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心理疾病篇
心生病了
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很多人的心理障碍在幼儿时期已有雏形,如果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
为什么小小孩也会得心理疾病
独生子女生活空间狭小
独生子女由于大人的过度保护,接触到同龄人的机会较少,身心得到锻炼的机会较少,如果父母缺乏相关的儿童心理卫生知识,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视而不见,或不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孩子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就很大。
孩子过分沉溺于电脑电视
科技快速发展,现在的孩子每天花在电脑、电视、VCD影碟机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过度沉溺于恐怖片、武侠片、电脑游戏,会导致其注意力不集中、产生不切实际的妄想,还可导致一些明显的个性缺陷,如暴躁、嫉妒、任性和狭隘等。严重者可能产生幻觉,精神异常。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父母往往会忽略孩子的个体差异,让孩子学习琴棋书画等各种才艺,过高的期望值往往使孩子身心负担过重,产生厌烦心理,最终对任何事物都失去兴趣。
父母离异率增加
这也是导致孩子精神受到伤害的主要原因。有的孩子要么成为父母的倾诉对象、仲裁者或出气筒,要么成为双方的遗弃物,像球一样被踢来踢去,孩子抑郁过度,甚至心理变态、精神扭曲。
什么情况下该带孩子去儿童心理科
咬指甲
咬指甲是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孩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孩子在3岁前发病。
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幼儿,男孩多于女孩。
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幼儿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入睡困难
是指孩子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两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孩子最为常见。
梦游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两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幼儿,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情景,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期孩子。
偏食
是指孩子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幼儿中很常见,在城市孩子中更为常见,约占25%左右。
拔毛癖
是指幼儿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孩子。
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伤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依赖行为
是指幼儿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孩子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幼儿,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幼儿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幼儿为多见。
退缩行为
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孩子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幼儿。
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
儿童心理医生怎么给孩子看病
判断
心理医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哪些是低于发育水平的行为而需要矫正的,哪些行为是需要心理干预的,哪些行为是需要进一步发展提高的。所以,当父母发现孩子的行为与众不同并且不能适应环境时,先不要轻易给孩子下结论,而是需要找心理医生做一些检查、分析和诊断,因为有些孩子的行为是超常的,有些孩子的行为则是有问题的。
分析
心理医生可以帮助分析孩子的不正常行为,是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还是心理疾病,像适应不良、胆小紧张、爱哭不合群等都属于心理问题;口吃、计算困难等属于心理障碍;心理发育迟缓、抽动秽语综合征、多动症、孤独症等属于心理疾病。
治疗
对于心理问题,需要大人改变教育方法,给予孩子良好的生长环境。对于心理障碍,除了大人要改变教育方法外,还需要对孩子进行心理训练和行为矫正。对于心理疾病,需要心理治疗,甚至需要药物治疗。
关于儿童心理科的Q&A
Q儿童心理医生哪里找?
现在许多大型的综合医院的儿科都有心理门诊,而一些精神专科的医院也有儿童心理门诊。当然,现在一些私人的心理咨询机构也有类似的医生,不过这就需要爸爸妈妈特别注意他们是否有执业资质。
Q儿童心理科收费和普通门诊有什么区别?
心理门诊的收费和普通门诊没有太大的区别,有挂号费和药费,但要注意的是它会另收心理咨询费用,也就是说你与心理医生的谈话是按照时间来计费的。
贴心提示
1.找正规的有资质的医院和医生
与感冒了上医院看病一样,孩子心灵“感冒”了也可以上医院求助。要提醒的是,父母一定要找正规的有资质的医院和医生看病。因为心理的问题只有专业能力的人才能真正解决。
2.尽可能多还原生活片断
孩子毕竟还小,让他来与医生交流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往往是爸爸妈妈代替他们与医生交流。这样就要求父母尽可能多还原生活片断,让医生能更好的判断。
3.要把心理医生看成亲密的朋友
不要觉得孩子存在心理问题是件丢脸的事情,而不敢与医生直接的、过多的交流,要把心理医生看成亲密的朋友,他是在帮你和孩子解决问题。所以只要是让你觉得困惑的孩子的相关情况与问题都可以和医生交流。为你和孩子保密是他的职业守则。
4.积极配合,有问必答
“有问必答”,比“拐弯抹角”更利于沟通。医生为了了解孩子的情况,可能会问一些家庭环境或者家庭教养的相关问题。如果这样,父母一定要配合,有问必答,这对孩子的诊断相当重要。
5.不要希望一次咨询就“根治”
解决心理问题往往要有一段转变过程,那种希望“一点通”、“仙人指路”的走捷径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所以父母不可操之过急。
自闭症
目前世界上儿童自闭症的发病率为2%~6%,且以每年10%~14%的速度递增。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180万自闭症患儿。虽然“自闭猛于虎”,但如果早发现、早治疗,患儿仍有可能走出那个孤独的世界。
他们有一个很好听的代称:“星星的孩子”,但他们目光清亮却不愿和你对视,能说话却根本不和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行动自如却总与你的安排相悖……
他们就是自闭症儿童。其中的一部分本来可以回归社会,却由于家长缺乏足够的重视,而让进行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白白流失……
名词解释:自闭症
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精神疾病。通常在3岁以前就会表现出来,一直延续到终身。约每1万名儿童中有2~4例,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约为5∶1。这是一种大脑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病因是基因突变,但是基因突变具体发生在哪一段、因何突变,目前尚无定论。
“早发现”是治疗关键
研究证明对自闭症儿童的训练治疗越早越好,5岁以下开始训练效果是最好的,如果患儿在此期间经过系统、科学的干预治疗,20%~30%可以做到生活自理,有的还可能拥有一技之长,成功回归社会。到5~10岁才开始治疗难度就比较大了,而到10岁以上才开始治疗就很难治好了,只有个别的可以治愈。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期,孩子就可能终生不能自立。既然自闭症治疗的关键在于“与时间赛跑”,那么及早发现自闭的征兆就显得尤为重要。
什么情况下孩子会有患自闭症的危险
●医学研究发现以下情况,孩子得自闭症比例比较高。
●母亲怀孕期间得风疹,会使胎儿的脑部发育受损而导致自闭症。
●母亲怀孕期间的新陈代谢疾病亦会造成胎儿脑细胞功能失调,影响脑神经传递信息的功能,造成自闭症。
●母亲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因素而造成婴儿大脑发育不全,或是早产、难产、新生儿脑部受伤均可能造成自闭症。
●婴儿期患脑炎、脑膜炎等疾病造成脑部伤害,会增加患自闭症的机会。
●如果家庭中有成员有自闭倾向,幼儿发病几率会增加10%。
●自闭症容易和弱智联系在一起,大约2/3的孩子智商低于70。
自闭症的早期特征
在孩子2岁以前,如果发现有以下异常情况,就要小心是自闭症初露端倪。
4~6周 常哭闹,但并不是由于有需求。
3~4个月 不笑或对外界逗引没有笑的反应,不认识父母。
6~7个月 对玩具不感兴趣,别人要抱他时,不伸出手臂;举高时身体僵硬或松弛无力,不喜欢将头依偎在成人身上;不会喃喃自语。
10~12个月 对周围环境缺乏兴趣,长时间哭叫,常有刻板行为(摇晃身体、敲打物品等);拿着玩具不会玩,只是重复某一固定动作;与母亲缺乏目光对视;对其他人不能分辨;对声音刺激缺乏反应,像耳聋的孩子;不用手指人或物品;不模仿动作;语言发育迟缓,不模仿正常发音,发音单调,或发莫名其妙的声音。
21~24个月 睡觉不稳定,有时甚至通宵不眠;不嚼东西,只吃流食或粥样食物;喜欢看固定不变的东西,有刻板的手部动作:旋转、翻动、敲打、抓挠等;肌肉松弛,常摔倒;缺乏目光对视,看人时只是一扫而过即转移别处;没有好奇感,对环境的变化感到不安或害怕;可能出现学舌,但迟缓,对词语理解困难。
自闭症的典型症状
1.以下所列为自闭症的典型症状,如果孩子有这些情况出现,那患自闭症的可能性相当之高,应该尽早上医院治疗。
2.对声音没反应或者有过激反应。比如大人呼唤孩子的名字,他却并不理会,甚至连头都不抬,去医院检查却没有听力问题;对于某些正常的声音,孩子却会用手捂住耳朵,出现受刺激的表情。
3.说话鹦鹉学舌。有些孩子讲话吐字困难,仿说现象明显,无法顺利交谈,会被动重复问题;不会使用正确的人称。对于患自闭症的宝宝,他对亲和疏没有什么特别的区分,对待父母或者外人都是同样的表现:对父母的出现不会欢喜,对外人的出现不会害怕。
4.对疼痛不敏感,对外界危险没有畏惧感
5.看不到他的眼神。家长对孩子说话时,孩子的眼神总是回避,眼光飘忽,好像周围有更吸引他的东西。
对自己的身体有固定的“使用方法”。斜眼看人,走路踮脚尖,对自己的声音感兴趣(叫、笑、自言自语),用手摸嘴唇、耳朵或其他身体部位,玩手指、拍手、跺脚,身体前后摇晃,原地转圈等。
6.独立性很强。喜欢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不像同龄孩子对父母依赖,不会像一般孩子一样缠着大人、喜欢大人抱他、逗他、陪他玩等等。只有他有需要,才会和父母“交流”,比如想要吃的或者玩具,他会去拉大人的手。
7.拒绝接受变化。这类孩子对特定的物品有依赖性,甚至对这些物品的摆放、摆弄都有固定的方式;行为动作固定,不懂得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有所变化。
8.难于和他人交流,或者加入到同龄人中间去 这些孩子对团体活动或者同龄人的活动不感兴趣,很少和他人交流,喜欢独处。
9.玩耍方式非常奇怪。对一些旋转物品感兴趣;可以无限制反复玩耍同一种东西,而且非常专注,注意力极强。
预防儿童自闭症,我们能做什么
自闭症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预防措施,但父母切勿因为宝宝还小,而忽视宝宝的精神世界,努力替宝宝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很重要。
●让宝宝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按时起床,按时睡觉,定时定量吃饭进食,正常大小便等等。
●和宝宝多交流情感
正常的婴儿虽然不会开口说话,但能渐渐回应成人的表情、语言、或肢体语:做出相应的表现比如咿咿呀呀或者手舞足蹈,所以父母应当和宝宝多交流。等到宝宝会说话了,就尽量鼓励宝宝多开口:念儿歌、讲故事,锻炼语言能力和交往能力。
●注意教育宝宝的方式
孩子并不能事事如你所愿,你更要注意正面鼓励、安慰“受伤”的宝宝,如果态度粗暴会让受挫的宝宝更加封闭。鼓励宝宝好好学说话,增强他的自信心;对孩子的任性、哭闹则采取忽略、不理睬的教育方法。
●同时,父母应该多创造机会
让宝宝去见识外面的世界,鼓励宝宝和陌生的小朋友交流,这样可以把儿童的孤独感降至最低。在家中避免让宝宝长期独处,对于宝宝出现前文所述的可疑情况,要及时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