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1 10~11个月的宝宝特点和游戏
10~11个月宝宝的基本动作智能
宝宝学走路的4个阶段
10个月的宝宝,是学习走路的最佳时期,这时爸爸妈妈若想让宝宝早一天迈开人生的步伐,就要合理地引导与训练。
直立行走是宝宝的运动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从会爬、会坐、能扶站到双腿直立行走,宝宝经历了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
宝宝从8~9个月会爬、会坐、能扶站开始,就为站立行走作了准备。到了11个月时,就可以拉住宝宝的双手或单手,让他向前迈步。若时机成熟时,就可以设置一个诱导宝宝独立迈步的环境。
当宝宝对竖直站立熟悉之后,他会试验性地迈出一小步,当然开始时还需要学会“借力”,这时宝宝会了解,如果双手抓住什么东西来保持平衡,走起来要容易得多。因此,让宝宝学走路,爸爸妈妈最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宝宝的自信心。一旦自信心确立起来,宝宝就会自主松开扶东西的手,完全自由地迈步。宝宝学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开始迈步以前,需要做不少的准备工作,更不要忽略学步必需的4阶段,为宝宝迈出第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这4个阶段还需要爸爸妈妈仔细观察与把握:
单手扶物
当宝宝能单手扶物,或是能够离开支撑物独自站立时,就意味着宝宝已经具备了独自站稳的能力。
蹲下起来
当宝宝蹲下捡起玩具后可以顺利地再站起来,并且能够保持身体平衡时,就说明已经到了宝宝学走路的最佳时期。因为宝宝如果学走路,需要腿部肌肉具有足够的力量,这样蹲下站起,正是锻炼走路的最好办法。
扶持迈步
妈妈离开宝宝一段距离,用玩具吸引宝宝迈步。这时,宝宝常会用手抓牢家具的边缘、扶着墙壁或推着小椅子,或是让其他人拉着一只手,一点一点地向前挪动。
让宝宝勇敢迈出第一步
宝宝开始蹒跚学步是可喜的事情。这时,爸爸妈妈不要怕宝宝摔倒,要鼓励他大胆地进行尝试。行走是靠两条腿交替向前迈进,每走一步都需要变换重心才能步伐稳健。宝宝初学走路,往往就是在摸索如何掌握好重心来协调行走的步伐。宝宝一般在10个月后,经过扶栏的站立已能扶着床栏横着走了,到了11个月时,这个动作就基本掌握得很好了,可以开始实际的走路训练了。
学步应当顺应宝宝的发育水平和能力,循序渐进。爸爸妈妈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能怕宝宝摔跤、磕碰,而久久不敢放手,以至于影响宝宝正常的成长发育。
灵活施教,安全学步
让宝宝学走路,爸爸妈妈还要根据自己宝宝的具体情况灵活施教。对宝宝来说,最初的良好行走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爸爸妈妈在教宝宝走路时,要注意做好保护工作:
保护好宝宝
最初练习行走的时候,爸爸妈妈一定要注意保护宝宝。待他步伐灵活以后,才可以撒开宝宝小手,并与宝宝相隔约50厘米,以随时保护他。
激发走路的兴趣
当宝宝能走几步的时候,可让宝宝在地上玩球,当球向前滚动时宝宝自然有追的欲望,完全不会顾及摔倒,可能连续迈出几步,这样就会增长宝宝的信心。
保持正确姿势
爸爸妈妈应该从宝宝学走第一步起,就让他有个正确的姿势。行走能促进宝宝血液循环,加快呼吸,锻炼下肢肌肉。宝宝开始走路的同时还能迅速成长起来。
平坦的路面
练走路时,一定要选择平坦的路面。若是在开始学走路时,宝宝由于路面不平而被绊倒,会挫伤宝宝学走路的积极性,使宝宝害怕走路,不愿放开大人的手。
室内空气新鲜
如果天气不允许宝宝在室外学习行走,那就一定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走路加快了宝宝的呼吸,所以要在宝宝下地走路之前先把窗户打开。
培养坚强意志
在宝宝练习走路的过程中,不可能不摔跤。当宝宝摔倒时,爸爸妈妈要鼓励宝宝不哭,勇敢地站起来,这对培养宝宝的坚强意志非常重要。
光脚在沙滩学步
当宝宝学会行走之后,可让他光着脚在沙滩或草地上行走。这样能使脚掌得到锻炼,也有利于大脑的发育,但是,不要让宝宝长时间光脚走路。
学用脚尖走路
只要宝宝能走几步,就要让他每天练习,但是走路的时间不能过长。当宝宝能走稳,可以满屋子来回走时,爸爸妈妈可以教他用脚尖走路,这样可以强健宝宝的足弓。
11条建议帮助宝宝顺利学步
一般来说11个月的宝宝会站、扶走、独走,要宝宝及早学会走路,就要及早地进行训练。下面10条日常锻炼的小建议,可以帮助宝宝更好地学习走路。
蹬蹬腿脚
平时,爸爸或妈妈可以经常用双手托住宝宝的腋下,托起宝宝,让他做蹬腿弹跳动作,练习宝宝腿部的伸展能力。
做做仰卧起坐
要练习宝宝的肌力,爸爸妈妈还可以与宝宝做仰卧起坐运动。宝宝仰卧,爸爸拉着宝宝的双手做以下动作;坐起——站立——坐下——躺下,反复几次。注意拉宝宝的双手不能太用力,以防用力不当造成宝宝脱臼。
从爬行开始
爬行可以锻炼宝宝腿部肌肉的张力和力量,有利于学步。因此,爸爸妈妈可以经常让宝宝在地板或硬的垫子上爬行,可利用玩具进行诱导。
抓拿玩具,攀攀爬爬
站立是走的前提,爸爸妈妈可以将宝宝喜欢的玩具放在与宝宝高度差不多的沙发或茶几上,鼓励他扶着站起来抓取玩具,还可以把玩具放在沙发上或拿在爸爸妈妈的手里,鼓励宝宝攀爬。
营养储备
宝宝在学走路的时候,骨骼发育要跟得上,更要有足够的体能,这个时期要多给宝宝吃含钙食物,保证宝宝骨骼的正常发育,为学步加分。
练习放手站立
宝宝刚开始会因为害怕不愿意放手站立,爸爸妈妈可以递给宝宝单手拿不住的玩具,如皮球、布娃娃等,让宝宝不知不觉放开双手,独自站立。也可把玩具放在另一边,逗引宝宝转动身体,独自站立。
蹲在宝宝的前方
当宝宝会扶着走后,爸爸妈妈可以蹲在宝宝的前方,展开双臂或者用玩具,鼓励宝宝过来,先是一两步,再一点点增加距离。等宝宝敢走后,爸爸妈妈可以分别站在两头,让宝宝在中间来回走。
扶走训练
培养宝宝的学步能力,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多在扶走的环境里活动,比如让宝宝扶着墙面、沙发、茶几、小床、栏杆、学步的推车、轻巧的凳子移步。
勤安慰、多鼓励
宝宝学走路时,摔倒是不可避免的。这时,爸爸妈妈不宜过度紧张,过度紧张反而会加剧宝宝对学步的恐惧。因此,当宝宝学步跌倒时,爸爸妈妈应给予安抚和鼓励,让宝宝有安全感,并有继续迈步的信心。
少抱多走
爸爸妈妈不要总是把宝宝抱着不放,或者把他困在一个地方。应多给宝宝自由活动的机会,鼓励他四处游走,进行探索。清理好杂物和容易发生意外的物品,给宝宝一个安全的空间就可以。
注意“八字脚”
有些宝宝在学走路时,摇摇晃晃,甚至不断地摔跟头,还有的走起来像只小鸭子,迈出不规则的“八字脚”,这些现象都说明宝宝走路姿势不对,或者是有别的原因,这时爸爸妈妈千万要注意。
X形腿的宝宝一般都不爱走长路,老嚷着让爸爸妈妈抱,有这种姿势的宝宝是缺乏肌肉负重锻炼,因此,爸爸妈妈别老宠着,要让宝宝多做些锻炼;而O形腿的宝宝走路像骑马,不过也不用担心,慢慢自己就能调整过来。这两种走态一般在2岁时就能慢慢恢复正常,但如果一直这样,就有缺钙和维生素的迹象,需要治疗。
此外,宝宝出现八字脚还有别的原因,一是宝宝初学走路时穿硬质的皮鞋,由于宝宝的骨骼太软,脚腕力差,如果皮鞋又硬又重,会扭曲宝宝的步态。
二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宝宝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缺乏后会使身体的钙、磷代谢紊乱,使钙的吸收发生障碍,造成佝偻病,患佝偻病的宝宝走路时很容易形成“八字脚”。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多多注意。此外,爸爸妈妈一定要根据宝宝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发育情况,适当掌握宝宝的走路时间,切不要操之过急。
动作智能训练游戏
宝宝大运动智能训练游戏
锻炼身体好幸福
先引导宝宝双脚同上或者同下一级台阶。待宝宝可以熟练地做出这个动作之后,进一步引导宝宝单脚上一级台阶或下一级台阶。对宝宝腿部肌肉进行高阶段的熟练训练,可锻炼宝宝集中注意力,提高判断能力以及身体和思维的协调能力。
牵棍走路游戏
爸爸或妈妈用一只手抓住木棍的上端,另一只手抓木棍的下端,让宝宝双手抓住棍子的中间部位,然后一步步后退,让宝宝练习迈步向前走。
这时,爸爸或妈妈边退边用语言激励宝宝:“宝宝走得好,宝宝真棒!”练习时不但可以直线走,也可以拐弯走。
训练宝宝的大动作能力,主要是练习独站、走路。
加油前进
爸爸妈妈相对蹲下,相隔一段距离,让宝宝在中间独立行走。反复练习独走多次以后,让宝宝背朝爸爸,面对妈妈。看见妈妈手中拿着玩具逗引他去拿。
当宝宝独自向妈妈走来时,妈妈慢慢向后退,直到宝宝走不稳时将他抱起,将玩具递给他并称赞他。
宝宝学习行走的时期,此项游戏可训练两脚交替向前迈步。
小小不倒翁
玩游戏之前,可以先让宝宝看不倒翁,并让他玩一玩不倒翁。让宝宝学不倒翁站好不扶物,爸爸在宝宝身旁,用右手从后面推宝宝,用左手在前方保护,看宝宝是否站稳而未向前方倾倒。
接着,爸爸可以站在宝宝身后,用一手推动宝宝,另一手作保护,看宝宝是否向一侧倾倒。
如果在前、后、左、右位推宝宝,宝宝都没有歪倒,这时爸爸就要抱起宝宝举高表示鼓励。
锻炼宝宝的平衡感,这些游戏对宝宝的协调性和感觉统合都有很大帮助。
小足球运动员
在客厅里腾出一块空地方,让宝宝扶着沙发站好,如果宝宝已经能很好地独自走路就最好让他不要扶物。爸爸在距离宝宝的脚3~5厘米处放个球,告诉宝宝:“宝宝,踢球!”然后做出踢球的动作,宝宝会模仿着爸爸伸脚去踢球,这时妈妈在后面保护着宝宝,以防宝宝用力踢球时身体失去平衡而摔倒,但不要用手扶着宝宝。
当踢到球时父母要开心地夸奖宝宝:“哇,球动了,我们宝宝真厉害!”并摸摸宝宝的脸和头或亲亲宝宝。慢慢地宝宝会准确地踢到球,父母可根据宝宝的情况调整球和宝宝之间的距离,以宝宝伸脚能踢到为宜。
推小车
为宝宝准备一辆小推车,或用木条和小轮轴制作一个小推车,如果找不到适合宝宝推的小车,也可以用重量比较重的椅子代替。这个月龄的宝宝已经可以独自蹒跚几步,或者扶着东西顺利走动,父母可让宝宝在宽敞平坦的地板上推着小推车行走,或扶着椅子背,推着椅子行走。父母除了在旁边保护宝宝,更要鼓励他,“宝宝,加油,宝宝推动了!”每当宝宝推动一点距离时就说:“好!宝宝加油。”
宝宝很喜欢玩这个游戏,尤其是男宝宝,他们会推着小车子或椅子满屋子溜达,不停地喊叫。
此游戏有助于宝宝学习走路,掌握身体的平衡,有效促进宝宝大动作能力的发展。
训练独自站立
当宝宝能够单手,最好是双手离开支撑物,蹲下捡起玩具可以很顺利地再站起来,并且能够保持身体平衡时,就说明已经到了宝宝学走路的最佳时期。因为宝宝如果学走路,需要腿部肌肉具有足够的力量,这样蹲下站起,正是锻炼走路的最好办法。
扶持迈步
妈妈离开宝宝一段距离,用玩具吸引宝宝进行迈步。这时,宝宝常会用手抓牢家具的边缘、扶着墙壁或推着小椅子,或是让其他人拉着一只手,一点一点地向前挪动。
独自行走
慢慢地,爸爸妈妈会发现,当宝宝确定没有危险时,才会大胆地把身体的重量都放在双脚上,开始摆脱一切束缚,迈出他在这个世界上完全属于自己的第一步。
宝宝精细动作训练游戏
这个时期,宝宝要成功地用拇指和食指捏取小东西并非易事,还要经过几个月的锻炼和发展才能有这个能力。因此,这时爸爸妈妈应加强对宝宝手部能力的训练。
学涂涂点点
彩色蜡笔是一种锻炼手灵活性的好工具,用笔需要拇指、食指和其他手指的配合,需要手的力量。借用蜡笔,让宝宝在纸上任意点点涂涂,虽然这时候他还不能画出什么东西来,但他对学习用笔和点出的色彩会感兴趣的。训练手部的运动,不仅能锻炼宝宝手的灵巧性,还对他的智力发育有相当大的好处。
向瓶中投物
当宝宝学会用拇食指捏取细小的物体后,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模仿大人用拇指和食指捏细小的糖丸投入广口瓶中。当宝宝开始学时,爸爸妈妈要教宝宝将小糖丸捏稳再对准瓶子放入瓶中。
这个年龄的宝宝学会了捏取,但放入时往往会掉在外面,经过多次练习,才能正确放入。也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宝宝训练,比如可以让宝宝放一个,妈妈放一个,然后妈妈渐渐做得快些,让宝宝也渐渐学会快取快放。通过向瓶中投物的训练,不但可以锻炼宝宝手指的灵巧性,促进宝宝的手的精细动作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宝宝手眼的协调能力。
小物体抓握
宝宝在摆弄东西时,他能体验到物体的软硬、轻重、深浅、大小及形状,他会发现物体与物体之间有简单的联系,因此爸爸妈妈要尽可能地为宝宝提供他感兴趣的东西,凡是那些没有危险性的事物,都可以让宝宝尽情地摆弄。
训练手部的运动,不仅能锻炼宝宝手的灵巧性,还对他的智力发育有很大的好处。
因此,爸爸妈妈要经常给宝宝提供玩具和物品让他抓握、摆弄,还要训练他捏取细小的物体,如让他捏取小块饼干、花生米、米粒等。在训练时,只要父母给予适当地帮助与保护,避免发生意外的情况就可以了。
10~11个月宝宝的能力开发训练
宝宝牙牙学语与视听觉训练
这个月宝宝的语言能力可能会有突飞猛进的变化,能够有意识地发出单字的音,可以含含糊糊地讲话了,听上去像在交谈似的;并且能有意识地表示一个特定的意思或动作,如“要”表示要什么东西。
在视觉上,如果给宝宝一本动物画书,宝宝能够准确地找出对应的动物;在听觉发育上,宝宝能够在听了一段音乐之后,模仿其中的一些音。
培养宝宝的语言能力
对于11个月的宝宝来说,爸爸妈妈要给他多创造一些说话的条件,如果宝宝仍然用表情、手势或动作提出要求,爸爸妈妈就不要理睬他,要拒绝他,使他不得不使用语言。如果宝宝发音不准,要及时纠正,帮他讲清楚,不要笑话他,否则他会不愿或不敢再说话。
根据这个阶段宝宝语言发育的特点,爸爸妈妈应该采用激发的方式来培养宝宝的语言能力。
培养语言美
培养宝宝的语言美要从这时开始。这个时期宝宝的模仿能力很强,听见骂人的话也会模仿,由于这时宝宝的头脑中还没有是非观念,他并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因此,当宝宝第一次骂人时,爸爸妈妈就必须严肃地制止和纠正,让宝宝知道骂人是错误的。千万不要因为宝宝可爱,认为说出骂人的话也挺好玩,就怂恿他。这样,宝宝会把骂人的事当作好玩的事来干,养成坏习惯。
说出来再给
作为爸爸妈妈,你一直等待的这一幸福时刻的就要到来——宝宝终于能主动叫“爸爸、妈妈”了。
但是,要想宝宝早说话,爸爸妈妈就必须下工夫对宝宝说话,要尽可能地同他说简短的话,并要结合宝宝认识的亲人、身体部分、食物、玩具以及配合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教给宝宝。
当宝宝指着他想要的东西向爸爸或妈妈伸手时,这时就要鼓励宝宝对着指着的东西发出声音来,并教他把打手势与发音结合,到最后用词代替手势,这样再把宝宝想要的东西递给他。
经过多次努力的训练,宝宝掌握的词汇会越来越多,语言能力也就开始越来越强。
学回答
在培养宝宝的语言能力的时候,还要让宝宝学会回答。平时爸爸妈妈叫宝宝的名字时,宝宝会转头去看看是谁在叫自己,这时爸爸妈妈要帮助宝宝回答:“哎”。有时宝宝看到大人之间互相呼唤时也会回答“哎”,所以宝宝也学会用“哎”作答。
若爸爸妈妈能经常叫宝宝的名字,让他多次作答,以后凡是有人叫他的名字,他都会出声做答。
培养宝宝语言理解能力
培养宝宝的语言能力,先教宝宝对语言理解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语言发育的第二阶段,是理解及信息存储阶段,在这个阶段宝宝能逐步理解简单的词意,如“灯关了”“灯亮”,配合动作给予语言指导——情景教育。
不教“土话”
宝宝身边的人和物对他进行启发引导,要注意语言规范,最好讲普通话,不要讲儿语或“土”话,并且,要语言吐字清晰、简洁。
反复强化练习
身边的人:爷爷、奶奶、姐姐、弟弟、妹妹,物:桌、椅、电话、电灯、电视、电风扇,身上五官,都要反复复习、巩固,以强化其记忆,以加深词意的理解。
培养语言兴趣
在逐渐培养宝宝说话能力外,还要注意给宝宝说话的机会,以激发宝宝说话的兴趣。对宝宝动作所表示的意思不要立刻去办,让他把行为语言变成开口说话。
宝宝语言能力开发游戏
小巧嘴,说名字
爸爸或妈妈拿起宝宝喜欢的食物,让宝宝说出这些食物的名字。爸爸妈妈还可以启发宝宝,例如“宝贝,这个叫什么?”“对,这是香蕉。宝宝想一想什么动物爱吃香蕉呢?”用这种方式不断地引导宝宝思考并学会准确地表达。
给宝宝语言表达的机会,让宝宝试着表达周围事物,锻炼宝宝的思维能力,让宝宝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宝宝的视觉能力训练
11个月的宝宝,如果你带他到动物园,从观察中让宝宝说出各种动物的特点。如小白兔的耳朵长,大象的鼻子长等等,宝宝能够准确地找出对应的动物。
在宝宝的所有感官中,眼睛是一个最主动、最活跃、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眼睛向大脑传递的。因此,视力的发育正常与否非常重要。这个时期是宝宝视觉的色彩期,这时宝宝能准确分辨红、绿、黄、蓝四色。
这时宝宝除了睡眠外,都在积极地运用视觉器官观察周围环境,这时宝宝视觉器官运动不够协调、灵活,绝大多数宝宝的视力呈远视型。
有时,当宝宝注意观察某一事物时,常会出现一只眼偏左,一只眼偏右或两眼对在一起的情况。
很多爸爸妈妈会认为自己宝宝只要能看见物体便是正常的了,殊不知,“对眼”“斜眼”等视觉障碍均由于家长后天不注意对宝宝视觉培养造成的。
因此,为丰富宝宝视觉感受,悬挂在宝宝床前的玩具应常变换位置,玩具应是体积稍大些且最好是伴有声响的。
左、右眼协调,防止对视与斜视
防止对视与斜视,就要让左右眼相互协调。对此,爸爸妈妈可以利用宝宝最喜欢的玩具与宝宝玩“捉迷藏”的游戏,通过不停地变换这一玩具出现的位置,训练宝宝迅速改变视觉方位,协调左、右眼的灵活运转。
为了丰富内容,吸引宝宝的注意力,爸爸妈妈还可以将玩具系在绳上,在宝宝眼前先做有规律的水平方向移动和垂直方向移动,然后再逐步过渡到水平与垂直方向交替进行。
速度要先慢后快,以训练宝宝眼睛追逐左右、上下变化物体的能力。
指图特点部分
给宝宝一本动物图画书,让宝宝注意观察各种动物的特点,反复学习数次后,可以问“大象什么最长啊?”“大熊猫的眼睛呢?”让宝宝一一指出作答。
训练时,内容每次不宜过多,从一个开始练习,时间1~2分钟即可,时间不宜太长且必须是宝宝感兴趣的东西,不能强迫指认。
通过观察、对比,提高宝宝视力、认知及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宝宝的听觉能力训练
11个月的宝宝,不但视力有了变化,听力发育也越来越好。宝宝现在已经会听名称指物,当被问到宝宝熟悉的东西或图片时,会用小手去指了。
宝宝成长11个月之后,在听力上能够听了一段音乐之后模仿其中的一些声音;并且在听了动物的叫声以后,也可以模仿动物的叫声。
这个时期,爸爸妈妈应根据这个阶段宝宝听觉发育的特点,开发宝宝的听觉发育。
指认动物
布置一些宝宝所熟悉的动物玩具或图片,爸爸妈妈告诉宝宝动物的名称和叫声,然后问“小鸭子在哪里?”让宝宝用眼睛找,用手指出,模仿“嘎、嘎”的叫声。然后,小鸡、小狗、小猫、小羊等类推就可以。
听音乐与儿歌
正确培养宝宝的听力,爸爸妈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儿童乐曲,来提供一个优美、温柔和宁静的音乐环境,提高宝宝对音乐歌曲的理解。
宝宝认知与社交能力训练
进入11个月的宝宝,爸爸妈妈会突然间感觉到自己的“小淘气”长“大”了。这时宝宝的动作更加熟练,控制事物的能力增强;还是活跃的运动家,每天进行持续不断地探索、尝试;更喜欢与人交流,继续学习自我服务的技巧。
宝宝认知能力发展与培养
宝宝成长到11个月时,就已经懂得选择玩具,逐步建立了时间、空间、因果关系,如看见爸爸妈妈倒水入盆就等待洗澡,并且喜欢反复扔东西等。
这时期的宝宝能听名称指认3种物品或图片,并且准确无误;如果将玩具放到宝宝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再在宝宝身边放一根棍子,宝宝就知道能用棍子取玩具,但不一定得到玩具。
宝宝这时乐于模仿大人面部表情和熟悉的说话声,自言自语地说些别人听不懂的话;当被问到宝宝熟悉的东西或画片时,会用小手去指;当给予鼓励时,宝宝还会试着学小狗或小猫的叫声。
现在,宝宝开始把事物的特征和事物本身(如狗叫声与狗)联系起来,对书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这时,宝宝还能意识到他的行为能使你高兴或不安,因此也会想尽办法令你开心。
宝宝会模仿你面部的表情,能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他独立得像个“小大人”,而有时又表现得很孩子气。这时,爸爸妈妈对宝宝的认知能力还要进行良好的引导与训练。
看图识字
这时宝宝已经认识五官和一些物品名称了。爸爸妈妈可以在此基础上培养宝宝看图识字。
首先,爸爸可以用一张大纸写上“鼻”字,在字的下面再用曲别针别上画好的鼻子。这时爸爸先指图说“鼻子”再指自己的鼻子,又指字再说“鼻子。”让宝宝看见。
多次重复之后,宝宝懂得图和字都是鼻子,当爸爸再指图或字时,宝宝就会指自己的鼻子。
然后去取图,爸爸再指字时,看看宝宝能否指自己的鼻子。用同样方法宝宝也可以学“眼”字。
宝宝认得第一个字后,爸爸妈妈会十分兴奋,这种惊讶的表情将会激励宝宝愿意认字。而且家中其他人也会认为宝宝“真聪明或真棒”这些表扬都会激发宝宝进一步分辨字符的积极性,对宝宝视觉分辨和认物都有推动作用。
通过训练,培养宝宝对文字的敏感,激发宝宝识字的兴趣,并训练宝宝认知能力。
宝宝社交能力的发展与训练
这时宝宝会有目的地掷玩具,大人在桌子上摆着玩具,宝宝在玩玩具时,往往故意把玩具掷在地上,宝宝希望大人能帮他拾起玩具,然后他还会将玩具掷在地上,在这过程中体会自己行为与表现,并会感到快乐。
这时宝宝的执拗行为发生较多,常使爸爸妈妈感觉宝宝越来越不“听话”。但是宝宝并不理解爸妈讲的“不”这个词。宝宝会与大人玩推球的游戏,这是与人交往的能力发展的表现。这时期,爸爸妈妈更要对宝宝的交往能力加以训练。
平行游戏
这时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与小伙伴或大人一起玩,并找出相同玩具同小朋友一块玩,培养宝宝愉快的交往情绪。
此外,一些学步的宝宝如果能在一起各拉各的玩具学走,还能互相模仿,更能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
随声舞动
爸爸妈妈可以经常给宝宝听节奏明快的音乐或给他念押韵的儿歌,让宝宝随声点头、拍手。
此外,爸爸妈妈也可用手扶着宝宝的两只胳膊,左右摇身,多次重复后,宝宝能随音乐的节奏做简单的动作。
宝宝情绪个性与生活习惯培养
这时宝宝的心理发育有了很大的变化,其情绪与个性与以往不同。这时,宝宝能意识到他的行为能使你高兴或不安;能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这个时候的宝宝已经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因为他已经因妈妈抱其他小朋友而“不高兴”了。
在生活习惯与行为准则上,也渐渐向良好的方面发展,并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模式。
宝宝为何喜欢扔或敲打东西
宝宝这个时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他会喜欢扔东西或敲打东西。
扔东西
这时宝宝能把放到他手中的东西一次又一次地扔到地上,并从中得到极大的满足和快感。同时,他也将这种扔东西行为当作一项“科学实验”,看看东西被自己扔出去后,会有什么反应。
如果这时爸爸妈妈或其他人,在旁不停地帮他拾起来给他,宝宝会扔得更欢,扔得更高兴,他认为这是一种可以两个人玩的游戏,而且乐此不疲。如果爸爸妈妈想结束这种现象,那最好的办法是将宝宝放到干净的地板上玩,让他自己扔,自己拾。
另外,爸爸妈妈还可以教育宝宝什么可扔着玩,什么不可以扔。将宝宝的扔物兴趣正确地引导到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去。比如,将玩具扔进玩具箱或和大人一起玩扔皮球、扔废纸进纸篓等。
一般而言,过了这一阶段,宝宝就能逐渐学会正确玩玩具、翻看图书,宝宝的兴趣和注意力会逐渐转移到其他许多更有趣的活动中,扔东西、撕纸片的行为就会自然消失。
敲打东西
敲打东西,是宝宝正常的行为发育,请爸爸妈妈理解宝宝。这同样也是宝宝在发育过程中的一种探索行为。
一般,这个时期的宝宝要了解各种各样的物体,了解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他的动作所能产生的结果,通过敲打不同的物体,使他知道这样做就能产生不同的声响,而且会发现自己用力强弱如果不同,产生音响的效果也不同。
比如,宝宝用木块敲打桌子,就会发出“啪啪”的声音;敲打铁锅时则会发出“当当”声;一手拿一块对着敲,声音似乎更为奇妙。
于是,宝宝很快就学会选择敲打物品,学会控制敲打的力量,发展动作的协调性。这时,如果爸爸妈能理解宝宝为什么爱敲打东西的原因,就会积极地帮助宝宝发展这一探索性活动。
其实,对这个年龄的宝宝来说,爸爸妈妈没有必要去购买高档的新玩具,只需找一些玩具锤子、玩具小铁锅、纸盒之类的东西就足够了,这就能够使宝宝的个性与成长发育得到很好的开发。
宝宝的生活规律训练
培养宝宝有规律的生活,就要从吃、睡与玩开始。这时宝宝学会了扶东西站着或迈步行走,所以白天的活动范围会扩大很多,这时,爸爸妈妈要调整好生活规律,辅食、洗澡、睡觉的时间要固定。
饮 食
对于宝宝的饮食,一天三餐中的两餐可以和之前一样进行,逐渐再把其中一次喂奶的时间改成辅食。但在辅食之间的间隔要有3个小时~4个小时,吃饭时间一定要保证固定。
睡 觉
对于宝宝的休息,晚上的睡眠时间长短渐渐固定下来,午睡每天1~2次为宜。另外,晚上宝宝闹觉的现象会增多。
在宝宝难以入睡的时候,家长要注意给宝宝调整白天的睡觉时间。宝宝一天的合计睡眠时间应该保持在11个小时~13个小时就可以了。
外出散步
平时多带宝宝外出散步是很有好处的。随着身体成长和大脑的发育,宝宝在心理方面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为身体会变得更加结实,所以可以享受一些时间更长的外出散步了。
但是,爸爸妈妈最好还是要把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还可以带宝宝到小朋友很多的地方感受一下团体生活。
洗 澡
一般来说,这个时候的宝宝会在洗澡的时候玩得很开心。洗澡时间应尽量控制在20分钟以内。
训练宝宝自己学吃饭
当宝宝可以坐稳,并且小手的钳取物品能力已发育良好的时候,就可以训练宝宝自己吃饭了,当然最好的时候就是当宝宝吵着要自己吃饭,不要妈妈喂,在饭桌上和妈妈抢着抓勺子时,就是训练宝宝自己吃饭的最佳时机。
让宝宝自己学进餐
宝宝开始自己吃食时,由于动作不准确,技巧不熟练,难免会漏撒食物,弄脏环境和手脸。但这时妈妈绝不能因此而制止宝宝自食的要求,而要鼓励宝宝,给不易打碎的餐具或戴上围嘴等。
宝宝在自己吃饭时往往会兴趣十足,饭量也会大一些,也不太会有挑食的表现。当然,在宝宝刚学习自己吃饭的时候,在进食的过程中辅以喂食还是必要的。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有了良好的进餐习惯,才能保证宝宝的进食量,获得充足的营养,保证身体健康。
正确使用餐具:培养宝宝逐步适应使用餐具,为以后独立进餐做好准备。训练正确的握匙姿势和用匙吃饭。
进餐要有规律:让宝宝进餐的次数和进餐的时间要有规律。到该进餐的时间就喂宝宝,但不必强迫宝宝吃,宝宝吃得好时要表扬,长此下去便会形成习惯。
清洁卫生:要培养宝宝在饭前洗手、洗脸、围上围嘴的习惯,固定喂饭地点,不要边吃边玩。
不挑食与偏食:要尽量避免宝宝挑食和偏食,要培养宝宝饭、菜、鱼、肉、水果都能吃,还要干稀搭配,多咀嚼,饭前不吃零食、不喝水。
情绪与社交能力游戏
大家一起玩
在天气好的时候,带着宝宝和玩具到户外的草坪上,和其他的宝宝一起玩,告诉宝宝:“我们去和哥哥姐姐一起玩了。”宝宝见到伙伴们会很高兴,父母要教他与伙伴们打招呼,如:“哥哥好,我是宝宝,哥哥和我一起玩好吗?”等。
在玩耍中,父母要让宝宝拿玩具和大家一起玩,“宝宝,让哥哥姐姐帮你开小车,宝宝的小鸭子给姐姐玩一会儿好吗?”宝宝和伙伴们都会互相看各自不同的玩具,有时还会互相动手抢玩具,由此引起表情、动作以及表示意思的声音呼应。
父母不要过分阻止宝宝们,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争端”。
宝宝在相互交换和分享玩具的游戏中,能感受到有伙伴的快乐,能够学着如何与伙伴交往。
宝宝要让妈妈抱
将大人的衣服,如背心、薄衬衫、袜子与宝宝的衣物混放在一起,然后问宝宝:“哪些是宝宝的呀?”然后引导宝宝将自己的东西一件件挑选出来,并放在一起,妈妈可以在旁边提示:“哎呀,这个真小,是宝宝的吧?多好看!”“宝宝的小袜子是哪个呢?”等,每当宝宝挑选出正确的一件就给予宝宝奖励。
宝宝将自己的衣服袜子都挑选出来后,指着那些衣物告诉宝宝:“这些都是宝宝的。”指着另一堆:“这些不是宝宝的。”这个游戏可训练宝宝的分析判断能力,分清哪些属于自己,哪些不属于自己。
在生活习惯与行为准则上,也渐渐向良好的方面发展,并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模式。
10~11个月的游戏指导
宝宝启蒙教育小游戏
11个月的宝宝学习能力特别强,并且智能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这时应该给宝宝进行一些启蒙性的教育,使智能与学习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数小羊
游戏目的 锻炼宝宝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
游戏方法 妈妈和宝宝面对面坐着,妈妈伸出两只手做出小羊角的样子,并发出“咩咩”的羊叫声,让宝宝学着发出“咩咩”的声音。妈妈伸出双手,一个手指一个手指地数给宝宝看“一只小羊,两只小羊,三只小羊……”让宝宝学着从拇指开始用自己的小手数数。
美丽图画书
游戏目的 培养宝宝的记忆能力以及对图形的认识能力。
游戏方法 妈妈或爸爸可以在舒适的地方教宝宝看图书,或者拿着图书讲故事。
拿筷子
游戏目的 让宝宝充分发挥创造性,还能锻炼宝宝语言及动手能力。
游戏方法 准备一双筷子,在一块硬纸板上开一个长方形口,适合宝宝的手可以自由地伸进去。
宝宝和妈妈面对面坐在地板或床上,将纸板立起来放在宝宝和妈妈之间,将筷子竖着放在纸板的另一面,指着开口告诉宝宝:“宝宝从这儿伸手,来抓筷子呀!”
宝宝会抓住筷子使劲往外拉,但不知道变化筷子的方向从开口顺着拉出来,这时妈妈要指导宝宝转动筷子的方向,并鼓励宝宝继续拿最终成功从开口处取出筷子。
经过多次训练以后,宝宝就学会自己调整方向将筷子顺利从开口拿出来了。
爸爸妈妈还可以利用其他开口和物品来和宝宝玩这个游戏,如在两扇玻璃窗之间的空隙里竖放一把直尺等,但要注意,别让宝宝将筷子之类的东西含到嘴里,或绊倒宝宝,伤到宝宝。
这个游戏使宝宝初步掌握空间位置是可以调整的道理,有利于宝宝的空间感觉能力的发育。
10~11个月亲子游戏
箱子探奇声音篇
游戏目的 通过先听声音,然后打开箱子让宝宝看到玩具,从而引导宝宝,让他知道玩具也是可以发出声音的。
游戏方法 爸爸妈妈把玩具放到小箱子中,把箱子密封好。然后把箱子拿到宝宝耳朵旁边摇晃,让宝宝听箱子里各种玩具互相摩擦碰撞的声音。最后打开箱子,让宝宝看到玩具。
魔法小“飞毯”
游戏目的 在游戏过程中,注意引导宝宝学会保持平衡感。通过这个游戏,可以增强宝宝对爸爸妈妈的信任感,还可增强宝宝控制自己力量的能力。
游戏方法 把小毯子铺好,让宝宝坐在上面,爸爸妈妈各扯毯子的两个角,拖着宝宝在房间里转圈圈。
哗啦啦
游戏目的 这个游戏可以练习坐和手的动作,了解“里面”和“外面”简单的空间概念。
游戏方法 让宝宝坐在游戏场地上,把玩具框放在宝宝面前,然后确认宝宝正注意妈妈的动作时,妈妈再把各种玩具一一地放入宝宝面前的小框里,并且说:“小汽车放在碗里了。”然后妈妈把着宝宝的手,倒空玩具框。妈妈可以教宝宝反复地做填装、倒空的动作。
神奇的玩具箱
游戏目的 这个游戏可以促进宝宝的全身动作发育,帮助宝宝建立起空间概念,教会宝宝学习自己玩并且自得其乐。
游戏方法 妈妈把玩具箱摆在宝宝面前,箱子里的玩具让宝宝随意地拿进取出,宝宝会很喜欢这样玩,开始的时候可能需要妈妈示范给宝宝看。当宝宝把箱子里的玩具拿出来时,你可逗引宝宝爬进箱子里,让她坐一坐,扶着站一站。
再见,爸爸
游戏目的 在实际场景中教宝宝发音,提高宝宝运用语言的能力。
游戏方法 爸爸悄悄躲到门后,妈妈这时说:“再见,爸爸”并对着宝宝重复多次,示意宝宝跟着妈妈的发音学着说。宝宝成功发音后,爸爸妈妈可更换位置接着做游戏,如果宝宝表现得好,就给宝宝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
玩具在哪里
游戏目的 培养宝宝的认知能力。
游戏方法 爸爸或妈妈拿着宝宝喜欢的玩具藏起来,让宝宝找玩具在哪里。如果宝宝找到了,爸爸妈妈要给宝宝一些些爱的鼓励。爸爸或妈妈也可以顺便在玩具旁放一些宝宝喜欢吃的小零食,找到玩具的同时看到好吃的,宝宝一定会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