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养阴、调补脾肾法治疗糖尿病
蓝青强
蓝青强,男,1950年生,广西南宁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为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学术带头人,广西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医疗卫生专业评审组成员。擅长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先后主持省级科研课题2项、厅局级课题10项,获广西卫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20余篇。
一、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现代糖尿病与古代消渴病的证型已有所不同,三消分治方法并不完全符合现代糖尿病之实际。从临床实践来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除与素体阴亏、禀赋不足的体质有关外,其致病因素是综合性的,尤其与嗜食肥甘、精神过度紧张及肥胖少动等因素相关,其病理改变涉及气血阴阳和五脏六腑各个系统,并以气阴两虚、脾肾俱亏为本,燥热、气郁、瘀血、痰湿为标。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宜以益气养阴、调补脾肾为主,佐以清热、润燥、行气、活血、祛痰,并且参考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的经验,重视调整患者胰岛功能,纠正代谢紊乱及减少并发症等。此外,还应同时注意糖尿病患者心理障碍的治疗,心理障碍的改善对稳定控制血糖有积极作用。临床辨治糖尿病要大胆地突破三消辨证,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且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辨患者之体质是阴虚体质还是痰湿体质。
辨虚实。虚多表现为气阴两虚,如气短神疲、口干舌燥、不耐劳累等;实主要表现为燥热与脏热、脏毒等,如可伴有肝胃郁热之抑郁、焦虑、脘腹胀满、大便秘结等。
辨气滞血瘀之表现,患者多见精神抑郁、情志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等;血瘀之见症多为局部刺痛,或身体部分有冷热感,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辨慢性并发症糖尿病中晚期多伴有多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及伴心脑血管病变者,临床宜予详辨。
二、用药心得
益气养阴药 宜选用人参、黄芪、西洋参、绞股蓝、山药、白术、黄精、玉竹、枸杞子、何首乌、生地黄、玄参等中药,这些中药既能益气养阴治疗气阴两虚证,又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血糖的作用,有利于糖尿病的康复。
清热生津药 宜选用黄连、黄柏、金银花、地骨皮、石膏、知母、葛根等中药,这些中药既能清热生津又有降血糖之作用,既符合于证又符合于病,这样用药的针对性就会更强。
活血化瘀药 宜酌情选用当归、赤芍、丹参、川芎、田七、山楂、益母草、水蛭等。糖尿病易造成脉络损伤,而脉络损伤是多种并发症的根源,因此,预防并发症,活血化瘀法宜早期介入,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通络之功,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附:秘验方介绍
自拟糖尿病方
【组成】黄芪30~50g 生地黄20~30g 玄参20~30g 苍术5~10g 葛根15~30g 丹参15~30g 山药30~50g 山茱萸15~30g 茯苓10~20g 玉米须20g
【功效】益气养阴、调补脾肾。
【主治】用于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症见口干,乏力,不耐疲劳,腰膝酸软,舌质暗,少苔,脉细数。
【用法】每日1服,水煎服。
【加减】若津伤口渴较重加天花粉;燥热、烘热、口臭、舌苔黄或黄腻者加黄连、金银花;胃火偏热、食欲亢进者加玉竹、石膏;夜尿频多加补骨脂、桑螵蛸;大便干燥加当归、白芍、火麻仁;失眠多梦加夜交藤、白蒺藜、龙骨、牡蛎、延胡索;腰痛加续断、杜仲、桑寄生;肢体麻木加白蒺藜、当归、鸡血藤、水蛭;视物模糊加枸杞子、菊花、川芎、田七;男子阳痿加淫羊藿、仙茅、巴戟天。
【方解】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升阳,实卫固表,生地清热生津、滋阴凉血,黄芪与生地相须为伍则气阴双补;玄参滋阴清热、生津润燥,能加强生地滋阴之力,苍术燥湿健脾,苍术虽燥,但伍玄参之润,即可展其长而制其短,能“敛脾精,止漏浊”;佐以山药补脾固精,山茱萸固精敛气,收敛浮火,两药兼治脾、肝;茯苓、玉米须渗湿健脾,葛根与丹参相伍,生津止渴、祛瘀生新,糖尿病患者多瘀,血流不畅,血液黏稠度增高,两药配伍,既能生津又能活血,使气血流畅,提高降糖疗效。
【点评】该方是由祝老先生的降糖基本方与六味地黄汤化裁而成。诸药合用,益气养阴、补脾、滋肾、益肝以治其本,活血化瘀以治其标,相辅相成,成为祝氏治疗糖尿病的常用方。
【验案】患者,女,60岁。2008年10月12日就诊。
患者自诉3个月前在本市某医院体检时发现空腹血糖12.0mmol/L,被诊为2型糖尿病。在门诊治疗,口服达美康与二甲双胍等降糖药,至今已3个月而未获效。初诊时检测空腹血糖为11.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15.6mmol/L,但无“三多一少”症状,除略疲倦外,均无不适症状,食欲,睡眠及大小便均正常,舌质偏红,舌苔薄白,脉沉细。中医诊断:消渴;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证属气阴两虚,燥热伤津,治宜益气养阴、清热生津,兼予活血。处方:黄芪30g,生地黄20g,玄参20g,苍术15g,葛根15g,丹参15g,山药30g,茯苓10g,山茱萸15g,地骨皮15g,黄连6g,甘草3g,玉米须20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两周后,复查空腹血糖为7.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13.0mmol/L。守上方加玉竹15g,天花粉10g,再服30剂。复查空腹血糖为6.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10.8mmol/L。嘱调节饮食,加强锻炼,并服用六味地黄丸以善其后。至今病情稳定。
(蒋锴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