嗽、支气管炎咳嗽。0~1岁一次口服5毫升,1~3岁一次7毫升,一日3~4次。

●祛痰灵口服液 清热,化痰,止咳。用于痰热咳嗽。0~2岁一次口服15毫升,一日2次;2~3岁,一次30毫升,一日2次。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用于热邪犯于肺卫所致发热汗出,微恶风寒,咳嗽,痰黄,或兼喘息,口干而渴。口服,1~3岁每次10毫升,一日3次。

●其他常用的平喘药 如小儿止咳糖浆、小儿咳喘灵冲剂、儿童清肺口服液,小儿黄龙咳喘冲剂、蜜炼川贝糖浆、蛇胆川贝液等,可按照说明书使用。

注意事项

●此类药大都是对症药,治标不治本,应治疗疾病本身,如肺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若没有其他病症,可单独使用。若效果不好,应及时看医生。

●有的父母见宝宝咳喘较重,心情急切,不按说明书服用,过量、超大剂量使用,这是不对的,药物都有其不良反应、毒副作用,不应过量服用。

第三篇 安全用药篇 - 图4

止泻药

腹泻是宝宝常见病、多发病,引起腹泻的原因有多种。当服用止泻药时,首先应注意病因治疗。细菌性腹泻应使用抗生素;病毒性腹泻可使用抗病毒药;生理性腹泻应注意饮食状况。常用的止泻药有:必奇或思密达、培菲康、小儿泻速停颗粒等。

使用方法

●必奇 主要成分是蒙脱石散,属于消化道病原清除、黏膜保护剂。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腹泻。1岁以下每日1袋,分3次服;1~2岁儿童每日1~2袋,分3次服;2岁以上儿童每日2~3袋,分3次服。服用时,将该药倒入半杯温开水(约50毫升)中混匀快速服完。

●培菲康 主要成分是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乳糖、淀粉。适用于腹胀、便秘;轻中型急性腹泻;慢性腹泻;肠菌群失调症等。0~1岁,每次口服1/2粒;1~6岁,每次1粒。

●小儿泻速停颗粒 具有清热利湿,健脾止泻,解痉止痛。用于治疗小儿泄泻、腹痛、纳差(尤适用秋季腹泻及迁、慢性腹泻)。开水冲服,一日3~4次;0~1岁一次1.5~3克;1~3岁,一次3~6克。

●其他常用的止泻药 如金双歧、鞣酸蛋白、参岭白术散等,可按照说明书使用。

注意事项

●宝宝腹泻如不及时治疗可因脱水、中毒等而危及生命。所以,不能忽视宝宝腹泻,特别是急性水性便、中毒、痢疾、长期迁延腹泻,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注意补充水、电解质,不提倡饥饿疗法治小儿腹泻,以免造成小儿营养不良。

●如没有确切的感染证据,不要滥用抗生素,以免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而加重腹泻。严重者导致霉菌性肠炎。

●不要来用肌注药物的途径来治疗小儿肠炎。

●小儿腹泻病的饮食治疗和护理有时比药物还重要,要加强综合治疗。不要忽视口服补液盐的作用。小儿腹泻丢失大量水、电解质,口服补液盐可补充之。

●如果宝宝无呕吐,能顺利喂给口服补液盐,病情较轻,无明显脱水,尽量口服补液,以免因静脉补液给宝宝带来痛苦和不便。

第三篇 安全用药篇 - 图5

使用OTC的准则

认真查看外包装

OTC的外包装均注明了药品功能、主治、适应症、药品生产批准文号、注册商标及生产厂家,否则属于不合格产品,千万不可选购。

仔细阅读说明书

正规的药品使用说明书,具有药品品名、成分、药理作用、适应症、用法与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禁忌症、规格、贮藏、包装、使用期限、批准文号、生产厂家等内容。应该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后或在药店执业药师的帮助下,选择对症的和适宜规格的OTC。

索取购药发票

购买OTC后,应要求药店开据发票,写清药名、规格、数量、金额等内容,并将其妥善保存,以防不测。

正确使用药品

在使用OTC时,要认真依照说明书中指定的用法、用量正确使用。不要认为OTC绝对安全而随意加大用量,以防引起不应有的副作用;也不要因为没有执业医师指导,心虚胆怯而用量小,达不到治疗效果。

妥善保管、贮存药品

要依照说明书的贮藏要求,将OTC妥善保管和贮存,并要注意生产日期(批号)和有效期(使用期限)。

注意用药后的效果

万一出现意料之外的副作用,要及时去医院诊治。如果使用OTC3~7天,症状不减轻或症状加重,或出现严重疼痛,或已试用一个或数个OTC但无效,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不随意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虽然为处方药,但是在我们国家大部分地区不拿处方都可以轻易买到。父母不要随便给宝宝使用抗生素,如果需要使用,一定要咨询医生,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抗生素

第三篇 安全用药篇 - 图6

儿童须慎重使用氨基糖苷类、大环内脂类、氯霉素类、奎诺酮类四大类药品。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各种器官、免疫系统发育不全,属于低免疫人群。儿童易患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感染等疾病,正常情况下儿童患呼吸道感染每年二三次,甚至七八次。孩子病了,父母千万别自己决定给孩子吃什么药。

小儿慎用或禁用的抗生素

冬春交替,孩子免不了会有发热、腹泻、咳嗽、皮肤出红疹子……能不能用抗生素?能不能用止咳糖浆?该怎样给小宝贝用药呢?有些什么药宝宝不能吃呢?看着林林种种的药品,糊涂妈妈难免会有。

所以在这里再次提醒新手父母,幼儿各脏器功能不成熟,易受损伤,对以下四大类抗生素药品须慎用或禁用。

第1类 氨基糖苷类

药物 比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

作用 败血症、心内膜炎、肺动感染、尿路感染等疾病。

危害 卫生部已明确规定6岁以下儿童禁止使用这类药品。这类药品会导致儿童耳聋,还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

第2类 大环内脂类

药物 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其霉素

作用 治疗支气管、肺动及耳鼻喉感染、皮肤感染等疾病。

危害 往往对儿童肝脏损伤大。用药剂量大、用药时间长,可能造成肝功能衰竭、药物性肝炎,甚至死亡。

第3类 氯霉素类

药物 琥珀氯霉素、氯霉素、棕榈氯霉素

作用 治疗伤寒、肺炎和脑膜炎。

危害 这类药现在临床使用很少,儿童使用这类药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灰婴综合征,使儿童肝功能严重衰竭。

宝宝用药原则

不要给宝宝滥用成人药

宝宝的肝、肾、神经等器官组织发育不完善,很容易受到损害或发生中毒反应。

如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的药,对宝宝感冒发热确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但英国卫生部门经多年调查,确认12岁以下儿童,服阿司匹林容易患瑞氏综合征。瑞氏综合征开始时表现为发热、惊厥、频繁呕吐,最后昏迷、肝功能受损害,很容易误诊为中毒性脑病或病毒性脑炎。

又如速效感冒胶囊,因为其疗效快、服用方便而成为感冒药中的常用药。但是,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肝脏解毒功能也不够健全,在感冒发热时若服用了速效感冒胶囊,易引起惊厥,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甚至肝脏损害。

第三篇 安全用药篇 - 图7

没病不要乱吃药

有些爸爸妈妈为了预防感冒,常常给宝宝服用一些药,他们认为有病治病,无病防病,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如板兰根这些中成药同样有副作用,吃多了对宝宝并不好。而一些抗菌药物如果不按时按量的滥用,会导致耐药性,一旦真正需要抗生素时,药物就起不到杀菌消炎作用了。又如消食化积的中成药里多含有大黄、黑白丑等泻药,盲目使用会影响宝宝营养吸收。所以宝宝无论吃什么药都应遵从医生指导。

第三篇 安全用药篇 - 图8

不要给宝宝滥用补药

不少爸妈在盼望自己的宝宝健康成长的心理驱使下,购买一些营养保健品给孩子吃,如蜂王浆、花粉、鳖制剂、脑黄金、人参、人参蜂皇浆、冬虫夏草、北芪精等等,甚至连一些药品也当做补品服用,如鱼肝油、钙片、维生素、锌制剂、赖氨酸等都当成补剂来用。如此滥用保健品的危害很大。上海曾有报道,在儿童早熟门诊中,25%是滥用补药造成的假性早熟,甚至有的女童5岁就出现了月经来潮。这些由滥用补品而制造出来的性早熟,已成为儿科的新疾病,目前医学界对此束手无策,医生深感棘手。

第三篇 安全用药篇 - 图9

新生宝宝用药要更加谨慎

新生宝宝处于生长发育期间,一些器官和组织尚未发育成熟,新陈代谢旺盛,同时抵抗力弱,容易生病。但是新生宝宝对药物的反应敏感性强,一旦用药不当,后果难以设想。

首先,新生宝宝要少用退烧药。因为新生宝宝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如果此时随便服用退烧药,常可使体温突然下降,出现皮肤青紫,严重者还可出现便血、吐血、脐部出血、颅内出血等。因此,退烧药(如阿司匹林、小儿退热片、APC等)是新生儿的禁用药。处理新生宝宝发热的最好办法是物理降温退烧。

其次,不要滥用抗菌素。抗菌素虽有抑制细菌的突出效用,但对人体的损害也是比较严重的,主要是对肝、肾、听神经,甚至血液系统有损害。新生宝宝服用后,即使未出现明显的损害,也会显得身体很虚弱,所以不要轻易服用;非用不可时,一定要控制用药量,不要长期使用。非细菌性感染,不用抗生素。

第三篇 安全用药篇 - 图10

药水

第三篇 安全用药篇 - 图11

双休日,丰丰高兴地和爸妈一起去郊外玩耍,才刚学会走路的丰丰玩得兴起,不小心摔了一跤,爸妈检查一下伤势,幸好,是擦伤而已。回到家,丰丰的奶奶看到宝贝孙子满身又是土,又是伤着回家,心疼得不得了,赶紧拿出了医药箱,要帮丰丰上药,可是药箱中,怎么没有红药水,也没有紫药水呢?丰丰妈妈说:“这些药水已经过时了,现在有优碘啊!”奶奶半信半疑地说:“这种像浓茶一样的药水有用吗?”

五颜六色的药水

五颜六色的外伤药水,伴着许多人跌跌撞撞的童年一起长大,紫的、红的、黄的。但令人感伤的是,随着医药的进步,这些药水已经过淡出我们的视线。其实,日常家庭里,医师和药师都认为,只要准备一瓶优碘就够了。

紫药水

主要成分为龙胆紫,是一种染料类抑菌剂。

作用 可以消毒、杀菌,该药对人体无害,无刺激性,它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选择性的灭活作用,特别对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念珠菌等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缺点 会染色,伤口愈合后,会把药水包在里面,体表容易残留紫色瘢痕,最好不要用在孩子的脸部。

紫药水有收敛作用,对于新鲜、表浅的皮肤外伤具有杀菌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但容易在化脓的伤口表面与坏死组织之间易形成一层保护膜,乍看起来伤口似乎干燥了,实际上会掩盖病情,使痂皮下方的脓液流不出来,医生不容易看出感染的程度如何。

对婴幼儿而言,紫药水还有一定的的毒副作用,通常表现为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两种。前者可使婴幼儿出现烦躁不安、易激怒、哭闹、夜寐不宁,严重的可有流涎、音哑、吞咽困难、气促甚至呼吸困难;后者则表现为涂药周围皮肤潮红、搔痒或皮疹,若涂于口腔可见牙龈、舌头、口腔粘膜潮红溃疡,或出现灰白色斑块样病变,擦去斑块后局部有渗血创面,有的甚至出现舌体肿大、增厚等。

红药水

2%的汞溴红溶液,俗称“二百二”,呈暗红色,是一种作用较弱的消毒防腐药。

作用 含汞离子,有抑菌作用。由于红药水对皮肤、粘膜及创面无刺激性,故常用于一般性小外伤和皮肤粘膜创面的消毒,以及外科、五官科小手术前的皮肤和泌尿道消毒。

缺点 由于它的穿透性很弱,只有较小的抑菌作用,遇有机物和碱性环境均会降低其作用,所以消毒效果并不可靠。

红药水中所含的汞是有毒物质,还会染色,造成伤口色素沉淀,目前医院已不再使用。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认为,含汞制剂的成药,安全堪虑,也不建议大众使用。

少数幼儿对红药水会发生过敏反应。

黄药水

与紫药水一样均为染料类抑菌剂,里面含有rivanol成分。

作用 具有消毒作用,以往烧伤伤口会使用黄药水纱布覆盖,达到抑制细菌生长的效果,但目前已由含银制剂软膏取代。

缺点 会染色,但较易清除。

透明的双氧水

3%的过氧化氢水溶液。

作用 氧化功能强,可以分解血液中的酵素,除去血渍。一般擦伤、较脏的伤口,医院会使用双氧水来做清洁消毒的工作,双氧水软化痂皮效果很好。

缺点 穿透力差,杀菌时效短,用在擦伤等表浅伤口处理较为合适。可是处理深的伤口,容易造成蛋白质变性,组织坏死,伤口反而不易复原。

透明的酒精

乙醇,一般是由含淀粉的原料,通过发酵制成,也可以用乙烯水化法合成。

作用 酒精可以使蛋白质变性,有收敛和杀菌作用。一般70%左右浓度的酒精最适合杀菌。因为在此浓度下,皮肤的扩散与挥发性最好,且不会溶解脂质,不会损害表皮及人体。一般用于注射前的消毒,市面上也有相似的酒精棉片。

缺点 用在伤口会刺痛。

第三篇 安全用药篇 - 图12

深褐色的碘酒

属于卤素消毒防腐药物,是碘与碘化钾的酒精溶液。

作用 因它具有氧化破坏病原体原浆蛋白的活性基因,并与蛋白质的氨基结合而使其变性沉淀,故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对真菌、病毒和阿米巴原虫也有杀灭作用,就连最不容易杀死的细菌芽孢,碘酊都能起到消毒作用,常见的如破伤风芽孢涂用碘酒后就可消灭它。因此,碘酒常用于外伤伤口消毒。

缺点 刺激性强,伤口会有剧烈的烧灼感,不能用于口腔黏膜口、眼部等处的消毒,且皮肤不易洗净。

碘酒会抑制伤口细胞再生。

第三篇 安全用药篇 - 图13

深褐色的优碘

又称普维酮,是水溶性的碘制剂。

作用 与伤口组织接触时会形成薄膜,再慢慢释放碘,达到杀菌的效果,也好清洗。

优点 医师和药师多认为,优碘是目前居家日常生活最适合的外伤消毒剂。

第三篇 安全用药篇 - 图14

贴心提示

任何杀菌物质都有有效期,所以父母要注意药品的有效期限及储藏要点(避光、避湿、避热),以免药水变质失效。优碘最好每年更换一次,以免使用过期的药水消毒造成孩子皮肤过敏。

同时父母也要注意,优碘或碘酒因与幼儿的咳嗽药水颜色相近,为避免幼儿误食,应将两者分开放置,或在瓶身、瓶盖上用醒目的字标明。

第三篇 安全用药篇 - 图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