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看病的技巧
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到医院看病。孩子看到护士拿着针筒向他走来,吓得哇地哭了出来。做妈的只能强行孩子的裤子剥了下来,安慰他说:“不痛的,一会儿就好的。”可是针打下去,孩子自然痛得大哭,做妈的有些恼火了,喝斥道:“不许哭,再哭就不是乖孩子,妈妈不喜欢你了。”孩子还真是放低了哭声,妈妈接着说:“好孩子,不哭的话,等好了妈妈就给你买玩具!”你带孩子看病是否也碰到这样的情况?是否也会这么说?小心,这样做可能会教坏孩子!
带孩子看病,大人常说的几句错话
●不疼的,一会就好。
●你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再哭就不是乖孩子!
●不许哭!
●打针不哭,妈妈就给你买新玩具(或去麦当劳/肯德基)。
带孩子看病,这些话不能说
1 不痛的,一会儿就好的
这其实是一句典型的谎话。针是打在小孩的屁股上,痛不痛他比你更清楚!孩子当然知道痛。不痛他还会哭吗?可大人却要对他说打针是不痛的!
造成的后果 孩子肯定会觉得大人的话太不真实了、太可笑了。此时孩子肯定会想:大人最会睁着眼睛说瞎话!打针明明痛得要命,大人却说不痛的,真是胡说。如果每次带孩子打针,大人都用这句话开头,那孩子会认为,也许过去就有许多时候都跟今天一样,都只是哄哄我们而已!这样一来,小孩对大人的话就难免要产生怀疑,不信任了,以后也就不管你说什么,他都要想一想,你们大人是不是又来哄我了?哪怕大人说的真话,他也会听不进。
2 不许哭
这句话更像是命令,一种你一定要他接受而他一时又难以接受的命令。你也许想通过你的权威来把他震住,让他安静下来。可是,打针会痛的感觉,使他觉得哭出来是很自然的事。他从小就已习惯于受伤害就哭,近乎于条件反射,自动形成。
造成的后果 尽管大人大声地遏止,大部分孩子还是会还顾自哭泣。你的怒火只会让他觉得打针除了痛,还有你带给他的恐惧。你不可能是一个暴君吧,多半不会就真的大打出手?最终结果就是你的命令付诸流水了。长此以往,只会使你的权威性本身受到了严重的削减,甚至根本的动摇。
3 再哭,就不是乖孩子
乖是一个什么概念?在很多大人眼中,乖就是听话,乖孩子固然带起来省心些,但孩子的个性呢?再者,哭和不乖并不能等同,哭或不哭,并不是判断是非的标准,只是大人的好恶。
造成的后果 对于尚不能用语言更好地表达自己的低幼孩子来说,哭其实是他们借以表现自己、引起他人关注的一种重要手段,通常也是最方便、最有效的手段。父母在孩子哭的时候,首先应关注的是他哭的原因,而不是哭这个行为本身;单是指责孩子而不去关心他真正的需求,特别容易伤害到孩子。
4 你哭,妈妈不喜欢你了
说这句话,就表明你爱孩子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如果孩子不按照你说的做,就得不到你的爱”。另外,孩子就算哭了,你也还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爱着他。所以,这也是一句假话。
造成的后果 这一类话说了也白说,孩子不会相信的。除了第一次使用还说不准有点作用(令他感到害怕甚至恐惧)外,一旦他发现你说着只是吓唬他而已,他就会毫不在乎。另一个不良的影响是,孩子会学会用条件来交换感情。
5 不哭不哭,打完针妈妈就给你买新玩具
这是一种“不当承诺”。孩子打针不哭,是正常表现,不能被当成是值得奖励的行为。这就像小孩考试及格,就给予表扬一样,是不妥当的。买玩具作为一种带有强烈的正向强化意味的外在刺激,表示你对不哭这样的行为过分重视了。
造成的后果 有了这样的先例,孩子很容易得寸进尺,一取得一丁点成绩,就会立即向父母邀功请赏。另外,更多的大人只是用这种方法暂时安抚一下孩子,等打完针,也就忘记了。这样,孩子又会认为你言而无信。就算去买玩具,可是玩具的价格、样式、功能,都是未知,大人很容易为此和孩子发生争执。这好比你是一个商人,和别人订了一个含糊的合同!它虽然合法,却因为太笼统,太宽泛而成为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