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应从毒论治
南征
南征,男,1942年生,吉林长春人,毕业于长春中医学院。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委,消渴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长春市中医学会理事长、中医老年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吉林省名中医,先后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明一等奖1项,省级优秀产品三等奖3项,获吉林省委、省政府吉林英才奖章1枚。主持国家新药基金项目课题1项,主持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项,现已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150余篇。擅长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首创消渴“毒说”
传统观念认为,消渴病从三消论治,证候多属阴虚燥热或气阴两虚。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及实践,补充了消渴病的证候群,即气滞血瘀证、痰浊中阻证、脾肾阳虚证及阴阳两虚证,各证之间相互兼杂为病,并提出“毒邪致病” 学说,认为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使机体的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出现气滞、痰凝、血瘀、湿阻水停等病理产物,蕴积体内化生毒邪。这一学说的提出对研究消渴及其并发症的机制及治疗有深刻意义。在此思想指导下,以“解痰瘀之毒,祛络脉之邪”为原则,应用解毒降浊法挑战以往单纯的滋阴清热法,在临床实践中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附:秘验方介绍
消渴病经验方
【组成】生地30g 知母30g 黄连10g 枸杞子30g 玉竹20g 地骨皮20g 人参10g 丹参15g 金银花10g 榛花10g
【功效】解毒降浊。
【主治】用于气阴两虚挟瘀毒型糖尿病。症见口干多饮,乏力,汗出,腰膝酸软。
【用法】每日1服,水煎服。
【加减】随症加减。
【方解】方中以生地、知母、黄连为主药,南征认为,此三药治消渴最好,生地、知母常用量可达30g。生地甘寒微润,药入血分,既能凉血泻热,又能养阴生津。知母苦寒清泄,药入气分,善清上、中、下三焦之热而滋阴润燥。黄连苦寒清燥,泻火除烦。三药合用,相得益彰,共奏滋阴润燥、清热泻火之功效。又以枸杞子、玉竹、地骨皮滋阴、生津、止渴,人参温阳补气,丹参养血活血,金银花、榛花解毒降糖。
【点评】本方在治疗消渴早期药物中加入行气活血之品,一则可寓补于通,使补而不滞;二则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的状况。南氏提出消渴由毒邪所致,因此在应用益气养阴之品的同时,配合金银花、榛花,以解毒通络。
【验案】成某,男,53岁。1999年2月10日初诊。
患者形体肥胖,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症,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糖尿病,服西药效果不显,遂来门诊就医。现症:上述症状加重,伴有疲乏无力,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质红绛,苔微黄,脉弦细数。查空腹血糖12.4mmol/L,尿糖(+++),果糖胺3.0mmol/L。诊断:消渴病(气阴两虚挟瘀)。治宜益气养阴、清热生津、活血化瘀。方药:生地25g,知母20g,黄连10g,党参10g,玉竹15g,枸杞子30g,丹参15g,榛花10g,甘草5g,五味子15g,麦冬15g,桃仁10g,红花10g。水煎服,每日1 剂,早、午、晚饭后及睡前1小时,分4次口服。
二诊:乏力、口渴等症状明显减轻,嘱其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继续服用上述中药2周。
三诊:查空腹血糖8.3mmol/L,尿糖(+),果糖胺2.8mmol/L,诸症均有好转,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处方中加黄芪20g,地骨皮20g,再进10剂。
四诊时,该患者前后共服药30余剂,症状体征消失,查尿糖阴性,空腹血糖6.8mmol/L,果糖胺2.6mmol/L,舌脉正常。嘱其服六味地黄丸巩固1个月,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蒋锴 整理)