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可治可防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的第三大杀手。患了糖尿病只要能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控制饮食,积极防治并发症,许多病人是完全可以达到或接近正常人的寿命和生活质量的。

什么是糖尿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的第三大杀手。目前,全世界有糖尿病患者1.5亿,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约为4000万,而且还有扩大化和年轻化的倾向。糖尿病是一组以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引起血糖增高的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胰岛素作用缺陷。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血脂代谢异常。通常我们通过血糖检测的方法来诊断糖尿病。当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7.0mmol/L(126mg/dL)或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时,可被诊断为糖尿病。这时典型患者会感觉喝水比以前增多,饭量增大,小便次数增多,尿量增大,而体重减轻,即我们所说的“三多一少”症状。

糖尿病可治可防 - 图1

糖尿病一般按病因分类可以分四型,即:

1.1型糖尿病 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分为自身免疫性和特发性。自身免疫性者以青少年多见,发病较急,症状明显,有酮症酸中毒倾向;成人者则发病较缓,症状隐匿,多在感染或其他应急情况下迅速恶化,发展为严重高血糖,甚至发生酮症酸中毒。需用胰岛素治疗来维持生命。特发性者是在某些人种(如美国黑人和南亚印度人)所见的特殊类型,需胰岛素治疗。

2.2型糖尿病 可从显著的胰岛素抵抗伴相对胰岛素不足,到显著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伴胰岛素抵抗。占据本病群体之大多数(95%),此型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成年人,尤其40岁以后起病,多数发病缓慢,症状相对较轻,半数以上可无任何症状,一些患者因慢性并发症、伴发病或仅于健康检查时发现。当诊断糖尿病时,常发现已存在血管并发症,尤其为心、脑、肾等并发症。在应激情况下如感染等诱因,也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多数患者不需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但在疾病某些阶段可能需要胰岛素控制代谢紊乱。本型常有家族史,但遗传因素参与的方式及性质复杂。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是指病因准确或者大体准确的糖尿病,或是可明确定义糖尿病的部分综合征的总称。这一类别按病因及发病机制分为8种亚型数十种疾病,包括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胰腺外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糖尿病;感染;不常见的免疫介导糖尿病;可能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等。

4.妊娠期糖尿病(GDM) 妊娠过程中初次发现的任何程度的葡萄糖耐量减低(IGT)或明显的糖尿病,均可认为是GDM。这不包括妊娠前已知的糖尿病患者。大部分GDM妇女分娩后血糖恢复正常,但仍有些妇女在产后5~10年有发生糖尿病的高度危险性。

血糖升高一定是糖尿病吗

我们通过血糖升高来诊断糖尿病,但血糖升高却不一定是糖尿病,这需要排除一些继发因素引起的血糖升高。需要详细询问病史,注意起病经过的特殊性,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配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一般不难鉴别。诊断原发性糖尿病应除外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1.内分泌疾病 如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可分别因生长激素、皮质醇、儿茶酚胺分泌过多,对抗胰岛素而引起继发性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胰岛α细胞瘤分泌过多的胰升血糖素,动员肝糖原,促进肝糖原异生而使血糖升高。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过多促使肝糖原分解增加,加速全身代谢和消耗热量,肠道对糖类吸收加速引起暂时性高血糖,加重胰岛负担而诱发糖尿病。

2.急性感染 急性感染应激状态时,胰岛素对抗激素(如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增加,可使糖耐量减低,出现一过性血糖升高。

3.药物因素 一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阿司匹林、三环类抗抑郁药等也可抑制胰岛素释放或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影响糖耐量引起血糖升高。长期服用大量糖皮质激素可引起类固醇糖尿病。

4.肝脏疾病 弥漫性肝病患者,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能力减弱,肝糖原贮存减少,进食后1/2~1小时血糖可高于正常,出现糖尿,但空腹血糖偏低,餐后2~3小时血糖正常或低于正常。

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如何鉴别

近20年来,随着糖尿病的病因、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取得了大量突破性进展,对糖尿病的分型有了新的认识。于1997年经美国糖尿病协会报告公布,提出了更新糖尿病分型和诊断标准的建议,并与1998年和1999年经世界卫生组织认可。那么在糖尿病各型中最常见的1型和2型糖尿病该如何区别一直是很多糖尿病患者所关注的问题。

1.新分型与以往分型的区别 最新分型和以往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取消了“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和“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这两个名称。这两个名称经常使用不当,易引起患者的误解。因为它是基于治疗的需要,而不是根据病因学性质特性来分型。现在采用“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和2用阿拉伯数字)来命名常见的糖尿病类型。

2.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临床鉴别要点 血糖水平本身对糖尿病分型并无意义,临床需从多方面综合分析,鉴别诊断。

(1)发病特点1型起病突然,2型起病多缓慢。

(2)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空腹和餐后血浆胰岛素、C肽水平1型无或极低,2型可正常、升高、或降低。

(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型经常发生,2型少见。

(4)发病年龄1型患者大多在30岁以下,少数可在任何年龄。2型大多数为中老年人。

(5)体重1型多数为非肥胖,2型肥胖或非肥胖。

(6)糖尿病家族史1型为10%~15%,2型为30%。

(7)自身抗体测定1型大多为阳性,2型阴性。

(8)药物治疗1型诊断明确即应胰岛素替代治疗,2型可采取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治疗。

此外,在部分成年起病和发展缓慢的1型糖尿病,早期分型较困难,可参考治疗反应及免疫标记物定型。在青少年和年轻人中出现2型糖尿病是一个新动向,提示2型糖尿病起病年龄已提早20~30年。

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在发达国家已被列为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这种危害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糖尿病患者如果平时不注意必要的检查和正确的治疗,一旦发生了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或者不可逆转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那就悔之晚矣。有不少糖尿病患者因对糖尿病无知,而付出沉重的代价。糖尿病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急性损害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昏迷及乳酸性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可危及生命。在胰岛素应用之前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胰岛素问世后其病死率大大降低,目前仅占糖尿病人病死率的1%。

2.慢性损害 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增高,可引起全身多系统的代谢障碍,导致大血管和微血管的病变,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易被忽视,若任其发展,晚期可出现严重的心、脑、肾、眼、神经等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性肢端坏疽、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神经病变等。

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与糖尿病患者息息相关。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已引起全世界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糖尿病是如何发生的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至今尚未明了。在不同类型糖尿病之间,其病因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各异,存在着异质性,一直是世界糖尿病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一致认为糖尿病是一复合病因的综合病症,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过程。

1.遗传因素 早在60余年前,国际医学界就发现糖尿病人的亲属中,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较1型糖尿病更为显著。应明确的是通过基因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对糖尿病的易感性。

2.环境因素 对于具有糖尿病易感性遗传基础的人,环境因素对其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环境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毒感染 与糖尿病发生有关的病毒有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巨细胞病毒及脑炎、心肌炎病毒等。病毒感染可导致胰岛细胞破坏。尚须有遗传易感性的基础及病毒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才可发病。

(2)中心性肥胖 又称腹型肥胖或内脏型肥胖,由于胰岛素靶细胞的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或是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细胞内反应的缺陷,体内产生胰岛素抵抗而出现高血糖。多数由于长期的摄入过多高热量、高糖、高脂饮食,体力活动不足,都市化程度高,体内脂肪储存增加所致。

(3)子宫内环境 子宫内营养环境不良可致胎儿体重不足,而低体重儿在成年后肥胖则发生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性大增,进而发生糖尿病。

(4)化学毒物 四氧嘧啶、链脲菌素及作为灭鼠药使用的吡甲硝苯脲等可直接损害胰岛β细胞而发生糖尿病,但大多数病人的病因则并非这些毒物。

(5)“节约基因型”学说 人类在进化、生存斗争中,逐渐形成“节约基因”,使人在食物不足的环境下,节约能量,以适应恶劣环境。当食物充足时,此基因使人肥胖,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成为诱发糖尿病的潜在因素之一。

另外,长期的过度紧张、感染应激及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类固醇类口服避孕药等均可增加胰岛素需要量,加重胰岛β细胞负荷,也是糖尿病发生的环境因素之一。

如何及早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尤其是它的一些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对于糖尿病提倡以预防为主,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要想能早期发现糖尿病是否存在,应从以下3个方面加以注意。

1.警惕糖尿病常见的早期信号 虽然轻症糖尿病常无症状,完全依靠化验诊断,但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对糖尿病有一定的认识,认真体会早期自觉症状,定期检查身体,还是能及早发现糖尿病的蛛丝马迹的。如出现以下情况您应该引起注意。

(1)口干 口干是最快且最易发现的自觉症状。

(2)乏力 身体容易疲倦,做事无法像往日那样精力旺盛。

(3)饥饿感 常感饥饿,往往刚进食完不久,就又饿了,特别是午餐前饥饿感明显。

(4)体重发生变化 对于特别肥胖或消瘦者及体重减轻而找不到原因,特别是原来肥胖,近来体重减轻者应警惕糖尿病的发生。

(5)视力障碍 视力迅速下降,甚至眼前出现细丝飘移,或突然失明。在出现这种眼疾时应想到查血糖,以排除糖尿病。

(6)反应性低血糖 午饭前和晚饭前,表现为乏力、多汗、颤抖及饥饿感,进食后方可缓解。

糖尿病可治可防 - 图2

(7)四肢感觉异常 下肢剧烈疼痛;或脚底麻木,虽经刺激,也没有痛觉;或脚犹如穿草鞋般的难过;或夜间小腿抽筋。

(8)阳痿 服用助阳药无效。

(9)顽固性便秘或腹泻。

(10)易感染 如生疖肿,即便是冬季也常发生;反复尿路、胆道及肺部等感染,且不易治愈;下肢肢端紫暗、肿痛、溃烂;妇女外阴瘙痒而非滴虫感染。

(11)牙齿疾病 牙齿可见动摇、稀疏、脱落。

(12)月经异常 女性患者有时月经不规则,或闭经。

(13)不良产科史 反复流产、小产、早产、巨大儿(4.5千克以上)、难产、妊娠中毒症、羊水过多、胎死宫内。

2.应定期检查糖尿病高危人群空腹及餐后血糖 发生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以下7种:年龄>45岁者;一级亲属有糖尿病;肥胖者;高血压者;血脂异常者;有分娩巨大婴儿(体重大于4.5千克)史者;曾经是糖耐量减低或空腹血糖受损者。上述人群应定期检查空腹及餐后血糖。

3.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精神压力大,体力活动减少等,难免内分泌代谢失调,应定期检查身体,及早发现糖尿病。

得了糖尿病怎么办

得了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许多病人是完全可以达到或接近正常人的寿命和生活质量的。

1.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应采取正确的治疗 应保持平静的心态,到正规医院专科积极寻求真正有经验的糖尿病医生,求得及时治疗。这包括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糖尿病教育,定期监测血糖。作为综合治疗,以上各项措施缺一不可。饮食治疗是各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运动治疗辅助饮食治疗,提高整体健康水平;药物治疗在饮食和运动治疗基础上协助和参与体内代谢过程,力争达到正常人糖代谢水平;糖尿病教育和血糖监测是以上治疗能否正确实施的保障。

2.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体重下降和体型重塑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肥胖本身是发生糖尿病的重要环境因素,超重和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两个主要的可逆转的危险因素。对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有效控制体重是治疗的第一步。通过调整并制订合理的饮食结构,控制总能量摄入量,合理分配各种营养素比,增加运动,改变以往的不良生活方式,强化体力活动在治疗中的积极作用,确定合适的运动量并长期坚持。通常可以降低糖尿病病人患并发症的危险。

3.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决心,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 根据目前医疗水平,只能做到有效控制,而达不到根治目的。自己应该增强与糖尿病作长期斗争的决心,稳定情绪,增强自信心,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就可以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糖尿病治疗的目的

限于目前的医疗水平,糖尿病还是一种不可根治的慢性疾病,因此糖尿病需要终生的治疗。只有明确了糖尿病治疗的目的,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

1.严格控制血糖、血脂及各项代谢异常,力争接近正常人水平。

2.通过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代谢紊乱,防止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减低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的风险。

3.满足机体各项生理功能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4.保证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正常生长发育,身心健康。

5.维持成年糖尿病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

6.保证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延年益寿。

7.确保育龄期糖尿病妇女正常妊娠和分娩。

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

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是可以预防的,改变生活方式和环境可以预防糖尿病。对糖尿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把糖尿病的危害降到最低是糖尿病防治的主要任务。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纳入社区水平的糖尿病防治网络,实现三级预防的目标。

一级预防

也称初级预防,最为重要,是在发展为临床诊断为糖尿病之前所做的一切活动。目的是避免糖尿病的发病。主要措施是:

1.改变人群中与2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因素,如过度营养、肥胖、久坐的生活方式和缺少体力活动等。

2.加强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预防和监护。

通过以上努力,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二级预防

是指早期发现无症状的糖尿病人和糖耐量受损(IGT)个体,以阻断糖耐量受损者进展为糖尿病,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目的是及早检出并有效治疗糖尿病。主要措施是:

1.通过健康查体及早发现糖尿病。

2.对尚未被诊断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的筛查。

3.对IGT人群进行运动、饮食治疗,并定期复查血糖、追踪观察。

通过以上努力,争取及早发现糖尿病并有效地治疗。

三级预防

包括预防或推迟急慢性并发症发展的每一项活动。目的是防止或推迟并发症的发生,已经伴有或合并糖尿病并发症的病人防止致残或早亡。包括3个连续的阶段:防止并发症的出现;防止并发症发展到临床可见的器官或组织病变;防止由于器官或组织衰竭导致的残废。主要措施是:

1.对已确诊的糖尿病人通过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糖尿病教育、血糖监测等综合治疗方法使血糖长期稳定地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纠正代谢紊乱。

2.减少有害因素如吸烟、饮酒,纠正高血压、高血脂及血液高凝状态。

通过以上努力防止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